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还是英国)殖民地时代,肥皂是由钾盐类作成的。从第一块肥皂诞生到19世纪上半世纪,都只存在钾盐类(钾、碳酸钾)为基础制作的肥皂。
古代的埃及,传言是将碳酸钠作为肥皂制作所必须的碱材料,随后西班牙8世纪时也是使用同样的方法。而在各个沿海地区,是通过燃烧海草来获取碱的。不过,大部分的肥皂仍然是用钾盐类制作。钾盐类是通过植物和木材获得的一种碱,从君主到小佃农,人们都使用动物油脂和木灰来制作这种肥皂,并被广泛运用。但是,人们完全不明白为什么由碱和油脂可以制作洗净脏物的肥皂,只是在不断反复的错误中学习着肥皂的制作方法。
便已懂得“就地取材”,不需另花金钱便取得“清洁液”作洗面及洗发用。礼记·内则说:“沐稷而鲎粱”,唐孔颖达疏称:“沐,沐发也;鲎,洗面也。取稷粱之潘汗用”。原来古人简单地利用谷物的“潘汁”来洗面洗发,所谓“潘汁”其实并非什么特别的东西,乃是常
见的淘米水。根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年幼时,因家境贫困,弟弟窦安国给买卖人口的贩子买去,分别时,窦氏曾向人家乞讨米潘(淘米水)为弟弟洗头。直至今
天,仍然有不少人相信淘米水对皮肤的清洁有效用。皂角:一说到皂角,老人们都知道是用
来洗衣服、洗头发的,到现在有的乡下还有人使用皂角洗衣。其实,这种类似于“肥皂”的东西也是种美食。用皂仁做菜也在厨师间悄然流行。皂角,也叫皂荚,是豆科植物皂荚树所
结的果实,貌似豆角,每个皂角里边有40多个皂仁。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早已把这种十分普
遍的植物列入药用。皂角中含有皂甙,它的水溶液能生成泡沫,有去污性能。当时社会上已出现售卖皂荚的店铺,可见它颇受时人采用。各种皂荚中,以“猪牙皂荚”品质最低劣,去污能力弱,也毫不滋润;“肥皂荚”则去污能力强,气味也浓郁。后来,人们更进一步把去除了种子的皂荚捣烂,做成球状,如橘子般大小,供洗面、洗身之用,俗称“肥皂团”。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它的制作方法:“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
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和现在的香皂相比,形制上也颇相似了。澡豆:宋代以前,
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胰子:在制作“澡
豆”的工艺基础上,于猪胰研磨过程中加入吵糖,并以纯碱代替豆粉,再加入熔融后的猪油及香料等,均匀后,压制成球或块状,即成。其化学组成与今天的香皂近似。中国华北和东
北,主要使用胰子。清末,北京一地有胰子店70多家。新的肥皂工业兴起后,才逐渐取代
了胰子。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前门外还保留有合香楼和花汉冲等老胰子店,其中合香
楼开设于明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以皂角溶液等制成的“香皂”,以前习惯上也称
为“胰子”。儿女英勇传第三七回:“叫小丫头子舀了盆凉水来先给他左一和右一和的往手上浇……又使了些桂花胰子玫瑰胰子。”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用猪胰子洗手特别是的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