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好,沐浴有跟池。扶掖随身人作杖,摩挚遍体客忘疲。百茗沁心脾”。这是清人黄鼎铭在《望江南百调》中所写。这里说的“跟池”,是指“助浴”,也就是发展而成的“扬州传统搓背术”。时过境迁,这门独特的技艺却依然具有极强的人气。
起点
——商时期甲骨文已有“浴”“沐”“洗”
搓背是和沐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3000年前,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已经有了“浴”“沐”“洗”这些字了。当然,这些字有着不同的含义。
“浴”是洗澡,“沐”是洗脸,“澡”是洗手洗脚。古代,洗澡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清洁卫生,也是作为一种礼仪,一种社会公德而共同遵守。譬如上朝谒见、会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诚和尊敬。人在洗浴时必然要搓背,一是自己为自己搓,一是请别人帮自己搓。这里说的“搓背”,是指请人助浴。在古代的宫廷里和达官贵人家中,上等人由仆人服侍沐浴并擦背,即便是寻常百姓人家对于孩童、年迈老人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员,也还是需要有人助浴的。
上世纪初,文化学者郁慕侠先生说得更为贴切,他在《上海鳞爪·浴室堂倌》中称:“因为背在后面,浴客擦洗很不方便,才立此名目,替人擦洗”。郁慕侠还说“但现在擦背都擦遍全身了”,是指专业擦背不仅擦后背,而且擦遍全身。其时,“扬州三把刀”已传至上海,在上海的浴室里搓背的师傅,大多来自扬州。
生长点
——宋时扬州公共浴室就很普遍,苏东坡盛赞搓背人
旧时,达官贵人洗澡都在自家建有专门的沐浴间,而穷苦百姓却没有那个条件。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者,卖苦力时汗流浃背,浑身上下灰蒙蒙的,特别想找个地方清洁放松一下,于是公共浴室应运而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浴室是为满足民众沐浴需求而产生。有闲阶层偶去公共浴室,发现那里别有洞天,泡澡远比在家盆浴舒服,更甭说浴堂热闹非家庭洗浴间所比,大家伙儿无话不说,兼有修脚、按摩服务,好不惬意,渐渐地成了公共浴室的常客。
公共浴室至迟出现于宋代。有了公共浴室,这种助浴活动往往是在公共浴室中进行。宋时,扬州的公共浴室就很普遍了。时任扬州太守的苏东坡先生就常到浴室里洗澡,并作《如梦令》词一首“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这里的“轻手、轻手”,是东坡先生在被搓背过程中发出的愉快的呻吟,其实搓背师傅下手并不重,而让苏轼感受其发挥到极致。由此也可见,在那个时候扬州的浴室里就有了专职的搓背工。苏东坡在这首词中还写道:“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说明了苏东坡对搓澡工还是比较满意的,被搓澡的过程中也感到无比享受。
明清时期,扬州浴堂之风盛行,扬州搓背也得到快速发展。当年,乾隆皇帝体验了扬州的沐浴文化,曾御笔题下赞美之词:扬州擦背,天下一绝,修脚之功,乃肉上雕花也。
转折点
——由助浴到搓背术,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引入中医学
人们习惯于将“搓背”称之为“擦背”,完整意义上的搓背包含“擦背”“烫背”“敲背”三部分。
扬州搓背,由助浴到搓背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引入了中医学,搓背师为人搓背不再是简单的去垢(俗称“去灰”),而且运用经络学的原理为人按摩和理疗。明清时期,宫廷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十三科”之一,按摩从此名正言顺地被纳入中医疗法系统。其时,搓背师在浴室里为浴客按摩,主要手法是捶腿和捶背,后来不断丰富并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的“扬州传统搓背术”。
高光点
——手法因人而异,因部位而异,指随意移,恰到好处
扬州搓背,以水为媒,浴客搓背前必先泡澡,即入池内用热水浸泡片刻,使皮肤充分扩张,以便将污垢擦去,遇到油性皮肤则先用肥皂粗擦,以免搓背时起腻。
擦背,搓背师手裹一条毛巾为工具,为浴客去除身上的污垢,谓之“擦背”,扬州擦背以“舒柔到位”著称,“舒柔”就是让浴客感受到搓背师的舒适和柔软,时而似蜻蜓点水,时而力大手重而不疼。“到位”,就是面面俱到不留死角。旧称做到“四轻四重四周到”,后又发展到“八轻八重八周到”。
擦背姿态一般分为坐姿和卧姿。擦背是力与技巧的有机结合,要求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其基本的手法有“拇指擦法”“食指擦法”“中指擦法”“无名指擦法”“双指擦法”“十指擦法”“捏指擦法”“四指叉擦法”“捻擦法”“拇指抹擦法”“单手推擦法”“双手推擦法”“双掌擦法”“单手握擦法”“双手握擦法”“拧擦法”“捋擦法”“拳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手法因人而异,因部位而异,指随意移,恰到好处。
烫背,搓背师以一条或数条饱浸热水的浴巾敷于浴客背上,边烫边按摩穴位,以祛病养生。烫背是烫熨疗法中的一种,它起源于中国秦越时期,与灸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古时有“十三种烫熨疗法”,除水烫外,还有盐烫、姜汁烫、砖烫、火烫等。烫背时,湿毛巾需不断更换,温度掌握在40摄氏度至45摄氏度之间,并逐渐升温,直烫到浴客后背发红,浑身流汗为止。
敲背,实质就是按摩,是搓背师运用各种手法,在被搓背者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上实施有效的点按、揉推、敲拍,以达到放松肌肉,疏通经络,解除疲劳,强身防病的目的。敲背的基本手法有推、拿、按、点、摩、柔、搓、理、敲、拍、击、捏、滚、摇,每种手法又有不同要领,做到轻重适宜、刚柔相济、轻则柔和、重而不痛;急缓相间,连绵不断,急则有序,缓而不滞;用力均匀,灵活自如,拿捏到位,稳而持续。
整个敲背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搓背师敲捶拍打节奏随手法不断变化,拳掌落于背上响声连连,民间称之为“撒点子”,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如泉泻山涧响叮咚,时而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聚、密、繁、重,到散、疏、简、轻,使浴客在生理上接受敲背按摩的同时,心理上也享受到疾徐节奏、高低合拍韵味美的享受,既舒适又悦耳,更加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