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料峭春寒,槎城一些落叶树的枝头,已悄然绽出了细细的新芽,有心急的宫粉紫荆率先开起了花。节气的悄然变换,上元灯节即将来临。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象征物事——花灯,在河源各地有着重要地位,一则庆贺“添丁”,二则寄托了各种吉祥期盼。围绕花灯,又有香火龙、舞狮等参与者众的大型活动。
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民升灯庆添丁冯晓铭摄
灯会贺太平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汉魏形成、唐宋发展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道教将其视为三元节之首,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的佳日。到了明、清时期,元宵节成了与新年(元旦)相呼应的重要节日,通常要大张旗鼓张灯结彩地庆贺,像明代江南的杭州,太平盛世里,元宵灯会极是繁盛。
河源,一直传承着这些元宵民俗。时至今日,走进源城北直街的各姓老屋中,仍时不时会看见上厅祖堂梁上悬挂着一盏花灯,那是各姓在向祖先报告“香火”还在继续传承。
花灯用于生子酬神谢祖,是数百年前广泛传承下来的。福建亦有添灯(丁)之俗,清代广州“灯夕”时求子,用百宝灯供神。第二年“酬灯”,若真生了儿子,就要摆下宴席庆贺。
太平街上原有家天成号,制作、经营灯笼,以竹子扎成骨架,外糊白纸或彩纸,灯笼内装有蜡烛或油盏,悬挂时大放光明。纸上书有红色或黑色文字。灯笼有大有小,视人们需求而定。天成号做过的最大灯笼,门是出不去了,须从天井往上吊出去。上世纪40年代,生意兴隆的天成号开设了3个门店:天成老号、天成号、天成栈。元宵之前,天成号的花灯、灯笼供不应求。
有外地迁河源城的老人回忆,河源城的化龙桥(其实是飞鸾桥)又被叫作“化容桥”,化龙桥那边有条街,娶新娘要用的物事,都能在哪里找到,有很多花嫁和轿馆的店。化龙桥畔的古榕树下,每在大年初八左右,就会有花灯手艺人在树下挂起花灯售卖。笔者年幼时站在化龙桥头,看着大榕树身上那些色彩斑斓的飘着长长纸流苏的花灯,总以为装饰居家用,却不知道是庆祝男子之诞生用的礼器。
民国期间,河源县上莞文人陈泽在提及元宵灯节时说,花灯在吾乡之意义,则与生子添丁有关。我国是农业社会,耕耘劳作,防卫征战,都以体强力壮男人为主,重男轻女相习成风。“灯”“丁”同音,所以生育男孩、添有新丁的人家,就应买大花灯一个,悬在祖祠屋梁上,黄酒一瓶,三牲祭品,奉祀祖先。集合所有添新丁的村民在祖堂饮宴,称为“做灯酒”。人们聚族而居,人口繁衍,各建房屋,另立门户,一个宗族总有几间祖先祠堂。从正月十一“开灯晚”起,每间祠堂都要“做灯酒”,照样行事。这种风俗对富人来说,正好宣示其家兴旺,而穷困的人家生了男孩,为“做灯酒”这笔费用,比筹钱过年还要困难。到正月十六晚上,把祠堂屋梁上花灯取下焚烧,叫做化灯。
市区花灯制作人李惠源一般在每年的中秋节后就开始制作花灯,共做100多盏,来订花灯的多是东源一带的村民。东源县灯塔镇澄陂村、上莞镇新轮村陈公寨、船塘镇黄沙村等地,至今仍保留着吊灯习俗。
源城上城黎屋曾经有过吊灯风俗。与上城黎屋同脉的古竹黎氏,则在男孩出生后的第一个正月初二,家长要为孩子在社坛或庙宇里挂一个灯笼,叫作“上灯”,灯笼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才“收灯”。上灯那天,所有添了丁的家庭出钱买菜、买米、买酒,摆在社坛或庙宇里,请村中父老和成年男子吃喝一顿,叫做“摆灯酒”。
源城区东埔街道学前坝一带,一般是在正月十二上灯,到端午节再化灯,也有人吊到正月十九就化灯的。
东源县南园古村在正月十三、十四常会进行上灯仪式游行,上一年生了男孩的户主抬着花灯出来巡游,每条队伍前有锣鼓开路,后随舞狮队,一路燃放鞭炮走向祠堂。
在东源苏家围,元宵节时通常会进行花灯会活动。村民化装成戏剧里的历史英雄人物、神佛人物,有三姑六婆、童男童女,一并挑着灯笼、花灯游街、游村,甚是热闹。
升灯庆添丁
清雍正《连平州志》有连平上元节(元宵节)做花灯的记载:“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唱采茶歌。”忠信花灯,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项;忠信上灯习俗,名列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忠信上灯习俗由来久远,当年正月十三吊灯后至次年正月十三挂灯前的添丁家庭,会在家族祠堂上挂一盏花灯。一些家庭生了一个儿子后,最少都会挂两盏灯,一盏挂祠堂,一盏挂家里;有时要四五个,挂家里客厅、大门口、新祠堂、老祠堂等。连平各地上灯的习俗基本上在正月十三结束。
花灯曾例外地为女孩挂过。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赖焕清告诉笔者,他听说八九十年前的一年,有个村整村没有生一个男孩,生的都是女儿,族人怕断了“灯带”,就为其中的一个女孩进行了上灯仪式。
仅为上灯仪式制作的花灯,基本上每盏花灯都要被焚化,留存不下来。连平的一些花灯制作人意识到,花灯的用途不能太局限于上灯,否则客源不广。洋溢着喜庆之气的忠信花灯,正在谋求开拓新的用途,被用到其它喜庆场合。一些企业举办活动,旅游景区装饰,也会购买花灯。
追龙祈兴旺
正月中下旬,“暖灯”“化灯”等仪式时,通常会配套香火龙、醒狮、舞龙、客家锣鼓等活动。正月十三,东源县船塘镇福坑村林屋通常会开展一年一度的舞“香火龙”。东源县上莞镇新轮村的追龙已经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追龙在正月十一至十三开展,其游行路线分两路。
2019年元宵前,明龙(灯光龙)的路线为新轮村文化广场—上莞镇街道—李白村—新民村—陈公寨陈氏宗祠—新轮村文化广场,黑龙路线为墩头陈氏宗祠—上莞镇街道—墩头陈氏宗祠(黑龙,香火龙)。村民有的举火把追明龙,有的执香追黑龙,沿途所经人家门前还会燃放烟花炮竹和摆放香坛相迎相送。
连平的鲤鱼舞,自明崇祯七年(1634年)建州以来,流行于连平县忠信、油溪、高莞、大湖等乡(镇),广受村民喜爱,是河源市公布的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这些民俗,无不反映了人们期盼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