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乍起,我们今天聊聊一个日渐刚需的行业——情趣用品行业。
食色性也,从羞羞的生意,到粗暴露骨的宣传,再到如今的“去情色化”,情趣用品生意也正在一步步走到阳光下。
而情趣用品行业在经历了2016年的上市潮和2019年的融资潮后,市场逐渐冷了下来,2022年一整年也只有3起融资。2023年情趣用品市场发生了2起融资,融资金额共为6800万元。
公开数据表明,2023年2月,淘宝天猫平台情趣用品销售额达到10.45亿元(不包括避孕套等计生用品),比去年同期上涨13.2%。
这些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情趣用品的消费市场正在复苏。三年大疫,不少人活明白了,活在当下成为共同选择,情趣用品行业似乎也慢慢热起来了。
情趣用品从两性专属,到悦己消费
公开数据表明,2011年到2017年,每年在淘宝全网购买成人用品的人数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
而据艾媒咨询报告,2022年中国情趣用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685.3亿元,未来5年市场将持续稳定增长。
宏观数据代表了情趣用品行业整体趋势向好,但具体到创业、投资,微观数据的实操性更强,到底哪些情趣用品更受欢迎?都是什么人在买?
1.避孕套“失落”,情趣用品向上。
2021年,醉清风冲击A股市场,招股书披露,它一边代理杜蕾斯、冈本等品牌,卖计生用品;另一边,它的器具类产品销售额占比达到四成,包括各类男用或女用的电动自慰器、软胶或硅胶倒模以及其他情趣用品,有自有品牌谜姬、也有代理品牌对子哈特。
器具类产品和避孕套、测孕计生用品这两类产品,为醉清风贡献了七成以上的收入。
当避孕套等计生用品行业走向失落之际,避孕药物、手术等避孕方式也替代了部分避孕套的生意。而情趣用品的增长速度和热度正在提升。
2.单身人士并非情趣用品的消费主力。
飞机杯、震动棒等情趣用品在电商平台销量大涨,这些看起来“自娱自乐”的产品是不是都是单身人士在消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CBDdata发布的《2020线上情趣用品消费报告》中,近八成的情趣用品线上消费由已婚人群完成,已婚育婴期和已婚已育的女性消费占比尤为突出,已婚人群对情趣内衣、情趣工具以及调情香水等可以增添夫妻情趣的产品需求更强烈。
而且情趣护理用品超过男用器具,成为情趣用品消费份额第一大品类,人均消费不断攀升。
2022年淘宝天猫的数据和CBDdata2020年报告,趋势一致。情趣用品的几大分类中,情趣用品占比超过男用器具占比,接着是女用器具、情趣家具。
具体来看,在2022淘宝天猫的数据中,情趣用品占比38.7%、男用器具占比32.67%、女用器具占比20.83%。
而在情趣用品的下一级分类中,外用延时剂、情趣护理用品、润滑剂共占比70%。也就是说,在这个情趣用品这个品类中,“房事”场景下的性爱辅助产品仍是主流。
情趣用品占比最高,而且情趣用品中绝大多数是房事场景下的产品,从这一角度来看,单身人士可能并不是情趣用品的消费主力。恋人和夫妻,仍然是“性”福消费的主力。
3.女用产品增速快。
而从使用对象来看,女用产品的市场似乎更坚挺。2022年女用产品销售额仅下滑3.5%,而男用产品则下滑超18%。
也就是说,随着悦己消费和她经济的崛起,女性性愉悦消费成为了一个新的市场。
在中国,男性向产品是中国两性健康用品的主力。从传统的两性性爱场景,到两性中增加“润滑剂”等情趣用品,再发展到女性也可以用一些器具取悦自我,女性对性的需求被市场看到,这样就带来了新的市场增量,情趣用品的场景也被放大了,这可能是情趣用品行业一个最大的变化之一。
上市公司“集体亏损”,
但女性向情趣用品有巨大潜力
开始聊机会之前,我们先来聊聊情趣用品行业的真实现状。
这个行业有着动辄50%、70%的毛利率,但是行业极度分散,几家上市公司集体陷入“亏损泥潭”,资本害怕。即便2023年行业里有两家公司获得了融资,也不是品牌向的公司,一家是情趣用品全渠道店铺运营商,一家是成人用品自动售货机研发商。
这是因为情趣用品的营销效率极其低下,获客难。
而且中国是情趣用品的生产大国,过去主要为国外品牌做代工,重生产轻消费,国内也缺乏一些人体工学的专家,来研发生产出更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
在中国也缺乏相应的受众,用户经验有限,国内的女性消费者也没有国外一抽屉一抽屉往家买情趣用品的传统,国内愿意买上10只震动棒的女生都极少。
这些限制如今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的反面也是机会。这是一个相对早期的市场,未来针对女性用品的市场则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要知道,美国两性用品消费多以器具类情趣用品为主,占比约46%,女性用成人产品占生产及销售的主要份额。
而且,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做女性用品的方向其实更多。
大人糖、小怪兽、sauce非理性,
新锐情趣用品品牌的新解法
以上讲了情趣用品行业的种种难点,那新锐情趣用品品牌发现了哪些新解法?
据了解,大人糖则是于2021年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为2.5亿元人民币,由达晨财智和IDG资本共同领投;小怪兽于2019年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为英诺天使基金;Sauce非理性则是2021年完成数百万元的种子轮融资。
也就是说,这些新锐情趣用品品牌都有着不错的发展态势。看起来选择相对空白的市场,比如女性向产品,目前有着更好的市场表现。
我发现,这些新锐情趣用品品牌在用新消费的思路做情趣用品。
第一,和老牌情趣用品公司,需要避各种法律的坑不同,这些新锐情趣用品品牌的主体思路之一便是,去色情化。
色情化擦边,和去色情化背后,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思路。
这一思路的变化,也使得情趣用品有走上台面、走到阳光下的可能。
第二,产品形态大变革,可以是卡通化、萌化,也可以是中性,也可以有更多美感,总之,弱化性工具的属性,越来越不像情趣用品。
乍一看,好像就是一朵玫瑰,然而当它的马达发出嗡嗡的声音和水流滋滋的震动声时,人们才知道它的用处。
大人糖用的则是小鸟造型,外面还有一层透明的罩子,被称为“鸟笼”;小怪兽主打玩具风,把情趣用品做成了各种怪兽的形状;sauce非理性是男性向的产品,保温杯形态的飞机杯,也有较强的隐私性。
第三,营销获客方式的转变,以前的情趣用品是卖货逻辑,而情趣用品很难在一个公众场合去做宣传,不能在电梯等渠道做大张旗鼓的宣传,也很难参加电商平台的推广活动。但新锐情趣用品品牌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们是品牌逻辑,除了产品本身,还会宣传情趣用品背后的概念,比如悦己、去掉性的污名化等等。
此外,大人糖还与吴小飘合作两性愉悦训练营课程,与情感专家沈奕斐教授联合打造亲密关系里的性教育课程;还和曲家瑞等多位女性KOL共创内容。
更重要的是,大人糖真正实现了情趣用品的阳光化,其曾在22年7月、12月大人糖曾分别在深圳、上海开设快闪店,将情趣用品带入线下商业综合体,用艺术氛围、以及线下与店员的交流加强品类认知。
而Sauce非理性是男性向产品,把潮流文化和性感文化融合在产品中,并通过夜店活动、泳池派对等来宣传。
第四,在人体工学上前进了一步。
比如小怪兽曾宣称,用户在使用情趣器具的前、中、后的三个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因此不是既定震动模式,而是在用前到用中“很快”,还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震动模式。
大人糖的产品,也在普通的震动之外,增加了双击登顶调到最大幅度,以及用5种变频带来不同体验。
包括针对一对异地恋的用户,这些情趣用品品牌们也设计了一些小巧思,比如远程遥控功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锐情趣用品因为有了做品牌的概念,也有了自己的用户,因此可以真正从产品端带来一些更好的体验和更丰富的场景。
小结
高颜值产品+电商+依靠女性KOL或公众媒体,这些新锐情趣用品品牌成功切入这个难度较高的行业,这也是情趣用品售卖方式的一次大的革新。
未来还有一些需求有待解决。
而更加残酷的是,虽然已经诞生了不少高端情趣用品品牌,但淘宝上真正卖得好的,可能还是一些几十元的低价产品。用户群的消费力有限,和高端产品之间似乎还有着巨大鸿沟。
在产品上,虽然当下不少品牌都在追求智能化和更多的体验,但中国的消费者还是需要一款更加符合生理特征、更容易找到愉悦点的情趣用品。
渠道上,像那一拨新三板上市公司一样,大家都是赶上了线上渠道的红利。但情趣用品即便从观念上、媒体上表现地再“正常”,当它变成一个商品时,人们还是需要考虑隐私性,电商解决了发货的隐私性,但对于退货可能就不那么友好了,这可能也会劝退一些人。
在线下,当前国内的线下成人用品店更多的还是售卖商品的模式,而国外是可以提供更为私密的场地,供顾客体验产品,而后进行产品选择。未来,情侣主题酒店也可成为情趣用品的推广渠道之一。
由此,还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的用户是不断成长的,比如从大学生阶段,到未婚单身阶段,再到已婚阶段,可能每个阶段的刚性需求也不相同。所以需要做好定位,针对哪一波群体,如果是做一个永远需要拉新的生意,成本高而且累;如果是针对所有阶段的女性都去做,精力有限,又很难打透。
新锐品牌们从0到1是一个好的开始,更多的需求需要被解决,也是品牌们的机会所在,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现有难题,就决定了新锐品牌们能成为多大的品牌。
本文图片仅用于图片介绍,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可联系小编删除。
新消费专访
品牌报道
龙猫君想说
复盘篇
《研究了100个失败的消费品牌,我总结了这15条思考》
《为什么说新消费寒冬是个伪命题》
《谁说新消费不行了,关于新消费最新的22条趋势,你一定要知道!》
《新消费请回答2022:新消费品牌的6种死法》
《2021年中国新消费产业10大事件|新消费智库年终复盘②》
《谁说新消费不行了?研究20个10亿收入品牌后的20条新思考!|2021年终复盘①》
思考篇
《黑神话爆火,给中国消费品的5条启示》
《深度访谈500个男性消费者后,我们发现了这6个男性消费赚钱的秘密》
《年入百亿,净利润19亿,2万家店,下沉奶茶之王蜜雪冰城凭什么上市?》
《坐着日本消费时光机,寻找当下中国最大的消费机会》
《预制菜爆火的背后,餐饮为何摆脱不了工业化宿命?》
《在寒冬中服务100家品牌后,我找到了品牌收入破亿的8个核心方法|不读必悔》
《未来二十年,我们还能靠什么改变命运?》
《研究了120个在抖音里做新品牌的公司,我总结出了对抖音电商的8条思考》
《【专栏】内容+消费品,是2021最大的一波造富机会》
新消费观点
《瑜伽裤失宠,下一个女装大单品是网球裙?》
《从模仿到超越,跟霸王茶姬学“抄作业”》
《抛弃始祖鸟,骑行服成中产新宠?》
《单店估值约1亿,年营收40亿,中式餐企上市荒能否被它打破?》
《一年狂揽113亿元,但“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却没有护城河》
《国内连锁精品咖啡代表陷闭店风波,放不下身段的大众化还有机会吗?》
《为上市花了12年,“燕窝第一股”能否继续靠一碗天价糖水穿越周期?》
《“第一股”也走不出江浙沪,中国黄酒还能跳出“包邮区”吗?》
《零食连锁店跑马圈地,加盟商却赚不到钱了》
新消费研究系列
《低度酒赛道资本疯狂涌入,200亿预调酒的新消费爆品机会在哪里?|新消费研究系列①》
《千亿市场的果酒争夺战,果酒C位到底花落谁家?|新消费研究系列②》
《“秃”如其来!2.5亿脱发人群催生千亿规模的超级生意!|新消费系列研究④》
《一根小小头发撬动2000亿养发大市场,养发界独角兽什么时候诞生?|新消费系列研究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