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胖脸”字到咧嘴笑,20世纪现代主义中的海报艺术
《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英]西奥·英格里斯著陈丁力译中国画报出版社
世纪之交:艺术家的介入
《地址准,寄信快》,卡罗(杰兹·布热津斯基·卡罗)1970年设计。尽管时尚早已发生了变化,但英国邮政总局直到20世纪70年代依然还在使用与“二战”结束有关的有趣的图释风格,这使卡罗和哈里·史蒂文斯等设计师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都有活可做。设计师们以插图代替摄影,使邮局关于寄信时效的那种枯燥、打官腔的信息变得有趣起来。
《存钱……备用……》,邮政储蓄银行海报,汤姆·埃克斯利1969年至1979年设计。
有些海报设计师比其他人更有创意,或者在技艺上更具天赋,尤其在字体运用方面;艺术家们往往亲自绘制字体,而不是使用现成的字体。这些商业艺术家以一种既有效又能愉悦视觉的方式将文本、图像和信息结合起来。“意义最大化,手段最少化”,这是阿布拉姆·盖姆斯关于海报设计的座右铭,摒弃多余的手法,令海报有了一个核心主题。对这些设计师中的许多人来说,“二战”是一个忙碌的年代,因为他们要为战时的各国政府设计大量的宣传资料、打响舆论战。
“二战”后,包豪斯与美国风格的切换
《成长所需》,邮政储蓄银行海报,汤姆·埃克斯利1943年至1955年设计。
《集邮册,能省时》,哈里·史蒂文斯1959年设计。
《内陆信邮资每盎司3便士》,哈里·史蒂文斯1960年设计。
《寄信地址要写对》,曼弗雷德·瑞斯(ManfredReiss)1950年设计。出生在德国的瑞斯,父母都是波兰犹太人,他们察觉到氛围有所变化,于是在1937年举家迁往伦敦,时年瑞斯15岁。作为一名设计师,英国邮政总局是他的主要客户之一。1949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来自16个国家的新海报”设计展中,瑞斯的两幅海报入选。
被抛弃的“咧嘴笑”
《寄件地址清楚准确,邮局姐姐很好取悦》,哈里·史蒂文斯1969年设计。哈里·史蒂文斯1919年出生于曼彻斯特,为英国邮政总局、英国铁路和伦敦运输局设计过大量海报。
《去美国,就坐英国海外航空》,阿布拉姆·盖姆斯1959年为英国海外航空公司设计的海报。在这幅海报中,盖姆斯画了一位美国牛仔,牛仔头戴的帽子是由一栋摩天大楼和两块飞机尾翼组成的[尾翼上还有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极速鸟”标志,该标志是由蒂尔·李—艾里奥托(TheyreLee-Elliott)于1932年设计的]。提出“意义最大化,手段最少化”口号的盖姆斯,是人们常说的“以意义为本”的平面设计的先驱。
海报的转型:从商业到文化与政治运动
电影《无路可走》的宣传海报,保罗·兰德1950年设计。海报配色只使用了黑、白、红三色(图正中眼睛两侧的形状都是鲜红色。)
(本文节选自《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第三章“海报招贴”,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