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素质教育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一)诸多矛盾排解不开。今天的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远离社会,缺乏自立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个人的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触及个人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甚至难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轨收费增加给学生带来一定经济压力;取消毕业分配制,学生担心自己的前程会被一些不公平现象毁掉等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还有,学生在心理不成熟与生理成熟之间的矛盾,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不强等也会造成心理障碍。大学生谈恋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因失恋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因此有许多人都提出:“大学生性道德应该补课,他们不知道与异性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自己。”
(二)心理压力大。一些大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单独面对问题的时候,思想压力大,一筹莫展。几年来,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只因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感觉生活茫然而辍学或跳楼。去年,清华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对于高中时代的名列前茅到现在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后几名难以忍受。
(四)身体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贫困而身患疾病的学生,因无钱治病而对疾病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没有希望,又给家里增加负担,心理压力增大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办法
现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来,而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支点。我想主要突出一个“全”字,即“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建立起一种真企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给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之学有所用。
(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低劣的教师是很难带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其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应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启发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向实用型人才转化。最终培养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经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并定期做心理检查。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跟踪调查,配合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和竞技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同时,通过活动也使学生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影响因素
一、引言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心理因素分析
(一)社会类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
(二)学校类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
(三)家庭类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
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和培养的第一站,对于大学生青年成长时期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家上学的那个阶段,学生们都处在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快速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迅速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以后的走向和做事的方法、态度以及观念,所以家庭类因素会对大学生产生长期而又难以摆脱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除了众多的外在因素,相貌、体重、身高等各种内在因素也会触发学生的不良情绪,假以时日也会成为影响性格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其众多事件的发展,比如毕业以及就业等。
三、讨论与建议
(一)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就业课程体系设计
(二)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建立合理的就业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正逐步在理论和实践中重视和发展和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新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和谙心理教育尚为一个较新的教育领城,高校还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体制。在学习、借鉴他人关于和谐校园内洒和特征跳点基地上,笔者经过观察、忍考和提炼,认为和谐校因与和谐心理教育应该是以和谐校因为载体,将心理教育要素立足于和谐理念的前提下配合得适当与匀称;与此同时,笔者还在丈中力图探讨大学生心理的和谐教育观。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来看,不论是量的绝对性还是质的相对性,主流都是健康的、积极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顺利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各项心理能力,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比例不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均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据天津大学高希庚于1999年的资料统计结果(1997年和1998年,天津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检测),1997级24,83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1998级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8,75%。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警钟长呜
2004年3月发生在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震惊全国,仅仅2个月后的2}r年5月,在江西南昌又发生了一起类似马加爵、性质恶劣的大学生薛荣华杀人事件,两次血的教训再次敲响了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上述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例警示我们,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与我们的教育宗旨不相适应.长此以往也将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从思想高度重视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的长期性、严肃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三)神经症、精神疾患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北京市对16所高校休学、退学学生情况调查统计说明,精神疾病问题在诸种休学原因中排第一位,比例为39.7%,而在退学原因中更高达国家和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十分不易的,从神经症、精神疾患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上,足以暴露出我国教育系统以及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薄弱之处。
二.和谐校园的要义
1.和谐校园的内洒
张桂宁认为和谐的大学校园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
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的李斌义认为: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以上观点分别代表了部分大学校园人对“和谐校园”的理解,体现了和谐的本意。
2.基于和谙校团的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
校园充满浓厚的团队合作氛围。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这种精神和情绪具有相互传递、交互感染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情绪场。让学生在文化与教化之间相互交融,在课堂和熏染之中互为体会,在意识和意志的转化中升华。以文化和精神促知识,用质疑促成熟,由理论到伦理,由继承到创新,进而提升人的境界和品质,陶冶人的性格和灵魂。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学有所长,生理与心理和谐发展,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会与人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厌学、逃学罕见,自杀、离家出走、暴力事件少有。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同学关系友爱、诚信、互助;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和合力。
和谐的人气、人力是构建和谐校园最关键的要素。因为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人。理应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主力军。而且人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组成部分,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会对人的行动及效果有重大影响。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梢神,百折不饶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良性心理状态正是和谐校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和谐校园的表象情绪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大学校园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心理上的和谐,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因此就不能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个体的美好追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心理和谐其实不单纯是个体原因,隐匿在背后的社会心理问题以及单位的发展的和谐程度才是其关键因素。高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我们无法拒绝时代的进步,只有适应和趋利避害才是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重视人的心理和谐。
大学生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内容。也是过程。更是追求的目的和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和谐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一种心理感受。从心理和谐的角度看大学和谐可体现为:
和谐校园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
和谐校园的内涵是人心和善、相处和睦、上下和顺、内外和平;
和谐校园的基础是相互包容、、共生共存;和谐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校园和美。
四、如何提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
1.重视大学生和请心理教育,展务和谐校园建设
心理健康与和谐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必然强调心理健康,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重视心理健康又可以促进心理和谐。愈识到这点并付诸相应的努力对于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与和谐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机构,营造心理健康的氛围,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2.科学构建和请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直接为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因此,合理选择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无疑是高校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要科学而合理地确定、选择高校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及当前的形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为依据。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规定以及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反映心理健康的观念、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能三个层次喝面)
①从内容的角度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增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意识;
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异常心理的判别等;
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使之了解并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逐步提高其心理自助的能力和技能。
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概括为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三大领域:
①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考试心理的教育与辅导;
②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休闲以及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
③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了自我状况和澄清个人价值观、升学和就业、开发自我潜能等方面的辅导。
3.注重方法、掌握技巧,灵活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l)要善于抓住时机
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化解盾,消除事故隐患,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作生活的有心人,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变化以及学习上的异常行为,要及时进行思想沟通,了解情况,稳定情绪,然后对症下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避免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
与学生谈心教育,要思想早注愈、问题早发现、辅导早进行、事情早解决,而不能等到问题发生、事情闹大再进行辅导教育。
(2)要有真情实感
进行心理辅导要满腔热忱。以诚相见。尊重学生,平易近人,尽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动人心弦的良好效果。开展教育工作,要有热情而自然的态度,稳定辅导对象的情绪,消除怀疑心理,形成和谐的交谈气氛。同时,要加大情感投人,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把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论文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的人才,除应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进步的思想意识之外,还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日益突出,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愈来愈多的消极影响。笔者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入手,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抉择,一些在校大学生出现了困惑、孤独等心理障碍。而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除了应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进步的思想意识之外,还必须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心理障碍日益突出和明显,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愈来愈多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就十分必要,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现代人的良好素质,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心理障碍,是一种对环境适应不良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在多方面:
学习上的持久紧张感与竞争压力感,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大学生们从中学到考上大学,持续多年的紧张学习,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进入大学后,强中更有强中手。有的学生失去了学习上原有的优势,在心理上产生了竞争压力。学习上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和压力并不要紧,它对一个人成才来说还是十分必要的。但当这种紧张和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使大脑持久处于高度疲惫状态,从而导致心理功能失调。
人际关系不良及社会交往恐惧。这在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普遍。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会产生极大的心理作用。人际关系不良多见于性格具封闭性和攻击性的大学生。这两类学生在集体中往往不合群,使自己很容易在同学中处于不被理解,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久而久之,便产生一种精神压力。同学间相互关心不够,一遇到问题影响情绪时,便无以寄托,无所支持,无处抒发,便只能压抑。也有些性格孤僻,自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总是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经验多,从而把自已的交往面局限在很小范围,以与身边的人交往为满足,而害怕与不熟悉的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从而产生社会交往恐惧感。
性压抑与性敏感。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已经性成熟、性的欲望与冲动十分强烈。但由于社会道德、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受到限制和压抑。通常情况下通过学习、工作、娱乐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常释放,这样可以减弱,抑制性的生理冲击力。但各人程度不同,有不少仍有一定程度的性压抑,有的甚至比较严重,直接表现出性敏感病态,过分热衷于性的引诱,沉洒于性的想象,个别的甚至还有异装癖(偷穿异性内衣裤)、恋物癖(贪恋异性日常用品)和窥阴癖等。由于被原始所控制,性心理失去平衡,情绪经常过份激动,消耗精力,造成精神不振,使学习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业,甚至出现性错误和性犯罪。
思乡想家及环境适应性不良。这种情况多见于一年级新生,在女生中尤为突出。他们一般是独生子女,或家庭中宠儿,从遥远的地方来到新的生活环境,没有独立生活和离家在外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一旦遇到困难就情不自禁地想家。此外由于娇生惯养长大,受不得半点委屈,心理特别易受挫折。在环境适应不良时,个体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当其又未能找到适当的渲泄解脱这种不安和焦虑心理的途径时,就容易产生一种空虚,压抑紧张、无所适从的感觉。
恋爱受挫与单相思。近年来大学生恋爱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年轻人的爱情,不管是成功、失败、失恋还是单相思,从心理卫生角度来讲,都是一种应激,需要动用大量的精神能量,其强度不亚于紧张的学习。如果学习与恋爱交织在一起,并产生各自和交叉的冲突时便可能造成心理危机。尤其是失恋和单相思,往往在精神上蒙受痛苦,有的将深情隐藏心理,形成一种痛苦的自我折磨,造成心理失调。
专业学习兴趣低下,缺乏学习动力。这种情况往往与高考时填报志愿失误与服从统一分配有关。在高考时填报志愿时,通常根据分数线,以确保入学为主,很少考虑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兴趣爱好。一些学生进入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后,又不愿在专业学习中积极调整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从而对本专业产生抵触情绪。于是这些学生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去对待学习,以致心理矛盾辈出。
心理素质脆弱,经不起批评和打击。在特定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以往生活中的顺利与受宠形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在生活中他们事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的学生连老师、辅导员的批评也不能忍受,心胸狭隘,怨天优人;对失败常常耿耿于怀,不善于自省。有的学生因偶然失误,便能认为自己在老师、同学面前失去了面子,自尊心受挫,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变得孤僻、自卑、心灰意冷、萎靡不振,个别甚至轻生,走上绝路。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心理障碍是人类个体与社会和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一定结果。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既不能离开对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素质的分析,也不能忽略对大学生生活社会背景的研究。因此,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来看,转型期的社会必然更多地产生心理冲突,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种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的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它要求人们变革传统观念,加快生活工作节奏,采用新的生活方式,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作为青年殊群体,对社会变化发展十分敏感。他们喜欢这种变化,但又对其中某些变化迷惘不解,产生某些认识上的混乱,价值观念的颠倒,心理上的困惑与压抑,行为选择上的无所适从等等。各种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现象呈现在心理素质还不是很强的大学生面前,使他们心理复杂而动荡不安,加之他们缺乏生活磨炼,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极可能发生严重的心理失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心理需要还会更加迫切,伴之而来的各种心理障碍也会愈加突出。譬如,改革开放中的心理失衡,人生追求中的思维障碍;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舆论环境中的逆反心理;历史变革中的心理困惑;恋爱求偶中的人格变态等等。
第二,从家庭、学校来看,家庭和学校中的教育缺陷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生于80年代初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小学对中学一直是家庭中的重点保护对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父母的过分溺爱,不仅使他们自理自立能力差,也使他们对变化了的生活环境适应能力及承受压力能力较低。而学校教育也不完善,在中学时,一些学生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出现心理压力过重,上了大学,心理压力并没有完全消失。同时由于对大学片面理想化的宣传,使不少中学生对大学期望值过高,一些大学新生因不能较快适应现实大学生活而苦闷。另外,在大学校园里、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同学之间竞争激烈,不少新生常为学习成绩担心,加之缺乏科学的用脑方法,身心过于疲惫,心理压力过大。此外,高校中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矛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有效的解决。
第三,从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来看,心理与生理成熟的差距带来诸多心理冲突与失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中晚期,大学生一般在这段时期内可以完成生理上成熟,但多数人不能同时达到心理的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有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性格发展不够完善,过于内向孤僻,过于自卑或自尊,或者急躁冲动,或者偏激爱钻牛角尖。另外,这个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处在变动中的大学生一方面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且随着知识的逐渐丰富而逐渐成熟。同时,又因为一下子失去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第四,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不重视心理保健,缺乏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也是大学生中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健康教育理解为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早应在中学时期进行的心理卫生教育对许多大学生还是个空白,以致他们在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困扰,压力及过重的心理负担时,因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而导致心理上的异常、失常及行为偏差。就是迄今为止,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意义仍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三、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调适
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应采取一系列调适措施。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是一个综合各方面努力的过程。既要求个体正确地认识内在心理矛盾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又要求学校加强管理,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五,适应社会、尊重现实,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我们正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只有顺应和适应这些变化,个体才能健康成一长。因此,我们的个人理想要与社会理想相和谐,相一致,并把这种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诚然,现实和理想是有矛盾的,为要实现理想,应必须正视现实,科学分析现实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采取正确的途径,实现自己理想。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才能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所发生的事情,冷静地妥善地处理好事物。
第六,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恰当的价值目标孙子曾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承认自己,有自知之明。同时,又了解别人,了解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周围现实。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善于扬长避短,凡事量力而行。期望目标切合实际,不好高鹜远,往往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减轻心理压力,增加成功的机会。
第七,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生在世,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常常伴随着困难和挫折。解决心理障碍,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培养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抵抗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感情上遇到困难和挫折,都要头脑清醒,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奋发努力,顽强拼搏,困难和挫折就一定会并踩在脚下。同时,还应掌握一些应付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技巧,如用“人生自古无直路。”“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名言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心理品质。
第八,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大学生在多种社会思潮,多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下,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矛盾,当被心理矛盾所困扰又不能及时解脱时,就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对象可以是同龄人、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德高望重的名人、学者、专家。向他们倾诉内心矛盾,求得他们的帮助,达到启迪心灵、解决困惑,指点人生、激励志向的目的。心理障碍的及时解决,使人活泼乐观、轻松愉快,以新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从事工作和学习,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恋爱焦虑问卷编制信效度
2结果2.1项目分析。采取临界比率值法,将被试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取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题1,题9未达到显著水平(P
2.4.2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另外的170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各项拟合指标见表3。从表3可知,模型拟合较为理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1]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8-280.
[2]徐甜甜.女硕士研究生的恋爱焦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罗文萍.成渝两地硕士研究生恋爱焦虑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关键词]管理心理与行为;大学生;情绪化特征;干预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3.1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制度策略
3.8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结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刘伟.大学生情绪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大中专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十一五课题“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主研单位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基地,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取得可喜成绩。本文从语文教学角度,论述语文课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及笔者的做法,促使语文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素质教育服务。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竞争压力无处不在。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除承受普通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外,自卑心理、恐怖心理、抑郁心理则更为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心理事件也时有发生。除了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校园活动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做出贡献。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实际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实现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语文课在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
1、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丰富情感性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具有带给人情感体验与感染的独特优势。“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它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又有着极强的思想性,应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的语文课堂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受到情感熏陶。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典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则对于学生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充分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使之心灵得到净化,达到性格塑造的目的。
2、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带有浓厚的情感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和它们承载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认识到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自由的无价,为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在阅读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地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纯洁、内心充实、精神丰富的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
3、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易于进行心理健康培育
二、具体做法
1、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培育的渗透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培育完美统一,有的放矢的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课文《父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以旁观者角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展示亲情这一美好情感的写作技巧,也要通过作者为什么选取的父亲形象均是农民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即使身份卑微的父母,心中也有着最伟大的亲情之爱,而子女给予父亲的爱可以使像草芥一样的父亲象山般挺立,子女给予父亲的伤害,可以使象山般坚强的父亲轰然倒地。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发出这样的问题“你伤害过你的父母吗你以后怎样对待为你而辛苦工作的父母”帮助学生树立即使再卑微的父母也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情感。
2、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情景感染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上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较为明显,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形象,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获取知识,又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接受健康心理引导。
3、在开展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性语文活动,如“唐诗宋词交流会”、“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欣赏”、“主题演讲会”、“辩论比赛”“话剧演出”等,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特征,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有效渠道。教师要以专题性语文教学活动为契机,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爱国热情、血缘亲情、师生友情,从而体会多彩人生,谋划未来世界,激发对社会、人生、生命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语文活动中涉及的“合理化”“移情”“投射”“宣泄”“静心”“升华”等语文概念与心理学相似概念巧妙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4、巧妙利用作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5、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力度
6、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让心理健康教育光明正大的走进大学课堂,让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习如何构筑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所以只有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内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雨露,成为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自我修为能力。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查问卷,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辅导。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康复情况进行追踪,直至学生建立了较好的心理防御机制,能进行自我内在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语文教育的前提,帮助学生成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任务。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下,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着力组织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以网络、数字电视以及电子期刊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为代表,对信息传播乃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正在确立“三观”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我国涉及新媒体的队伍越来越庞大[1]。目前,我国网民已近六亿;手机网民超过4.5亿,其中青少年约为一亿。新媒体世界如此精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涉及其中,如痴如醉;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确立深受影响。
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内容丰富多彩,更加多元化[2]。新媒体酷似一把“双刃剑”,它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能释放出正能量,也能引起副反应,不断地产生着双重影响[3]。新媒体改变了高校过去那种高楼深渊的高等学府形象,网络文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大学生们为伴,随时随地提供着“地球村”丰富而精彩的各种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1.大学生“三观”形成受多方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多元化
在新媒体世界里,新旧观念相互交替着,冲击着。网络的出现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距离已经变得不再使人们感到遥远。在网络世界里,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等,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与确立。首先,因为网络最早诞生于西方,所以网络思想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企图通过新媒体给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灌输其思想观念,从而促进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走向成功。
2.道德底线受到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
有害信息时不时地混杂于新媒体这个庞大体系之中,使得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三观”的正确树立受到干扰和牵制,让他们摇摆,令他们困惑。一方面,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产生分离,致使大学生思维混乱,是非辨别能力受到考验。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其“三观”有事也会变得模糊起来,思想观念凸现出双重甚或多重标准,道德判断失衡,“三观”取向紊乱。他们有时可能随心所欲地从网上攫取所需信息,使所谓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个人利益得以膨胀。另一方面,新媒体对激励机制、社会竞争和利益驱动等一系列市场机制过度渲染,以至于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日趋显露。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也可导致大学生追求绝对自由,道德底线蒙受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最终可能使得价值目标发生偏离。
当然,新媒体的登场更多的是给世界带来了福音。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极度地加快了信息传播,对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段。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着力维护、管理、掌握和应用这如期而至的新媒体技术。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与新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新媒体管理的失范,隐私的伦理问题、某些舆论的偏颇等事件频发,媒体领域正在抓紧探索和制定新媒体使用与管理规则。我们深切地感到:在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而且也往往是信息的制造者。新媒体的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利于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开阔眼界,增进知识,并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大学生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面对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还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如何教会大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识别能力,避免不分良莠地搜索信息等等方面,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效地给予正确引导。
2.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约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具有其固有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浩瀚的新媒体空间,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性无法保证,道德约束形同虚设,常可导致人际间或单位、部门间的信任危机。在新媒体条件,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转换若过度频繁,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受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或道德滑坡。
3.新媒体时代挑战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它可能在无形中摧垮青年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一些大学生最终失去理性与自我。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培养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对策探讨
新媒体高速发展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改变传统策略、贴近大学生的平台与契机[4]。
1.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网络运用能力,着力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高校教育资源
高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教育方式并举,构建高校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要加倍投入,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开发适用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教材体系建设,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立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3.积极应对教育者角色的转变,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直接从互联网获得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教育者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弱。此时,教育者需要重新认识师生间的角色和地位,改进教育模式。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网络作为先进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例如,可以开通“官方新浪微博”、“校园手机报”等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新媒体,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网络环境,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目标。
4.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能力
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潮流,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管,推进信息立法与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信息部门要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多地了解或掌握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大学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6]。网络传播对人类生活的日益渗透,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状况的主客观把握将可能愈来愈依赖其技术逻辑、技术与人文的二元张力甚至悖论干预生活。因此,反思网络传播可能导致的人文困境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7]。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2]顾斌.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J].当代传播,2006,(3):70-72.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5]赵贵生.论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0,(2):13-14.
关键词:辈心理咨询员;培朋训;积极心理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与革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vriend1969年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的中学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此后,朋辈心理咨询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981年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提出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受到我国学者的认同,成为现在我国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常用概念。
(一)朋辈心理咨询(peercounseling)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马歇尔夫,1981)。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它是一种“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counselor)
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指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为朋辈提供心理援助和行为示范的人,以下简称朋辈咨询员。
(三)关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及其培训的研究概述
从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的国内文献检索看,近五年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多,集中发表于2006、2007年,研究对象以高校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朋辈心理咨询(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或模式,探索其作为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论依据、优缺点等;二是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如何开展进行探讨,具体有朋辈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构建,形式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1.人的积极改变
所谓积极改变是指: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寻找机遇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面对那些对能力提出要求的挑战并加以应对,并在整个过程中发展出新的技能、能力以及力量。成功的自我改变者在他们尝试改变问题行为的过程中,会运用来自家庭、朋友以及自助群体的信任、接纳和社会支持[1]。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中要帮助咨询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量和向积极的方面改变的能力,鼓励其体验积极改变后自身的自我成长,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2.共同成长
朋辈咨询中的双方是同辈,遇到同类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应对问题的方法可借鉴的成分也就相对较多;加上双方相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相似的当下生活环境,使得朋辈咨询员更能从同辈人的角度与对方产生共情和同理,其自身对问题应付方式或提出的建议也更符合被帮助者的年龄、生活背景和处世方式。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朋辈咨询员可能因成功帮助对方而提高自我效能;也可能因遇到阻碍,而在和对方的共同探索过程中,促进自身应付方式和对问题态度的积极改变和成长。
(二)设计思路
本方案的设计从严格筛选学员、培养学员朋辈咨询员的角色意识入手,要求学员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体验咨询过程,实操咨询技术,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贯穿个案讨论和个人成长训练。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的过程不仅是学员理论与技术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其个人成长的过程。
三、设计方案
培训目标:培训者掌握心理咨询的部分理论和技术,能进行个案的初次接待,初步识别来访者的问题程度,并视情况直接提供积极的帮助或劝导其至专业的咨询师处咨询(治疗)。
具体培训设计:
(一)第一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1.人员筛选
目的要求:筛选适合从事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
具体实施:通过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测量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拔,测试后按照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对测量合格学生进行面谈选拔。
2.形成团队
目的要求:建立朋辈心理咨询员团队,让学员认识到咨询员团队对于咨询员自身专业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3.基本理念的确立和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等基本理论。帮助学员树立积极心理的理念,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原则。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介绍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4.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继续学习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重点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原则、咨询关系的建立、各层次心理问题区别等。
5.案例练习
目的要求:让学员通过案例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
具体实施:通过列举心理咨询的案例(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特别是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性;通过列举各种心理问题让学员进行初步的识别,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区分开,知晓应将障碍和疾病者及时转介到专业咨询和治疗机构即可。
6.心理咨询初诊接待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首次接待来访者的技术要领,帮助学员掌握接待的礼仪、专业态度,介绍基本的谈话技巧并进行体验。
具体实施:分别模拟正确和错误的来访者接待过程,并分三人一组(咨询师、来访者、观察者)进行练习与体验。(此次培训后学员可参与咨询预约接待或助理咨询等体验。)
7.基础知识和技术培训——倾听、非言语技巧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技术的理论,掌握倾听、沟通、回应等技术和咨询中的非言语技巧。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倾听、回应等练习,留心非言语行为对助益性关系形成的影响等。
8.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问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基本的谈话技术和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来访者常在咨询中的提问,如搜集网上咨询的问题,让学员练习提问技巧,如:一般化技巧、例外询问等。
(二)第二阶段:进一步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技术
9.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共情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掌握共情技术。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共情练习。
10.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咨访关系再次体验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咨询关系的理论,了解咨询关系在咨询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咨询关系建立的技巧。
具体实施:从咨询员和来访者两个角度讨论咨询过程中如何与来访者建立助益性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改变。
11.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积极改变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中关于积极改变的理念,了解在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都可以获得积极的改变。
具体实施:列举咨询个案(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讨论。
12.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助人自助与个人成长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过程、咨询效果和咨询师成长等部分的理论。
具体实施:进一步讲授咨询中助人者的角色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并进行一些自我成长活动,提升咨询员自我觉察能力。同时,帮助学员认识到朋辈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
目的要求:学习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工作技巧。
14.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体验
目的要求: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了解团体辅导的理论
具体实施:让学生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主题设计为个人成长。
15.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
目的要求:掌握简单的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学会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和方案。
16.团体辅导实训
目的要求: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组织实施过程,掌握基本的成长性团体辅导技术。
(三)个案讨论、个人成长和督导
在第5、6、7、8、9、11、13、15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案讨论,在第1、2、3、4、10、12、14、16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人成长团体辅导。
将朋辈心理咨询员分配给学校有经验的专兼职咨询师,由咨询师从其开始从事朋辈心理咨询服务后每两周到三周或视需要为其作一次个案督导。
3.现代生命科技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思考张海燕,ZHANGHai-Yan
4.医德社会教育的媒介背景及其对策分析游小留,YOUXiao-Liu
5.伦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读《中国伦理学60年》时统君
6.医院知识共享的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陈洁,黎华,黄辉,CHENJie,LIHua,HUANGHui
7.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公立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的影响分析陈丞,钱东福,张晓阳,朱根明,沈国民,陈家应,CHENCheng,QIANDong-fu,ZHANGXian-yang,ZHUGen-ming,SHENGuo-min,CHENJia-ying
8.我国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近况朱小刚,邓弋雁,张前德,ZHUXiao-gang,DENGYi-yan,ZHANGQian-de
9.浅谈新形势下医院文化与核心竞争力杨正文
10.徐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张艳,伏延新,ZHANGYan,FUYan-xin
11.护理依赖等级鉴定与定残后护理费的计算孙之智
12.导医护士在门诊公共区域安全隐患中的应对刘龙秀,LIULong-xiu
13.内部控制视角下的高校财务风险探析丁新农,雒敏,沈洪清,王宝乾,朱万青,皋霜枫,陆美娟,DINGXin-nong,LUOMin,SHENHong-qing,WANGBao-qian,ZHUWan-qing,GAOShuang-feng,LUMei-juan
14.从独立学院发展谈财务建设管国红
15.高校校办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郑春雷,张前德,ZHENGChun-lei,ZHANGQian-de
16.某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黄琴,孟国祥,HUANGQin,MENGGuo-Xiang
17.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加强法制观念与实践能力的探讨祖勤,ZUQin
18.附属医院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研究赵霞,杨亚萍,ZHAOXia,YANGYa-ping
19.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构想仓伟,徐济达,CANGWei,XUJi-da
20.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及对策——以莆田学院为例周岚峰,ZHOULan-feng
21.党内民主视角下协调人际关系探讨戴荣寿
2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模式探究赵迎欢,ZHAOYing-huan
23.医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实践与思考孙敏,李晓南,范俭雄,孟虓,曹国凡,王锦帆,SUNMin,LIXiao-nan,FANJian-xiong,MENGXiao,CAOGuo-fan,WANGJin-fan
24.解剖学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素质培育的体会王守安,车艳,钟震亚,田国忠,WANGShou-an,CHEyan,ZHONGZhen-ya,TIANGuo-zhong
3.关于侵权责任法在医疗侵权适用中的几个问题田侃,吴颖雄,喻小勇,TIANKan,WUYing-xiong,YUXiao-yong
5.《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之管见时善全,张超,高也陶,SHIShan-quan,ZHANGChao,GAOYe-tao
6.从诉讼时效立法变化视角谈《药品管理法》强化保护基本人权邵蓉,许丹丹,蒋正华,SHAORong,XUDan-dan,JIANGZheng-hua
7.试论医患纠纷中的医疗信息公开问题喻小勇,田侃,YUXiao-yong,TIANKan
8.电子病历的三个法律问题探讨郭婷,王晓东,王启辉,汤建平,GUOTing,WANGXiao-dong,WANGQi-hui,TANGJian-ping
9.关于电子病历法律效力及应用的思考廖晨歌,LIAOChen-ge
10.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张柯庆,ZHANGKe-qing
11.西方国家医院成本管理发展与最新成果评述汪丹梅,唐宝国,郭建军,WANGDan-mei,TANGBao-guo,GUOJian-jun
12.再析我国"看病贵看病难"现象顾丽萍,GULi-ping
13.权变思维: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路径选择周俊森,ZHOUJun-sen
14.南京地区部分高校教师人格现状研究殷忠勇,车玮
15.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与分析——以莆田学院为例周岚峰,ZHOULan-feng
16.大学生"偷菜"热的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张叶云,ZHANGYe-yun
17.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祝娇娇,卢建华,ZHUJiao-jiao,LUJian-hua
18.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张敏坚,张桥,ZHANGMin-jian,ZAHNGQiao
19.关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思考达建,刘明捷,DAJian,LIUMing-jie
20.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探析孙兆秀
21.外科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肇毅,沈历宗,王水,史京萍,凌立君,徐皓,黄华兴,宋兵
22."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黄华兴,沈历宗,凌立君,肇毅,史京萍,徐皓,吴蔚,王水,HUANGHua-xing,SHENLi-zong,LINGLi-jun,ZHAOYi,SHIJing-ping,XUHao,WUWei,WANGShui
23.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孔祥,陈牧,黄谦,张育,KONGXiang,CHENMu,HUANGQian,ZHANGYu
1.论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之现实价值张晓敏,ZHANGXiao-min
2."关怀伦理"的公民道德价值研究——基于女性志愿者服务经验的视角郑碧强,ZHENGBi-qiang
3.论端午节中的卫生防疫理念王俊杰,张玉贤,WANGJun-jie,ZHANGYu-xian
4.医疗纠纷防范机制的构建途径祝彬,鲁静,ZHUBin,LUJing
5.民法视野下的人体医疗废物初探王晓东,王启辉,曹炎
6.药品不良反应救济法律制度比较秦晴,田侃,QINQing,TIANKan
7.药品经营监督的法律适用与药品安全监管卢军锋,田侃,王大壮,LUJun-feng,TIANKan,WANGDa-zhuang
8.护理工作中要融入辩证思维朱姝芹,许勤
9.论新医改形势下护理发展对策李杨
10.国内外哮喘临床研究现状比较——基于SCI论文的计量分析朱毅,刘利,ZHUYi,LIULi
11.大学教学学术思想及大学教师的成长熊小燕,华党生,XIONGXiao-yan,HUADang-sheng
12.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董选时,王磊,DONGXuan-shi,WANGLei
13.两种对应王庆廷
1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陈培涵,CHENPei-han
15.团体心理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研究薛新力,郑建盛,林志萍,XUEXin-li,ZHENGJian-sheng,LINZhi-ping
16.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思考傅骏蕃,吴汪,FUJun-fan,WUWang
17.应用教育测量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试卷质量韩春红,季晓辉,HANChun-hong,JIXiao-hui
19."理"与"力"王庆廷
20.关于提高外科实习质量的探索宋兵,吴峻立,徐皓,曹晓建,肇毅,苗毅
21.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改革研究洪汛宁,施海彬,王德杭,祝英苏,娄鉴娟
22."五字诀"优化骨髓穿刺培训体系郑潇潇,郑维扬,江千里,徐波儿,何美蓉,孟卫东,ZHENGXiao-xiao,ZHENGWei-yang,JIANGQian-li,XUBo-er,HEMei-rong,MENGWei-dong
23.本科生科研实践的体会李维娜,刘丽芳,陈奕匀,马思瑶,邱丽芳,邱昌翠,刘扣英,LIWei-na,LIULi-fang,CHENYi-yun,MASi-yao,QIULi-fang,QIUChang-cui,LIUKou-ying
24.当前我国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中教材改革刍议沈一平
5.侵犯著作权犯罪中"以营利为目的"问题研究黄斯蓓,张敏
6.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深圳龙岗为例杨梅,甄峰,杜文平,YANGMei,ZHENFeng,DUWen-Ping
7.电子病历应用在病历质量控制中的作用研究刘云,汤建平,冯源,陈玉华,顾民
8.环境中的法律
9.构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路径探析鞠永和
10.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探讨顾民,王启辉,GUMin,WANGQi-hui
11.医学人文与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刘明捷,张前德,LIUMing-jie,ZHANGQian-de
12.科学发展观教育与提高大学生哲学素养赵燕斌
13.加强医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探讨汤懿,TANGYi
14.读书知人论世——浅析《朱子家训》的时代背景及其人文意蕴苏文娟,张爱林
15.P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胡志斌,彭志行,沈红兵,HUZhi-bin,PENGZhi-hang,SHENHong-bing
16.影像专业实习生导师制带教与管理的探索王书智,顾建平,杨春霞,谢光辉,殷信道,卢铃铨,WANGShu-zhi,GUJian-ping,YANGChu-xia,XIEGuang-hui,YINXin-dao,LULing-quan
17.司法独立
18.在医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培训的探索与研究周卫红,何忠正
19.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探索郑珏,汤先忻,ZHENGJue,TANGXian-xin
20.加强医学生外科学总论实践教学及规范带教过程的研究与探讨凌立君,沈历宗,黄华兴,胡恺轩,吴蔚,肇毅,史京萍,徐皓,王水,LINGLi-jun,SHENLi-zong,HUANGHua-xing,HUKai-xuan,WUWei,ZHAOYi,SHIJing-ping,XUHao,WANGShui
21.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初探顾爱华,齐泓,王守林,GUAi-hua,QIHong,WANGShou-lin
22.高校管理视角下学生欠费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王春晖,王长青,WANGChun-hui,WANGChang-qing
23.5.12汶川地震援建人员生活质量状况的初步研究刘静,孟殿怀,LIUJing,MENGDian-h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