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家教家风|“我家的育儿故事”优秀作品选登——《教育,从家开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京女性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家庭家教家风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2年,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围绕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北京市妇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关工委推出“理想,一起向未来”年度家庭教育主题,面向京津冀三地广大家庭,开展“我家的育儿故事”征集展示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共收到近千份参赛作品,经过初审、复审、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30组优秀作品。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登“我家的育儿故事”优秀作品,与大家共享育儿智慧,共促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选登作品:《教育,从家开始》
作者:胡北施
组别:学前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能够培养道德品行,学校可以教授科学知识。只有家庭和学校相互结合,才能培养出品行优良、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的孩子。
一、我家有只“小松鼠”——习惯阅读,寓教于学
在解程越很小的时候,我会经常给她阅读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她很享受听故事的过程,每次都非常专注、认真。
到2岁的时候,她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发,她学会了独自思考,开始有了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的小心思和小想法。例如,爱吃零食不吃饭;晚上不睡觉,要听故事;喜欢吃手指等等。
为了帮助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就尝试自己编一段适合她情况的“小松鼠”的故事:从前,有一只小松鼠,它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懂礼貌、讲道理,但它很喜欢吃手指,后来妈妈发现小松鼠经常肚子疼,带她去医院看大夫,大夫说,因为小松鼠经常吃手指,把太多细菌吃进肚子里了。
解程越听着故事,一言不发,但我从她的眼神中,确实看到了她在思考。
过了一些日子,我发现她吃手指的习惯竟然神奇的消失了!不仅如此,去医院打吊瓶的时候,她会对我说:“妈妈,我会像小松鼠一样勇敢,打针也不哭。”
在小区里玩儿的时候,看见同伴摔倒了,她会主动搀扶;见到老师和小朋友,会热情的打招呼,对朋友温柔又友善。
直到现在,这只“小松鼠”还住在我家,每天都在用不同的经历去指引着孩子养成更好的习惯,更温和的性情,更坚强勇敢的品质。
二、四手联弹钢琴曲——兴趣培养、寓教于乐
在解程越四岁的时候,我也不能免俗地掉进了学习钢琴的“坑”。
本来,想尽早培养孩子对音乐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然而,在开始学钢琴之后,我才开始明白,学琴真是一件漫长又艰苦的过程。
刚开始学琴弹出的“噪音”,以及长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小蝌蚪”音符,让孩子逐渐对弹钢琴产生了畏难的情绪。
我反复琢磨,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琴呢?
换位思考后,我想如果是我学琴,我会希望妈妈陪我一起学。
于是每天下班后,我会把她学习的课程学会,再耐心地和孩子一起练习。
渐渐的,孩子觉得她有“玩伴”了,跟妈妈一起弹琴有很多的乐趣。
作为初学者,我也要经常向她请教。
作为“小老师”,她有了成就感,有了兴趣,弹钢琴从此变成了家里一件轻松欢快的事情。
三、健步走小能手——爱党爱国、寓教于引
2021年7月,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单位组织参加“云走革命城市,传承革命精神”的健步走活动。
每天,我和孩子爸爸都会带着孩子在小区里健步行走。我们边走边给她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丰功伟绩,边走边讲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孩子听了这些,发自内心地说:“妈妈,我明白了”。
在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准备发射时,解程越聚精会神地在电视机前观看,眼神中充满了紧张与兴奋。
当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一飞冲天时,她也和我们一起激动地鼓掌叫好。
从那一刻,我就知道,爱国爱党这颗种子,已经在孩子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未来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在培养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是初学者,也是实践者。今后,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持续思考,不停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理想,一起向未来!
让家庭成为梦想起航的地方!
市妇联家庭儿童部
有一个形容读书很快的词叫一目十行,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只有粗略审阅文件才可能达到这个速度。读一本内容丰富的书是不可能一目十行的,往往需要慢下来仔细阅读才有收获,而且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有时候,我抱着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因为我完全沉浸在阅读的体验里了。
这十余年来,我家中累计有五千多册的藏书,我精读过的至今不到一千册,其他都是浏览之后认为不适合读的。所以针对少数好书进行精读才是读书的正确方法。
问问你的小伙伴们,谁喜欢写读后感?答案是大家都不喜欢。你不喜欢写读后感,不是讨厌写读后感这件事本身,而是你不想把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总结出若干教育意义,也不想把这份你自己并不怎么相信的教育意义材料交给老师、家长去审阅。
所以,咱们不妨单纯一点:把读后感就只当作读后感,也就是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悟。当我第一次读《哈利·波特》这部书的时候,我读出的可不是什么“正义打败邪恶”,我只是满心盼望着我也可以像哈利·波特一样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生活,去冒险、战斗、历练,逃离整日上课做题的无聊生活。我的感悟显然不是父母、老师爱看的,但是我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虽然表达真实的感受未必会带来改变(比如我依然整日上课做题),但是充分表达自己能够带来慰藉,带来自在和舒缓的感觉,而获得慰藉正是文学的意义。
我曾经读过一篇很美的散文。其表达了作者与自己养的小猫咪诀别的心碎心情,我读了之后很受触动。因为我曾经不小心踩死了我的宠物小鸡,难受了好一阵子。直到读了那篇散文我才知道我的“难受”可以被拆分为两种情感:
1.我对不起我的宠物小鸡,我希望它能原谅我,
这种情感叫作愧疚。
2.我希望我的宠物小鸡能复活,回到我的身边来,
这种情感叫作怀念。
于是我写了一篇300字的读后感,表达了这两种情感。那篇读后感被评为满分,还张贴在了学校的展板上。更重要的是,我通过写下这300字获得了慰藉,虽然我的宠物小鸡没有回到我身边来,但我的心里某个地方觉得轻松、柔和了,不再被一根刺扎着了。
当你下次写读后感或者作文的时候,记住:写你真实的感受。如果你真实的感受是不正确的(比如你出于嫉妒而希望你的同学成绩退步),你应当反思和纠正自己的想法,但“表达真实的感受”这件事本身是正确的。
我们看书的目的不是“记住”。如果一个人看完五百本书就背下里面所有的内容,那他的大脑会爆炸的。再说,背那么多杂乱的内容未必有用,反而容易变成一个“书呆子”。
看书的目的大概有三个:
第一个目的是汲取知识。比如你看了一本科普书,知道了恐龙有素食的,有肉食的,还知道这些恐龙分别叫什么名字;又看了一本科普书,知道了地球大约有46亿年历史,宇宙大约有138亿年历史……你的知识就这样变多了。这里面有些知识会一辈子忘不掉,也有一些会很快忘掉,但是忘掉也没关系,比如我现在已经记不清节肢动物的定义了,这说明我平时没用到这个知识,大脑就自动把它给忘掉了。
第二个目的是领悟原理。比如你了解了拉瓦锡是怎么做实验的,便知道科学研究的原理是像拉瓦锡一样重视实验、讲求精确;读了一本经济学书籍了解到“机会成本”,你就知道如果你用一个小时的劳动赚了10块钱,你未必真的赚到钱了,因为你去做另一件事可能一小时赚100块,所以从“机会成本”来看,你不是赚了10块,而是亏了90块。领悟原理能让你更充分地理解这个世界里的各种现象。
第三个目的是获得教养。你读了《平凡的世界》,就激发出改变命运的激情,敢于为了更好的人生拼一把;读了《老人与海》,就知道人只要同困难斗争过,即使失败了也高贵;读了《呼啸山庄》,就发现人若是沉浸在仇恨里不能放过别人,也就等于不放过自己。
读书时,第一种目的最容易达到,第二种目的就需要你带着疑感去读才能达到,你要思考这个原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而第三种目的就需要你非常深入地阅读才可以达到,因为教养不仅是道理,
还是一种对生活、对命运所持有的态度。你在读第一遍时未必能够领悟到它,然而你逐字逐句读下去,伴随着共鸣与感动,你的品性与灵魂就得到了滋养。久而久之,你也许忘记了故事的情节与人物的名字,可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留在了你心中,构成了你的教养。
再说说读书笔记这件事。
如果你读的是一本有知识点的书,我建议你把书里的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做到整齐、有条理,这能避免你遗漏书中的知识。
如果你读的是一本对你有启示的书,我建议你在笔记本上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你得到的启示,不准确也没关系,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把道理想得更清楚。如果你读的是一本文学名著或者诗集,就没必要记笔记了,你只需要沉浸到书籍的世界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这本书很长、人物很多,你可以用笔记本记录一下人名和情节,免得看到后面的时候云里雾里。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读书笔记,你要谨记笔记是写给自己的,而非写给父母和老师的。你通过记笔记让自己在读书时思路清晰,所以记笔记只是读书的辅助,而不是读书的目的。
是诵读还是默读,这主要看你的年龄。如果你还处在学前或者低年级阶段,识字量不够多,那你需要读出声音以便于你的父母能够纠正你。如果你读的是注音书籍,读出声音来有助于你更熟练地掌握拼音。
当你开始阅读每页100字以上的书籍时,你就不需要读出声音了,因为默读有利于你集中精力思考里面的内容。
书籍的形式也取决于读者的年龄。低年级看一些漫画书是可以的。如果你爱看漫画书,你需要辨别这类书是否有充足的知识量。市场上风行一时的《米小圈》《猫武士》《特种兵学校》等漫画书的知识量很有限,如果只读这些书,就像每天只吃方便面一样,你会缺乏营养。身体缺乏营养就会佝偻、瘦弱、发育不良,大脑缺乏营养就会变笨。
所以你不能只阅读消遣类的漫画书,还应阅读一些有知识量的漫画书,比如漫画类的历史书、科普书。这些书也是很有趣的,并且把知识蕴含于其中,能让你在快乐阅读中实现自我的提高。
尽管如此,你还是要跟漫画书说拜拜,因为这些漫画书的营养是被“加工”过的。如果每天把营养液通过导管输入你的身体里,虽然你不会缺乏营养,但你的肠胃功能会弱化,你会失去消化吸收的能力,所以你需要吃肉、米饭、蔬菜和水果来强化自身。看书也是这样,你需要读文字量更大的书,来适应读纯文字书的感觉,以更健康的方式来汲取知识。
我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漫画不等于图画。科普书一般都会加上丰富的彩图,这种彩图不等于漫画,它们是为了直观展示内容、帮助你理解内容而被添加进去的。不管是科普书里的插图,还是历史书里的地图、人物图,都是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问题可以被拆分成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不应该打游戏?”,二是“为什么要远离电子产品?”。
先来谈谈游戏吧。游戏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但是游戏存在成瘾性,所以它不是一种优秀的放松方式。如果你通过阅读书籍或者与朋友聊天来放松自己,当你感到累了,你就会停止。但游戏会在你感觉累的时候为你提供声、光、电的强烈刺激,使你再次兴奋起来,这类似于在你快睡着的时候用手电筒照你或者用摇滚乐吵你。你想停止,却难以停止,这就说明游戏在控制你,它在剥夺你的自主性。
难以停止是成瘾性的一个表现。成瘾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它会引发焦虑,让你无法专注于正事。如果你将打篮球作为消遣,你打完篮球洗个澡,就可以专心写作业了,你不会满脑子还是打篮球这件事情。而游戏却会令你百爪挠心,始终惦记着再打一局或再玩一会儿,以至于使你的主业做不好。
游戏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成瘾性呢?从游戏题材来看,它无非有以下三种:
1.比现实更刺激的游戏。比如枪战的、冒险的、用各种魔幻的招式来打斗的。你操作得出色,就可以在团队里体会到英雄般的自豪。
2.比现实更简单的游戏。比如模拟经营一家小店铺、小农场、小菜园,你不需要熬夜计算账目或者在烈日下喂猪除草,只需点点鼠标便可以体会到经营的快乐。
3.比现实更自由的游戏。比如从零开始创建一个世界,让你体会造物主般的快感,无所不能。
既然游戏如此有害,那游戏的载体——电子产品又如何呢?打个比方,如果你在骑术不精的时候选择骑一匹烈马,你就有摔成重伤的危险,所以烈马即使跑得更快,也最好别去骑它。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就是不折不扣的烈马,功能强大,但不好驾驭。
有时候,你需要手机和平板电脑来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搜题和上网课。电子产品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快捷、准确、高效的,如果你能操控得当的话,电子产品可以为你的学习提供帮助。
重点来了:请你在父母的监督下使用电子产品,使用完毕后把电子产品交由父母保管。刚刚离开电子产品会让你有些不适应。此时,你可以看书、打球或者找人聊聊天,但是不要留恋电子产品,你要驯服它,让电子产品仅仅是为你学习提供帮助的工具,而不是娱乐方式。
补充一句:你可能以为父母是老古董,所以他们禁止你享受现代的电子科技,但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主要贡献者乔布斯,也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因为作为研发者,他更清楚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造成的隐性伤害。
三十、贪玩是我的错吗?
贪玩是所有人的天性,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的父母都具备这种天性。但天性不等于任性。比如父母如果放任自己的贪玩,他们就无法通过工作来养活你;老师如果放任自己的贪玩,就没有人来传授你知识。动物可以放纵自己的天性,比如家养的猫咪可以整天玩耍,而代价就是失去了自主性,不能独立生存。作为一个未成年人,你需要在成年之前学会驯服自己的天性,使自己能够在学习和娱乐之间找到平衡点。另外,你可以用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来满足自己贪玩的天性,比如长期参加一项有趣的体育运动,定期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到名胜古迹旅游等等。这些娱乐活动能够让你感觉快乐和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