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莉(福建省泉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362000)
1临床资料
2方法与结果
2.1方法前瞻性监测该期ICU患者细菌感染情况。采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尿液、中心静脉导管前端、脓液等,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进行鉴定。将接受常用抗生素治疗72小时后有培养结果的菌株纳入统计。
2.3病原菌菌株分布(表1)
表1病原菌菌株分布
3感染因素
3.1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①ICU患者基础疾病重,机体处于高代谢负氮平衡状态,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易致感染病原菌。②创伤患者因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免疫功能异常[2],另外皮肤天然屏障破坏,病原菌直接接触伤口而致感染。③呼吸道感染多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组织受损,缺血缺氧,加之有创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导致气道纤毛屏障受损。⑤ICU患者常用激素来冲击治疗,以减轻危重患者的应激状态,降低死亡率。激素治疗抑制了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破坏参与免疫活动的淋巴细胞及阻碍了免疫球蛋白的产生[3],从而降低患者的抵抗力,容易并发感染。
3.3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ICU患者病情的危重性导致了抗生素,特别是高档次抗生素使用的高频率性,大大地促进了耐药菌株的产生。这些耐药菌株大都表现为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和泛耐性,抗感染失去作用,为治疗带来了重重困难。
3.4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在实施各项有创操作时医护人员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增加医院性感染的机会。
3.5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ICU危重患者集中,床边隔离制度、洗手制度、环境消毒制度执行不严格,增加多重耐药菌株的定植与传播。
4护理对策
4.1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抵抗力危重患者机体呈负氮平衡,长期卧床,常有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可导致胃肠道定植菌的移植,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率。因此为保护胃肠功能,减少细菌移植,应尽早实施肠内营养。一般2-3天内开始肠内营养,可减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肠内营养时,若无禁忌症一般取头高15°~30°的体位。肠内营养尽量选用瓶装制剂,如:瑞素、瑞代、能全力、安素等,瓶装制剂安全卫生,配方合理营养均衡可满足不同患者的营养需求。在肠内营养过程中,注意观察滴速、温度,及时发现处理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做好口腔护理。
4.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重视洗手①对各项侵入性操作切实有效地做到无菌流程。②重视洗手,洗手是控制外源性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5]。为提高医院感染的重视性及洗手的依从性,ICU医护人员在入科时即进行医院感染的专业培训。治疗护理前后严格遵循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③ICU的洗手设施配备充足,每床均配备有快速手消毒液。④本科室院感质控小组及院感科定期进行院感质量控制检查并对医护人员手表面做细菌的取样培养。
4.3环境格局合理,实施保护性隔离①ICU环境设置合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各床实施严格的床边隔离。②有研究报道当患者暴露于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病人>15d,其感染多重耐药菌的风险明显增加[6]。因此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应尽量做到单间隔离,在床栏杆、床头柜、病历夹做醒目标志,治疗护理病人遵循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③标本放于密闭容器内运送,医疗性废物放于双层防渗漏的袋内,并进行高水平的消毒及终末消毒。④解除隔离应遵循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两次培养细菌阴性方可解除。⑤定期对ICU保洁人员进行院感培训。
4.4改善环境,限制人员出入我院ICU为层流洁净病房,为保证层流洁净的有效性,除限制频繁出入ICU外,墙角采用圆式墙角,床旁桌采用一体式吊塔,一切物品尽量不垂于地面;地面及物品表面采用每天定时湿式消毒;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使用仪器专用专消毒;空调过滤网每周更换;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院感科定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的采样细菌培养。探视采用视频探视。
参考文献
[1]袁咏梅,顾平,丁晓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26-1428.
[2]任骏,白祥军,汤曼丽.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群耐药性监测及预防措施[J].创伤外科杂志,2005,7(3):200-202.
[3]金有豫.药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8.
[4]徐丽华,钱培芬.重症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
[5]谢多希,吕百勤,王淑珠,林秀杈.ICU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2):2081-2082.
[6]王雪文,顾克菊,金珠,沈永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及控制措施.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