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间,央视3·15晚会如期举行,今年3·15晚会的主题为“公平守正安心消费”。
校园周边抽奖陷阱:买320张邮票贴纸凑不齐1套组合
但记者发现,所谓的“龙珠”是三无产品,打开后甚至有一股刺鼻的气味。而且,除了龙珠和弹力球,红外线笔、陀螺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都成了抽奖的奖品。流行的卡通形象、心仪的奖品、抽奖的刺激,让未成年的小学生难以抵挡诱惑。
调查发现,另一些抽奖游戏则直接采取更刺激的现金抽奖方式。在六安市一所小学附近,记者见到一款“现金大派送”的游戏。上面直接贴着5元、10元的纸币,“最高200元”、“100%中奖”等字样不断刺激学生抽奖。
比起奖券兑奖,一些店主想到了更直接的砸金蛋方式,砸开就是现金。然而,央视记者购买金蛋测试发现,66枚金蛋里只有7个蛋中奖,共计15元。此类金蛋还能重复利用,中奖率和中奖额度完全由店主决定。
而且,为了吸引孩子不断抽奖,店家想到了升级版的现金抽奖游戏——集邮。一元抽一次,有两次中现金奖的机会。打开抽奖袋,可能会中1元或5元。除此之外,袋里还包含几种图案的邮票贴纸。集齐一套才能获得10-2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在孩子们看来,中奖几率更高,他们也一次又一次地掏钱。
调查过程中,央视记者对许多沉迷抽奖的孩子进行劝阻,但几乎都无功而返。孩子们坚信幸运总有一天会到来,“我相信自己能中”、“凭什么一直是我抽到谢谢惠顾”、“不怕不怕,赌一波单车变摩托”。
儿童手表变隐私偷窥器:定位、查通讯录、“实时偷拍”
本次3·15晚会首设信息安全实验室,针对当前市面上不少热卖的儿童智能手表展开了专门测试。经测试,不少儿童智能手表由于预置系统老旧,隐私安全问题严重。
在一款销售量10万+的儿童智能手表上,测试人员将一个恶意程序的下载二维码伪装成抽奖游戏,吸引孩子扫码体验。孩子一旦扫码下载,工程师便能够对这款手表进行远程控制。
孩子每次抽奖,恶意程序就自动把手表里的重要信息,如位置、通讯录、通话记录等打包实时发送出去。玩完抽奖游戏,孩子下楼玩耍,工程师依然可以实时定位,不间断收集孩子的移动轨迹,轻松圈定孩子的活动范围。
测试人员从后台可以通过多次采集孩子的位置信息来推断孩子家离其所在学校的距离。回家后孩子和家长聊天,通过调用手表里的麦克风,工程师将谈话内容听得一清二楚;孩子的一举一动也被随时掌握。
央视表示:提醒生产厂家,看得见的硬件要做得漂亮,在看不见的软件上也要做得漂亮。
医美培训乱象:“0基础”培训6天从业,美希国际等被曝光
对于记者质疑其培训后的学员能否从事医美行业的问题,安徽美希淑颜医疗美容的老师直言不讳,“你不学别人在学,你不做别人在做,看你自己怎么去想。有的人很在意合法性,有的人很在意赚钱”。
下午的实操课,学员们都换上了蓝色的手术服,装扮成医生的样子。老师鼓励大家将学习的过程拍照发朋友圈,证明自己正在接受专业培训,从而开始积累客户资源。
第五天是面部线雕课程,这也是医美项目中比较高端的手术项目。上课时老师先播放了一段录像,接着讲解如何用针。下午实操课上,老师就在简陋的教室里现场给学员做起了面部线雕手术。
一个月后记者来到无锡,找到了培训班的同学小陈。她以前从事中医减肥,现在成了一名上门给顾客打各种美容针的医美从业者。
在此现状下,医美事故不断。90后姑娘小雪在一家酒店里以1000元一针的价格,注射了6针玻尿酸。却造成中央动脉阻塞,留下了终身遗憾:左眼失明,大面积脑梗。小雪表示:“还不如死了算了”。80后姑娘小红,职业是网络主播。花费1500元,接受了鼻翼两侧注射干细胞填充泪沟。“脸肿得就跟蜜蜂蛰了一样,眼睛下面一直肿着。”王女士在家里接受了一位朋友的美容针剂注射,花费近20万元。注射了20多针玻尿酸,结果面目全非。
据公开数据显示,医美行业投诉5年间增长14倍,很多非专业的“医生”执刀上岗。医美行业乱象不顾消费者利益与安全,违背医疗行业服务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