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外研究、古迹修复、濒危动物保护……AI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强大
中国第一部从社会人文角度呈现人工智能(AI)应用的纪录片推出。
接下来我们看看AI给人类生活带来以及可能带来的惊喜与改变。
AI×地外研究
就在几天前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和马斯克还针对“AI应该赋能地球还是帮助人类移民火星”展开了辩论。
那么,人类究竟是否孤独?地球之外还有没有人类的家园?
未来AI或许能够告诉人类答案。
资料显示,该项测试由欧盟Horizon2020项目资助。纪录片拍摄期间,SherpaTT正在地球上地貌最接近火星的马拉喀什进行测试,并于去年年底完成了测试。
SherpaTT之所以拥有强大的能力,源于它的人工智能系统。据了解,该系统能够规划和重新规划前进路线,准确模拟出低重力下的反馈力,辨识出被卡住的危险地形,在发生故障停滞时,还能够进行自行纠错。
除了火星探测机器人之外,中国天眼也在搜寻着来自外太空的”问候“。
资料显示,脉冲星高速旋转产生的强烈辐射,是宇宙导航的好帮手。中国天眼日以继夜地捕捉脉冲星的信号,帮助分辨地面信号和宇宙空间的信号。对这些来自宇宙空间的脉冲信号加以利用,能够帮助人类在星际探险中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避免“星际迷航”。
此外,不同星体的脉冲信号有着不同的特点,超级地球的脉冲信号拥有自己的规律与间歇性。通过对搜集的脉冲信号的分析,中国天眼能够帮助人类找到超级地球。
就像纪录片中提到的那样:“解构每一颗行星的矿物成分,也是在解构人类的未来。”火星探测机器人SherpaTT和中国天眼对地外星球的探索,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移民火星。
AI×古迹修复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相信大家都看过,神秘而伟大的文物修复师们几十年如一日与文物们对话。如今,AI在文物修复上的应用,结合修复师们的劳动,更是让古老的文物插上科技之翼。
《你好AI》中展示了一项箭扣长城修复的项目。据了解,箭扣长城是英特尔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的首个项目,由于修缮检测人员难以到达,箭扣长城的修复极为复杂。不过,通过IntelFalcon8+无人机在高空探测长城的结构,自动搜集与分析数据,并制作成3D图像,对长城进行数字化虚拟修复,能够协助修缮人员制定修复方案。
据了解,这套照相设备能够在洞窟中自行移动和自动调节灯光,将每一幅壁画分成若干小份进行拍摄。按下快门后,图像即时显示在拼图系统中。此外,设备中的三维定位系统能在后期处理时校正画面的透视与变形。
敦煌研究院的吴健团队还为洞窟做了数字化采集工作,将“敦煌不再遥远”数字展带到了2000多公里外的石家庄,敦煌或许搬不出去,但AI让人们觉得敦煌并不遥远。
AI×方言保护
语言尽管随处可见,但事实上,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从全世界已知的6000多种语言中消失。
邓春雷团队找到了一位会讲满语的老人,对她的声音进行了录制,并录制了630分钟的样音。经过处理,邓春雷团队得到了2500多条语句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具有超强算力的服务器协同配合,提取出声纹特征、语言规律、语调程式。
资料显示,科大讯飞于2017年发起了“AI方言保护计划”公益活动,邀请全民参与保护方言,共建“中国方言库”。截至目前,参与该计划的人数超过300万。讯飞输入法也支持粤语、四川话、东北话、上海话、闽南语等多种方言输入。
谈到声音的复原,就不得不提到纪录片《创新中国》。该纪录片的配音用的是已经去世的配音老师李易的声音,正式由AI技术复原而成。主持人李瑞英和朱军等人表示,该纪录片的配音效果与李易老师生前作品的效果基本没有差别。
AI×濒危动物保护
英特尔的AI技术还应用于防止非洲地区的野生动物盗猎行为,非营利组织RESOLVE的TrailGuardAI摄像机在监测到偷猎行为后,能够触发电子警报,实时通知护林员,
除了英特尔,华为Cloud&AI产品与服务部在今年4月公开招聘动物语言翻译师,通过对多动物声音进行识别,协助华为云AI专家们建立动物声音分析模型,建立动物与人的沟通。微软的地球保护计划AIforEarth项目也在致力于保护地球的生态,为数十家致力于保护地球的初创公司提供基于云的工具和服务。
以上只是AI应用的冰山一角。事实上,AI在医疗、农业、交通出行等各个场景的应用都已经落地,各大科技公司也在着力扩大Techforgood、AIforgood的影响,AI和每一个普通人的距离并不远。“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在信息产业,而是已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