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推出《中山大学体育锻炼激励项目》,给学生每人每年发放500元运动专项经费,并在7月20日正式启动该项目。对此,不少人表示羡慕,称这是“别人家的大学”,可实际上,如果自己所在的学校也出台了类似的政策,会不会因此多锻炼呢?大学生们说,其实也不一定。
1
在大一时,小杨还会偶尔去操场跑跑步,但大二以来,她就再没有去过了。“事情多的时候,恨不得自己会分身。”在期末考的几周,小杨就是这种状态。“考试科目多,还有好几篇期末论文等着交,社团的工作也要兼顾,熬夜是常态,遇到特别难的科目,甚至会熬通宵。”在这种情况下,她说:“根本不会想到去运动。”
为督促自己多运动,小杨也曾在朋友的推荐下花了几百元报了瑜伽班,但一个学期下来,40节课程她只上了2节课。她后来把瑜伽课程转让给另一位女生,“但听说她基本上也没怎么去上课。”小杨说。
2
白天想运动,可宿舍没热水
学校设施配备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在调查中,有近半数大学生表示,如“学校热水不能全天供应”这类问题成为影响他们少运动的原因之一。“有时候早上前两节没有课,想去跑跑步或打打球,但一想到运动完后没有热水洗澡就不想去了,毕竟出了一身汗不能洗澡好难受,特别是在夏天。”小杨说。
“客观条件限制了大学生运动?我觉得这些都不是理由,田径场天天开着,空旷的地方多得是,主要是学生自己是否重视,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有多少,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很好,可以吃老本,可以不去运动。”董业平说。
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多数大学生的愿望清单上,运动被排在很多事情后面。“因为想存钱去旅游,所以还是要找一点兼职做一下。”大三学生小曾说,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只能被放弃,变成了难得的享受。
3
唯一的运动来自学分强制
据了解,高校体育场馆的消费一般都不高:中山大学游泳池2-3元一次,南校区的英东篮球场开灯前免费,开灯后3元入场;华南理工大学游泳馆收费4.8元一次;华南师范大学羽毛球馆收费由每小时20-45元不等,但如果四个同学购买一个场地,平均下来,也就几元或十几元。
但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有近半大学生表示对学校的体育场馆收费标准根本不了解,还有近半大学生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少且要收费,不想花钱”是他们少运动的理由之一。
大学生运动不主动,高校不得不拿出强制措施。“我们的体育课有10分属于课外积分,要凭体育章拿到,拿到体育章的形式可以是夜跑、定向越野等。”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读大二的小冯说。为拿到10分的课外积分,尽管课业很忙,她每周还是会花两到三个晚上去跑步,一次40分钟。
4
校外运动虽时髦但成本高
不少大学生告诉记者,减肥是运动的主要动力,不过对体型有期待的大学生来说,只有选择正规健身课程才能达到效果,但即便是打了折的学生价,健身房的收费对他们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据了解,在广州,健身房的收费按学生价算,月卡一般要300多元,半年卡1000元左右,而年卡有的接近2000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锻炼的大学生多半会选择有优惠、更为经济的健身房。“我这个暑假去的是那种比较便宜的,99元一个月。”为了减肥和保持健康,大二学生小苏告诉记者,他办了卡之后会尽量多运动,但犹豫再三还是没有办年卡,“因为太贵了”。
此外,户外运动如徒步、马拉松、自行车、攀岩及越野等对大学生也颇为吸引,但动辄数千元的装备费用也吓退了不少人,一些户外运动还需要长途旅行,又是一笔额外的支出,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更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