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文医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英文题名
英文题名要求准确、简洁、清楚,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nounphrase)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者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2]。李平和曹雁通过对4492个标题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名词短语占绝对优势,达到84.5%,该统计远高于张桂萍等所做的统计数据44.7%[3]。
例:TheAnalysisoftheSelf-PerceptionforJobSatisfactionamongNursesinaHospital
分析:
1.1题名要求简洁,中心词突出,因此,中文题名中常用的分析、研究、观察、评价、思考等,在英文题名中如Thoughtson,Studyof,analysisof等,应尽量避免使用。题名中起始处的TheAnalysisof可以省去。
1.2近年来题名趋向简洁:冠词可用可不用时均不用[2],尤其题名起始处的应该省去,题名中间的视情况而定,泛指的可以省,特指的则不能省。因此题名中Self-Perception前面的the可以省去。
2.英文摘要正文
2.1时态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期刊要求论著作者撰写结构式英文摘要,由“目的”、“方法”、“方法”和“结论”四部分组成,有些国外医学期刊要求有背景。
2.1.1期刊英文摘要目的部分多用不定式短语,然而国外有些期刊目的是包含在背景中的,这样,需要用句子来表达,目的部分的句子的时态多为一般过去时,如:“Ourobjectivewastodeterminetheshort-termeffectofsmokedcannabisonthissymptom.”(CMAJ,2012,184:1143)
2.1.2期刊英文摘要方法部分说明课题的设计、使用的材料和方法等,应该用一般过去时来描述。
例:MethodsBythewayofmultipleiteration,boostingwillchangetheweakclassifier(decisiontrees)intoastrongone.
分析:句子中使用了一般现在时,应改为一般过去时,will改为would。
2.1.3期刊英文摘要结果部分介绍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时态为一般过去时。
例:ResultsA~Irepresentsthemedicalqualitytotalefficacycoefficientofninehospitalsrespectively68.7,79.1,71.9,86.5,86.0,79.5,87.6,83.3,90.3.
修改后为:ResultsThetotalefficacycoefficientofthemedicalqualityofninehospitalswhichwererepresentedbyA-Iwere68.7,79.1,71.9,86.5,86.0,79.5,87.6,83.3,90.3.(中国医院统计,2011,1:48-52)
2.1.4期刊英文摘要结论部分大多用一般现在时,表明该实验结果具有一般性,可以推广。作者在很有把握得出此结论时,多用一般现在时,在第一个例子中属于此种情况。而在第二个例子中,针对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用了一般过去时。
例:Interpretation:TheWHOgrowthcurvesshownosignificantdiscriminatoryadvantageovertheCDCgrowthcurvesindetectingcardiometabolicabnormalitiesinchildrenaged9-16years.(CMAJ,2012,184:E539-E550)
例:ConclusionsComparedwithguideline-basedusualcare,exercisetrainingresultedinamodestreductionindepressivesymptoms,although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thisimprovementisunkown.(JAMA,2012,308:465-474)
2.2语态
采用何种语态,既要考虑摘要的特点,又要满足表达的需要。以前强调多用被动语态,理由是科技论文主要是说明事实经过,至于那件事是谁做的,无须一一说明。现在主张摘要中谓语动词尽量采用主动语态的越来越多,因其有助于文字清晰、简洁及表达有力[2]。丁茂平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国内外摘要在目的和方法部分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使用上存在巨大差异。描写目的时,国内医学期刊仅用不定式,国外原版医学期刊多采用第一人称复数主动句。描写方法时,国内期刊几乎全部采用被动句来表达,而国外期刊多用第一人称复数的主动句[4]。学者们在语态的使用上意见不一,笔者现就几个实例进行分析。
例:Theperceptionofpathogenormicrobe-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moleculesbyplantstriggersabasaldefenseresponseanalogoustoanimalinnateimmunityandisdefinedpartlybythedepositionoftheglucanpolymercalloseatthecellwallatthesiteofpathogencontact.(Science,323:95-101)
ParticipantswereenrolledstartingJuly18,2000,andrandomizedto4populardietgroupsuntilJanuary24,2002.(JAMA,2005,293:43)
分析:在英文中该使用何种语态,并无一成不变的规定,需根据作者表达需要及句意特点灵活掌握。
2.3其他易出现问题
2.3.1标点符号的误用问题
例:Seasonaltrendmodelwasappliedtoestablishamodelbasedonthedataofdiarrheasyndromeobtainedfromthesentinelhospitalsduring2006-2009inXuzhoucity。Themeanseasonindexofeveryseasonwere98.77%、100.58%、100.43%、100.18%respectively,……
分析:汉语的句号(。)和顿号(、),在英文中不存在,英文中应分别用(.)和(,)代替。
2.3.2词的搭配问题
例:ChronicEsophagitis:Reportof57CaseswithEmphasisonInflammatoryPseudotumorType
像这样的词语搭配问题,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特别容易用错。
3.结语
参考文献:
[1]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S].
[2]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李平,曹雁.科技期刊论文标题抽象名词短语结构分析与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22-324.
英语教学中,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保证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对英美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有所了解。在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电影等形式,为学生学英语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际分为。跨文化交际内容在英语教学中的内容如要包括: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生活方式、国家政治与宗教、国家制度以及艺术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对英语有的词汇或者语义更形象的学习,对具有不同意义的词语在文化方面进行区分。总之,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两个方面,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和应用英语。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1.培养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对比,让学生感受文化存在的差异性。英语教学中,将学生现已掌握的本土文化知识与英美文化进行对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将英语知识、英语态度及英语技能有效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关于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以衣食住行进行具体的对比
;(2)以英美社会习俗与中国社会习俗、风土人情进行对比;
(3)英美节假日与中国节假日对比,例如圣诞节与春节的对比;
(4)将中国家庭结构与英美家庭对比。
2.文化意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渗透。在英语中词汇最为活跃,也承载着文化。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注重英语词汇文化背景和意义的讲解,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colour”的介绍,可以介绍英美外国人与中国人同一个颜色的不同含义,例如在中国人眼里代表“疾病”与“痛苦”的白色,在外国人眼中却代表着“高贵”和“圣洁”等等。在英语词汇中,同样的词语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这也正是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直接阐述解释的方法,将其中的意义与区别向学生讲解清楚,使学生能够对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3.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训练应当选择文化知识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英语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与英语阅读能力关系紧密的除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与做题的技巧之外,文化因素因为包含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英语阅读能力也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由此,在日常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向学生进行英美历史、风俗、科技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保证学生熟练的掌握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从而彻底扫除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薄弱为交际带来的障碍。
三、结论
二、具体过程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成果
五、结论
1、时效性策略
2、差异化策略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翻译教学;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培养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现状分析
1999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译”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但不够明确具体,而且要求偏低。2002年起在全国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对“译”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缺乏重视。尽管各大出版社已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精神,相继推出了以交际教学法为主的教法体系和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新型教材,但主要体现在听、说、写的能力培养方面,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根本不提翻译,课本中少量的翻译练习仅是针对课文所学字词或语法结构的造句式训练,而不是为语言应用服务的。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交际能力的理解不够具体。“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来的。在Hymes看来,语言能力恰恰是一种处事的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Hymes关于“交际能力”的理论,大大拓宽了人们语言研究的视野,尤其在外语教学界,受他的交际能力理论的鼓舞和启发,外语教学研究者结合英国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理论,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外语交际教学法趋势,各种以交际能力为理论基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应运而生。遗憾的是,人们对交际能力的具体标准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最低要求的水平上,即“达意”(gettingmeamngacross)的水平上,在讨论交际能力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口头表达方面,而忽略了书面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忽视了理解能力的研究[1]。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普遍缺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师资短缺是制约高校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校扩招,绝大多数学校还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除了保证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常运行之外,无法或很难抽出老师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训练。针对此种情况,蔡基刚教授提出压缩大学英语必修基础课、增设后续课程的建议,其中当然包括翻译课程。国内已经有一些院校开始探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已经把传统的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单一模式改为1+3模式、2+2模式和3+1等三种模式[2]。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在第一、二或三学期修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积累一定的英语基础,在后面几个学期中选修包括“实用翻译”在内的后续课程。但这也只是局限于少数生源素质好、教师数量相对富裕的重点院校,绝大多数学校仍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由于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受过专门的翻译训练,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或是由于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往往按照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或是在理解原文的意思后,不知道如何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只能小心翼翼地按照原文的结构一成不变地进行翻译;要不就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系统学习,翻译时谬误百出[3]。这样的译文可读性肯定不强。下面的译例足以成为现在的学生翻译能力水平的佐证。
原文:TheuniversityhasbeennamedtheUK’smostinnovativeuniversit,intheLaunch-It2001competition,whichaimedtOdiscoverwhichBritisluniversityhasdemonstratedthegreatestachievementsininnovationan(enterpriseacrossthebroadestrangeOfactivity.InthenationalTeachingQualityAssessmentexercisesfor2000,Oxfordwasawardedtopmarksinsixoutoftensubjectsassessed.(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2册第1单元PassageA)
学生译文1:牛津大学在2001竞赛中被认为是英国最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校。这项竞赛在于了解哪所大学最具有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各所大学参加一系列的活动来证明自己的才能。在2000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牛津大学十分之六的学科被授予最高奖。
学生译文2:这所大学被称为最具创新性的大学。在2001年举行创新杯大赛,目的在于发现哪所英国大学被显示在创新中具有最大成就并具有进取,举行广泛的一系列活动,在2000年全国教育评估中,牛津在十个方面中有6个得优。
不难看出,学生没能正确分析原文的句子结构,也缺乏对相应的术语的了解。
参考译文如下:在2001年度的“创新杯”竞赛中,牛津大学被授予英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大学称号。该竞赛旨在发现哪一所英国大学在最广泛的领域内取得了改革创新和不断进取的最大成就。在2000年全英“教学质量评估”中,牛津在所评估的10个学科中有6个得分高居榜首。
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实际水平确实让人担忧。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这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对翻译能力有着更为迫切和现实的需要,而且还因为翻译能力在本质和方式上与其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差异。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二、大学英语教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
1.充分发挥对比翻译法的优势,强化学生双语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
长期以来,对比翻译法在翻译教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应用对比方法和差异教学,可增强学生对两种语言的感性认识,从比较中找差异,从差异中悟出翻译的道理。光靠词典是做不了翻译的,一个词的生命不在词典里,而在活的语言中。
翻译教学属于分析性活动,必须建立在双语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基础上,使学习者熟知两种语言在语法层面、修辞层面及语意层面诸体系上的异同,掌握其转换规律,对原语的表达形式和表达信息能透彻的理解,也能用译入语尽可能确切地表达此种理解,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要重视英语教教学中的翻译技能训练环节,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讲授语言代码转换的知识包括对不同语言间文化差异和文化沟通的认识的同时,传授传统的口、笔译的各种翻译技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仔细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阶段各个层次学生英语能力的各项要求,都统统属于语言基础范畴。该“课程要求”明确提到,我们的教学应“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翻译教学这一环节,以增强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实用性,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1.
[2]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J].外语界,2002(5):16
[3]朱庆.培养与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37~40
[4]柯平.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J].中国翻译,2002(6):51.
[5]史冰岩.近代翻译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中国翻译,2000(5).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第九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在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是这样做的:让三四个学生为一组,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镜框等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设计一下做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实惠,又满足需要。
又如,在四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只停留在教师所教的范围内,离开这个范围就一问三不知。如他们知道家庭居住的面积是若干平方米(这是从家长那里知道的),但问他们这一数据是根据什么得出的,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认识面积后,我组织学生先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居住面积的大小是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的”,接着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动手测量自己居室的面积。这时学生就要考虑房间的形状,要求出面积就必须测量哪几条边,怎样测量,用什么单位,怎样计算,是否取近似值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⑴施方良.《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21
⑵李佐锋、周淑芬.《小学数学教师知识扩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考试乃是比速度、比灵活、比知识掌握程度及智能高低的过程。由于化学科的考试多是在其它学科的后面进行,因而前面所考任一科的失利都直接影响考生应考化学时能力的正常发挥。试想,进入考场之后思虑万千,患得患失,想着那些不该想的问题,怎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呢?因此,希望大家进入考场之后一定要稳定情绪,放下包袱,振奋精神,以顽强的意志、毅力去努力拼搏。
二、认真审题,仔细作答
做题前,一定要认真读题。如选择题,命题者常在其后面说明每一小题有一个还是有一至两个正确选项,千万不能凭想当然地都选一个选项了之。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也有要求选择错误答案的。例如,下列玻璃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①试管②量筒③烧杯④漏斗,如果忽略了题中的“不”字,选出的答案就会定错无疑。认真审题的另一层意思还在于要求大家一定要按题目的要求去做。如填空题及推断题,到底是要求填序号、填名称,还是用化学用语去表示等。此外,常见的含有装置图的实验题,本来只要求指出错误,你却偏偏答如何如何改正,这也是答非所问。
四、书写规范,步骤完整
同行评议或审稿是医学科学的基石之一。同行评议的期刊依靠专家的专业和客观的评审意见以确保刊出论文的质量。甚至可以说,专家给期刊的评审意见和给作者的建议构成了该学科的标准和规范。此外,不仅他们的意见而且包括他们的语气和措辞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科的学术氛围、行为方式和伦理道德。因此,不管是在收到稿件时决定是否审稿,还是在审稿中如何对待稿件,以及撰写评审意见,甚至在审稿完成后,审稿的同行专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医学论文评审中涉及到多方面的伦理学问题。
1是否决定审阅稿件的伦理学原则
2审稿过程中的伦理学原则
所有待审的稿件都属于保密文件,审稿人不得向其他人出示稿件,使得其他人有可能了解到稿件的内容,也不能和其他人提到或讨论待审稿件的内容。审稿人也不能未经期刊编辑部同意即与作者联系,同时,不得剽窃或抄袭审阅稿件的数据或内容,这是对审稿人最低的伦理道德要求。如果审稿人有更合适的人选审阅该稿件,审稿人应征得编辑的同意后再将该稿件提交给其他审稿人进行审阅。事实上,期刊编辑部是欢迎审稿人推荐更合适的审稿人的,这也使得期刊编辑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学有所长的专家。审稿人一旦接受审稿,有及时审阅稿件的义务,审稿人有义务向作者提供他够提供的改进意见。审稿人应尽量客观、公正,重要的观点,无论是赞成或反对稿件内容,均应提供文献佐证。审稿人还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意见对于期刊甚至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对于重要的阴性结果的论文也应该积极推荐发表。
1.1英美文学的发展
3结束语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英语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历程,当然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开阔视野充实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而且应该培养优良的文化素质,做到学以致用,用得恰当。因此,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与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侧重点。
一、确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辞海》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具有地区差异,因此具有传播文化和道德观念,传承文化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不同语言从表面看是形式的不同,即语言规律性、稳定性和脱离语境而单独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不同;就其本质来说,还是语言功能的不同,即其表现的交际意义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这种差异。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单纯学习语言,是不能保证有效、无误的沟通和理解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融语言与文化及人文精神为一体,应该对英语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文化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形成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这种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就是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AwarenessorInterculturalAwareness),也称文化敏感性,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因素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际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1.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导入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在大学里,不少学校已经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有《英美国家概况》、《美国社会与文化》和《英美文学选读》等课程,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而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weather''''’这个词时,英语论文可有意识的举这样的例子:“weatherthestorm”(战胜暴风雨),“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修帆趁天晴),这些都是英语中的习语,学生会觉得比较有兴趣去学习和记忆,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习语都是和海洋及航海有关的,而且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海洋及航海有关的习语,这样就会启发学生联想已有的地理知识,顿悟原来英国是个岛国,所以英语才有这个特点。如此一来,学生无论对英国、英语还是“weather”这个词,都会留下深刻印象,既学到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国国家概况的了解,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讲解翻译时,遇到“像头蠢猪”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sstupidasadonkey”,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从字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pig在中国人心中是好吃懒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笨的跟猪一样”、“猪脑子”等等说法表示对猪的蔑视,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对pig偏爱有加,甚至以pig做宠物,认为它们聪明、温顺、通人性,所以英语中往往用“asstupidasadonke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学生经历了把donkey和pig搞混的笑话,就避免了在以后的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这类尴尬。还有“Heworkslikeadog"这样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对狗钟爱有加,就会把这句话译成“他像狗一样工作”,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极大肯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在平时上课时,教师可逐步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交际中的习惯,比如在英美国家,每日与熟人见面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寒暄,通常点头打招呼,做告别等,这被认为是最简便、礼貌的致意动作。在听报告时,中国人喜欢低头倾听,而英美人士会注视对方鼻子以上的部分,这是在表示礼貌和倾听。人们常说“出国问禁,入乡随俗”,这都是跨文化意识的体现,了解了这些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轻松应对,做到礼貌得体。2.重视英语变体
虽然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但随着英语全球化发展,它都带有了本土文化特点,出现众多英语变体,发展成_门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语言。例如黑人英语(Black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dialects)。还有社会结构引起的语言的层次变体,不同社会阶层和集团在语言使用上是有差异的,比如ain’t是居住在美国南部的黑人的方言,如果在纽约等大都市里听到这种语言,我们就会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大都处于社会底层,遭受歧视。
3.合理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
语言学家弗里斯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该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强调异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掌握异域文化,也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被渗透异域文化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汉语文化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工作总结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还应进行文化间对比与分析,与汉语文化知识及表述方式进行比较,留给学生辨证思考的空间,不至于盲目全盘接受或否定。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习俗,相反,不管是在群体间还是个体间,跨文化交际总是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协调的动态过程”。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习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协调的情况下,达成谅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有效吸收外来文明,并努力把中国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