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一张照片就能跟宠物灵魂沟通?最近,宠物沟通师在各大社交平台爆火,不少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家宠物内心世界的人,心甘情愿为宠物沟通服务掏腰包。有人觉得不尽如人意,劝诫他人谨慎体验,有人则觉得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心满意足。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伴随着网络和社交平台兴起的一种新兴职业,宠物沟通师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行业认定标准和准入门槛,仅凭简要信息或一张照片,就能够以宠物的口吻回答主人的提问其实并不靠谱。同时,面对鱼龙混杂的行业市场,消费者一定要谨慎购买小心维权难。
△训犬师在训犬
市场:沟通半小时收费88元,回答问题不限
来自北京的小杨有两只猫咪,大的四岁了,小的两岁半。她第一次接触宠物沟通师,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个博主做了一个系列和宠物沟通的视频,觉得很有意思,抱着好奇的心态想知道自己养的猫咪在想什么。“之后我开始在网上找宠物沟通师,一开始我就觉得容易被骗,所以带着验证问题去和宠物沟通师聊,一共找了四个,最后确认了一个。”
△某种草平台页面
小杨的验证问题是,小猫通常在哪里吃饭?她说:“因为验证的问题自己知道答案,如果验证问题回答不对,就没必要再继续下去,如果回答正确了再进行沟通,即使后面回答错误也不会太生气,主打一个心里安慰。”她最后选择了验证问题回答正确的宠物沟通师,沟通半小时,收费88元,回答问题不限。小杨一共提了十个问题,包括对家庭成员的印象、在家里生活的感觉、有没有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等。沟通的结果,小杨总体比较满意,“沟通的过程比较愉快,一些问题的答案和我猜的比较符合,也有有出入的地方,这次尝试也算是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她的吐槽经历发出来之后,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虽然我很好奇,但我总觉得那些人在骗我。”“这不就跟算命是一个路数吗?”“我感觉是有,但是不可能这么多,现在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宠物沟通师,反正狗又不会说话,随便编编就行了。”
调查:培训课程网上很多,花1.8元就能入门
活跃在各个社交媒体的宠物沟通师,真的会“沟通”吗?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发现,宠物沟通师并没有相应的资质证明,会“沟通”就像一种技能,会不会这个技能全凭对方讲,没办法验证。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宠物行业如今十分火热、需求旺盛,派生的任何东西都不奇怪,换句话说,宠物沟通师正是顺应市场需求衍生出来的。宠物沟通师的沟通往往是拟人化表达,以人类的表述习惯为出发点,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宠物主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而非真正为了宠物。
△1.8元就可以买课入门
△培训视频课程
“我从业二十多年了,自己养过的犬种有五十多种,接触了解的品种加在一起也就近百种,但我也只敢说对于这些犬种,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读出它们的心理状态及行为语言。”犬行为心理与性格测试评审员、犬职业联赛审查员徐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不否认可以和宠物进行“沟通”,仅凭一张照片或是一小段模糊的视频,就能解读出宠物主人想要了解的诸多问题,就不太靠谱了。“我们在对宠物进行行为训练之前,都需要对宠物有一定了解,除了面对面观察之外,还需要做一些听力测试、行为测试、跟随性测试等很多测试,来判断宠物的情况。”
“虽然没有一模一样的狗狗,但是不同品种的狗狗有时会有一些‘通病’。”徐全说,就以金毛和博美为例,金毛作为陪伴犬,天生比较亲人,见到人时会兴奋,而博美作为小型警卫犬,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叫,这是天性而不是对环境的不适应。“所以有些所谓的‘沟通师’,可能会借宠物的‘通病’,去试探顾客,再解读成为宠物不开心或是其他心理,引导顾客认同。”
在徐全看来,许多宠物主人想要寻找宠物沟通师的主要原因其实是自身的心理需求,担心自己无法给予宠物足够的陪伴,担心自己给予宠物的关爱不够多、不够好。想要更好地与宠物相处,除了适当陪伴,还可以通过脱敏、奖励等训练方法来帮助宠物更好地融入人类生活。
提醒:更多是心理安慰,警惕维权难
11月23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江苏钟山明镜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华,她认为宠物沟通师作为伴随着网络和社交平台兴起的一种新兴职业,并没有统一的行业认定标准和准入门槛,对于服务效果的好坏也没有标准的量化评判标准,因此与宠物沟通结果的效果也难以评价,更多的是依赖于宠物主人的主观感受。消费者购买宠物沟通服务,就与沟通师建立了服务合同关系。
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沟通服务费一般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不等,张晓华解释此消费金额无法达到刑事诈骗立案标准,但如果消费者有证据证明对方以宠物沟通师为幌子,向多人骗取钱财,也可到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介入处理。
此外,消费者也可以选择向购买服务的平台进行投诉,由平台介入处理。如果平台存在监管、审核不严等情形,也可以追究平台的法律责任。由于宠物沟通服务一般都是在线上购买、线上沟通,涉及金额不大,一旦发生消费者被骗的情形,从维权的难度、成本来说,对于消费者都很不利。
“从目前宠物沟通服务情况来看,消费者或许更多的是从宠物沟通服务中获取一种心理安慰,甚至有些服务还被赋予某种玄学意味,消费者对于服务效果也应当有明确的认知和心理预期,避免因维权对自己造成困扰。”张晓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