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不少教你怎么囤菜囤粮的攻略,但总的来说,不一定实用。原因有很多,例如:
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以上海来说,过去十几天的气温经历了从10度以下到接近30度高温之间的波浪起伏。期间我们发现,气温低的时候能囤的菜,气温一高就完全不能放了,所以必须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因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执行不同的策略。
2、区位优势和小区管理水平不同。有的小区会组织发放蔬菜礼包(我们小区完全没有),有的小区内有人自己种菜(我一个住市郊小区的朋友就因此可以每天从种菜的邻居那里购买新鲜蔬菜),还有的小区具有充分的外送购菜优势(如果身处非常市中心,那里住宅区不多但大型商场较多,且外卖运力充足,也可以相对容易购菜),这些因素都会左右你的囤菜囤粮策略。
这是因为,首先,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封闭(可能在你得知封闭消息的时候,你的小区就已经被封了,也可能你得知消息之后,就已经完全买不到菜了),因此不存在“我封闭的前一天准备好这些这些东西”的理想状态。
4、家庭状况和个人习性不同。简单来说,别人买得起的东西,你不一定买得起,别人用得着的东西,你不一定用得上,别人必不可少的东西,你可能完全不需要,别人喜欢吃的东西,你可能一口都咽不下……
所以,大家在看网络攻略的时候,绝对不能亦步亦趋,完全“照抄作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适当地调整。
二、实战之前怎么准备?
所有实战的前提是,你还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
根据我们的亲身经验,可以在被封闭之前尝试提前做好下面这些购菜购物渠道准备:
3、平时朋友之间多走动多联络。特别是住在不同地区的朋友,平时要互相之间多串门,熟悉对方的小区交通位置;眼看风声不对,互相之间打好招呼,等到非常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请朋友买好东西帮忙送到。
4、了解多一点网购渠道:提前下载或知道多一些网络购物平台或生鲜外卖、跑腿服务平台APP(特别是那些有自建快递服务或自有外卖运力的平台),特别是一些市场占有率还不算太高的APP或服务平台(譬如大型超市的自营外送服务平台,而不是第三方外送服务平台),从而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通过多元的渠道稍微赢得一点先机(但这条也只对商业业态比较丰富的大型城市居民比较有用)。
回到我们自己的情况。
在还没有封闭管理之前,我们就已经热衷于在附近的连锁生鲜店购买打折产品,因此加入了一些生鲜店的团购群,从而在封闭的早期和中期,通过直接联系店长拿到了一些新鲜菜品。
我们是四个室友一起居住,平时大家的网络购物习惯就不尽相同,但是在遇到封闭管理时,我们可以各自挖掘自己的网络购物渠道,从而在封闭前期和中期通过一些比较小众的渠道订到了补给菜品。
至于住在其他地方的朋友,我们平常就爱互相串门聚餐,知道对方的地址和附近情况,因此封控之后,就打好了招呼,有必要时可以互相送东西(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麻烦过朋友这样做,但不得不说,它作为一个很有分量的“底牌”,给了你很大的底气去面对不确定的封闭生活)。
在封闭管理的第二天,虽然外送运力相对充足,但也依然艰难才抢到了一单超市外送,其中包含了两瓶葡萄酒。结果送到的时候破损了一瓶,我拍下了这张照片作为退款凭证。但在那天以后,就再也没有抢到过这个超市的外送订单了。
在小区封闭管理的头几天,我们下楼“放风”的时候,碰见了住在一楼的邻居大爷,正在采摘楼栋门口绿地里他种下的嫩蒲公英叶,准备拿回家做菜吃。
在一楼邻居大爷的“蒲公英田”旁边还开着一些已经开花的蒲公英,这些已经开花的蒲公英因为已经太老了,大爷不需要采摘了。我就摘了几朵蒲公英花回家,拿白色的酸奶瓶子插上。但是这把蒲公英花只陪伴了我们一天就枯萎了。
我的三位室友中的其中一位,在更严格的封闭措施到来之前(当时其实也没有预料到),因为看病需要,凭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小区封闭期间每隔几天就会组织做一次核酸)和网络医生的诊断,申请了“只出不回”的放行证明,离开了我们小区外出就医。我们把她送到小区门口,然后目送她拖着两个装着工作和生活用品的行李箱(因为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回来),在雨夜中独自走远而去。
听到楼下传来奇怪的声响,往窗户外面一看,发现我们楼下正在搭建蓝色帐篷,心里知道大事不妙了,赶紧拍照通报邻居群。后来果然传来消息,我们楼栋出现“核酸异常”,已被升级封闭。
在我们楼栋出现“核酸异常”被升级封闭以后,室友一位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送来了一些他多买的蔬菜给我们。他同时还送来了自己烤的饼干。而另一位同住一个小区的朋友也送来了一包面包和一个哈密瓜。
三、具体物品囤哪些:
我们先从食材讲起。要吃上一顿丰富均衡的餐食,就需要在每一顿饭菜中兼顾碳水(口粮主食)、蛋白质(肉类)和维生素(果蔬)的摄入。而食材又分为干货和生鲜,要在生活质量和消耗速度中找到平衡,也有赖于两类食品之间的均衡搭配。
A:首先,我们来聊聊干货。
1、米面制品。
便宜能放,放个一年半载口感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即使没有疫情,我也喜欢在“11·11”或“6·18”这样的时候,多买一点存着。同理,油盐酱料这一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平时多备点,循环更新。
一些提高主食花样的方法包括,可以买多几种杂粮,煮白米饭时以不同的比例掺入不同的杂粮品种,使得每天的米饭吃起来都不一样。还可以多买几种不同款式的意面,哪怕意面煮起来需要多花一点心思,但值得(同时可以多准备几罐不同口味的意面酱)。独立包装的代餐全麦面包也是很好的选择,也耐放,网购的话能找到价格实惠的产品,可以用来制作三明治,作为主食也十分健康。
2、其他干制或腌制食品。
比如“木耳、香菇、裙带菜、海带、海米、鱼干”,以及腌制肉类,我则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条件谨慎存储,千万不要存储过度。这是因为,这一类干货食品,在经过干制或腌制后,已经跟它们在生鲜状态时完全不一样了。除非你已经特别熟悉它们的食用方法和特性,否则,要将它们恢复成可食用的状态,可能是一个让你会感到麻烦的过程,而且很难将这一类食品做得好吃。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你最后对它们弃之不食,因此一定要谨慎选择。
在这次封闭期间,我们吃得最多的是腊肠。春节后,朋友们带来了各地的腊肠作为礼物,我们家因此齐聚了川式、广式、湘式和江浙口味的腊肠。腊肠清洗煮制都非常简单,不同口味的腊肠,可以直接放进米饭里一起焗熟,增加米饭的风味;也可以在炒菜的时候放几片爆锅,给蔬菜增加肉味;还可以在煮汤的时候也切几片放入,汤也会变得更鲜美。
3、各类香辛料。
这种干货对于增加生活质量而言也很有用。在外送运力不足,外卖价格起飞,封闭管理取货不便的日子里,我们只能被逼在家每天做饭。食材的选择又十分有限,要让饭菜有不同的风味(从而让自己的胃口不要那么厌倦),学会搭配不同的香辛料来做饭就很重要。我们家常备黑胡椒、白胡椒、干辣椒、干山奈、干花椒、香叶、肉桂、孜然、熟芝麻和一瓶“意大利风味混合香料”,在炒菜、卤菜、炖菜和烧汤的时候,以不同的方式搭配使用。香辛料耐放、易储存,又不太占地方。如果你去大超市,路过香料区的时候,别忘了随手抓上几把。
B:接下来讲讲生鲜。生鲜主要分为果蔬、肉类和蛋奶。
1、谨慎选择罐头食品。
我有个朋友,她的囤菜原则是“从日常吃的食物里挑保质期半年以上的,储备大约三个月的量“,因此她储存肉类和蔬菜的方式,主要采用罐头食品和冷冻菜/自种菜这样的策略。但说实话,我对此比较慎重。这是因为,罐头和冷冻食材不如生鲜食材口感好、营养佳,平时没有封闭的时候,不太喜欢吃,也就不太消耗得掉,而且价格不便宜,性价比不高,很容易造成浪费。而自种菜,一来相对麻烦,收益不稳定,二来我们自己的居住空间条件(没有阳台)也比较难实现。因此,我更愿意平时多储存一些耐储存的生鲜食品,平时也愿意吃,吃掉以后再循环补充。
2、如何储存生鲜?
如果不囤太多的罐头食品,那么肉类和蔬菜就主要以生鲜的方式来储存。
在生鲜食物的储存中,主要分为冷冻储藏(冰箱冷冻室)、冷藏储存(冰箱冷藏室)和常温储存(通风阴凉处)三种。
我们家储存空间的分工原则如下:
(1)冷冻室:储存肉类和少量鲜食豆制品;
(2)冷藏室:易腐食材,如叶菜、蘑菇、鲜食豆制品、蛋奶;
(3)通风阴凉处:耐储存食材,如根茎果实类蔬菜和部分种类的水果。
3、如何选择肉类?
鸡胸绝对是肉类的冷冻储存首选。这是因为,鸡胸肉健康(不用吃太多就能满足每餐蛋白质摄取量),性价比高(可以多囤一点,过期了也没那么心疼),得肉率高(节省空间),以及,冷冻后再解冻,跟新鲜的口感差距较小。
事实上,“得肉率”是存储肉类的一个关键指标,像整鸡、整鱼、排骨、猪蹄、涮肉卷这种得肉率相对较低的肉类,而且形状不太规整,囤着的话会占很多空间,不推荐作为储存主力军。
除了鸡胸肉以外,得肉率高的肉类(部位),还有牛腩块、三文鱼块和里脊肉。而虾仁、章鱼(或鱿鱼、墨鱼)(以及部分鲜食豆制品)也可以少量冻一些,作为改善伙食用。这些肉类产品,可以买新鲜的,回家后自己冷冻(需要先提前学习一点食品储存小技巧和小知识),也可以直接购买冷冻包装。但相对而言,前者会更好吃。
4、如何选择蔬菜?
各类叶菜,除非当天或第二天吃掉,都应该放在冷藏室里(但即使放冰箱,建议也要安排优先吃掉、及时吃掉)。而那些可以在气温15度以下的季节里常温储存的蔬菜,又分为以下两类:
(1)相对耐储存(推荐两周内吃掉):莴笋、大白菜、青甘蓝、紫甘蓝、番茄、黄瓜、西葫芦、菜花、西兰花、玉米、辣椒;
(2)非常耐储存(放超过两三周问题都不大):胡萝卜、青萝卜、白萝卜、洋葱、小南瓜、土豆、红薯、芋头、山药。
另外,姜蒜也可以多囤,它们既耐储存,又是做饭必需品。而葱(小葱、大葱)均不易储存(大葱白相对好一些),但可以改用非常耐储存的红葱头和洋葱替代。
5、哪些水果耐存?
C:一些不吃不会死但吃了会开心的食物。以我们为例:
1、咖啡豆。封闭之前我正好送到了一包500g的咖啡豆(平时我不会一次性买这么多豆子,因为新鲜的豆子会更好喝),使我在这段期间还能没有断咖啡(不然真的会让人缺少居家工作的动力)。
2、鲜奶。我很馋这个。不同的杀菌方式能给鲜奶带来不同的储存时效。巴氏杀菌鲜奶的冷藏保质期一般在7天左右,瞬时高温杀菌鲜奶的冷藏保质期可以延长至10天左右,而高温杀菌鲜奶的冷藏保质期可以达到15天左右。所以如果还能买到鲜奶,我会把以上不同杀菌方式的鲜奶都各买一大瓶,然后根据保质期到期先后逐渐喝掉。
除此以外,巧克力、零食、方便食品、饮料、茶叶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储备。
封闭期间某一天的午餐。我们用鸡胸肉、罐头午餐肉、黄瓜和独立包装的代餐全麦面包(保质期可达4个月)做的三明治,还用黄油、蘑菇、鸡蛋和牛奶炒了一份滑蛋。
D:除了吃的,还有居家日用品
我平时略有囤积欲,特别喜欢在“11·11”或“6·18”网购囤积一堆生活日用品(其实也是降低生活成本的手段)。虽然比较占地方,但也可以尝试开发一下床底、柜顶等不常用到的居家空间来安置它们。卷纸、沐浴露、洗发水、洗手液、洗洁精、洗衣液、牙膏、衣物消毒液、卫生巾等居家日用品,我们家里常年都会保持着足够两个月以上的存量(衣物消毒液在必要时也可以作为环境消毒剂使用)。
实际上,在小区群里,我们就看见有邻居希望能够求购或交换其他人有盈余的洗洁精、厕纸等日用品。有一位邻居刚搬进来就遇到封闭管理,只能在群里问,有没有人能匀她一把菜刀,她才能做饭。
另外,各种居家常用药品也有必要提前准备好,特别是一些维生素片和一些肠胃药。如果碰上了食材短缺,没法每天都做到均衡膳食的时候,维生素片可以帮助你在短期内补充相应的元素。而居家期间,因为饮食习惯改变或精神压力增加,很容易导致肠胃紊乱,又或者就是囤的东西放坏了,不小心吃坏了肠胃,这些时候都需要用到一些诸如健胃消食片、藿香正气液或黄连素片这样的肠胃药。医用酒精、碘伏、创可贴、纱布、烫伤药膏、活络油等小型外伤用药,也可以准备一些。每天在家工作和做饭、做家务,不小心磕着划着的几率自然也会变大。有长期慢性疾病、基础疾病的朋友,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多准备好每天要服用的药物。
不过,我和同住的室友们都是尚未成家的年轻人,日常居住中上无老、下无小。如果是老小一家共同居住,那么老人和小孩的所需物品,也需要仔细准备,但在这方面,我们就没有亲身经验了。
总结:
朋友们,努力!
请你们在留言区补充自己的经验。
读过一个文学学位和一个人类学学位,自认为是一个关心食物和劳动的人。去年开始又回到了上海生活——这座城市不一定有那么好,但在这里有着一些朋友,希望能和这里的朋友们一起尝试建立一些新的生活和实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