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器修补材料(二)

在实际施工操作中,确定陶器修补腻子的具体配方时,究竟选用哪种填充料和哪种胶粘剂作为基本组分来配合,以及它们的用量,应当因时因地制宜,因“物”而异,针对你面前所要修补的“这一个”古代陶器的具体的实际的情况来作出判断。这里必须强调“个性原则”,即你所面对的“这一个”古代陶器的具体的特殊的情况。文物修复不是批量化生产,天下也没有两件质地、结构、强度以及损坏、侵蚀、污染完全相同的古代陶器等着你来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方法进行修复。同时也要强调“匹配原则”,即你所选择的胶粘剂、你所调配的修补腻子与你所修的古代陶器,在各方面是否相当,是否适宜,是否匹配。不要认为越结实就越好。笔者曾见过用环氧树脂胶粘剂粘接酥松陶质而茬口上陶胎被粘下一层的错误选择的实例。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修补古代陶器之缺损部位时,应先用与修补腻子相同的胶液将待补的茬口浸润。以使将来补块与所补陶胎能够牢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古代陶器的修复,是否仿色做旧,以及仿色做旧到什么程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研究确定。但是,以各种新型材料,逐步取代石膏在古代陶器修补材料中的位置,现今已在进行,并将是今后必然的趋势。

文物工作者对于古代陶器修补材料的慎用、改进和更新,首先在于观念的更新。如果认为古代陶器只是破砖烂瓦,因其材质普通就不能蕴涵珍贵价值,那就是一种陈腐而又错误的观念了。文物不是古董,今天的文物工作者当然不该以清末民初古董商的眼光来看待文物。作为文物,其教育的功能、研究的功能,必须是在使之延长寿命并通过展示才可能获得。而要使之延长寿命,能够展示,修复和技术保护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用哪些技术措施保护,是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环境科学的还是综合的;如何修复,用什么材料修复,特别是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来指导修复,这些都是涉及多个学科的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文物修复保护工作者,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诸如历史知识的积累、古代文化的陶冶、雕塑绘画的薰陶、艺术审美的修养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广博的知识、全面的修养,加上熟练的技能,以及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你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同时,《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指导方针,“不改变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也是应当时刻遵循的。

为了推动文物修复技术保护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立,众多专家学者以及同行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对于某些概念的提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笔者不揣冒昧地提出来,希望能够引起更为深入的讨论。那么,这里就要提出所谓“商品修复”这一概念,是否属于文物修复技术保护这项工作的范畴,值得研究。商品是以利润为目标的,这和文物绝对不同。对于古董,或者进入流通的少量文物,为了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以高超精湛的技艺,经过修复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来以假乱真。这在过去的古董界称之为“作伪”。现代收藏界如何对待此事,如何在交易中体现公平诚信的原则,是另外一回事情。在今天的理论研究中,是否有必要使之归纳到文物工作中文物修复保护这门学问里成为一个门类,应当慎重对待。

总之一句话,无论是博物馆、文物研究单位、还是考古研究单位,其文物修复技术保护工作直接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延长文物寿命,使之能够长期保存和展示,以便达到教育和研究的目的。这一目标,当然也是古代陶器修复材料使用的基本原则。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那么,对于古代陶器选用修补材料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呢我们认为应当有这样几点:

“陶器修补腻子”是一类新型修补材料的通称。它并没有一个唯一的、一成不变的配方。它的总的配方原则是由填充料和胶粘剂这两类基本组分构成,必要时可以增加辅助组分,也可以不加。下面简略介绍一下两类基本组分的概况,以及部分辅助组分。

第一类基本组分是填充料,或称骨料。主要有①粘土、②大白粉(建筑装修材料,成分为CaCO3、③陶粉(碎陶片经粉碎研磨制得)、④瓷粉、⑤石英粉、⑥水泥,另外,还有粗陶粉、粗瓷粉、石英砂等。以上首选粘土,因其本身即为制陶原料,质地色泽与多数陶胎十分接近。使用时应选择纯净的粘土,焙干研细过筛备用。以上各种填充料也可以选用两种配合起来调整硬度和色泽,例如在粘土中添加适量石英粉可以提高硬度。修补体量大或厚度大的古代陶器,可用粗陶粉,或加石英砂补内芯或底层,而用粘土或细陶粉补面层。

陶器修补腻子必要时可以采用的辅助组分主要有颜料,适当添加某种矿物颜料可使修补部分与原陶胎色泽一致。添加的量可经过试验确定。其他还有:采用环氧树脂胶粘剂作基本组分时使用偶联剂以提高胶接强度,使用增韧剂可以降低脆性。采用聚醋酸乙烯乳液作基本组分时可添加聚乙烯醇以提高粘度,添加适量熟石膏粉作为快干剂等等。诸如此类,可根据实际需要考虑是否采用。

瓷器修复的材料和试剂最常见的就是黏接剂。凡能把各种材料紧密黏合在一起的物质,称为黏接剂或黏结剂、胶黏剂。采用黏结剂进行连接的工艺称黏接技术。

黏接是一项古老而实用的技术,其由来已久,最初人们使用黏结剂有骨胶,松香、淀粉等天然物质,如古建筑施工中用糯米黏结城墙砖,用骨胶黏合弓等武器。

黏接剂有两大类:有机黏接剂和无机黏接剂。有机黏接剂分天然和合成两类。天然黏接剂包括:动物黏接剂骨胶、虫胶、鱼胶等;植物黏接剂淀粉胶、松香胶、天然橡胶、桃胶等;矿物黏接剂即沥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陶瓷器物的修复一般使用天然黏接剂,以虫胶和糯米胶为多,因其取材方便,使用简易。当时为增加器物的牢固度,往往在器物内部隐蔽处用糯米胶补糊硬纸片或布条作整体加固,并做涂色处理。

60年代初环氧树脂开始应用于文物修复,瓷器的黏接也逐步使用环氧树脂。但有些型号的环氧树脂因固化剂为胺类物质,极易泛黄变色而影响修复效果。90年代,无色透明的环氧树脂问世,才使中国瓷器的修复质量大为改观。

瓷器修补的五种材料配方:

1、石膏粉30%、环氧树脂70%,质细白,凝固后表面有光泽,可打磨上色,宜修补古瓷胎质细腻的器皿。

2、石膏粉50%、环氧树脂50%,质白面亚光宜修补加彩或刻花的古瓷。

3、石膏粉80%、环氧树脂20%,胎面粗有小粒点,宜修补胎质白而厚的半陶瓷。

配方二:二氧化硅(又名:牙托粉)是天然的石英粉,成品是把石英矿去除杂质,再研磨成粉末,经水漂或风漂而成,它溶于有机物质,质地坚硬,耐磨,粉末细白,它与石膏水泥等不同,不能用水调和凝固,用环氧树脂调入凝固:

1、二氧化硅30%、环氧树脂胶70%,凝固后质地细腻,面有光泽,略具透明感,调色后,宜修补质地细腻的瓷器及古瓷器上小洞的补缺。

2、二氧化硅50%、环氧树脂50%,质地细滑但无光泽,宜修补胎白刻花或加彩等古瓷器。

3、二氧化硅80%、环氧树脂20%,凝固后质感洁白且硬滑,可修补汉白玉石类的文物。

配方三:滑石粉(3Mgo、4S2、O2、H2O)质白,有滑腻感,在古陶瓷修补工艺中,常用来作为脱模润滑剂或将滑石粉添加在基料中,可以吸收伸缩力,使基料免于发生裂缝和空隙的病态。

1、滑石粉30%、环氧树脂70%,凝固后与石膏粉的配方效果差不多但较硬。

2、滑石粉50%、环氧树脂50%,凝固后与石膏粉的配方效果差不多,对比也是较硬,比例越大其硬度反差越大。

3、滑石粉80%、环氧树脂20%,凝固后的质地比石膏粉的质感细滑。宜作为瓷质比较疏松、粗质陶瓷胎的修补。

配方四:水泥是粉状的矿物质胶凝材料,水泥产品按其性能的不同强度划分等级标号,在古陶瓷修复中水泥主要用作配补工艺中的填充材料应当选用高标号产品,在复制或补缺的时候,有时采用兑入石膏加水搞拌注入模子里,或按30%、50%、80%的比例加入环氧树脂,按需要用雕塑泥托着,揉好欠缺的部位进行补缺。但操作一定要有100%的把握,不能有差错。

配方五:红泥的颗粒比较粗造,用时需用略加研磨,用作补缺和修复古陶文物比较合适,用环氧树脂按30%、50%、80%的比例掺入红泥,以配合细陶及粗陶的修复和补缺的需求,力求使文物的修复与原件材料协调。

出土后的陶瓷器物表面泥土下大多沾染污垢和覆盖凝结物,这些硬结物主要是碳酸钙或石膏、粘土,以及硫酸盐、硅酸盐等类物质。

刚发掘出土的陶瓷器物,往往是湿得透而又透的。像陶罐、鼎、瓶类的器物不要急于用水冲洗,稍晾的干一干,可先掏出腹内湿土,不然风干后硬结得很难取。取土时注意土内若有植物种籽或食物残迹,应取出妥善保存,或交给有关专家来考证研究。陶器表面清洗前还要简单判断一下胎质烧制的火候,是否坚硬或糠酥。用指甲掐,表面有印痕或掉粉,说明胎质差或酥粉,不宜用水洗、还可以将其支起来轻敲,听声音的清脆或沉闷断定胎质程度;如果陶器较干燥,用乙醇洁擦一小片,待乙醇挥发后,用舌尖舔,有吸附感说明质地好,无吸附感则烧的火候差。

遇到有的器物上书写朱砂字、彩绘图案,以及墓志,买地券上书有朱砂字、黑迹,洁除时要特别注意,切不可急于水洗表土。用竹签挑剔,如泥土疏松,可以一点点剔除去表土。如泥土粘度大,可先晾的干一千,砖内水分挥发一下,再剥除泥土。古人书写朱砂字用的是动植物类胶调合的,常年在潮湿土壤中埋藏,砖内吸潮湿水分,胶质老化字迹的附着力很差,剔除表土稍有不慎,字迹会脱落起甲。应该在清土时,边清边加固字迹。加固剂为丙酮和乙酸乙酯各50%,配入2%的硝基纤维素先滴后涂,反复滴渗几次,待字迹全部固定下来,将字迹照原格式全部撰抄下来,如果字迹辨认不清可以用棉球沾水擦在字迹处,瞬间字迹鲜艳清晰,笔道难辨的异体字,也应尽快照其笔道抄下来,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字迹的加固,我曾试着用5%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加固,效果不理想,字迹周围会反出一层白膜,改用4%的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处理过几块朱砂墓志,字迹很快固定下来。再用羊毛板笔沾水刷涂余泥,字迹毫无损伤。放置阴凉干燥后,表面可以涂一层有机硅防护材料。

陶器文物长久埋于地下,表面吸附的大量硬结锈斑,可以作为年代久远的象征。只要存放条件较好,一般情况下可以不清除。陶器表面硬结的碳酸钙或石膏类物质的检查,可用5%的盐酸溶液在硬结物表面滴上几滴,如果发出“咝咝”的响声,就可以接着用该溶液继续浸渍,尼龙刷子刷洗,如果硬壳难溶将酸液加热至180℃~200℃浸刷,石膏硬壳会渐渐变成粉状物,很容易刷洗掉,在田野发掘时,会遇到砖室墓底铺一层白奎质积炭土层,胎质酥粉的陶器在这种环境中,孔隙内会填满碳酸钙与白垩土混杂物,这类器物切不可用酸类溶液洁除。会蚀毁陶胎。可用中性的5%六偏磷酸钠溶液去除。硫酸盐类物质需要浓硝酸滴在硬结物上,待硬结物软化后,用机械方法剔除。硅酸盐类的则用1%氢氟酸施在硬结物上除去。陶器中吸附的可溶盐类和用酸类处理过的器物要用蒸馏水浸渍反复冲洗。对带釉的陶器,可用盐酸清除,切不可用硝酸或醋酸,以免腐蚀釉料。其它附着的污垢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去除。

酥脆陶器用减压渗透加固法,渗透剂可用a、4%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b、2%的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c、2%的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d、稀释的聚醋酸乙烯乳液。釉陶器釉面酥粉用5%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或10%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加固。

应当指出的是,在仰韶文化早期,上述两类方法共同使用。圜底的钵、盆多为彩陶,仍然采用模具敷泥法。它们的陶片仍是分层的,因此证明与大地湾一期制作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则在于此时各层陶质一样,均为细泥陶,各层之间结合得更为紧密牢固。大量使用的平底器、尖底器,则改用泥条筑成法。在平底器内,有时留有泥条之间的接缝,在尖底瓶内底,可见一圈圈盘旋的泥条痕。到了仰韶中期,圜底器基本消失,泥条筑成法最终完全替代了模具敷贴法。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泥条筑成法又分为盘筑、圈筑两种方法。盘筑是将泥条一根接一根地连接起来,呈螺旋式筑起坯体;圈筑是把泥条每根首尾相接,做成泥圈,再用泥圈摞垒成坯体,因而胎壁内侧往往留有泥条的缝隙。两种方法中以盘筑法多见,马厂期彩陶有时也使用圈筑法。

陶坯制成后,需进行适当的修整,这样可使器物各部位规整而美观,口沿及外表变得光滑,造型也更加匀称。修整时用类似骨匕的片状物,刮削掉多余的泥料;还可用陶垫等块状物垫在内壁,用以调整器物的曲线;或用手增补泥料,进行加工,使陶胎达到最佳形态。造型完成之后,要对陶胎进行拍打滚压,才能使泥条相互黏合得更加紧密牢固。

在仰韶文化中,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在一些陶器口沿留有轮旋的痕迹。大地湾、王家阴洼等遗址出土的陶罐、葫芦瓶,底部出现修整时产生的正心涡纹,都足以证明慢轮的存在。正心涡纹是将坯体倒扣在陶轮上,用工具从中央往边缘修整器底时逐渐移动而产生的纹理,它不同于快轮制陶分割器底时所产生的偏心涡纹。虽然至今尚未发现陶轮,但在大地湾却发现了从仰韶早期到晚期成系列的制陶转盘。转盘为夹砂陶,既厚且重,直径大多30余厘米。早期转盘中部隆起为一平整的工作台面,晚期转盘则在盘中央倒扣一陶盆。仰韶晚期的一套器物,出土时就正好表现了制作中的情形:陶盆倒扣在转盘上,转盘中间有一圈凸起的圆形泥棱,正好将盆固定于转盘之内。操作时转盘置放于陶轮之上,直径15厘米的陶盆底部则成为盘筑陶坯的工作台面。有的转盘内部还刻有许多以正中为圆心的同心圆,借此可将陶器圆形口腹部及底部制作得更为规整。有的转盘边缘部位有多个小孔,以便排出盘内制陶时流出的过多泥浆。这套制陶工具及其细部精巧的构想,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有着聪明的才智与丰富的创造力。

秦安、甘谷一带有些村民至今仍然使用慢轮。一般先挖一个地坑,坑内埋设转轴,陶轮用草泥制成,置放时与坑口齐平。制作时用脚蹬踩陶轮,使轮转动。因无其他动力,陶轮只能慢速旋转,陶轮中部再加置一泥质工作台。从这种设备及工作场景中,我们似乎可以捕捉到几千年前先民们制陶的信息。

彩陶的繁荣与制陶工艺水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快轮兴起后,彩陶迅速衰落。经研究发现:凡具有彩陶制作传统的古代文化,其制陶工艺必然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掌握和使用了快轮制陶术后,彩陶工艺便很快随之消亡。甘肃彩陶直至辛店、沙井文化,仍然使用泥条筑成法制作。新疆彩陶结束得更晚,是因为至汉代才传入了快轮制陶。我国西北地区,彩陶生产之所以到了青铜时代依然十分发达,其重要缘故就是未能掌握快轮制陶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甘肃彩陶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二里头文化因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而命名。二里头文化早期陶器的形制、类别与器表纹饰,基本上承袭河南豫西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器发展而来。陶器特征仍是折沿平底、三实足和圈足器为主的发展体系,但圆底器在该地区已开始少量出现。陶器的质料仍以砂质和泥质灰陶(深灰或黑灰)为多,并有一些黑陶(包括黑皮陶)、棕灰陶与红陶,白陶与硬陶很少。陶器成型技术基本都是轮制,兼有一些模制与手制。器表多饰有划纹、弦纹、篮纹、方格纹、绳纹与附加堆纹,并有一些回纹、云雷纹、涡旋纹、叶脉纹、圆圈纹、花瓣纹和人字纹等。

常见炊具器型主要有陶鼎和陶砂质罐。陶鼎多为敛口、深圆腹、圆底、三矮足或三高足罐形鼎或敞口、浅腹、圆底、三扁状高足、盆形鼎。陶罐多为敛口、深腹、圆鼓、平底或圆底罐,并有极少数饰花边的砂质陶罐。饮食器主要有岙和觚。陶岙为圆顶、小口、长嘴、弧形錾、三袋足,陶觚为敞口、细腰、平底。食器主要是豆、簋、钵。陶豆为敞口、浅盘、圆底、高柄、喇叭形座;陶簋为敞口、腹略鼓、圆底、下附圈足。陶钵为大口、斜壁、略鼓、平底。盛储器有瓮、盆、罐与缸。陶瓮分小口、短颈、深腹略鼓、平底、圆肩瓮和敛口、深腹、平底、折肩瓮两种。陶罐分大口、深腹、斜壁、平底罐和小圈足、厚胎红陶罐。陶缸为大口、深腹略鼓、小平底,器表满饰附加堆纹的灰陶缸。陶盆分敞口、折沿、深腹略鼓、平底盆与大敞口、浅腹、斜壁、平底盆两种。还有一些泥质陶罐和敛口、深腹、平底、内壁划有密集凹槽的盆形陶研磨器与带握手的陶器盖等。

广东佛山石湾,古今一直烧陶,闻名中外。

红陶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的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的发明结果,是人类自己按照自我的意志创烧出来的一种新东西。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条件。那么中国古代陶器有哪些种类?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

彩陶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

黑陶

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

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有:红陶、彩陶、黑陶、灰陶、白陶、硬陶、釉陶。这七种陶瓷是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虽然因为陶器的美观度不够,很多古玩收藏者并不是很喜欢,陶器收藏属于一个小众的收藏领域,但这并不会妨碍陶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THE END
1.今日好物推荐38、【5.9】浴室瓷砖清洁剂 点这里去淘宝看看 0(A4hXdvBAL1o)/ AC66 长按復制上面整段口令 打开淘寳即可看见 39、【29.8】小茶日记抱抱星球316保温水杯 点这里去淘宝看看 0(VgFTdvz0NI3)/ AC66 长按復制上面整段口令 打开淘寳即可看见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32058136052394
2.如何挑选瓷砖清洁剂瓷砖清洁剂选购指南心居客瓷砖清洁剂洗瓷砖缝里的水泥有用吗 有用,但不如另一款好用 膜太瓷砖清洁剂效果怎么样呢? 效果杠杠的,气味杠杠的 圣洁康瓷砖清洁剂去污效果怎么样? 效果很好,去的干净 新居如何清洁瓷砖、水泥残留的污渍?用什么清洁剂好啊? 首先在刷子上挤适量的牙膏,然后直接刷洗瓷砖的接缝处。牙膏的量,可以根据瓷砖接缝...https://www.paizi10.com/zhinan/cizhuanqingjiji.html
3.如何清理厨房瓷砖的污渍20分钟后把纸巾去掉,在用刷子蘸剩下的洗洁精水刷洗污渍处 https://iask.sina.com.cn/jxwd/87r8nL90CfLF.html
4.超强整理~年底大扫除窍门大集合,过好这个春节就靠它了!清洁水壶中的水垢 水壶用久了就会容易在壶底产生水垢 不定期清洁的话会影响健康 千万不要以为头条菌要教你用刷子刷 那样不仅费时费力还很伤手 其实你只要在水壶中装满水 再把一颗新鲜的柠檬切成片放进去 将水煮沸后 水垢就消失不见了 清洁瓷砖缝隙 http://jintan.jstv.com/wap/a/20180214/1518588236533.shtml
1.瓷砖清洁刷品牌排行榜十大品牌京东JD.COM为您提供瓷砖清洁刷排行榜、瓷砖清洁刷哪个牌子好、瓷砖清洁刷十大品牌等相关资讯,从瓷砖清洁刷价格、评价、图片等多方便比较,为您推荐品牌瓷砖清洁刷,网购瓷砖清洁刷上京东,放心又轻松!https://m.jd.com/phb/15901f4deec50eaf3c7ed.html
2.十大热门扫把产品排行榜值得入手的扫把推荐→MAIGOO知识例如,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面,如硬地板、地毯或瓷砖,可以选择适合的扫把类型,如软毛扫把、硬毛扫把或兼用型扫把。另外,还可以考虑是否需要配备扫把头,以适应不同清洁任务的需要。 查看更多 相关扫把导购榜单 扫把簸箕套装 家用扫把 室外扫把 魔术扫把 软毛扫把 硬毛扫把 十大热门扫把簸箕套装排行榜好用的扫把...https://m.maigoo.com/goomai/218604.html
3.卫生间瓷砖清洁剂哪种比较好用?不要让水渗入到砖缝中去,可能会造成新的污染或导致瓷砖的剥落。凹凸的瓷砖可用刷子刷。https://www.to8to.com/ask/k1313123.html
4.怎么去除卫生间瓷砖地板上的水垢2、利用卫生间的专用清洁剂进行洗刷地面,比如说可以利用洁厕灵倒在地面上,之后再用刷子刷洗,刷好之后还要记得用清水清洗一下。 二、卫生间选择哪种瓷砖比较好 在给卫生间地面挑选瓷砖的时候最好是选择防滑的瓷砖,因为卫生间会经常用水,水容易滴在地面,利用防滑砖就能够起到防滑的作用,而且防滑地面砖还比较耐脏。https://m.jia.com/zixun/jxwd/859320.html
5.瓷砖污渍清洗剂哪种好清洗方法有什么一.瓷砖污渍清洗剂哪种好? 1、瓷砖液状清洁剂, 是一种液体形态的清洁剂,它取用于各类新型表面活性剂、杀菌剂、抛光剂、进口参透剂以及独特光亮因子等环保技术高科技配制而成的液体瓷砖清洁剂;具有强力的除污力以及渗透力、杀菌力和抛光光亮性等特性。能迅速彻底清除各类瓷砖表面、缝隙里的顽固污垢。独特的渗透力及...https://www.cndjj.com/news/1613917217933.html
6.瓷砖地板清洁的小技巧瓷砖地板清洁注意事项有哪些瓷砖是一种常见的地砖材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会用到他,同时瓷砖也是需要日常清洗和养护的,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瓷砖地板清洁的小技巧,瓷砖地板清洁注意事项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瓷砖地板清洁的小https://www.qizuang.com/gonglue/baoyang/146246.html
7.皂垢是什么?皂垢如何清理,教你浴室防皂垢与防划伤方法对于瓷砖上的肥皂污垢,我们可以先用暖水冲洗一下,使皂垢部分溶解后,再使用刷子轻轻擦除。另外,还可以使用硫酸或盐酸溶液。将其滴在砖面,静置几分钟后进行擦拭,注意将手作好保护。这些都是轻松去除家居卫浴间瓷砖去污的小方法,简单且容易做到。 尽管瓷砖清洁方法很简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养。其实肥皂留下的...https://www.wanshifu.com/zhishi/3916013535.html
8.这些瓷砖的清洁保养小妙招你知道吗?春节前赶紧学起来所以在选择清洁剂清洗玻化砖时,大家应尽量选择中性清洁剂。 04 需定期打蜡的抛光砖 抛光砖是通体砖的另一个“进化版”,表面抛光让其视觉效果更出彩。但这种瓷砖也继承了通体砖的缺点,甚至更加娇贵。所以,抛光砖一定要定期保养,最好2至3个月就进行一次打蜡。 打开APP阅读全文...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1/09/c183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