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设计来看,它与抖音高度相似,只是内容不及后者丰富,以及,它热衷于提醒用户:你正在薅拼多多的羊毛。
提醒几乎无处不在,像极了你上班摸鱼时老板的眼神。
首先是见面礼。
其次就是名目繁多的各种奖励,包括现金和金币。
刷「多多视频」很容易产生的错觉是:系统不希望你专心看视频,只是想给你送福利。
你敢刷10条视频,它就敢提醒你10遍。
当然,考虑到奖励的金额,这其实像极了网络小说里的高仿霸总,明明送给女生的是塑料玫瑰花,还要当成「蓝色妖姬」去向全世界炫耀。
塑料玫瑰花也不是一直会有的。用户在「多多视频」能领取的每日奖励是有上限的,具体奖励策略稍后再表。
「降噪NoNoise」最近测试发现,作为新用户刷1个小时短视频,并完成繁琐的任务后,我们获得的现金奖励是2.25元。
这样的时薪,放在「五环外」也过时多年。
比如倒计时40秒,在「多多视频」里可能会变成1分钟、1分半钟甚至更漫长。这是你与奖励的距离。
奖励就像挂在前面的那口胡萝卜,用户就像那口拉磨的骡子,看着近,但在任务完成之前,可能永远都够不着。
熟悉拼多多「砍一刀」套路的朋友,对这套玩法应该不会陌生。
只是,那根吊着胡萝卜的绳子,在「多多视频」的系统里更加明显。或者说,它不在乎是否被人发现。
对于「多多视频」的老用户,系统会设置复杂的红包任务,以引导其持续刷视频,提高日活和留存,甚至刺激下单。
其中,「基础款」是多看视频领奖励。最开始是看5秒领红包,随后,就像玩升级打怪的游戏一样,继续闯关,看40秒领红包、看1分钟领红包。
以及更有噱头的「睡后收入」,即今晚刷1分钟视频,明天早上8点领金币。
「薛定谔的猫」此时就出现了。「多多视频」里的倒计时数字,就像渣男的甜言蜜语一样不可信。
比如,看40秒领红包,倒计时从40秒开始,但是,用户在单条视频中能消耗的长度,大概是3-4秒之间。
也就是说,完成这项任务,用户大概需要刷10条视频。相比短视频,直播间消耗的倒计时更长,可能在一个直播间能消耗10秒。这其中的意图也再明显不过:系统希望用户在直播间多多停留。
在看起来像是躺赚的「睡后收入」任务中,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
「降噪NoNoise」体验发现,任务开始时明明写的是:观看1分钟视频,明早8点,5000个金币到账。
然而,当1分钟的倒计时接近0秒时,数字突然变了,「膨胀」为1分30秒。
类似的情况会反复出现,最后,没人能搞清楚,这「1分钟」实际变成了多久。
倒计时突然重新计算,从1秒变成1分59秒
系统倒是也不遮掩自己的善变,最后它还会道喜:明日的金币奖励,从5000个涨到了7500个。
在「多多视频」的红包奖励里,除了第一笔3分钱是可以直接提现的,余下的,单次提现只能以「20元」为单位。
作为「多多视频」的用户,红包金额积累到19元,并不难。但想把红包数字从19元变成20元?
我们只能奉劝你理智。看起来很容易实现的目标,才会对用户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多多视频」的投诉信息已经多达6074条。
多条投诉指向其涉嫌虚假宣传,提现困难,「多多短视频不能提现大金额,要求看一百多个视频才能提现3毛到1元」,「全是骗人的,根本就提现不了」。
三、被抛弃的和被冒犯的
被欺骗的感受是暂时的,被抛弃的感觉却是深刻的。
「短视频败光了我对多多的全部好感」,生活在北京的佳佳告诉「降噪NoNoise」。
这位在北京坐拥两套房产,家庭年收入超过200万的女士,曾经无数次向周围人安利拼多多。
从3C电器到农产品,她都买过,平均每月下单8次以上。
但她最近懒得用了。
疫情导致全国物流不稳定,更直接的原因是,刷到「多多视频」后,她第一次在这个已经习惯的电商平台里,觉得自己不该来。
「挺侮辱人的」。
她不介意支持拼多多的新业务,她介意的是,拼多多以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你在占便宜。
「百亿补贴」的本质其实也是「占便宜」,但它可以让「五环内」人士欣然接受。
因为它在「聪明人」和「占便宜」之间找到了微妙的结合点,建立起关键的用户心智:用户是因为聪明才购买「百亿补贴」产品,而非贪图小便宜。
事实上,「百亿补贴」自从2019年6月推出以来,类目从苹果戴森代表的3C电器,逐渐扩大至美妆、服装、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广,补贴额度也越来越少,比如客单价本来就低的农产品,单款的补贴价,经常也只是一两块钱。
用户会吐槽「百亿补贴」的小气,但不至于感觉到被冒犯。
从数据来看,「百亿补贴」曾经是一步好棋。划重点:曾经「百亿补贴」横空出世的2019年Q3,拼多多就收获了一份很好看的财报。
其中,活跃买家数达到5.363亿,相比Q2增长5310万,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最大单季增长。
此后两年里,「拼多多」就像装上了最新款引擎的飞机一样,蹿升起来。
ARPU(活跃买家年均消费额)向来是衡量电商平台价值和活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2019年,拼多多的ARPU为1467.5元,到2021年时则变成了2810元。
年活跃买家也从2019年的5.85亿增长到2021年的8.69亿。
更重要的是,拼多多用「百亿补贴」讲出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漂亮故事。
喜欢这个故事的公司很多,能讲成的却很少。比如困在高端之路上的小米,便是其中典型。
2021年1月,拼多多以每股187美元元的收盘价,达到上市之后的最高点。功勋章里,明晃晃闪动着「百亿补贴」的名字。
四、路径依赖
因为它的A面是「五环内」用户,B面是烧钱。而拼多多本来就有一个存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毛利润永远无法覆盖当期市场费用。「百亿补贴」又狠狠踩上了一脚。
在市场信心充足的时代,投资者愿意等待,愿意为烧钱的策略摇旗呐喊,愿意相信「长期主义」,但当市场信心匮乏时,增长和盈利就成了更加重要的指标。
昔日的业务「引擎」,变成了财报里的「拖油瓶」。
拼多多在2021年反复强调要缩减销售与市场费用,「百亿补贴」是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喊归喊,但财报数据显示,拼多多在2021年四个季度的销售与市场费用,分别达到了129.974亿元、104亿元、100.506亿元、113.66亿元。
最终还是以448亿元的总额,比2020年同期的411.94亿元多出了9%。
像极拼多多上那些网购上瘾的用户,一边喊着再也不冲动消费,一边半夜偷偷下单。
进入到2022年之后,「百亿补贴」长得就更像一张旧船票了。
「烧钱换增长」的互联网模式,集体开始偃旗息鼓。
拼多多需要找到下一个「百亿补贴」这样的引擎,以解决营收和用户增长放缓的问题。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量为8.687亿,同比增长10%,单季新增为140万。
这是拼多多自201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2021年Q4,其月活数据为7.334亿,同比增长仅为2%。
拼多多官方对此的策略是:「公司正在适应这种放缓,把重心从营销转向研发,追求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但研发投入见效的周期,比「百亿补贴」这样的营销活动要久多了。
自身增长乏力,外部又强敌环伺。
在过往多年的战绩中,拼多多以擅长杀入敌人腹地而闻名,它从「五环外」杀到「五环内」,生生闯入了淘系和京东看似固若金汤的阵地。
如今把「多多视频」推上台面,很显然,它盯上的是「抖快」。
只是,这一次,它又回归了路径依赖。
它在「多多视频」里复制了「砍一刀」的模式,玩起了刷视频赚红包的策略。
在困难面前,拼多多变回了最初的自己,退回到熟悉的「五环外」寻找答案。
但它可能付出的代价,是丢掉一部分靠「百亿补贴」烧出来的「五环内」市场。用补贴烧出来的用户忠诚度,本来也不牢靠。
不破不立,这本来是很多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自我安慰或鼓励。
不过,对于拼多多这家的电商巨头,迎合短视频的流行,复制「砍一刀」的玩法,这样的创新,这样的「破」,新意何在,又能「立」住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