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广西桉木市场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就其主要的可统计的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
(一)经济因素
1.广西GDP
2.桉树木材价格
影响桉木市场需求的最重要经济因素即桉树木材价格,因为价格是市场对桉木供求状况的直接反应。理论上,价格相对越高,对桉木需求越少,反之亦然。
3.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
从经济影响因素来说,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也会影响其对桉木市场需求。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水平刺激整个行业的生产和扩张。
(二)非经济因素
1.广西人口数量
一般来说人口数量越多,则表明这一地区市场购买力越大,人口增加必然对桉树林产品的需求也越大。
2.住房面积
桉木广泛用于人造板、建筑、家具等,住房面积直接影响建材市场的需求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桉树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动。
二、需求模型的选择
这里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需求模型分析,广西桉木市场需求量Y与各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以表示为:
变量。
三、广西桉木市场需求模型构建分析
(一)数据收集
选取广西桉木市场需求2005-2012年的数据,数据通过广西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广西林业信息网上整理而得。详细情况如表1。
(二)自变量的选择
(三)多元线性回归的广西桉树市场需求量的模型构建和检验
由此可建立一个以广西桉木需求量为因变量Y,以广西人口数量x1、广西桉木价格x2、广西人均住房面积x3为自变量的一元三次线性数学回归模型(2)。
1.模型概述
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对模型(2)通过SPSS16.0的分析结果如表3,数学模型拟合较好。
2.模型检验分析
(1)方差分析(F检验)
由表4可知,其F的统计量为357.071,sig
(2)回归模型方程参数的显著性检验
表5表明,三个回归系数B的显著性水平sig分别为0.010、0.015、0.010均小于0.05。故自变量对因变量均有显著影响,且t值绝对值都大于2,模型可行。最后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四、模型分析与总结
参考文献:
[1]项东云.陈健波.叶露,等.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4):1952011
[2]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157
[3]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详细的异同和SPSS软件[J].统计研究,2005(3)
关键词:天然气;供求关系;市场营销;策略;实证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储产量保持增长高峰,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随着海上LNG的进入和中俄管道、中缅管道的建设,我国正逐步实现天然气管网化和气源多样化。多气源天然气区域市场的逐步形成加剧了我国各大石油公司在气源、管道建设、终端市场上的竞争,同时多气源供应格局下的天然气市场竞争将出现很多复杂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基于多气源市场格局下的供求关系,研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有利于提高天然气销售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天然气产业合理、快速、健康发展。
1天然气市场营销策略体系构建
结合我国天然气市场竞争实践,运用头脑风暴法咨询了多位天然气营销领域资深专家,经过反复思考、分析和调整,最后确定了以下天然气市场营销策略体系[1-3],见图1。
1.1目标市场天然气供不应求情况下的营销策略
在天然气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营销策略选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更好的经济效益、战略性的市场布局、完善社会形象、提升企业市场地位等,具体策略如下:图1基于供求关系的天然气市场营销策略体系图1)远端和高端市场优先策略。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城市燃气业务、车用天然气发展业务3大天然气高端市场;以自有资源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市场,实现垮区管网的互通互连,完善省级管网,增强对远距离市场的控制力。2)社会和经济效益优先策略。天然气市场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市场,对企业的回报既有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如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等,因此选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均较好的天然气市场。3)有助于增强控制力,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区域优先策略。选择区域性的重要中心城市如武汉、合肥、南京、杭州等,发展大学城、机场、商业区等地点的分布式能源项目。4)有助于增强控制力,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行业优先策略。在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建设城市LNG储配调峰站;做好CNG母站网络化建设;开展LNG加气业务;通过气、电、热、冷联供的方式,与发电企业、终端燃气经营商联合投资建设工业园区的燃气发电厂、燃气公司,实现优势互补。
1.2目标市场天然气供大于求情况下的营销策略
1.3目标市场细分及差异化营销策略
2天然气市场营销策略实证分析
3结论与建议
3.1主要研究结论
3.2相应建议
作者:林弘光蒲艾婧王建敏单位: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市场营销部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钱云.天然气产业竞争策略的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2):256-257.
[2]康建国.天然气营销战略分析:以四川盆地为例[J].国际石油分析,2009(6):31-36
摘要:合理配备医生人力资源是卫生经济学者和医院管理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构建了医院科室人力资源补充决策模型,旨在为判断是否需要为科室补充医生提供量化的依据。模型中引入了参数M和R分别量度科室的市场需求和内部医生资源利用率状况。
关键词:市场需求医生利用率医院人力资源
在医疗行业,人力资源特别是医生资源是最核心的医疗资源,[1]合理利用医生资源是医院管理乃至卫生经济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对医院的管理者来说,如何评估各科室工作强度和社会需求以决定是否需要增加医生是重要的管理问题,而科室人力资源补充决策模型可以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科室人力资源补充决策模型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分别设定为M和R,分别用来量度科室的市场需求和内部医生资源利用情况。M为科室实际门诊量除以计划门诊量(计划门诊量计算为每人次标准出诊工作量乘以出诊人次)的比值。当M大于等于1时,则表示科室病源充分,门诊经常出现加号。当M小于1时,则表示科室门诊病源不足。R为科室实际门诊量除以标准门诊量(标准门诊量根据科室的性质和医生数量制定)。如果R大于等于1,则表示科室的实际工作强度大于等于标准,医生资源利用率高,如果R小于1,则表示科室的实际工作强度小于标准。
通过计算得到医院各专科的M值和R值,即可初步了解该医院各专科市场需求情况和医生工作强度,把M值和R值画在矩阵图上,称为科室人力资源补充决策矩阵,则可直观的分析各专科面临的市场需求和内部医生资源利用率。
以A医院为例,通过计算其各专科的M值和R值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中可知,A医院M值为0.78,小于1,说明总体市场需求不足,这与A医院为新成立不久的医院有关系。另外A医院的R值为0.82,也是低于1,说明医院的医生资源尚有进一步利用的空间。从各专科的情况上看,A医院的骨科和眼科的M值都小于1,市场需求不足;骨科、儿科和妇科的R值小于1,医生的工作强度不足,内部医生资源利用率较低。
把A医院的M值和R值标注到科室人力资源补充决策矩阵,如下图1所示。
把图1坐标系分为4个区域,M值和R值都相对较大的区域命名为明星区域,即处于该区域专科市场需求大,且医生资源利用率高;M值和R值都相对较小的区域命名为痩狗区域,即处于该区域专科市场需求小,且医生资源利用率低;M值大和R值小的区域命名为金牛区域,即处于该区域专科市场需求大,但医生资源利用率低;M值小和R值大的区域命名为问题区域,即处于该区域专科市场需求小,但医生资源利用率高。
从图1中可见,A医院的皮肤科和口腔科处于明星区域,说明这两个科室非常受患者欢迎,市场需求较大,且更重要的是两个科室医生资源利用率也高,医生的工作量达到饱和。因此,如果从扩大医院门诊量的角度出发,则A医院的皮肤科和口腔科可通过增加医生人手来提高门诊量,即这两个科室可增加医生资源。
A医院的骨科处于痩狗区域,市场需求较小,且更重要的是这个科室医生资源利用率也低,医生的工作量不饱和。因此,如果从扩大医院门诊量的角度出发,则A医院的骨科应采取措施拓展客户,同时该科室目前不适合增加人手。
A医院的儿科和妇科处于金牛区域,说明这两个科室非常受患者欢迎,市场需求较大,但这两个科室医生资源利用率低,医生的工作量未达到饱和。因此,如果从扩大医院门诊量的角度出发,则A医院的儿科和妇科可通过挖掘医生资源潜力来扩大门诊量,即加大医生的出诊人次,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A医院的眼科处于问题区域,说明这个科室市场需求较小,但这个科室医生资源利用率高,医生的工作量饱和。因此,如果从扩大医院门诊量的角度出发,则A医院的眼科应采取措施拓展客户,同时该科室可根据市场拓展的情况逐步增加人手。
[1]蔡江南.医疗资源社会化是医改必由之路[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3年第13期:1-2.
作者简介:
一、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会计专业教学缺乏市场导向
(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落后
尽管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为了适应会计人才需要,对会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但目前仍然没有进行深入的改革,基本上都是根据普通高校课程设置进行改编,比如基本上都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很多高职院校过多的设置基础课程,由于受到知识和学科限制,根本无法实现应用型的目标,制约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适应性。此外,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采取“主导教学”的模式,强调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就业需要。
(三)会计专业教学实训效果不足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在学校就让学生积极工作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能力。但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缺少对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投入,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缺乏先进性,很多会计专业教师也缺乏实训教学经验,导致很多学无法学习和积累更多的实践知识。同时,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实训不足,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制约了未来就业和发展。
二、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牢固树立市场导向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否则就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特别是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这也将影响到高职院校未来会计专业的发展,因而必须牢固树立市场导向教学理念。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对市场需求情况及未来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全面分析,从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学生就业发展能力的角度,对会计专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同时,高职院校之间应当加强教学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努力形成一套符合市场导向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
(二)合理设置会计专业教学课程
(三)着力创新会计专业实训模式
[关键词]产线设计精益生产产线平衡人员效率
1引言
在高铁行业而,组装工艺的落后和修理订单不稳定一直是行业两大难点。
就组装能力而言,在“中国制造2025”的呼声中,汽车行业已经叫嚣着奔向“工业4.0”,而高铁机车行业却任然停留在2.0的水平。
修理订单的不稳定更是让管理者头痛不已,众所周知,高铁动车运行一段r间后需要对整车进行维护保养,其中一些橡胶件和易损件必须更换,但往往因车在运行而无法及时保养;这样对于易损件的生产制造商而言,管理操作员工的成本就难以控制。怎样科学地安排生产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以某一机车零部件制造商的某一条产线为例,分析合理地安排人员的方法。
2.背景介绍
制动夹钳是该制造商的量产产品之一。经过长达8年的批量供货,其市场年度需求量已经渐趋稳定,每年这种产品在公司的年度总供货量波动不是很大;但作为火车制动的主要部件,因高铁动车车辆维保周期的不稳定性,导致客户对夹钳修理的月度需求极其不稳定,给公司生产安排带来很大的困扰。
以2015年为例,夹钳班组员工总人数16人,单班产能48件,按照2015年度法定工作日250天来计算,那么年度产能应为:
250天*48只/96(件/列)=125列车;
而2015年夹钳实际修理保养量仅为73列(一列车有96件制动夹钳),也就是说,仅夹钳班组因各种原因导致人员工时损失情况为:
16人*8小时*(125列C73列)*96件/48件=13312小时
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损失,相当于6.65个人2015年一整年未做一件产品。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33.28万元/年。
3.实施改善
3.1实施前提
改善前提是保质保量完成客户的交货需求。
3.2实施思路:
a)通过分析列年的交货情况,寻找交货规律;
b)重点分析2015年的月度交货情况,绘制交货曲线。
c)分析制动夹钳产线平衡率及工艺流程,寻找改善突破口;
d)制定改善方案,投入试行2个月。
e)效果验证及制定订单突增时的应急措施。
3.3实施步骤
3.3.1、列年生产情况梳理
通过分析列年生产数量,寻找产品市场需求规律!图1为修理客户需求的趋势图:
通过分析2011年到2015年夹钳新造/修理的客户需求数据,发现夹钳的需求规律,整体呈递减的趋势,幅度约15%,而且幅度愈来愈小。
3.3.2、2015年月度交货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月度交货计划,寻找客户的月度需求规律,表1为2015年制动夹钳的客户需求情况列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总月度交货数量的均值为6.04列(一列车有96件制动夹钳),折合到每天的产量如下:
6.04列*96(只/列)/21天=27.6(只/天)
结合生产计划需要的Buffer及物料配送的标准性(目前是32只/次配送方式),以及考虑夹钳产品分ABC三类各32件,有左右之分,决定以每天32套/8hr产量安排生产,月产能7列(一列车有96件制动夹钳)。此外,夹钳产品的L/T=7天,而客户一周需求经常超过3列车以上,因此,准备5列成品安全库存以保证发货需求(表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月度夹钳组装量分布基本在每月5±2列。故每月组装7列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客户需求。
下图为2015年交货曲线图:
3.3.3、通过分析产线平衡率及工艺调整产线
对于一条流水线的工位调整,ECRS(取消、合并、重拍、简化)分析方法是改善的最大利器。在不变更工艺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是否可以合并、重拍或简化一些工位,在工位工时数据的支持下,通过观看组装视频,来进行工位调整。
夹钳组装线上的瓶颈工位为“试验工位”;单就组装流水线来看,可以作一些工位合并,或者拆分;通过反复地观看夹钳组装视频,最终将总组装闸调器/油缸工位(OP20)进行拆分,拆分后与OP10及OP30工位合并,从而抽出一名操作员。同时,将OP50全装饰工位抽出一人(原为2名操作人员);合并部件组装工位并抽出一人(原为2名操作人员)。改变后,瓶颈工序转移到全装饰工位,每日理论产量为38.9件(大于32件),满足生产调整。
3.3.4、效果验证及应急措施
产线的工位调整后,操作工减少3名,单班产量由原来的48件减少到32件,人均产能提升16.13%。调整后产线可保质保量完成交货需求。
同时,制定应急措施,当月度交货需求超过9列车时(如2015年11月份),启动班组员工加班生产,日产量提升到48件/班。
严格按照5列成品安全库存来拉动生产,生产稳定性极大提高,截止2016年10月,产线几乎没有人员待料情况发生,人员效率极大提高。
4.结语
项目实施后,对现场人员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a)项目实施后平均每年至少节省人力成本约20万元(人员可填补其他岗位人员缺口)。
b)成品看板拉动生产,满5列成品则生产停止,不满5列库存,则用差额拉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