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判定的依据,有地肌、刃纹、刀茎等,但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点,还是刀姿,也就是刀的整体姿态。刀姿包据尺寸、基本造形、弧度等,由于日本历代的作战方式、审美倾向等差异,使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主流刀姿,这就使刀姿成为了断代最重要的依据。
日本刀的造形种类
镐造:又称为“本造”,是日本刀是通用的造型。基本特征是刀的两侧各有一条“镐线”(如果不是日本刀一般叫脊线,但日本刀往往都有自己的专用名辞),近刀尖外会有一个“横手”。
镐造
日本刀第一类特征中,差不多都有一种通用型特征,镐造就是造形中的通用型。它用得太过普遍,因此仅凭“这把刀是镐造”这个信息,你也得不出什么有效的结论。除非它是上古刀,但我们普通人也不太可能有接触到上古刀的机会。
平造:平造的刀既无镐线也无横手。如果说镐造是太刀、打刀的通用形,那么平造就是短刀的通用形。上古的直形大刀有的是平造,而从平安后期,平造就只用于短刀或小型胁差了,长的平造刀非常少。镰仓、南北朝有一些,往往是名刀工为贵族做的珍藏品,不是实战兵器;但在江户时代,尤其是弘治-永禄年间,也出现了大量平造的打刀。
平造
切刃造:和镐造差不多,但镐线的位置离刃比较近,或者说镐地特别宽。切刃造只见于上古刀和后世仿的上古刀,幕末、明治时期有人做过这种东西。
切刃造
片切刃造:刀的两面不同,一面是平造,另一面是切刃造。片切刃造出现于镰仓末期,到室町早期和末期也曾再次流行。
还有一种片切刃造的变体,一面是切刃造,另一面却是镐造而不是平造。
片切刃造
一面是镐造的片切刃造
代表流派和刀工:来国俊,長谷部派,信国,景光,貞宗,秋広,広次,Takagi高木貞宗,越前关派,堀川派,康継,鬼塚吉国,大庆直胤。
锋诸刃造:又称“切先两刃造”,本来只有奈良时期的日本刀之祖天国的名刀“小乌丸”是这个造型,因此又称为“小乌丸造”。但现代刀期的月山派也做过这种刀。
锋诸刃造
天国小乌丸
现代月山作品(应为月山贞胜)
菖蒲造:有镐线而无横手,镐线可以直通到刀尖,也可以终止于栋(刀背)。
菖蒲造
代表流派和刀工:山城来国光,了戒,長谷部派,信国;大和包氏,尻悬則長,有俊,包利;島田派;末相州刀匠;美浓志津派和兼信;藤岛派;信長;宇多派;法城寺派;道永派;石州派;备前長光,真長,盛景,近景,長守,元重,雲类刀工群,吉冈一文字派,吉井派,長義,義景;青江派;片山一文字派;三原派;顕国,海部派;西蓮,左文字派,大石左派,波平派。
冠落造:前半部分为菖蒲造,后半部分为镐造的刀。在大和刀匠中较普遍,早期的山城也有,新刀期也有些刀匠做过。
冠落造
鹈首造:鹈读音tí,是一种鸟。鹈首造和菖蒲造很相似,惟一不同的是鹈首造的栋到邻近刀尖有一个突然的放宽。
鹈首造
代表流派和刀工:山城来国俊,来国次,来国光,了戒,吉光;大和当麻派,保昌派,,尻懸則長,手掻派;相州貞宗,新藤五国光,則重,国分寺助国,雲次,助吉,長守,長義,義光,為遠,政光,守景,盛景,吉岡一文字派,一乗派,寿命,三原派。
到新新刀期,鹈首造又有出现。
两刃造:又称“诸刃造”,刀身两面开刃,并两面烧刃,但不对称,镐线略弯,镐地也比地稍窄。主要见于室町中期,文明~天文年间(1649-1555)的短刀。
两刃造
代表流派和刀工:加贺四郎,末相州,小田原相州,岛田派,末関派,广贺派,冬広,末備前,清麿派。
恐造:超级大切先的造形,最早用这个名称的是岛田助宗,之后新新刀期的源清麿又做过,战后的新作刀中也有。
恐造
反
反代表刀的弧度,如果弧度整体较大,就说这把刀“反深”,如果整体弧度较小,则说“反浅”。
如果整体弧度均匀,叫做鸟居反,或叫中反、华表反,如果靠近刀茎的部分弧度较大,称为腰反,靠近刀尖的部分弧度较大的,称为先反。
另外还有内反,指向刀刃一侧弯曲的刀形。一般只见于短刀。
反是判断年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镰仓时期的刀一般都是腰反,到南北朝过渡为鸟居反,室町时期又趋向于先反,并且越是趋向室町后期,先反就越是明显。
后人经实战总结,认为符合圆弧形状的刀使用起来才最为顺畅,这样的话,当然只有鸟居反才是最合理的,后来的刀也的确都是鸟居反了。哪怕是强调复古的年代,也没有恢复腰反这一特征。腰反分析起来显然不是圆弧,如果说它是椭圆弧或者抛物线也不一定,总之并不合理。但现在看来,古代腰反的刀姿看起来非常有张力,从审美上似乎更有价值。
通过这张特别夸张的图,可以明白腰反、鸟居反(中反)和先反的区别。
可惜,在实际当中,反的差别实在是太细微了,腰反倒还好辨认一些,先反的短刀还比较容易识别,而先反的太刀、打刀和鸟居反之间的区别,实在是微乎其微。
左:腰反;中:鸟居反;右:先反
切先
切先主要分为大切先、中切先、小切先、猪首切先。还有一种かます切先,按读音可称为“卡马斯切先”,线条都接近没有弧度的直线,显得比较僵硬。
关于切先有这么几条规律:
1小切先越小,刀的年代越老。
2中切先是通用型,存在于任何年代。
3大切先流行于南北朝、庆长新刀、新新刀。
4猪首切先多存在于镰仓中期。
5卡马斯切先只存在于上古刀,或后世仿造的上古刀。
身幅、重
身幅是指刀身的宽度,横手处的宽度叫作先幅,刀身根部的宽度叫作元幅。
一般来说,先幅都比元幅要小一些,也就是身幅向刀尖的方向会收窄。这个身幅收窄的多少,也是一个判断年代的依据。
如果有一把刀,刃较长,反浅,身幅收窄不明显,大切先或加长中切先,则可能是南北朝中期古刀、庆长新刀或新新刀。
如果有一把刀,反深,身幅收窄明显,中切先或小切先,则是镰仓或应永时期的经典太刀造型。
如果有一把刀,反浅,身幅收窄很明显,中切先,则为典型的宽文新刀。
如果有一把刀,刃较长,反深,身幅收窄明显,这些似乎都符合镰仓中期的特征,但你注意到它是大切先,就可以把它从古刀中排除,它更可能是新新刀。
镐和镐地
镐造的刀,镐还有高低之分。镐的高低不是指距离刀背的远近,而是指镐线处的厚度,如果比刀背处厚得多,就说是“镐高”,如果厚得不太多,就说是“镐低”。
镐高往往与菖蒲造、冠落造以及大部分雉刀、长卷相联系,因此做雉刀、长卷的法城寺派、国光、片山一文字、则房、直江志津派、兼光、长义、康继、清麿、大庆直胤也符合镐高的特征。
镐低的代表:备前和相州传,如一文字派、镰仓中期的长船派、小反派;山城传的长谷部派、信国、达麿、平安城派;来国长;相州的贞宗、秋广、广光、吉广、正广、广正;美浓的兼正、兼元、兼次、金重、金行、千代鹤派、云次、津田助广、近江守助直;以及肥前刀匠。新刀期的助广及其弟子的镐尤其低,以致于看起来似乎比栋还薄。而古三原正家、正广、手搔包清,虽然是大和传,但也呈现镐低的特征。
我们前面说过镐地特别宽的属于切刃造,而对于镐造的刀来说,镐地仍然有宽窄之别,一般来说,大和传镐地较宽,山城、相州的镐地较窄。
镐地宽的还有:美浓兼次、兼定、光忠、经家、云类刀工群(不包括云生)、正恒、三池派。
镐地窄的还有:粟田口派、安纲、石州的作品;备前大宫盛景、秀光、正恒、真忠、虎彻。
左:尻悬则长(镐地宽);右:相州贞宗(镐地窄)
栋、重
栋分为庵栋、角栋、丸栋、三栋这几种,其中庵栋是通用型,绝大多数日本刀都是庵栋。
角栋一般只见于上古刀,和切刃造相联系,但在末备前的短刀中也偶尔出现。
丸栋也主要存在于上古刀,但也见于:长谷部信国、平安城派、加贺四郎资正、舞草锻冶、冬广,古备前正桓、友成、包平,备前长船长光、四郎国安,助真,青江派,三原派,三池派,高田派,波平派。
三栋也不多见,存在于相州和山城的短刀,早期相州三栋的顶面较宽,末相州的较窄。新刀期的埋忠明寿、堀川派、康继等也有三栋。
“重”是指刀的厚度,更确切地说,是指刀背(栋)的厚度。而镐线处一般更厚,那不是“重”。
上面说了,庆长新刀、新新刀在刀姿上和南北朝中期古刀是相似的,那么如何区分呢?有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看它的“重”。南北朝时期的古刀“重”较薄,而庆长新刀、新新刀的“重”较厚。
刃肉,是指地和刃的部分不是平的,而是有些向外凸出。这样的刃叫作蛤刃,蛤刃更有利于深入崭切,但研磨较为麻烦。蛤刃多存在于镰仓时期。
蛤刃
樋和雕物
樋并不是血槽,它不是为了放血,而主要是起平衡重心的作用。
棒樋是最为通用的形态,其中又有宽窄之分。
樋的前端如果超出横手,称为“樋先上”;如果没有超出横手,称为“樋先下”。古刀比新刀更加倾向于用“樋先上”。
左一:樋先上(古备前);左二:樋先上(景光);左三:樋先下(长义);左四:樋先下(青江)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樋先上是由于切先修改过形成的,比如因为刀尖折断等原因,不得不把切先通过重新研磨向后退,樋先下就会变成樋先上。这种刀的樋和小镐的位置关系会显得不自然,严重的甚至樋会穿过小镐。
有的樋的尾端会延伸到刀茎的部分,这个可能是由于刀改短过,也可能是原来的刀匠就喜欢这样。如果樋终止于刀鎺之前,那它末端的形态又分两种,半圆形的称为“丸留”,带角的形状都称为“角留”(不论几个角)。
左:丸留;右:角留
丸留代表流派和刀工:镰仓中期和室町时期的很多备前刀刀;信国,平安城长吉,末手搔,金房,堀川,一竿子忠綱,筒井紀充,康継,繁慶,虎徹,小笠原長旨,法城寺派,水心子正秀,大庆直胤。
角留代表流派和刀工:友成,長光,景光,応永備前,清則,末備前清光,信国,龙門延吉,島田義助,古三原,顕国,高田定盛,因州兼長,甘露俊長,藤島友重,善定兼吉,出羽大掾国路,越中守正俊,小笠原長旨,法城寺派,横山祐定,筑前信国,忠広,大庆直胤,固山宗次,清人,月山貞一
棒樋下边如果再增加一条平行的浅槽,称为“添樋”。添樋可以正好在镐线上,也可以在镐线下边。添樋在镰仓时期很少,而在南北朝的备前有一些,室町时期比较盛行。
代表流派和刀工:長谷部派,信国,三条吉則,末手掻,末尻懸,金房,末関,高田,末三原,堀川国広,出羽大掾国路,法城寺,三善長道,政長,大和大掾正則,越前兼則,山城守国清,筑前信国,忠吉,大庆直胤
连樋:添樋的变体,它的窄槽绕到了主槽前方。多见于室町末期,但在镰仓、南北朝的名刀工中也有。
代表流派和刀工:来国行、国俊,信国,助真,古长船光忠、長光、景光、真長,兼光,盛光,康光,則光,綱広,堀川,一竿子忠綱,法城寺派,筑前信国,新新刀中采用备前传技法的刀工如水心子正秀,大庆直胤,固山宗次;也见于三品,南紀重国,国包,水田等派,还有萨摩的一些刀工。
添樋左一:应永备前;左二:平高田;左三:连樋(来国次);左四:连樋(直江志津兼友)
腰樋:短的棒樋。多见于短刀或胁差。有些古刀期的太刀也有腰樋。
代表流派和刀工:粟田口派,来一派,信国,平安城長吉,三条吉則,新藤五国光末手掻,埋忠明寿,堀川,康継,近江守継平,相模守政常,肥後大掾貞国,大和大掾正則,兼則,氏重,輝広,忠吉,水心子正秀,大庆直胤。
两条宽度相同的相互平行的樋,称为“二筋樋”,二筋樋主要存在于镰仓后期,如果在更早的刀上发现二筋樋,则可能是后加的,后加的樋称为“后樋”。
二筋樋,上:长光;中:青江;下:滕岛友重
一把具备南北朝相州特点的刀,如果带有二筋樋,就大致可推测是贞宗的作品,他有好几把刀带有这个特征。
代表流派和刀工:来国長,信国,貞宗,綱広,兼氏,直江志津派,金重,和泉守兼定,若狭守氏房,千子村正、正真,藤島友重,因州兼長,备前長光,長義,倫光,兼光,義光,盛景,中、末青江派,出羽大掾国路,越中守正俊,康継,法城寺派,三善長道,兼定,兼若,越前関派,越前下坂,筑前信国,高田,忠吉,主水正正清,大庆直胤,源清麿,奥元平,奥元武。
二筋樋有一种变体称为“丈比”,其两槽的长度明显不同,主要见于短刀和胁差。
丈比,兼房
还有一种二筋樋的变体称为“菖蒲樋”,两槽于前方交汇。
菖蒲樋
菖蒲樋还可以变异为“喰违樋”,也分几种,一种是上槽中断,第二种是中断后合并为棒樋,第三种是上下槽在某处交叉。
三种喰违樋
菖蒲樋、喰违樋代表流派和刀工:信国,平安城長吉,三条吉則,保昌派,末手掻,金房,末三原,宇多派,広賀,末延寿,出羽大掾国路,越中守正俊,康継,越前国新刀,大庆直胤,栗原信秀,月山貞一。
短的二筋樋称为“护摩箸”,在太刀、打刀上都很少见,更多见于平造的短刀和小型胁差。
代表流派和刀工:粟田口国吉、吉光,来国俊、国光,信国,長谷部派,平安城長吉,三条吉則,新藤五国光,正宗、行光、貞宗,景光,応永備前,末备前,和泉守兼定,島田義助,堀川,忠吉,越前新刀,水心子正秀,大庆直胤。
日本刀上最古老的“雕物”,是古备前友成所雕的素剑,其实也就是起了代替樋的作用;稍后有大原真守雕的素剑和梵字。
友成雕的素剑
真守雕的素剑和梵字
樋和雕物,都不是必须有的东西,但如果刀的镐地发现了暇疵,可以通过樋或雕物去除掉。
下面讲讲日本刀姿随时代的变化过程。
我们知道,日本的上古刀是直形。由直变弯发生在平安中期,约9~10世纪。上古刀都是国宝,市场上是不可能买到的。因此对于对于爱好者、收藏者来说,上古刀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平安晚期
我们的讨论只从11~12世纪,也就是平安晚期开始,这一时期的刀也同样都是国宝或重要文化财,要想观赏,也只能去日本的博物馆或其他的特殊场合。但日本刀的形态从这一时期开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脉络,虽然我们不太可能买得到,也还是应该了解。还要注意这些刀有些保存得已经不是原来的形态了,有的被截短了,有的经多次研磨,身幅变窄了,这些都要心里有数。
平安晚期的典型刀姿:腰反,纤细,身幅收窄明显,小切先。
特点概括:优雅、古典、品格高。
此时的太刀又称为“阴太刀”,意思也是指苗条、纤细。相反的也可以叫作“阳太刀”。因为平安时代是日本最后一个天皇仍然掌握实权的年代,此时武士治国还没有开始,刀还是以贵族的趣味为主。
平安晚期的太刀属于骑马的高阶武士,刃长为80-85厘米。
腰反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它不光刀身是腰反,刀茎也随着弯曲。
左一:三日月宗近刃长80厘米,反2.7厘米;
左二:鹤丸国永刃长78.8厘米,反2.7厘米;
左三:有纲刃长83.4厘米,反3.2厘米;
左四:行安刃长73.9厘米,反2.7厘米
左一:友成刃长80厘米,反2.9厘米;
左二:真恒刃长89.7厘米,反3.7厘米;
左三:童子切安纲刃长80厘米,反2.7厘米;
左四:真守刃长76.7厘米,反1.9厘米。
平安时期带太刀的贵族
但也并非这一时期的刀都是这样的风格,九州筑后的三池典太光世所做的刀,身幅就比较宽。
左一:大包平刃长89.2厘米,反3.4厘米;
左二:大典太光世刃长66.1厘米,反2.7厘米;
左三:无铭刃长67.9厘米,反2.4厘米。
镰仓前期(1185~1232)
镰仓前期的刀姿与平安晚期相比变化不大,仍然是腰反,只是身幅略宽,收窄略少,切先略大。
特点概括:优壮,优美而力强、古典
刀形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形态的变化,此时武士阶层取得了统治权,但贵族的势力仍然强大。
左一:为次刃长78.8厘米,反3.3厘米;
左二:丰後国行平刃长80.1厘米,反2.8厘米;
左三:清纲刃长79.7厘米,反2.3厘米;
左四:宝寿刃长74.8厘米,反3.7厘米。
备中青江派康次太刀,刃长85.6厘米,反3.4厘米,1212年,国宝。
镰仓中期(1232~1288)
镰仓中期的刀的长度有所缩短,但身幅继续变宽,收窄减少,腰反开始向鸟居反过渡,中切先,蛤刃。
同期还有另一刀形:身幅收窄更少,重厚、镐高、镐地窄,猪首切先。
特点概括:豪壮。
左一:吉平刃长73.8厘米;
左二:备前国宗刃长72.7厘米,反2.4厘米;
左三:来国行刃长69.6厘米,反2.7厘米;
左四:一文字吉房刃长81.4厘米,反3厘米。
但有一点需要知道,保留到现在的镰仓时期的刀剑只是当时的冰山一角。实际的情况可能复杂得多,当时的太刀还有兵仗太刀和仪仗太刀之分,还有公家用与武家用的区别,贵族武士的收藏品太刀和普通武士的实战太刀也会有区别。我们现在的认识只能算是管中窥豹。
镰仓时期的武士
镰仓后期及南北朝前期(1288~1336)
这一时期太刀很多又恢复镰仓前期的长度,但身幅延续中期的宽度,腰反彻底被鸟居反取代,切先变大,重变薄,不再有蛤刃。
左一:来国俊刃长75.5厘米,反2.4厘米;
左二:来国俊刃长72.2厘米,反2.3厘米;
左三:左兵卫尉藤原国友刃长89.1厘米,反3.9厘米;
左四:备前国吉冈住左近将监纪助光刃长82.1厘米,反3.6厘米。
南北朝中期(1336~1375)
太刀的尺寸达到极致,刃长可达90厘米,并出现了120厘米以上的大太刀。身幅收窄很少,重薄,镐地窄,反浅,大切先。
特点概括:雄大刚壮。
这一时期的典型刀姿又称为“延文贞治姿”。
左一:备州长船伦光刃长126厘米,反5.8厘米;
左二:备前国长船住义景大磨上刃长74.4厘米,反0.9厘米;
左三:千手院长吉刃长135.7厘米;
左四:兼氏大磨上刃长66.7厘米。
上面这四把刀,一、三是原样,二、四是通过大磨上的方式截短了的。这一时期的刀大部分都被截短了,我们不太容易看到原汁原味的延文贞治姿的刀。也有的经过多次研磨,切先也变小了。但仍可通过重薄、较宽的身幅、大切先这些特征来认定。
但也需知道同样是在这一时期,也有些刀匠仍然坚持镰仓甚至平安晚期的风格。
南北朝后期到室町早期(1375~1428)
南北朝后期的刀形又有回归的倾向,开始是重稍稍变厚,身幅收窄幅度又增加了,切先回到中切先。到应永年间(1394-1428),刀姿向镰仓前期的回归,但不是腰反,而是有了一些先反的味道,并且刃长稍短。
左:备州长船盛光刃长76.1厘米;
右:备州长船次行磨上刃长78.4厘米,反2.3厘米
室町中前期(1428~1467)
这一时期主要是承袭“镰仓复兴”的基调,继续刃长缩短,身幅收窄幅度加大、重变厚的趋势。先反的特征更明显一些(但仍然很难看出来)。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太刀向打刀过渡。
备前国长船住左卫门尉藤原朝臣则光刃长71.6厘米,反1.9厘米
室町中后期(1467~1555)
此时太刀已经基本被打刀所取代,刃长一般在60-65厘米,稍长的中切先,身幅较宽,收窄不明显,重厚,较深的先反。
刃长在60厘米左右的刀称为“片手打”,是单手使用的。
左一:备前国住长船二郎左卫门尉藤原胜光刃长60.6厘米反1.8厘米;
左二:备前国住长船与三右卫门尉祐定刃长64.8厘米,反1.9厘米;
左三:桃川作长吉刃长72.5厘米;
左四:村正刃长66.4厘米,反1.6厘米。
室町后期的战国时代
室町末期(1555~1572)
刃长又增加到73-75厘米,但依然是身幅宽、重厚,中切先或稍长的中切先,较明显的先反。
武州下原住康重刃长73厘米,反2.3厘米
桃山到江户早期(1572~1624)
桃山时期的又恢复了南北朝中期那种雄大刚壮的刀姿,但没有那么长。由于南北朝中期的刀后来多数改短了,那么桃山时期的刀也就大致是按照改短后的南北朝太刀做的。此时的刃长在70-75厘米,身幅宽、收窄少、反浅。而重厚是区别于南北朝刀剑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这一复古趋势于庆长(1596-1615)年间达到顶峰,因此又称为“庆长新刀姿”。
在这一时期,日本刀的古刀期就结束了,进入了新刀期。
左一:九州日向住国广刃长70.5厘米,反2.8厘米;
左二:国安刃长75.8厘米,反1.5厘米;
左三:兼若刃长65厘米,反0.4厘米;
左四:越前康继刃长69.3厘米,反1.5厘米.
江户次早期(1624~1652)
这一时期刀的刃长约70厘米,反明显但不很深,身幅收窄明显,中切先或略加长的中切先。
这种刀姿于宽永年间出现,因此称为“宽永新刀姿”。
左一:和泉守藤原国贞刃长64.8厘米,反2.1厘米;
左二:河内守藤原国助刃长69.7厘米,反1.5厘米;
左三:山城大椽藤原国包刃长75厘米,反1.5厘米;
左四:山城藤原国清刃长74.2厘米,反1.8厘米.
江户中前期(1652~1688)
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刀形显著变化,刃长仍然是70厘米左右,但身幅急剧收窄,反也重新变浅,切先成为紧凑型中切先或小切先。
这种刀形称为“宽文新刀姿”。差不多是各种刀姿中最好辨认的一种,它的各个特征基本都与实际相符,除了反浅这一条有时不适用。
左一:津田越前守助广刃长71厘米,反1厘米;
左二:丹波守吉道刃长68.6厘米反1.7厘米;
左三:长曾弥興里刃长69.7厘米,反2.1厘米;
左四:奥州仙台住藤原国包刃长63.6厘米反1.3厘米.
江户中期(1688~1781)
这一时期演变为一种中庸的刀姿,有人称之为“标准打刀形”,其身幅温和收窄,反略深,中切先。
这种形态称为“元禄新刀姿”。
左一:一竿子忠纲刃长63.3厘米,反2.1厘米;
左二:筑前住源信国吉包刃长68.4厘米,反2厘米;
左三:信浓大椽藤原忠国刃长69.7厘米,反2.6厘米;
左四:坂东太郎入道卜伝:刃长66.3厘米,反2.1厘米
但在整个新刀期,肥前国的一些刀工始终坚持庆长新刀的风格。萨摩新刀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以中切先代替大切先。
江户后期(1781~1844)
18世纪以后的日本刀注重装饰,锻造技术反而下降得历害,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风气。直到水心子正秀发起复古运动,力主恢复镰仓时期的风格。日本刀由此进入新新刀期。
这一时期的刃长为70-75厘米,身幅较宽,平缓收窄,反深,中切先。
左一:陆奥介弘元刃长71厘米,反2厘米;
左二:松村昌直刃长71.3厘米,反1.6厘米;
左三:大庆直胤刃长76厘米,反2.2厘米
江户时代武士
幕末到明治早期(1844~1876)
新新刀的主题都是复古,但此时的复古对像发生了变化,它和庆长新刀一样是追求南北朝中期的风格,身幅宽,收窄少,反浅,加长中切先或大切先,但重厚。
左一:源清麿刃长68.4厘米,反2.2厘米;
左二:游射轩真雄刃长71厘米,反1.7厘米;
左三:左行秀刃长73.4厘米,反1.2厘米;
左四:月山贞一刃长78.2厘米,反1.4厘米。
这张总结性的图,请横屏来看。
每个时代都不缺少崇古之人,因此一个室町或江户时期的人,也完全可能做或订做一把镰仓时期风格的刀。这也为日本刀的鉴定增加了很多难度。对于刀的各部分的不同时代、地区、流派特征,都需要有所了解。学无止境,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