几乎每个人都晓得喝水对人体好,那么对人体的好处体现在哪里呢对于婴幼儿这个特殊群体来说,水又有哪些特别的作用呢孩子身体中含水量和代谢率较高,肾脏的调节能力有限,更容易发生水不足或缺乏。
1如何让宝宝轻松喝成水嫩宝宝
缺水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曾有研究指出,在自然情况下发生脱水的儿童,其听觉数字广度、语义灵活能力和图像识别能力出现降低的影响,说明缺水同样会降低儿童的认知能力。
宝宝多大可以喝水
虽然水无色无味,但是也不意味着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可以喝水。对于出生6个月内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母乳中的水分就可以满足婴儿的需要。6个月以后当宝宝逐步添加辅食,虽然一开始辅食也以流质食物为主,不过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宝宝适当喝水了。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宝宝情况则大有不同,妈妈需要在2次喂奶粉中间加喂一次白开水,简单的估算方法是每天的配方奶量与水量的比例约为100:15。
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每日对水的需求量也有不同。半岁-1岁的宝宝,每天需要喝0.9升水,1-4岁宝宝每天需要喝1.3升水,4-7岁宝宝每天需要喝1.7升水,7-11岁的孩子,每天则需要喝1.8升水。当然这是一般情况,遇上特别情况,如孩子运动出汗多时,需水量会相应上升。
剧烈运动后。经过了高强度的运动之后,身体细胞处于剧烈缺水的状态,猛然补水过多,会让细胞吸水膨胀。
孩子最好在两餐之间喝水,少量多次。一定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已经缺水,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早上起床空腹时。睡眠时的隐形出汗和尿液分泌会损失很多水分,就算起床后没有口渴的感觉,体内仍然会因为缺水而血液粘稠,这时饮用一杯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循环血容量。
宝宝不喝水怎么办
妈妈从小就要让孩子习惯清淡饮食,少给孩子喝甜饮料。其次,家里的大人也要以身作则,自己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家里最好不要出现甜饮料。当然,要让孩子随时都有白开水喝,经常提醒孩子喝水,出门养成带白开水的习惯。
妈妈也可以借助工具来帮忙,可以给小朋友挑选可爱的卡通杯子,孩子对奇趣的东西都有兴趣,这样也容易让他们保持喝水的兴趣。
2搞定调皮宝宝很简单
1.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
孩子长期闷在家里不利于其健康的身心发育,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会感到心理压抑无从释放。因此很多孩子便以调皮捣蛋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事实上,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让孩子多些机会接触大自然。大自然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更好的释放情绪,而且有利于拓展孩子的视野。
2.多带孩子锻炼身体消耗精力
很多孩子之所以调皮是因为精力过盛,甚至常常处于精神兴奋的状态。这样状态下的孩子难以得到平静,他们时常选择调皮的行为来消耗自己的精力。因此,家长可以选择带孩子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此消耗孩子的精力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当然,家长也要注意不能为孩子选择强度过大的运动项目,否则孩子吃不消。
3.不要采取单一的惩罚方式
4.多让孩子参与集体合作
孩子调皮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得到其他朋友的认可。家长不妨制造机会让孩子多多参与集体合作的游戏。游戏过程中,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左右,指导孩子更好的参与协作。倘若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家长可以乘机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待人友好。孩子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自然也会放下调皮的性子,试着与集体磨合。
310首深受宝宝喜爱的实用儿歌
1.两只小胖手
两只小胖手,
爱交好朋友.
见到小香皂,
也来搂一搂.
2.洗澡
小青蛙,呱呱叫,
蓬蓬头,哗哗哗.
快快乐乐洗个澡,
干干净净人人夸.
3.洗脚丫
小花盆,胖脚丫,
扑哧扑哧打水花.
冲呀冲,洗呀洗,
洗出两只小白鸭.
4.小白狗
有只淘气小白狗,
总在泥里翻跟头.
回家妈妈不认识,
咦哪里来的小花狗
5.一只小脏猫
这是谁家小花猫
土里蹦来泥里跳.
我可不和它玩耍,
脏脏的朋友我不要!
6.小镜子
小镜子,会照相,
大家都来照一张,
谁的脸儿最干净
看看谁的脸最脏.
7.洗手
自来水,清又清,
小朋友,讲卫生,
伸出小手洗一洗,
看谁洗得最干净.
8.小刺猬
小刺猬,去理发,
嚓嚓嚓,嚓嚓嚓,
理完了,看一看:
呀!原来是个小娃娃.
9.漱口
手里拿着小花杯,
张开嘴来喝口水,
抬头闭嘴咕噜噜,
低下头就吐出水.
10.饭前要洗手
小朋友,要记牢,
饭前洗手很重要.
没有细菌不生病,
讲卫生,好宝宝.
4怎样鉴别宝宝哭闹是饿了还是生病了
哭闹是小宝宝表达其痛苦、不适或要求的一种表现。宝宝哭闹分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
(1)生理性哭闹:
“哭”是孩子一种本能性反应,正常孩子哭声宏亮、有力、均匀、缓和,有一定规律:
宝宝饥饿,可出现饥饿性啼哭,以手指触及嘴角,小儿就会转过头寻找奶头,喂奶后啼哭停止,喂完奶后,得到满足即可入睡。
宝宝无规律性哭闹,哭声大、突然,仔细检查无病理情况时,可考虑喂养不当,卧位不适,尿布湿,臀红及臀部皮肤糜烂,虫咬,或者肠蠕动加剧要大便等,遇到这种情况要仔细找原因,去除原因后即可停止哭闹,安静入睡。
(2)病理性哭闹:
小儿由于疾病引起身体不适或疼痛所致的哭闹叫病理性哭闹。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等疾病哭闹,音调高,哭声急呈脑性尖叫,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等,应立即请医生进一步诊治。
急腹症,肠叠套的哭闹为阵发生、嚎叫不安,脸呈苍白色,出汗。
肠痉挛腹疼,哭声无力,时隐时显,并阵发性加重,多有寒冷刺激或咽部感染诱因。
小儿夜哭不止,烦躁不安,易惊,多汗,可出现在佝偻或低钙性手足搐溺。
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等,小儿好哭,哭声无力、烦躁、消瘦、体质虚弱。
发热引起的哭闹,小儿烦躁不安,面红耳赤,以手摸小儿头部或身上有发烫感觉。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皮下坏疽、皮肤感染等,小儿闹异常、规律、变音,若一时查不出原因应及早到医院诊治。
总之,宝宝哭闹必有原因,要及时排除造成哭闹的原因。如果原因一旦排除,哭闹停止,宝宝安静下来。如果仍哭闹不止,找不出哭闹原因,应去医院请大夫检查。哭闹原因复杂,每个孩子哭闹的原因各异,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仔细分析。
5宝宝是否吃饱的观察方法
母乳喂养宝宝的妈妈是不是总担心自己的奶不够宝宝吃你是不是搞不懂这个只会哭的小家伙到底吃饱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宝宝是否吃饱的观察方法吧!
宝宝出生后,就开始张着小嘴嗷嗷待哺了。可是,母乳喂养的新妈妈因为看不见宝宝究竟吃了多少奶,总怀疑自己的奶水不足,宝宝没吃饱。因此,怎样通过观察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是需要新妈妈尽快掌握的。
宝宝吃饱了的4个信号
1、每天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吃完母乳后,妈妈至少有一侧乳房已排空。
2、在吃母乳时,宝宝会发出有节律的吸吮声,并伴有听得见的吞咽声音。
3、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两天,至少排尿1~2次。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
4、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宝宝没吃饱的9个信号
1、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宝宝总是哭闹和不安。
5、宝宝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过4~6小时。
6、虽然妈妈的乳房能分泌母乳,但宝宝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宝宝出生5天后,乳房仍不能很轻松地挤出乳汁。
8、大多数时候,宝宝在吃奶时,妈妈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喂养前乳头较硬,喂养后也不变软)。
9、出生5天后,宝宝每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宝宝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特别提醒:
1.不要一哭就喂
宝宝一出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但表达各种需求的唯一方式就是哭。有些新妈妈认为宝宝一哭就是饿了,赶紧喂奶。其实,很多时候,宝宝是因为尿布湿了、需要爱抚、困了或不舒服而哭的。要先搞清楚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则很容易造成喂养过度。
2.给乳房足够的刺激
宝宝出生24小时后,最好每隔2~3小时进行母乳喂养一次。否则,妈妈的乳房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会影响乳汁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