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学院《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1338130913
课程名称:配合饲料学Feedscience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54,其中,讲授学时:36,实践(实验)学时:18。学分:3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动物科学(本科)开设学期:第4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配合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其任务在于阐明饲料的分类、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以及饲料常规成分的分析方法。在动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实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并为科学地配制动物日粮和饲料品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
掌握国际饲料分类法;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常用方法;各种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及抗营养特性;青饲料的营养共性、影响其营养价值的因素以及青饲料的加工方法;青贮饲料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干草的调制方法和营养特点;配合饲料产品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常用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二)实践技能
掌握饲料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饲料常规营养成分的分析方法。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配合饲料学的内容及有关概念,掌握国内外饲料工业发展概况及展望等。
(二)教学内容
1.1配合饲料学的内容及有关概念1.1.1配合饲料学的内容与任务1.1.2配合饲料有关概念及分组模式1.2国内外饲料工业发展概况及展望1.2.1国内外饲料工业发展概况1.2.2世界饲料工业展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配合饲料学的内容与任务
2.国内外饲料工业发展概况
难点:1.配合饲料有关概念及分组模式
2.世界饲料工业展望
第二章配合饲料化学(共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配合饲料原料的物理及化学特性及有关概念,掌握国内外饲料原料的发展及新技术应用等。
2.1水分与水分活度
2.1.1碳水化合物
2.1.2含氮化合物2.1.3脂类2.1.4维生素2.1.5矿物质2.2色素与味嗅化学基础2.2.1阻害成分2.2.2添加剂化学
重点:1.含氮化合物
2.色素与味嗅化学基础
难点:1.含氮化合物
2.添加剂化学
第三章配合饲料原料(共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配合饲料原料的品种及有关概念,掌握国内外饲料原料的发展及新技术应用等。
3.1草粉类饲料3.1.1谷实类(能量饲料之一)3.1.2糠类(能量饲料之二)3.1.3油脂(能量饲料之三)
3.1.4薯类及加工副产品(能量饲料之四)3.2植物蛋白质饲料3.3动物蛋白质饲料3.3.1单细胞蛋白非蛋白氮及其它蛋白质饲料3.3.2矿物质饲料
重点:1.糠类
2.油脂
难点:1.单细胞蛋白非蛋白氮及其它蛋白质饲料
2.矿物质饲料
第四章饲料添加剂(共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配合饲料各种添加剂的特性及有关概念,掌握国内外饲料添加剂的发展及新技术应用等。
4.1微量元素添加剂
4.2维生素添加剂
4.2.1氨基酸添加剂4.2.2抗生素添加剂
4.2.3保健助长添加剂4.2.4合成抗球虫类药物
4.2.5合成抗菌类药物
4.2.6消化促进剂
4.2.7代谢调节剂4.3产品工艺添加剂4.3.1防霉剂4.3.2抗氧化剂
4.3.3着色剂
4.3.4调味剂
4.3.5增香剂
4.3.6乳化剂
4.3.7粘合剂4.4中草药添加剂
4.5添加剂预混饲料及浓缩饲料
重点:1.微量元素添加剂
2.产品工艺添加剂
难点:1.中草药添加剂
2.添加剂预混饲料及浓缩饲料
第五章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共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配合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掌握饲料配合饲料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等。
5.1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5.1.1配合饲料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5.1.2微机优化设计配合饲料产品概论
5.2家畜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5.2.1禽类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5.2.2鱼虾类配合饲料产品的设计与配方示例
5.2.3经济(野生)动物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5.3实验动物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5.3.1玩赏动物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5.3.2家蚕与昆虫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5.4添加剂预混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重点:1.配合饲料产品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2.微机优化设计配合饲料产品概论
难点:1.实验动物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2.添加剂预混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第六章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与设备概论(共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生产工艺流程,掌握国内外饲料原料原料接收及清理工艺与设备等。
6.1配合饲料生产工艺流程6.1.1原料接收及清理工艺与设备
6.1.2粉碎工艺与设备
6.1.3配料及混合工艺与设备6.2制粒工艺与设备6.3制粒系统设备简介
6.3.1制粒工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6.3.2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6.4预混合饲料生产工艺与设备
6.4.1粉碎工艺与设备6.4.2配料工艺与设备6.4.3混合工艺与设备
重点:1.配料及混合工艺与设备
2.制粒工艺与设备
难点:1.预混合饲料生产工艺与设备
2.配料工艺与设备
第七章配合饲料质量管理(共6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配合饲料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及应用,掌握国内外饲料企业质量信息管理及饲料法规等。
7.1全面质量管理概述7.1.1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7.1.2配合饲料质量管理体系7.2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7.2.1标准化工作7.2.2计量工作
7.2.3质量信息管理7.3质量管理教育7.3.1质理管理责任制7.3.2质量管理机构7.4饲料法规7.4.1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管理暂行条例7.4.2国内贸易部饲料管理办法7.4.3广东省饲料管理试行办法7.4.4国内外饲料法规要点
重点:1.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2.标准化工作
难点:1.质量管理教育
2.饲料法规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配合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配合饲料化学、配合饲料原料(含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配合饲料标准与法规及配合饲料质量管理、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与设备概论等。此外,还附有配合饲料技术常用词汇英汉对照及常用原料营养成分表等。
八、教学时数分配
《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54学分:3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
学时
实验
实践
讨论、习题课
等学时
第一章
总论
2
第二章
配合饲料化学
4
第三章
配合饲料原料
6
第四章
饲料添加剂
第五章
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与配方示例
第六章
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与设备概论
第七章
配合饲料质量管理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无
十、本课程的实践环节:
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本上学习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践课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习或者到实地参观学习,每次实践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写总结;实践课共安排18个学时,内容分别是观察饲料原料的色泽及性状,配合饲料的细度及吸水性观察,配合饲料生产线观察;考核方式采取写总结的形式进行考核。
《配合饲料学》课程实践教学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地点
1
饲料原料辨认
看饲料原料的烘干样品,让学生熟悉饲料原料
实践基地
饲料添加剂的添加混合
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
3
饲料标准的制定
饲料企业的营养标准如何进行的
饲料添加剂原料混合
饲料添加剂的原料混合添加是如何进行的
5
饲料加工设备的操作
饲料企业的饲料加工设备及其操作是如何进行的
饲料添加剂的质量检测
检测常用的饲料添加剂
7
配方设计
设计常用的饲料配方
8
饲料质量检测
检测配合饲料的质量
9
饲料磷含量测定
检测饲料中磷含量
实践一饲料原料辨认
【实践类型】实地观察及参与
【目的要求】
通过实地参观饲料企业,看饲料原料的烘干样品,让学生熟悉饲料原料。
【内容提要】
1.熟悉原料烘干设备
2.熟悉饲料原料烘干操作流程
实践二饲料添加剂的添加混合
通过实地参观饲料企业,看饲料添加剂的混合添加是如何进行的,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
3.熟悉添加设备
4.熟悉操作流程
实践三饲料标准的制定
通过实地参观饲料企业,看饲料企业的营养标准如何进行的,让学生了解常用的配方设备。
1.熟悉添加设备
2.熟悉操作流程
实践四饲料添加剂原料混合
通过实地参观饲料企业,看饲料添加剂的原料混合添加是如何进行的,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
5.熟悉添加设备
6.熟悉操作流程
实践五饲料加工设备的操作
通过实地参观饲料企业,看饲料企业的饲料加工设备及其操作是如何进行的,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加工设备。
1.熟悉饲料加工设备
2.熟悉饲料加工操作流程
实践六饲料添加剂的质量检测
通过实地参观饲料企业,看饲料企业的饲料添加剂的质量检测及其操作是如何进行的,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实验室设备。
1.熟悉饲料添加剂检测的原理及步骤。
2.熟悉饲料添加剂检测的设备维护。
实践七配方设计
通过实地参观饲料企业,看饲料企业的各种饲料配方实际如何配制。
1.熟悉饲料配方的原理及步骤。
2.熟悉饲料配方的实际操作。
实践八饲料质量检测
通过实地参观饲料企业,看饲料企业的饲料质量检测及其操作是如何进行的,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实验室设备。
1.熟悉饲料质量检测的原理及步骤。
2.熟悉饲料质量检测的设备维护。
实践九饲料磷含量测定
通过实地参观饲料企业,看饲料企业的饲料磷含量检测及其操作是如何进行的,让学生了解常用的实验室设备。
1.熟悉饲料磷含量检测的原理及步骤。
2.熟悉饲料磷含量检测的设备维护。
十一、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配合饲料学》,刘德芳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二版。
(二)参考书:
1.《配合饲料学》,冯定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饲料学》,王恬主编,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十二、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本课程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述为主,然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十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课程最终成绩的构成为闭卷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综合成绩(占30%)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