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理想中的喇叭应注在额定承受功率阻内,频响曲线在不同输入功率之下都一致重合。然而,在实际当中1W与10W情况下频响曲线大致相同的喇叭还找得到。而1W与100W情况下频响曲线相同的喇叭就几乎找不到了。
常听到发烧友们为音响器材的声音表现争论不休也有些发烧友(尤其是学电子出身的)会为某一件器材的某个卓越指标而拍案叫绝,赞美不已。而他们的言论对于另外一大群发烧友来说,往往不削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指标好没有用!““耳朵听了好才是真!’“指标说明不了问题!”
上面这三句话,常挂在不少发烧友乃至“音响大师”口边,但是广大的读者有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三句话的科学性、正确性呢?我们不妨用科学的、艺术的观点,逐句加“分析,之所以要加入艺术的观点那是因为大家都承认。好的音响,是一门艺术。
一、客观指标好有没有用?
要弄清这个月题.首先我们要一起回忆一下中学数学证明题当中,有一名词“充分必要条件”。一个结论要想成立,必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不成立;但有了必要条件,不代表结论一定成立,还要看其他条件是否充分。
举例来讲:种子在合适的环境下能够发芽。这一结论要成立,显然有种子是必要条件,石头不会发芽.发芽必然有种子;但是,有种子不代表一定会发芽,把种子放在干燥、寒冷、黑暗的地方,是不可能发芽的.一定要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分,这后者就是种子发芽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具体到音响,科学而准确的结论应该是:常规客观指标好,是音响声音好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即是说声音表现好的器材.必然有优秀的常规客观指标。但未必常规客观指标好的器材声音就一定好。肯定有人站出来说错!好的器材不一定有好的指标,比如胆机指标不如晶体管机,声音却好听,你怎么解释?且慢.从逻辑上讲我上面的结论.已经包含了有人会说的那句话不过我很乐意从另一角度再多讲几句。
凡事都有量和度脱离了一定“量”和“度’抽象地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同样,常规客观指标的好与坏,也是在一定的范围而言的。比如,频率响应在高频段的-3dB点,100kHz和500kHz相比,差异未必明显,(但仍有!).但倘若一台机器是10kHz,一台50kH,虽然也差五倍,可分别之大任何听力正常的都会听得出,你敢说频响1O0kHz那台声音会比50kHz那台好吗?
又如谐波失真,0005%和0.0005%相比,差异不会大,但是同样10倍之差,5%和0.5%比,任何人都会要0.5%那台,这点恐怕也不用证明了。所以,关键是耍弄清“好”的定义。
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笔者玩弄了偷换命题的把戏,把客观指标变成了“常规客观指标”。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在上面证明的命题中,“常规客观指标”这个命题是正确的,而“客观指标”太笼统,不准确,如果不偷换命题,笔者对第一句话“指标好没有用”和第三句话“指标说明不了问题”的阐述和论证,势必自相矛盾,但发烧友口中常讲的“客观指标”实质上是“常规客观指标”。因为“客先入为主的感觉等等,都会影响听觉感受。
故而对一些细微的差异的感受,今天和昨天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主观感受的局限性是很大的。然而,音响和音乐的服务时象是人耳而不是仪器,因此最终的抉择还是靠人的耳朵作出的。虽然人耳作出的结论未必科学和准确,但却是选择音响时唯一可信赖的依据。
二、客观指标能否说明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客观指标能够说明问题。客观指标能够告诉我们一套音响系统的表现,包括一些细微的东西——音像聚焦,定位能力等都可以用客观测试指标去解释。问题在于,我们以往描述音响器材所用的客观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像频响、失真、信噪比等等,只能算是“常规客观指标”而观指标”包含的内容甚多,绝非三、五项可以包括,这些留待第三部分再探讨。
三、耳朵听了好就肯定好吗?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涉及的领域就宽得多了,既涉及科学,又涉及美学。而由于每个人审美能力的差异,想得到大家一致公认的结论便难上加难。以后我准备另有专文讨论。
又比如有很多反映音响系统指标、特性的参数,无法用数学、物理公式和参数去反映,而只能用测试图形去表示。但是很多发烧友未必了解其含义,亦可能根本就不懂,在此情况下,认为客观指标不能说明问题就失之偏颇了。
举个例子:任何喇叭单元,其输入电功率与输出声压级之间的关系,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线性,当输入功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大时,由于振动系统的限制,输出声压不能随线性增大,而会趋于饱和。倘再增大功率只能烧毁音圈,这种现象称之为功率压缩,也就是说,功率没能线性地带米声压级的增长,它被压缩了。任何喇叭单元都存在功率压缩现象,无非是压缩的起点和压出趋前,仿佛乐器乐队与你的距离变近了。倘或音量旋钮位置不动,那么便是爆棚时,声像凸前,弱音量时,整个音场都向远处退缩了。
如果功率压缩系数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倒也罢了,可偏偏这个功率压缩系数还随信号频率而变化,通常由于低音单元振幅大而较早产生功率压缩现象。高音单元由于振幅有限也容易产生功率压缩现象,所以功率压缩系数在两端大、中频段小(如图二)。
图二实际上是表明了,在不同输入功率下,喇叭系统的不同频响曲线。我们理想中的喇叭应注在额定承受功率阻内,频响曲线在不同输入功率之下都一致重合。然而,在实际当中1W与10W情况下频响曲线大致相同的喇叭还找得到。而1W与100W情况下频响曲线相同的喇叭就几乎找不到了。可以看到随着输入功率的加大,中频段逐渐突出。
表现在听觉上,便是音量开大,音像变凸样,几乎毫无意义。如果再落些笔墨,介绍一下对方的容貌、三围、学历、职业、家庭等,无疑使你对她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但这个人究竟能成为你的梦中情人还是伴侣还是普通朋友,那就要有更多的了解。譬如对方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学识修养、工作能力,对你如何、对同事如何,对上司如何、对下级又如何?开心快乐时表现如何,逆境困难时表现又如何’恐怕还得有几十个“如何”才能大致描绘出一个人的情况。单靠一两个“如何”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要很多个不同方面的“如何”加起来,客观指标才能充分说明问题。
同样的道理,要想尽可能全面地说明音响系统的特点,也要动用大量的指标,就拿功放来说吧,除了常规的频响、信噪比、失真以外,其实还包括大量其他客观指标,比如:相位特性、阻尼系数(又应分为至少中频段和低频段两个不同测试条件)、二次谐波失真、三次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瞬态互调失真、接口互调先真、小信号谐波失真、大信号谐波失真、微弱信号谐波失真、功率——频响关系曲线、功率——失真关系曲线、功率——负载阻抗关系表、功率压缩系数、串音、动态余量、噪声电平、转换速率等等一大堆客观指标。而且要让这些客观指标更能说明问题,则希望这些指标不是在以纯电阻为负载的情形下测得,而是以真正的喇叭为负载时测得。然而除了专门的实验室或计量室,不会有任何一厂家的产品列出这么多的测试指标,发烧友也就无从得知了。
所以说,客观指标是可以表现出音响系统内在质量,音色倾向,但是,它的作用往往是帮助人了解一套音响系统,而不能代替人耳去鉴别,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兴趣好恶都有很大不同,很难有套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就像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作曲家,不同的乐团,不同的唱片公司录音一样,不同的音响系统也各自有其拥护者,这是不足为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