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医师田靓表示,消毒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消毒剂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消灭病原体,另一方面,过度或者不适当的使用,同样会造成人和物的损伤以及环境的破坏。因此提倡科学消毒、精准施策。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一些误区:
第三、不要随意使用化学消毒剂对食品进行预防性消毒。我们可以对外购食品外包装进行预防性消毒。对于食品本身,不建议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以免影响食品安全和口感。如污染风险较高确实需要消毒,可使用果蔬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去除残留。
第四、不要使用酒精大面积喷洒消毒。酒精具有易燃易爆性,大面积喷洒酒精,容易产生危险。一般我们可以用酒精对小件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第六、不要往下水道倒消毒液、投消毒片。只要居民楼邻居之间下水道的气流是不相通的,通过下水道传播病毒的风险就很低。因此,不要往下水道大量倒消毒液、投消毒片,避免腐蚀管道和污染环境。
回家后,首先还是要做好手卫生,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充分搓揉、洗净双手,不确定手部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等部位。外套衣服回家以后可以悬挂在通风处。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用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擦拭消毒。除非有明确污染,日常不需要对鞋底消毒,在家门口换鞋即可。
其实,关于消毒剂的使用问题
不久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对此,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预防和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长高晓东副研究员作出7点释疑:
1.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0年发布的276号文《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中明文规定“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进行消毒”;
2.人体及外衣携带新冠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
3.即使少量污染,量少不足以造成传播,并且病毒离开呼吸道很容易就会死掉;
4.消毒剂对人体有害,喷洒过程中吸入肺内,容易造成肺部损伤;尤其是酒精不能喷洒,有引发火灾的风险。
5.消毒剂喷洒是无效的,因为喷洒不能均匀涂布外衣,消毒无法全覆盖;
6.消毒剂喷洒的浓度达不到需要达到消毒效果的浓度;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指出:
消毒一定要有针对性。大街、马路反复喷洒消毒剂,甚至有往汽车轱辘上喷消毒剂,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用消毒剂对空气消毒,一定要在无人环境下消毒。一旦人吸入消毒剂,甚至往人身上喷消毒剂,这种风险是没有办法定量评估的,要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