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地掀开塑料袋,轻轻放在电子秤上,从米袋里铲起米,抖落在电子秤上。一次,又一次,直到电子秤上的数字和老师嘴里念道的那个数字吻合,20岁的小红才松了一口气,将桌子上散落的米粒放回塑料袋里。整个五分钟的称重过程,小红整整学习了一个周。
“这是由福山区委组织部、福山区民政局主办的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叫‘大福圆梦”。‘大福’是电影《海洋天堂》里一个孤独症大男孩儿的名字,目前业内把‘大福’作为大龄孤独症儿童的代名词。”心生元学校负责人王海燕介绍,他们从15-20岁在校学员里筛选出10名参加训练,助力残疾青少年的辅助性就业。
王海燕介绍,他们这所心生元特殊教育培训学校,是一所民办特殊教育培训学校,主要对孤独症、智障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康复。2018年9月,学校增设了大龄青年的辅助性就业训练项目,目前收训儿童90余名。
“我们想教给他们一种技能,让他们成为能创造价值的劳动者,以后能自食其力。”王海燕说,对于15岁以上的大龄孤独症群体,如果干预方法得当,他们仍然有一定能力的上升空间。
培训——
社会组织创投辅助残疾人就业
“孤独症孩子通常比较刻板,比方称重,你比例给他们了,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我们可以把他们刻板的特点转变成工作的优势。”王海燕说,现在这些孩子已经通过了做手工皂、压面条、叠纸元宝等培训。今年,他们参加“大福圆梦”残疾青少年辅助性就业训练项目,主要培训孩子们学习包装宠物食品,整个培训项目明年全部完成,可以实现就业要求。
“自2017年来,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为老服务、助残服务、儿童关爱、社会救助、社区治理以及其他公益等六大类公益创投项目。”福山区民政局副局长张明春介绍,这些立足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已成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
融入——
成为独立坐公交购物的自然人
把金箔纸一折,放在嘴上一吹,一个金灿灿的手工制品放进塑料袋里,小玉又干
脆利落地拿起下一张纸。30分钟叠61个手工品,正常人也不过是这样的速度。
“其实,孩子们叠着叠着就烦了,我们就用评比、测试来激励,就好像这就是他们的岗位,这里就是工作的地方。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让他们达到要求。”王海燕给记者介绍时,这些特殊的“工人”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把记者包围起来:“姐姐,你真漂亮!”“阿姨,我叫小宝!”
辅导老师巴丽娜笑着说,孤独症的特点就是患者很难融入社会,他们缺乏眼神交流,不大会主动沟通。现在他们能跟陌生人主动沟通,是多年来的强化训练成果。
“孤独症孩子的核心障碍是社交,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就教他们跟老师之间的互动,从主动打召呼开始,一点点地训练。现在,孩子们能主动帮老师扫地,中午帮老师拿餐盘、送餐盘,在家里也能主动和家人进行一些简单沟通,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了。”巴丽娜老师说。
坐公交车、去超市购物、看电影、外出就餐,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社会活动,这些孩子也是经过了系统训练才学会。
困境——
产品缺少销售渠道无法变现
穿过画满油画的走廊,记者来到产品库房里,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清香——香味来自于层层货架上的手工皂,一块块粉色、红色、蓝色的手工皂是这群残疾孩子经过一年多培训后精心制作的产品。
“阿姨,看看,这是我做的!”15岁的骏鸣喊道。
“我们积压了大批手工皂。虽然目前能生产出产品来,但销售环节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采访中,王海燕坦言,他们的产品既没有生产许可证也没通过检验,真正走向市场还面临着准入“门槛”等问题。
王海燕介绍,如果这个项目和企业对接上,就给孩子们每月发500块钱的工资——将来区里、省里的如康家园项目考核验收合格后,会给5万到10万的一次性奖励,主要用来为孩子发工资和买保险。
“补助是一次性的,所以,需要辅助性就业项目实现自我造血,这是个艰难的过程。”王海燕面露难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