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张动物园中优雅迷人的长颈鹿卡通小学生填色简笔画!,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儿童涂色大全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是可爱的长颈鹿着色图片之一,它突出了一只有趣的长颈鹿。如果您的孩子在着色方面已经很舒服,这张照片适合您的孩子,因为它可能会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这张照片适合5到6岁的孩子。长颈鹿在做什么?这张照片会让你的孩子猜出长颈鹿正在做的动作。您的孩子会喜欢为这张图片着色,因为它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元素。
这张照片非常漂亮,小长颈鹿站在两棵树之间。您的孩子会喜欢为这个页面着色,因为它包含大量的冒险。您还可以编造一个故事,讲述小长颈鹿迷路后如何从森林中找到出路。您的孩子在为这张照片着色时可能需要帮助,尤其是当她刚刚开始学习如何着色时。您可以教您的孩子了解一年中的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如果您的孩子使用柔和的彩色铅笔,这张照片将真正脱颖而出,因为它们为照片增添了一定的光泽。
这又是一幅母爱的图画。我们看到一只母亲长颈鹿和她的后代在大自然中结合在一起。要真正使图片脱颖而出,请让您的孩子用不同的颜色为长颈鹿皮肤上的每个斑点上色。这张照片,一旦上色,由于其时髦的性质,可以用作海报。您还可以让您的孩子了解大多数长颈鹿生活在野外的事实。
这张图片突出了长颈鹿是一种高大动物的事实。图片的接近性将确保您的孩子提高她的手眼协调能力。您的孩子可以练习在一张单独的空白纸上写下“长颈鹿很高”。虽然是世界上最高的哺乳动物的优势就在那里,但这种动物很难伸手去咀嚼草。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只可爱的长颈鹿兴高采烈地四处奔腾。您的孩子可以使用明亮的色调为可爱的长颈鹿着色。
长颈鹿是大型哺乳动物,以其长颈和独特的皮毛图案而闻名。这些生物以其非同寻常的外表和冷静的举止让孩子和成年人都感到惊讶。人们在参观动物园时喜欢观看这些动物并与之互动。孩子们经常发现自己被他们的整体形象所吸引,并且喜欢画这些美丽的动物。因此,他们非常喜欢用漂亮的颜色填充长颈鹿着色的页面。这些彩页既逼真又卡通地描绘了这些长颈鹿。这些页面可以免费打印,并可用于学校和家庭用途。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2023年全国两会即将在北京隆重开幕,齐鲁沃野处处涌动着实干奋进的热潮。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亲临山东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山东牢记殷殷嘱托,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扛牢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乘势而上、奋楫争先,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路上,交出一份厚重而温暖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大众日报特别推出手绘长卷,7种色彩、33个场景融为一卷,全景展现山东牢记嘱托“走在前、开新局”的生动实践。让我们透过这幅长卷的壮丽光影,触摸齐鲁大地的发展脉动,感受强省建设的澎湃活力。
请横屏观看↓↓↓
【手绘长卷特别揭秘】
这幅七彩手绘长卷里,藏着哪些“彩蛋”和细节?下面,小编来为大家逐一揭秘——
●沂蒙红
沂蒙山根据地纪念碑:八百里沂蒙是片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百万沂蒙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华东烈士纪念塔: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1949年4月28日奠基,1951年5月1日落成。是为纪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地区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
沂蒙六姐妹: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在解放战争时期,她们带领全村妇女为部队筹集草料、烙煎饼、做军鞋、送弹药、救伤员。如今,牛庆花、曹淑云等“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继续发扬“沂蒙红嫂”精神,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临沂金兰物流基地: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曾来到临沂金兰物流基地,考察物流运输企业。时隔九年,曾经的“商贸之城”蝶变成了“现代物流之都”,与全国20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
●活力橙
小清河复航:2022年12月30日,小清河博兴港以下60公里航道试航活动在博兴港区湖滨作业区举行,标志着断航25年后的小清河重新扬帆起航。试航活动同时也吹响了2023年小清河全线复航的号角,百年前小清河“桅杆如林”的繁忙景象将重现。
青岛上流佳苑社区: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这几年,上流佳苑社区利用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势,打造了涵盖助老大食堂、老年大学、便民服务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在内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日子越过越厚实。
济莱高铁通车:2022年12月30日,全国第一条市域高铁济莱高铁开通运营,线路全长117.490千米,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结束不通高铁历史。将进一步完善山东省会济南“米字型”高铁网结构,便利沿线群众出行,对于全面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打造“轨道上的山东”,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链办理”:通过开展“双全双百”工程,山东创新推出70项“一链办理”主题集成服务,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限较之前均压减70%以上,106项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和115项个人全生命周期事项实现了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
●丰收黄
“登海”玉米:“登海”玉米由李登海研究员带领团队选育而成,七次创造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最高年份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43.2%,累计推广面积约15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500多亿元。
烟台苹果:“全国苹果看山东,山东苹果看烟台。”烟台苹果有150多年的历史,以“果形端正、色泽艳丽、果肉甜脆、香气浓郁”享誉国内外。目前,“烟台苹果”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50多亿元,连续13年蝉联我国果业第一品牌。
三涧溪村: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时隔四年,三涧溪村通过不断寻找新业态,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嵌入合作社中,村集体收入连年翻番,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寿光智能蔬菜大棚:寿光是全国有名的蔬菜之乡,蔬菜大棚种植业是寿光市支柱产业。在寿光智能化大棚里,所有的农事操作“一键完成”,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块屏幕上显示的数据来进行具体操作。如今的寿光大棚已经进入了云棚时代,实现“智慧种菜”。
●生机绿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他走进豆田,将一颗豆粒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总书记用手捻开的那一颗颗豆粒,就是山东研究培育的“齐黄34”。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奔赴到这片盐碱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渤海之滨,东营市境内,总面积15.3万公顷,是中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每年经这里迁徙过往的鸟类超600万只。
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2022年8月29日,国内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这也是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零碳服务区”:2022年7月12日,山东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绿色交通格局落下关键一子——全国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零碳服务区”在济南东正式投入使用。经测算,项目运行后年均碳减排约3400吨,已远超建成前年均2300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推动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示范引领意义。
●岱宗青
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位于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核心商圈。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主会场之一,“山东手造”顶流在这里集中亮相,好看又好玩的体验场景,让这里迅速成为济南新晋网红打卡地。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2022年9月在济宁曲阜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自2010年创办以来,对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岳独尊”泰山: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视察山东时强调,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区域公共品牌。2022年9月8日下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宣传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好客山东好品山东”这句新口号,正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黄河大集:这是山东推出的一项留住年味儿、留住传统民俗的创新举措,旨在探索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文化+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的发展模式,逐步拓展为黄河流域各省区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的重大文旅品牌。
●海洋蓝
“齐鲁号”中欧班列:运营线路达到52条,国际航空全货机航线达到23条,海运外贸航线达到234条,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80条,形成了东联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国信1号”养殖工船:“国信1号”养殖工船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游弋式大型养殖工船,船舶总长249.9米、型宽45米,排水量13万吨,养殖水体9万立方米,年产大黄鱼3700吨。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也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绿色码头。
山东招商团出海“抢订单”:自2022年12月初,山东积极组织企业海外抢订单、谈合作。兔年的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山东省赴欧招商团组于从上海、北京两地出发,推进山东与欧盟经贸合作。这是疫情发生3年以来,山东首个由政府组织的赴欧洲经贸代表团,包括淄博、潍坊等市商务部门、经济园区及部分企业负责人等组团参加。
“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将渔业养殖、海上旅游、科技研发等功能相结合,以科技创新提升渔业养殖效率,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是新一代智能化渔业养殖装备,是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
●科创紫
浪潮服务器:浪潮服务器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的全球第三提升到2021年的全球第二,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浪潮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占有率连续5年稳居全球第一;浪潮存储出货量从2018年的出货量全国第六提升到2021年的装机容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4年入选工信部十大“双跨”平台。
全向四驱智能巡检机器人:采用激光导航和惯导技术,构成多角度和高精度的组合导航系统,降低了不良路面和恶劣天气对巡检工作的影响,极大提高了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潍柴WP13H发动机:全球首款51.09%热效率商业化柴油机,与市场现有主流产品相比,该款发动机油耗、二氧化碳排放都降低10%。从传统发动机领域,到新能源、智能驾驶、车联网、电控、软件开发等前沿和基础研究领域,潍柴持续引领中国装备掌控核心技术。
高速磁悬浮列车: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国产雪蜡车:中国重汽国产雪蜡车是从设计、研发、制造到管理完全自主可控的雪板打蜡专用保障车辆。从“0”到“1”,11个月,325天,山东20多家鲁企攻坚克难,携手“智造”出一辆完整知识产权的雪蜡车,实现了“国内首创、世界领先、完全国产”的目标,一项项技术填补国家空白,有力保障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
策划:兰传斌
统筹:单青张召兴
设计:唐浩鑫吕文佳
文案:孟焕然单青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从《让子弹飞》到《狂飙》,这些影视剧让我们对江门有非常强烈且迫切的期待,这次终于跟着‘子弹’来到江门‘狂飙’了!”3月13日,已回到上海家中的李树德仍在回味江门6天深度游。
一部热播电视剧《狂飙》带火了侨都江门,使之成为络绎不绝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的“网红城市”。厚积而薄发,江门持续“出圈”的背后,是整座城市“十年如一日”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
追梦
中美协会员来江门“狂飙”
李树德,今年70岁,来自上海,曾是上海一家影院的美工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手绘了近千幅电影海报,包括《黄金大盗》《青海湖畔》《碟中谍3》等。
由于职业的关系,李树德对影视剧非常熟悉。13年前,《让子弹飞》让他着了迷,他痴迷于其中的碉楼建筑,心想“中国怎么会有这么独特的地方”,自此便种下了到江门旅游的种子;13年后,《狂飙》再次带火江门,这让他对江门更加向往,决定必须要来江门追梦,亲眼见见这些独特的建筑。
《让子弹飞》主要拍摄地——梅家大院。苏照良摄
3月4日,李树德和亲友一行20人从上海出发乘坐动车来到江门,下了高铁,他们租车自驾游。不同于传统观光游,他们选择了6天深度游江门,不仅打卡影视剧取景地,还计划把江门特色景点游览个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亲友团成员里年纪最大的88岁,年纪最小的也有59岁。“很多人说在江门游玩两天左右就够了,但在查找资料和游记时,我们发现江门这座城市很有历史底蕴,于是决定深度游江门。”
在出发旅游前,李树德做了很多功课。不仅花了大半个月做旅游攻略,还特意了解碉楼、骑楼背后的故事,把巴金《鸟的天堂》、电影《让子弹飞》等资料都发给亲友,让他们提前了解游玩景点。“只有提前了解游玩的地方,这样在游玩时才会更有感性的认知,才会玩得更深入。”李树德说。
李树德手绘梁启超故居。
圆梦
在碉楼、骑楼中“侨”见江门
大江之门,通江达海;中国侨都,文明交融。数百年来,一代代侨民先辈漂洋过海、闯荡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门的侨文化,对李树德一行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希望通过侨文化来读懂江门。“上海与江门都拥有着中西交融的文化,不同的是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独特的侨文化是江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李树德说。
李树德手绘开平瑞石楼,这里曾是《让子弹飞》取景地。
“快看!这里就是‘开平碉楼第一楼’——瑞石楼!”3月7日,在开平锦江里碉楼群景区,李树德指着不远处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向亲友们兴奋地介绍道,他难掩心中的激动,下意识加快了脚步。前一天,他已游览了开平自力村、立园,碉楼与众不同的美让他意犹未尽。
开平碉楼建筑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由开平旅居欧美等地回国的华侨所兴建,现仍存1800余座。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李树德一行在开平碉楼上合影留念。
“开平碉楼建筑的美是独特的,而且每座碉楼各有特色,我们走过全国很多地方,第一次见到碉楼这种建筑。”谈及旅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景点,同行的钟世雄说,建筑背后,是江门一代代侨胞的艰苦奋斗史,也体现侨胞的家国情怀,这样的侨文化让他们大受震撼。
在墟顶街,让李树德很惊喜的是“骑楼仍然充满着烟火气。”他看过广州、海口的骑楼,但觉得江门的骑楼最具规模。“我们在其他城市都没有见到过骑楼上还住着人,这种‘活着的建筑’,在我们搞艺术的人看来是最难得的,特别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李树德手绘江门墟街——《狂飙》取景地。
作为电影人,李树德惊叹于江门大地上林立的碉楼、洋楼、骑楼等特色建筑群,具备“天然影棚”的独特优势,“不同于国内大多数影视基地是新建的,江门的特色建筑,对于影视剧取景是非常难得的。期待,未来江门成为更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在全国打响‘天然影棚’的名号。”
“我们还会再来江门的,这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探索。”3月10日,在即将结束旅程时,李树德笑着说。
坚守
让文旅产业“狂飙”
侨都江门今天的“狂飙”得益于一直以来的坚守。
长期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工作。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活化利用,探索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精心塑造“山、水、文、城”共融的城乡整体风貌。近年来,打造了开平赤坎华侨古镇、蓬江启明里、开平塘口等典型范例,保护活化了台山台城老城中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台城西宁市历史文化街区、新会大新路—仁寿路历史文化街区、新会学宫历史文化街区等4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探索形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江门样本”,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华丽蝶变。
李树德手绘江门台山冈宁墟碉楼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江门市委、市政府的坚守。江门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5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5处、历史文化名城1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村(镇)5处。此外,还有大量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形成了江门侨乡独特的历史文化。
江门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成效明显,主要在于早谋划、早探索。早在2007年,已成功推动“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至今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江门更是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立法保护。2020年,江门以地方立法出台了《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23年又印发《江门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江门的“出圈”,不但印证了“十年如一日”的保护坚守,还是江门文化产业,“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生动例子。
赤坎华侨古镇是江门市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2014年,启动升级改造活化利用。传统街区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具有多重难点,赤坎华侨古镇项目用了10个年头,凝聚多方心血,探索保护传承和活化。今年1月初试运营,仅春节假期7天所接待游客量就超过21万人次。赤坎古镇十年磨一剑的案例是江门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生动写照。
李树德手绘梅家大院——《让子弹飞》《狂飙》取景地
此外,江门文化产业持续积蓄动能、“练好内功”:用赤坎华侨古镇、古劳水乡等龙头项目来提升整体拉动力,以台山芦荟庄园、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等精品项目增强吸引力,通过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等产业融合,提高竞争力,让江门文化产业抓住“窗口期”、跑出“加速度”。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多年的坚守成就了这次‘狂飙’。”江门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邝积康感慨道。
接下来,江门将积极打造大湾区重要的优质影视作品取景拍摄地及后期制作地,持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不断提升江门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引客来江、留客在江,让更多人读懂江门、爱上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