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在用CBT(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我的同学。您看我这样做对吗?”不久前,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心理教师蔡远,突然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原来,南京审计大学的大三学生王艺瞳,正在运用心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同学进行心理疏导。
作为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王艺瞳能熟练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得益于自2018年以来,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为筑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墙”所作出的努力。
模块化教学:有“1”、有“X”
为了让固定化的心理健康课程“活”起来,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构建了名为“1+X”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必修课程,是最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而“X”是指心理知识专题模块、技能培训专题模块和心理问题个性化方案定制,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自助和助人能力。
“与普通教学模式不同,模块化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1’,更能熟练掌握‘X’。”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智勇向记者介绍,“1+X”课程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健康状态进行分级动态预警,以学生实际需要和个性特点确定模块,进行教学资源的精准配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助技能。
此外,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还通过“润泽塞及岛”公众号发布了《接纳疫情,增强心理弹性》《疫情教会我们与焦虑共处》等抗疫护心在线微课,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负面情绪。
掌心里的App:自助、互助
2021年5月8日深夜11点多,一段无助的文字出现在“苏心”App中:“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下午或者晚上,尤其睡前,就感觉好无力,好想用头撞墙,难受,很难受。”
“同学你好,看到你的情况很令人担心,可不可以试着去找一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聊聊。”
在看到学生王宇(匿名)发布的这样一段文字后,入驻在“苏心”App的心理老师立即与他取得联系并开展心理疏导。
据悉,手机App“苏心”是全国首个大学生心理自助互助平台,由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负责运行,旨在解决部分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求助的难题。“通过‘云交谈’可以减轻他们碍于面子的顾虑。”南京审计大学心理健康协会成员杨方宁告诉记者,在“苏心”App中,活跃着数百名大学生朋辈聆听者,为同龄人提供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心理互助服务。
24小时心理热线:专业、免费
“你好,这里是江苏省大学生心理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你?”
“有人能跟我说说话,我就感觉自己没被放弃……”
早在2019年10月,中心就已开通江苏省大学生心理热线,全省各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经过培训后上岗。咨询师24小时轮班,面向全省高校大学生免费提供服务。此外,中心还打通了热线与“苏心”App之间的衔接服务,将热线的单次求助扩展为向固定咨询师的稳定求助。
截至日前,江苏省大学生24小时心理热线共接到来电5839次,干预危机个案86起,咨询求助者遍布江苏省内外。
接下来,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将与心理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开展合作,进一步向人工智能领域拓展,研发“智芯人”心理咨询机器人,以便更有效地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