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大街小巷,散落着不少盲人按摩院,忙碌着一群盲人按摩师。上天剥夺了他们的视力,但给了他们灵巧的双手,敏锐的心智。盲人按摩师们就用那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用那颗心感知艰辛后的幸福,他们因此过得充实而快乐……
一份坚守几多喜悦
位于团结街上的易家民盲人按摩院已有7个年头了,由王海华夫妇一手创办的。工作时顾客盈门按摩间敲击声不断,下了班技师们围坐一起吃饭笑谈,王海华对此充满喜悦和感慨:这是那份坚守收获的成功,来之不易。
出生于王鲍一户农民家庭的王海华和很多乡村孩子一样,初中毕业就跟着亲戚到新疆建筑工地当了钢筋工。19岁时,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不断下降,虽经治疗但成效不显,越来越模糊的视线使他只能呆在家中做些贩卖水果饼干的小生意。生意不尽如人意,双目也在他的苦恼中渐渐失明,只在眼角处留有一丝光感。领上残疾证,25岁那年,市残联通知他到南京学习推拿技术。
学习中,王海华遇上了一个小他4岁的女孩,相似的境遇让两颗年轻的心发生了碰撞。女孩特别用心,虽然上的是初级按摩训练班,但经常向中级班甚至高级班的师兄师姐请教。这对好学的恋人成为班上的“金童玉女”,深受校长喜爱。学期满后,校长让他们再进修半个月,为他俩免去住宿费和学费,并手把手地传授。2002年,俩人商议回家开店。
没有足够的资金,第一家开在王鲍聚星镇上的按摩店十分简陋。但他俩娴熟的手法让乡亲口口相传,第一个月,小店就获利1500元。这样的喜悦却很短暂。小店门向西,四周无窗,又无空调,要开店必开门,此时恰逢严冬,室内寒气袭人,小店的生意也就肃杀了。已结婚的小两口有些束手无策,他们觉得自己的技能还是太普通。残联通知他们去上按摩中级班时,俩人没有半点犹豫。
将按摩视为生存之道时,王海华的学习更加刻苦。这使得他在以后的创业实践中,深得顾客喜爱和信任。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和充足的自信后,王海华与朋友合资第二次开办按摩店,地点在汇龙镇的幸福岛。
当时,幸福岛的商业氛围未成气候,一到晚上整条街黑灯瞎火的,租金还不菲。几乎所有朋友都断言:这店是开不下去了。合伙人也在一年后撤资离去。夫妻俩一时有些茫然,但想着那些信任和需要自己的客人,想着亲手带的盲人徒弟还指望着靠按摩店生活,他们决定坚守。
皇天不负有心人。王海华的按摩店以诚信服务赢来越来越多的客人,随着幸福岛的日渐兴盛,按摩店的生意也日益兴旺。有盲人来求职,夫妇俩觉得合适,就亲手相传技能,分文不收。“同是盲人,能帮则帮。”珍惜这份难得的真情与机遇,徒弟们也为按摩店尽心尽职。王海华以亲身经历鼓励年轻徒弟:如果成熟了,就去自己创业!
听破万卷当“上医”
走进和平路上小小的康瑞盲人按摩院,年轻按摩师穿着白大褂,按摩床上铺着白床单,给人以少见的洁净感,墙上的按摩须知专业中肯,门口厚重的《中国盲人图书馆盲人图书借阅总目录》及一旁快速的电脑读屏声,又给不大的空间平添几分书香,叫人疑似走入了哪个中医门诊。一听店主的经历才知道,这还真是个科班出身的专业按摩师。
陈杰因患先天性白内障从小无法看清眼前的世界,10岁时父母送他上了南通盲校,一直读到初中毕业,此后到南京上中专学习中医推拿。陈杰是个聪明而有梦想的人。他喜欢唱歌,就用第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买了长春大学音乐系的民族唱法教程自学,虽然没能如愿上音乐院校,但他的歌唱得堪称专业。对中医的兴趣源于刘力红的《思考中医》。那是本从传统文化渊源上阐述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中医的哲学思想书,陈杰一下子感受到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当有了电脑后,他又用读屏软件细细听了3遍。书中的许多理论让他在过后的实践中受益匪浅。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陈杰开始潜心钻研中医学,在课堂上经常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授课的校教导主任是个从事30年临床的老中医,对陈杰颇为赏识,索性就收他做自己的弟子,在家中的诊所专门传授。这使陈杰对推拿治疗一些内科毛病有了较好的临床实践。
毕业后,他去南京手佳盲人按摩院当按摩师,一做就是7年。陈杰向经验老到的技师学习,很快成长为店内“点钟率”很高的按摩师,并连年被评为先进员工。工作同时,陈杰用读屏软件听了中医宝典《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传统中医知识,他的理论跟实践同样日渐丰满。
去年8月,陈杰带着在南京结识的宁夏籍妻子回启开办了自己的按摩院。当时,盲人按摩已成气候,但绝大部分人对于按摩的功效只知是缓解疲劳,陈杰便开始用自己的所学实践着诊治。曾有一位患有高血压的颈椎病患者因无法低头前来推拿,陈杰运用心理疏导加以推拿,一个月后患者就能一次低头半小时,过后可以低头做一顿饭,接着外出旅游20多天不用推拿都没事了。这样的好事传得很快,小门店经常人满为患。陈杰坚持自己的治疗原则:该上医院的直接去医院,决不用推拿来敷衍患者。
一有空闲,陈杰必是坐下来攻读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推拿大专课程。陈杰清楚,只为经营,目前的市场并不需要他继续深造,只是他不愿放弃“上医治未病”的梦想,学无止境就是他永远的追求。
厚茧结出“艳阳天”
除却那双不时翻动的盲眼,34岁的小周就是个长相甜美的俊媳妇,她文静内向,与陌生人聊天会局促地摩挲自己的双手。记者惊诧地发现,她两只有些粗糙的大拇指对称地各长着一个肉瘤,仔细一看,原来是指关节处结着厚厚的一层老茧。(见图)“这是长期摁穴位长出来的,不疼,挺好的。”抚着那层老茧,小周的脸上居然浮现出了笑容。
我看不见可老天有眼啊,小周兴奋地掉下了泪,她特别努力地跟师父师娘学手法。先是简单的足疗,后是床边静观,到底是年轻好学,没几天她就能上岗。师父师娘为人善良,但教学严格,她做足疗半年后,才让她在边做边学中熟悉身体各部位的按摩指法。为达到一定的指力,师父要求她每天都举哑铃,拉臂力器。瘦弱的师姐沙红燕,就是在这样的苦练下“长”出了指力,小周因此特别努力。顾客最多时,一站就得十多个小时,这指关节几乎都摁麻了。在苦水里浸泡过的小周从来都没觉得这份工作的苦与累,反倒在顾客的赞赏与感谢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快乐。有时,她会摸着师姐厚厚的老茧,笑着说,等自己的老茧追上师姐的厚度时,她也能拿到师姐那样高的薪酬了。
一年后,师父又收了一个盲徒,那个年轻人也有过一段短暂而苦涩的婚姻。两颗曾经苦难的心贴紧了,相互温暖着对方。一个帅气,一个甜美,几乎所有的明眼人都认为他们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两人在按摩院附近租了个车库当居室,每天相携着同进同出,小周脸上掩饰不住的笑容展示着他们的甜蜜和幸福。
乐观就是人生哲学
在手创盲人按摩院江海北路分店,记者欣赏到一段回肠荡气的歌曲《2002年的那一张雪》,表演者是40岁的刘建兵和23岁的沙春雷。两人都是店里的盲人按摩师,闲暇时自我娱乐一番。歌声悠扬,情真意切,引来一片叫好声。“我们笑对顾客,也笑对人生。”刘建兵说,这就是他们一生受益的人生哲学。
刘建兵曾经是个泥匠带班小工头,一手好活让他赢得良好的声誉,突如其来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症让他的双目只留下些许光感。如同遭遇一场极度寒冷的雪,刘建兵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此冰封,他把自己视作废人,痛苦不堪。和刘建兵的遭遇相似,沙春雷先是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因一次莫名的摔跤使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从此被疼爱的双亲关在屋内,青春就在寂寞与黑暗中渐渐流逝……在被管飞——一个与他患有同样眼疾的盲人老板接纳后,他们从此走出了颓废和痛苦。
在不断得到顾客肯定,又不断与不同顾客的交流中,刘建兵渐渐形成了乐观的性格,谈话中不时聊上几句笑话,让按摩的过程充满趣味。而走出保护“壁垒”的沙春雷,更为接触这个多彩世界而兴奋。这个毛头大小伙性情开朗,热情耐心,从未跟顾客顶过一回嘴,反倒常常让一些牢骚客人转怒为喜。“只要心中充满阳光,你就会乐观处世,也能给别人带去欢乐。”回想从前的压抑与悲观,刘建兵和沙春雷都深感不值。他们就和同事们一起,用歌声唱出心中的快乐,唱出阳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