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一、要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问题
2019年四个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依次为6.4%、6.2%、6%、6%,这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
结束高增长之后,经济增速适度下降是合理和积极的表现,但绝不能持续不断地下降。当经济增速过低时,微观看,表现为企业的开工率过低、销售回款大量减少、财务支付能力大幅度下降。这会导致工资发放、银行贷款归还等多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会通过就业压力加大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方式向基本民生传导;也会使银行因企业还贷能力不足而产生惜贷倾向,导致金融紧缩趋向。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当经济增速较大地偏离均衡增长水平后,会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内生性下行压力,经济增长会进入加速下降的螺旋。
这些数据内在联系的系统性变化特点表明,经济内生性的下行压力确实在积累和增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引起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是需求紧缩不断加强
我国经济增长率自2010年以后总体呈持续下降态势。2010年~2018年,GDP增速从10.6%下降到6.6%(2017年GDP增速为6.8%,较2016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他年份增速均为下降)。
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的基本原因是需求的持续收缩。2010年,我国出口(美元口径,下同)较上年增长31.3%,2016年下降到-7.7%;受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明朗的影响,2017年~2018年出口增速明显回升;但在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下,2019年前11个月,出口同比增速又降低到-0.3%。2011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23.6%,2018年降低到5.9%,2019年前11个月又降低到5.2%。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上年增长18.3%,2018年降低到9%,2019年前11个月又降低到8%。可见,无论内需还是外需,其增速均有大幅度下降。这必然会约束生产,导致供给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速持续下降。
另外一种观点通过国际比较,归纳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进而推断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出现长期趋势性下降。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独自特点。如,我国的人口规模及与其相联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规模和程度要远高于目前发达国家相应的历史时期;我国处在生物信息技术时代的特点,也是目前发达国家相应历史时期所没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目前发达国家曾经的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
三、着力扩大内需,化解经济下行压力,决胜全面小康
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完善和强化“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举措,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六稳”是彼此促进、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核心是稳增长。
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刚性要求,首先来自于充分就业的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国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约对应增加20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实现稳就业的目标,核心是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其他“六稳”目标,也都与稳增长紧密关联。基于前面的分析,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关键要着力扩大内需。
针对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严峻形势和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要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根本要依靠体制机制的完善。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要使改革开放相互促进,使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完善,全面与国际接轨。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相信2020年我国经济一定会克服艰难险阻,实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我们一定会成功实现全面小康和“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