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个盒子后,贾斌上下左右摇了摇,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了几下盒子,接着又放在手心里掂了掂重量,之后满怀期待地拿去结账……
如今,像贾斌这样的盲盒爱好者不计其数,盲盒市场的规模正逐年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盲盒产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这一数字将突破百亿元。
玩具盲盒、文具盲盒、衣服盲盒……盲盒经济的营销模式被复制到多个领域。近期,在线旅游平台还联手航空公司推出机票盲盒,盲盒模式俨然已经成为卖家销售商品的首选,盲盒也逐渐从一种产品,变成了一种概念。
然而,在这个“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出格”的事也不时见诸媒体。5月3日,有网友爆料四川成都市区中通快递公司的网点承运了156只活体猫狗,这些动物是商家打着售卖“盲盒”的名义将活体宠物快递至买家,很多被装在笼子里的猫狗已奄奄一息。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我国对于盲盒市场还存在法律监管空白,盲盒不应成为“盲区”,应考虑尽快通过立法对其进行规范。
宠物盲盒涉嫌违法
事实上,早在此次宠物盲盒事件曝光前,就有人曾在网络发帖称,网购平台售卖宠物盲盒,涉及猫、狗、仓鼠、乌龟等小动物。
5月5日,记者以“宠物盲盒”关键词在网购平台搜索后发现,猫狗类宠物盲盒已难寻踪迹,不过仍有乌龟盲盒在出售,售价从十几元到上千元不等。很多商家在宣传“拆出惊喜”的同时,也提醒消费者“拒绝退换”和“禁止晒图”。
2020年3月,国家邮政局发布通知,要求规范活体动物寄递,对于可以寄递的活体动物,从动物防疫,到包装和运输、投递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对活体动物的运输寄递也有明确规定。
文具盲盒恐引发过度消费
一直以来,盲盒的消费群体多数为成年人,而如今“盲盒经济”也开始渗透进未成年人群体。
黑金肖像图案、通缉令图案、彩色人物图案,记者注意到,仅张琛收藏的海贼王主题的中性笔盲盒就有三款之多,每款有9种图案,张琛目前已经集齐了全部27种款式,但重复图案的笔还有20多支。这些都是他在学校附近的文具店抽的,每个盲盒售价6元。
记者走访几家文具店后发现,多款文具盲盒被摆在货架的“C位”且种类繁多,除中性笔外,还有修正带、橡皮等。一种文具盲盒套装里除了有固定的笔和本外,还会随机出现桌游、手表等“超值”产品,每盒价格在80元左右。
店主透露,文具盲盒现在是店里销量的重头,很多学生为了“凑套”都会重复购买,有些学生甚至天天来抽。店家为此还在店中专门设置了一块可供互相交换的空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献云表示,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对盲盒中不确定的产品会产生较强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可能会逐步“成瘾”,容易诱发学生过度消费。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盲盒经济渗入文具市场,其行为已超出对文具自身使用价值的需求,而且会加剧学生攀比心理,甚至激发“赌博”兴趣,必须予以规制。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朱巍认为,盲盒与彩票一样,都带有一定的博彩性质,也应归入学校周边的禁售行列。
盲盒市场亟待法律规范
“盲盒之所以能如此火爆,最关键的还是其营销机制紧紧抓住了用户的消费心理。”资深潮流玩具收藏者钱程向记者介绍说,盲盒最早的雏形是日本发明的福袋和扭蛋,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用户在购买时,对其中包含的产品是未知的,这种好奇心和惊喜感对消费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今的盲盒则有些“变味”,大多采用“普通款+隐藏款”的方式销售,这种销售方式会激发消费者“赌性”,引发反复抽取的欲望。
不过,对于盲盒隐藏款的出货概率,很多消费者都质疑出货率太低。此前,有着“盲盒第一股”之称的泡泡玛特被曝出某店铺员工“监守自盗”,私自拆盒后进行二次封装销售。
朱巍指出,盲盒隐藏款还可能引发“投机陷阱”和“炒盒产业链”等问题。当前,有“黄牛”大量购入盲盒,以获得更多抽到隐藏款的机会,再以高价卖出。有些商家为了制造话题,提高销量,甚至会自行放货进行炒作。
今年1月,上海市消保委提出盲盒隐藏概率可能影响消费者知情权,建议加快研究和推进盲盒市场规范的立法立规,建立和完善盲盒隐藏款投放量和抽取概率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刘俊海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盲盒的玩法虽“不透明”,但产品及营销模式必须透明。应尽快制定专门的盲盒生产销售规范,规定盲盒的信息明示制度,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从盲盒产品质量到销售方式再到抽取概率,均应进行明示,保障公开透明。同时,应提高盲盒产品的准入门槛,防止其成为商家“清库存”的手段。
钱程介绍说,日本品牌积木熊(Bearbrick)的盲盒规则或可借鉴,它会在盒子上写明抽取到每一款产品的概率是多少。此外,日本的盲盒市场有相应的规定,比如,抽到稀有款的上限金额是多少,商家售卖的盲盒不可超过其上限。
此外,朱巍指出,盲盒商家也应提高自律,规范自身行为,如果出现虚假宣传、售卖三无产品等问题,将受到相应的法律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