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港股财务报告披露规则及分析师盈利预测介绍
港股上市公司在披露财务报告时,在财报年结日的选择、披露日期的规定方面与A股市场都存在显著差异。
五、港股市场交易特征
本部分我们对港股市场的交易结构和交易特征进行介绍,从股票数量、市值分布、成交情况、行业分布、机构持股、市场估值、AH股溢价等多个角度探索港股市场的基本特征。
3.1财务报告披露规则
与A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相比,港股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更加宽松,在财报年结日的选择、披露日期的规定方面均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财报年结日的选择上,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会计年度均为1月1日-12月31日,然而香港市场对企业的会计年度无统一规定,上市公司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其会计年度。图21展示了当前港股财报年结日分布情况,其中12月31日表示公司的会计年度为1月1日-12月31日,3月31日表示公司的会计年度为去年4月1日-今年3月31日,以此类推。可以看到,75%的上市公司会计年度截止日为12月31日,18%的上市公司会计年度截止日为3月31日,约7%的上市公司选择将6月30日、9月30日及其他日期作为其会计年度截止日。
对于港股主板上市公司而言,在半年报经营周期结束后的2个月内、年报经营周期结束后的3个月内,我们即可获取公司半年报和年报的经营业绩情况;
3.2分析师盈利预测
图29展示了2005年以来历年港股分析师盈利预测报告的数量变化情况。作为国际化成熟市场,港股市场的参与者不仅涵盖本土及内地投资者,也同样涵盖美洲、欧洲等国外地区的投资者,因此港股分析师盈利预测报告有中英文两类。可以看到,在2017年以前,分析师盈利预测报告以英文为主,而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内地券商分析师将目光投向港股市场,中文盈利预测报告的占比迅速提升。
图30展示了分析师盈利预测报告的月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到在3月、4月和8月分析师报告的数量占比最多,由前述分析可知,这三个月分别主要对应上市公司年报、一季报和半年报。此外,分析师报告在其他月份的分布情况较为平均,这一点与前面提到的每月均有一定比例的上市公司披露其财务报告的结论相符。
分析师数据入库的及时性对于量化投资者获取及时、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由于朝阳永续港股盈利预测数据于2017年11月推出,因此我们仅考察发布日期在2018年以来的分析师报告撰写日期与入库日期之间的间隔天数,如图31所示。可以看到,间隔天数在3天以内的样本达到80%,5天以内的样本92%,7天以内的样本达到95%。总体来看,券商分析师报告能够较为及时地收录在数据库中。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更加关心分析师盈利预测相对其上一次的变化调整,然而由于相当一部分港股上市公司仅披露年报和半年报,因此同一上市公司的两个相邻财务报告期的披露日间隔天数可能长达半年之久,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港股市场分析师两次盈利预测之间的间隔天数。由图32可以看到,25%的分析师报告调整间隔天数小于1个月,61%的分析师报告调整间隔天数小于3个月,86%的分析师报告调整间隔天数小于6个月。可以看到,仍然14%分析师报告间隔天数长达6个月甚至1年之久。
接下来,我们观察分析师覆盖样本在行业和市值上的变化情况,此处若某家公司在过去6个月内有1家及以上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我们即认为该公司有分析师覆盖。图33展示了2010年以来,分析师覆盖样本在行业上的分布情况。总体来看,在分析师覆盖的样本股中非必需性消费行业占比20%,地产建筑业占比15%,医疗保健、资讯科技、金融及工业分别占比10%。图34展示了分析师覆盖样本总市值中位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分析师覆盖的公司总市值均值为141亿元,且近几年港股分析师覆盖样本有向大市值公司倾斜的倾向。
在了解了港股市场的基本交易制度之后,本部分我们对港股市场的交易结构和特征进行介绍,从股票数量、市值分布、成交情况、行业分布、机构持股、市场估值、AH股溢价等多个维度探索港股市场的基本特征。
5.1股票数量
5.2市值分布
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港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情况,图42和图43分别展示了全部港股上市公司和沪港通标的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二者的差距极大。对于全部港股上市公司而言,截至2021年5月31日,将近75%公司总市值在50亿元以下,80%公司总市值在100亿元以下,超过500亿元的公司仅占7.5%,可以说小市值公司占据全港市场的绝大部分。而在沪港通标的中,78%公司的市值在100亿以上,32%公司的市值在500亿以上,整体以中大型上市公司为主。因此,在后续分析过程中,全港市场和沪港通标的市场的市值风格完全不同,我们必须将二者视为不同的样本池展开研究。
5.3价格分布
在A股市场中,上市公司股票收盘价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就会被触发强制退市,然而在港股市场中,成交价格小于1港元的“仙股”比比皆是。图44和图45展示了全部港股及沪港通标的成分股截至2021年5月31日的收盘价分布情况,可以看到在全部港股市场中收盘价小于1港元的股票占54%,而在沪港通标的成分股中收盘价小于1港元的股票仅占2%。前面提到,由于港股市场退市制度的繁杂和模糊,导致市场上存在大量市值小、价格低的“仙股”,这些仙股的成交活跃度非常差,很难进入到机构视野。
5.4成交量分布
当我们构建实际可投资的港股组合时,必须考虑到个股的成交活跃度情况。从成交活跃度来看,港股市场也是一个极度割裂的市场。图46和图47分别展示了截至2021年5月31日,全部港股和沪港通标的成分股过去一个月日均成交额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在全部港股市场中日均成交额小于1000万元的股票占将近80%,小于5000万元的股票占将近90%;在沪港通标的成分股中日均成交额小于1000万元的股票占20%,小于5000万元的股票占53%。
5.5行业结构
如图48和图49所示,从行业成分股数量分布来看,非必须行消费、地产建筑业和工业股票数量靠前;而从行业总市值分布来看,金融业、资讯科技业和非必需性消费行业的市值最大。
图51和图52展示了2000年以来及2010年以来恒生一级行业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情况。可以看到,2000年以来必需性消费、医疗保健业和资讯科技业收益位列前三,而当我们将样本考察期间限制为2010年以来时,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业和非必需性消费业的收益位居前列。
5.6机构持股
5.7指数及行业估值
图59展示了恒生一级行业市净率PB对比,可以看到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业、必需性消费业和非必需性消费业的PB整体较高,而地产建筑业、电讯业、金融业和能源业的PB整体较低。
5.8恒生沪港深AH股溢价
恒生沪港深AH股溢价指数(HSAHP.HI),是反映A股和H股整体估值高低的指数。该指数根据纳入指数计算的成分股的A股及H股的流通市值,计算A股相对H股的加权平均溢价。该指数越高,说明A股相对H股越高,反之指数越低,说明A股相对H股越便宜。
图60展示了恒生沪港深AH股溢价指数的走势情况,可以看到该指数长期处于100点位上方,说明从A股的估值比港股更高是一种长期持续的现象。截至2021年5月31日,指数收于137.37,处于历史83%分位点。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动风险;本报告基于历史客观数据统计,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