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勤奋的方向不对,注定碌碌无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碧读好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薇薇安
曾国藩,毛泽东和蒋介石共同的偶像。
毛泽东曾说过:“近代以来的大人物,我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蒋介石也是曾国藩的脑残粉,每天起来都要读一段他的书,读完之后,还会按照他提到的方法,认认真真地做笔记。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十分高,把他称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说:勤奋可立身,败由惰中生。
他的功成名就,离不开一个“勤”字。
从读书的时候开始,他就能坚持早起晚睡,每天把要读的书读完,把该做的功课完成。
入朝为官后,他的勤奋度也丝毫未减弱。据史料记载,在清朝官员的勤奋排行榜中,曾国藩居首位。他的办公效率让人望尘莫及,他曾在半年内,处理过40000多卷文件,而且每一件都认真审阅,绝不马虎应对。
生活中,很多人很勤奋,却无法达到曾国藩的高度,原因就是没有领悟曾国藩的”勤“之有道。
-01-
曾国藩的勤,在于坚持,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勤奋。
资质平平的曾国藩,小时候就受到父亲“天资不够,勤奋来凑”观念的影响。
幼年时期,他就常常被父亲在睡梦中叫醒,背四书五经,一遍、两遍、十遍,一直到背熟为止。
少年时期,曾国藩的记忆依然没有变好,他曾背书到深夜都没背出来,因此被贼人取笑,但他没有因此气馁,仍然坚持背下来才睡。
成年后,曾国藩赴京会试不中,返程途中买回一套印刷精美的《二十三史》,他“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几一年。”
为官后,曾国藩为政之勤,也让人赞叹。
任两江总督时,曾国藩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词。
升职总督后,他决意清理狱讼,重大案件均亲自审讯,多年尘牍为之一清。
他这种勤劳的态度,从幼年一直到功成名就,中间从未间断。
正是因为这种长期坚持的勤奋,才成就了后世人心中的“全能型人才曾国藩”。
-02-
曾国藩的勤,有明确的方向性,他勤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瞎折腾。
从小到大,曾国藩听到的都是赞美表扬,从来没人说他文理浅薄,他的老师们都断定他前途无量,日后必是朝廷高官。
但是这样一个被众人看好的曾国藩,却在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原因是八股文的要求正好是曾国藩的弱点。
曾国藩发现这个问题之后,便改变方向,一头扎进书房,埋头用工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力求文理曾出不穷,字句通顺,音调铿锵。
一年后,他连接考上了秀才和举人。
《中庸》中说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做事情要有方向有准备,然后再努力,否则你的勤奋只会付之东流。
生活中,有很多人看起来十分忙碌,折腾了好几年,却依旧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瞎忙。
真正的勤奋,应该是勤于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先做好准备。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办法体系,当你在办事的时候,能快速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03-
曾国藩的勤,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而是顺应大环境,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曾国藩晚年时期信奉儒家的“天命”理念。在写给好友刘蓉的信中,他还提到“三分人力,七分天命“的观念。
这并不是迷信,而是曾国藩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社会规律,人为只是事物发展的一个环节,其中还有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不管你多勤奋,都无济于事。
曾国藩为了对付太平军,训练了一支非常精锐的湘军。当他踌躇满志带领湘军攻打弱小的太平军外围防御时,却屡战屡败。曾国藩一度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湘军孤军作战。
后来太平军内乱,尽失民心,湘军进攻变得非常顺利。
曾国藩才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己再努力训练精兵,不了解社会环境也是不可行的。
在此之后,曾国藩在制定政策,推广政令之前,都会先观察一下民情,查看新政是否能被大众接受。
-04-
《曾国藩日记》中提到: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而来。
他认为,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通过勤勤恳恳完成小事得来的。
在与家人的通信、训诫,以及上朝廷的奏折中,曾国藩始终把“勤”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家中出现了问题,政令和政策无法实行,都是因为没在小事上用工。
曾国藩曾经弹劾过许多人,其中对安徽巡抚翁同书的弹劾是比较严厉的。
翁同书是高官翁心存之子,他在当督抚的时候,行事懒散,不愿意管事。
期间有个叫苗沛霖的人组建了一个团队想要投靠他,他却没有理会人家,而当时正是太平军内乱,急需人才的时候。
因为受到翁同书的轻视,苗沛霖一怒之下,便带着部队攻打翁同书的阵地,翁同书吓得魂飞魄散,仓皇而逃。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严厉地弹劾翁同书,就是想给其他官员一个警告,为官做事要勤勉,不能懒散。
小事见勤,大事见智。勤勤勉勉把小事做好了,事情自然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实现。
-05-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努力奋斗,那些成功人士的背后一定付出了常人所没有付出的努力。
比你优秀的人总是比你努力,勤奋是成功路上必备的行囊。
生命不息,勤奋不止,唯有勤奋,才能证明存在的意义。
在日益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正确的奋斗方式,才是让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
向曾国藩学习他的勤奋之道,努力走向更精彩的人生。
霍格沃兹的猎场看守、钥匙保管员鲁伯·海格是《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高大威猛的外形和淳朴善良,正义感十足的性格也为他聚拢了大量的人气。不过海格虽然是正义阵营中的人物,但由于他性格粗疏又狂热痴迷各种危险的神奇生物,很多时候也十分的不靠谱,也正是这份不靠谱,海格是破坏力十足的。
海格是标准的粗犷型性格,天生就比较马虎。在得知邓布利多派海格去接幼年哈利时,麦格教授的第一反应是“你TM在逗我?”由此可见即便是在自己人眼中,海格都是十分不靠谱的。虽然邓布利多再三强调自己可以把身家性命托付给海格,麦格教授仍然提心吊胆并没有放下心来。
事实证明,麦格教授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虽然海格的忠诚度是邓布利多身边人中数得着的,但他大大咧咧的性格也常常会疏忽大意办坏事。哈利、罗恩和赫敏等一年级的小朋友都能从他嘴里套话出来,可见他得多大意了。在魔法石篇章中,守护魔法石的众多关卡中,除了奇洛教授监守自盗的巨怪外,也只有海格在事前就被人套出了通关秘籍(还是两次),问题是他自己还沾沾自喜的没意识到被套路了。
不过所幸海格的被套话现在看来也是邓布利多刻意布的一个局,只是为了引蛇出洞的对付伏地魔和锻炼哈利等人的能力才让海格参与到其中。要是老邓把魂器的秘密告诉海格的话,说不定伏地魔能比尼可梅勒(活了六百多岁的大佬)活得都长一些,也未可知。
海格是混血巨人,所以他天生就喜欢各种凶猛危险的神奇生物,也常常不顾轻重的豢养了很多危险的神奇生物,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海格不顾法律养过很多危险的生物——来自亚非地区的八眼巨蛛,来自希腊的三头犬还有挪威脊背龙。
其中八眼巨蛛阿拉戈克是海格上学时就养在宿舍的危险生物。也正因为养了这危险的违禁生物,海格被学生时代的伏地魔嫁祸,让他背了害死哭泣的桃金娘的锅,结果海格被开除了学籍,若非邓布利多力主将他留下,无家可归的海格下场就将极为可怜了。其实抛开伏地魔的嫁祸不提,单是海格在宿舍养魔法界明令禁止的八眼巨蛛,学校直接开除他也不冤!(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现实中有位因为在宿舍养鳄鱼而被学校通报批评的牛人)。
邓布利多大力争取之下,被开除的海格被委任为霍格沃兹禁林的猎场看守人。但从岗位职责上看,老实说海格是辜负了老邓的一片苦心的。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养的八眼巨蛛阿拉戈克给安置在禁林中,还生怕它寂寞,还偷偷给它找了个媳妇,结果霍格沃兹禁林中上演了一出魔法版的生物入侵。蜘蛛的生育能力极强,八眼巨蛛天性凶悍残忍,又身形巨大,这么一大批蜘蛛在没有天敌的英国繁殖开来,会给本地的物种造成多大的破坏?又会给林外的霍格沃兹校园造成多大的安全隐患?除了海格外,这群八眼巨蛛六亲不认,就连身为海格朋友的哈利和罗恩都差点被这群蜘蛛们生吞活剥了,可想而知它们究竟有多危险。
事实也正是如此:伏地魔攻打霍格沃兹的时候,食死徒们驱赶着八眼巨蛛们进攻霍格沃兹,给守护者们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极为讽刺的是,海格本人也无法约束这些蜘蛛们,因为之前他养大的阿拉戈克已经死了,没了首领约束,这些蜘蛛也不鸟海格了。
PS:有人说《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中的主角纽特.斯卡曼德也私下养了很多危险的神奇动物啊。但是纽特是把这些危险的生物们养在各种魔法监控下的魔法箱子中的,可没有随意放生外来物种的神奇生物。在《神奇动物在哪里1》结尾中,纽特在美国放生的那只雷鸟本来就是美洲本土的神奇生物。
海格在神奇动物领域有过人的本事,再加上他混血巨人的体型体质优势,邓布利多安排他接任保护神奇动物课的教授。实话实说,海格依然做得不怎么的。他执教的保护神奇动物课堪称事故现场,他在课上的表现也可以用放飞自我来形容。
他的课堂上,从3X危险级别的鹰头马身有翼兽,到极高危险级别的人工杂交的魔法生物炸尾螺都曾是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一般的教授在初次上课大多会从一些比较温和的神奇生物(比如嗅嗅,护树罗锅等)开始教学生,但海格针对初次上课的三年级学生,就直接把3X危险级别的鹰头马身有翼兽带到了课堂。这好比现实中上生物课,老师直接把豹子带到课堂上一样。结果他第一堂课就上砸了,德拉科.马尔福被鹰头马身有翼兽抓伤,虽然学生受伤的直接原因是马尔福挑衅鹰马,但作为把这危险生物带到课堂,而又监管不力的海格无疑是难辞其咎的。
到哈利等人四年级时,海格又放飞自我的直接让学生们喂养他人工培育的危险生物炸尾螺。至于喂养炸尾螺有什么意义,学生们能学到什么?不为什么,只因为海格教授本人喜欢,学生们要满足教授的兴趣爱好。至于课堂上有点骚乱,学生们被炸尾螺烧伤,划伤对海格教授来说都是小意思。从海格担任保护神奇动物课的教授以来,哈利、罗恩和赫敏一直是他坚定的支持者。但他放飞自我让学生们养殖炸尾螺的行为,终于让最坚定的支持者们也放弃了他的课——哈利和小伙伴们最终没有继续选择保护神奇生物课的NEWTs课程。
PS:
注1:哈利等人四年级上课时要喂养的这批炸尾螺是海格用一只人头狮身蝎尾兽和六十只火螃蟹培育出来的。其中人头狮身蝎尾兽是一种原产于希腊的XXXXX级危险生物(最高级,极高致命性)。
注2:海格培育炸尾螺的行为严重违反了1965年魔法部通过实行的《禁止动物培育实验》法令。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他的奋斗经历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那地方挺穷的)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缓一点,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山区农民浇水施肥都要一点一点的靠双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种水稻要先育种,然后等发芽以后再一株株地插到水田里,以前条件没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时候双腿浸在水里,各种各样的虫子就顺着腿往上爬,想起来都很恐怖。对于一个官宦子弟来说,能像一个农民一样躬耕于稻田,我们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还要对一株株的稻穗进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在文革期间,他还遭受了多次批斗,实验器材及水稻秧苗一次又一次被毁,他就把秧苗藏在臭水沟里。最让他痛心的是5.18“毁禾”事件,他经过多少年的研究,好不容易培育出的实验苗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他含着泪水,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秧苗被毁的第四天,他在一口井中发现了些秧苗,捞上来一看,果然是他的试验苗,他不顾井深水冷,“扑通”一声跳下井去,可是无法捞到沉到井底的秧苗。
迫于政治的压力,他和助手们跑到云南进行水稻试验。而这时灾难又来了,大地震袭击了他们所在的地区,袁隆平不顾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中抢救出了种子,为了不让试验中断,他们在田边的泥水地里,支起帐篷铺上草席,整整生活了三个月。后来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一齐磨出了泡。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而袁隆平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执着,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但令我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最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竟然达到了平均亩产900公斤,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亩产1000公斤。
他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他的性格却像一位朴实的农民一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坚忍不拔,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成功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一生的奋斗经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袁隆平坚守一个梦想故事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袁隆平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10岁时,就敢横渡长江;16岁时,在武汉读高中,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他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农业大学后,他是全校的游泳冠军。一次,西南赛区进行游泳选拔赛,前三名,将被选入国家游泳队,成为专业游泳运动员。很可惜,这一次,袁隆平只获得了第四名,因一名之差而落选。袁隆平错失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机会再一次向袁隆平招手。大学快毕业那年,部队招收空军飞行员。当时,全校报名的人数达到了800人,经过严格的体检,最后,只有8人通过了全部的36项指标测试,袁隆平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这对年轻的袁隆平来说,确实是一件大喜事。可是,在即将进入空军预备班之前的庆祝八一建军节晚会上,袁隆平和他的同学们被告知,大学生一律被退回。原因很简单,当时国家已经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知识分子,而当时全国只有区区20万名大学生。因为大学生太宝贵了,空军放弃了大学生,是为了让他们在自己所学的领域,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袁隆平因此再一次与近在眼前的机会失之交臂。
就这样,袁隆平痛失了两次绝好的改写人生的机会。
采访袁隆平院士的记者,在听了袁老讲述的这两个故事后,连用了两个“幸亏”:幸亏当时你没有被选入国家游泳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幸亏当时国家出台了新政策,让你没有成为一名飞行员。
可是,这两次机会,对当时还只是一名农大的普通学生的袁隆平来说,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我忽然想,假如袁隆平抓住了这两次机会,他的人生将会怎样
以袁隆平当时的身体素质来看,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袁隆平可能会成为一名不错的游泳运动员,甚至有可能进入全国前三名,退役之后,他也许会和大多数运动员一样,成为一名游泳教练员;抓住了第二个机会后,袁隆平会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飞行员,在蓝天飞翔,是多少人的梦想,然后,他有可能成为一名飞行教官,直至光荣退休。
运动员和飞行员,这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以袁隆平一向不服输的性格来看,无论在哪个行业,他都可能有所作为。但是,如果那样的话,袁隆平从小就想学农的梦想就很难实现;我们今天,就没有了“杂交水稻之父”,就没有了他培育出的可养活7000万人的水稻增产。所以我们说,幸亏袁隆平没能抓住人生中的这两次重要机会,幸亏他一直没有改变对于粮食和农业的梦想。
袁老说得好,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他这一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培育优良的杂交稻,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一生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会,然而,梦想无限,生命有涯,你不可能去实现每一个梦想,也就不需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坚守住一个梦想,抓住一次机遇,专心努力一辈子,你就可能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
心细如发的男人袁隆平故事
没结婚以前,她以为他是一个粗心的男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她与他恋爱的日子并不长,就一百天左右。
她爱上他,是因为她欣赏他对自己的研究事业的全身心投入。男人是需要有事业的,而对事业的投入,是事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她在心里安排着:让我照顾他一辈子吧。
事实并不是这样。
她很快发现,他是细心的。她时时刻刻被他的爱笼罩包围,让她有幸福的眩晕感。
蜜月的一天,加班到晚上11点,回家后他邀请她去游泳。临出门前,他特意带上一把小剪刀。她不解地问带剪刀干什么,他解释说河里有许多渔民布下的渔网,夜里游泳万一碰着鱼钩,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她听了,点了一下头,心里是幸福潮涌。
这种细心的爱长年流向她的心田,并未因婚姻的持续而减少或消失。
家里安煤气热水器时,他59岁,她51岁,他们的婚姻已经完美持续26年。每次她洗澡,隔两三分钟,他都会在外面大声喊她的名字。最初,她不理解,不想答应他,甚至抱怨过:喊什么,洗个热水澡都不消停!很快她知道,他之所以如此“烦”她,是担心她煤气中毒。他说:听不见动静我喊你两声,你应了,证明你安全。
她希望他一辈子都这样“烦”她。
她说:下辈子我还嫁他,因为他是一个心细如发的男人!
因为有爱,所以心细;对一个人粗心的开始,往往是爱之死亡的开始。
他用自己对妻子的挚爱讲了上面的道理。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