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及在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快速适应异国环境,了解异质文化对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决定意义。
一、语言文化差异及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因而,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
下面是笔者记录的一些中国的英语初学者在跨文化中常犯交际性日常用语的错误。
1.最常见的问候语中的差异
如:早上,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
-Goodmorning,teacher!
-Whatdidyouhaveforbreakfast?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们会根据具体环境说:
-Goodmorningclass!
Goodmorning,Mr./Miss/MsGreen."Teacher"是不能用作称呼语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问别人吃饭没有,而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问对方Whatdidyouhaveforyourbreakfast?再如:"像你去哪儿或""你吃了吗?"从字面上翻译,就是"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大多数西方人对这一问候语的正常反应是表示不理解,或直接回答"这事与你无关!",感到这是对他们私生活的一种侵犯。
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这样的问话并不是真的提问,也不是真地想知道你早上吃了什么或去什么地方,而仅仅被当作一种问候语。而在同样的场合,西方人的问候方式只是简单地说声"Hello"或"Hi"。英语国家的人们最大的禁忌,就是个人的隐私。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man'shomeishis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不必让外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诸如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政治倾向等私事,这类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应该尽量避免涉及到的。
西方人更爱谈论天气情况,因为天气是一个中性话题。他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谈论天气,例如:
-Lovelyday,isn'tit?
-Miserableweather,isn'tit?
-It'shotforthistimeoftheyear,don'tyouthink?
不过,在谈论天气时,很少进行简单的描述,如"It'srainingtoday,isn't"最好增加某种评价性的话,比如可以说"It'srainingterriblyhardtoday,isn'tit?"
2.特殊场合中的文化差异
美国是个注重个性的国家,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适应彼此的习惯,他们很注意与人相处的分寸,不过分亲昵,但也保持经常的联系。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去拜访朋友时,可以送礼物给主人,但决不会送东西给主人的伴侣。去参加朋友生日或朋友婚礼一般送朋友礼物。
总的来说,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很清晰、分明,是以与他人的关系而定,总是把自我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出发,强调群体。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似乎那样才表现出与人交际中的真诚,或同时也喜欢把别人老底探个究竟,不然就觉得不公平或被别人欺骗了。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观察世界、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从而导致信息误解,以致伤害对方,引起文化冲突。有时自己善意的言谈会令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粗俗。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能主动增加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就能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与人交流,就会较少出现交际失误,大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了解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在实际交际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刘润清教授曾说过"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劣……容忍另一种文化不是低三下四,而是豁达、通脱、有教养的结果"。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也越来越多。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小詹姆斯·M·瓦德曼.违反礼仪的英语会话[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王仕松.交际英语[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语用原则;差异;对比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与西方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这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习惯,对于看似相同的语言表达,中西方民族也许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也起着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际双方的言语误解甚至交流失败。
二、中西方语用原则文化差异的根源性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变得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语言,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学习英语的大潮之中来。但是,在我国,由于英语往往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很多人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语的基本表达上,即使已经说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英语的语用原则掌握不多,导致了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够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当中去,从而容易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或者交流不畅的情况。因而,文化之于交流来说,显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对于人的思维和行动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则来思维和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它们的文化精神渊源却大大不同,从而使得双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却主张“天人相分”的观点,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观念,而西方文化却宣扬的是“个体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会通过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行为表现出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背景。应该来说,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其实质就是两种文化进行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一个过程[2]。
三、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用学属于一种跨学科的语言实用学范畴,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在特定场景中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情况。换句话说,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语句字面含义的意义,亦即话语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要普遍遵守的两个基本准则就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个言语交际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原则中的合作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会自觉遵守合作原则。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最为基本的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也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这样,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则,即礼貌原则[3]。这种原则往往是在人们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原则,即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礼貌原则来进行补救。由此可见,人们交际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交叉使用的。我们要尤其重视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使用规则和原则,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尽量避免语用原则使用不当造成的交际失败。
(1)中西方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则”,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来的。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顺利完成,交际双方都在遵循着某些会话准则,这就是“合作原则”[4]。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关乎“说什么”,第四条则关乎人们“怎么说”这个问题。应该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自觉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自然、无准备的言语环境中,人们并不严格遵守合作原则。这并不是说人们故意违反该原则,而是为了要产生某种较为特殊的会话含义而不得已为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人们交际行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在进行会话交际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的意义。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来使得交际顺利进行,这就是著名的“礼貌原则”,它主要是出于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显示出尊重对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态度。一般来说,礼貌原则包含有六个方面的准则,即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同情准则[6]。应该来说,礼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人们之间的相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1]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M].inGrice,H.P.(1989),orinCole,P.andMorgan,J.(eds.)SyntaxandSemantics,Vo.l3:SpeechActs.NewYork:AcademicPress,1975.
[2]Hall,E.T.BeyondCulture.GardenCity,N.Y.:AnchorPress,1976.
[3]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4]Levinson,S.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5]高灵丽.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4).
[6]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英汉语言文化意识影响
早在1904年Jespersen曾说:“Learningaboutthecultureisthehighestpurposeoflanguagelearning.”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让其更多地了解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否则,我们的英语教学只能是对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的教学。本文通过阐述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对语言的主要影响,分析了加强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语言意义的差别
2.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其风俗习惯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习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影响到了风俗习惯,尤其是在节日和宗教方面,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习语。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Festival,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Easter,AprilFools’Day,Mother’sDay,ThanksgivingDay和ChristmasDay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就可能招致“贪财”之嫌。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内在感情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事物会在我们的心里唤起相同或不同的表象,不论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往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同一事物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事物在具有不同文化意识的人的脑中所映射的表象也许是一致的,但对于其内涵意义,内在感情却是不同的。如“Heisawolf.”这个句子会使英美人理解成“他是个色狼。”,而中国人会想到“他豺狼成性。”,因为英美人所理解的“wolf”有“下流”等内涵意义,而中国人则偏重于“凶残”、“野蛮”这一类的内涵意义。英语国家的人在赞美一个事物美好时,如用“nice”则带有“女性”的特殊内涵的感彩,而用“good”则在内涵意义上是“中性”的,也就是不带文体和感彩,由于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对这两个词在内涵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也许就不甚明了。
4.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禁忌语言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CockPrize,但“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RoosterPrize。再比如,欧美人十分喜爱养狗,有狗户口、狗居室、狗罐头、狗洁身剂等。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不会离弃,更不会背叛,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之下,英语中的dog常用来指忠实的伙伴,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属于褒义词:jollydog(快活的人),Youdirtydog.(你这个坏小子,常带疼爱色彩,属褒义),tohelpalamedogoverastile(助人于危难,仗义勇为),topdog(当权者),abigdog(大亨)等。形容人“累极了”用dog-tired。而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常常带有厌恶的色彩,在汉语中属于贬义或禁忌语,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苟蝇营”、“狗尾续貂”、“鸡鸣狗盗”等。
总之,人们常常借助于语言来表现某种文化,文化是一种“载体”,文化上的错误比语法上的错误后果更为严重,语法上的错误只要不影响表达,是可以忍受的,但是文化上的错误会给对方造成伤害,而对说话者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关键词:中职英语交际能力文化差异培养对策
中职阶段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提升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基础,在培养对策中,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还要从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来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维模式、教育特色、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语言源自生活,对社会文化传统及习俗的了解是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
一、中西文化背景差异性研究
二、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英语交际能力中的基础作用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丁静.英语语言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关联性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观价值观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
料);花草有情人有爱(爱护绿地)。
服从你的渴望(雪碧);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没有艾特,就没有美国(艾特面包);骆驼世界,任我闯荡(骆驼香
烟)。
中国贤者的思维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善于总结直观经验,以直觉体悟和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是思维具有模糊性。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西文化;手势语;目语;着装
【中图分类号】H01
Introduction
Nonverbalcommunicationreferstoallofthewaysofcommunicationexceptforthelanguage.Nonverbalcommunication,likeourverballanguage,isalsoapartofourculture.Inthisarticle,wewilltakethefollowingasexample:gesturelanguage,eyecontact,dressing.Differentcultureshavedifferentwaysofcommunication.Therefore,indifferentcultures,thesamenonverbalcommunicationmaynothavethesamemeaning.
I.Gesturelanguage
Handisthemostimportantpartofthebody.Whilegesturelanguage,bywhichpeopleusuallyexpressthemselves,isthemostimportantnonverballanguage.Thesamegestureindifferentculturesmayhavedifferentmeaningsoreventheoppositemeanings.
InChina,thethumbupmeans“good”,whilethelittlefingermeans“bad”or“poor”.ItembodiestheChinesecultureofrespectforseniority.InUSA,thethumbupmeansaskingforalift,whilethethumbdownmeans“bad”.CirclingthetemplebyusingthefingermeansusingbraininChina,whileinAmericaitmeansbeingcrazy.
II.Eyecontact
Onecoulddrawupquitealistof“rules”abouteyecontactinChinesecultureandinWesternculture:tolookornottolook;whentolookandhowlongtolook;whotolookatandwhonottolookat.
Whenpeoplearetalkingwitheachother,theyneedmoreeyecontactinwesterncountries.Forthemeyecontactmeanspoliteness,respectandtrust.SothetimeforeyecontactislongerandmoreoftenforwesternpeopletocommunicatethanthatforChinese.Becausewesternpeoplethinkthelackofeyecontactmeansthelackofhonestyorbashfulness.InChina,peopleavoidstaringatothersjustbecauseofpoliteness,respectorobedience.Therefore,ifweChinesegivelesseyecontactthanwesternpeople,theywillthinkwearelookdownuponthemandfeelangry;weChinese,especiallyyoungfemale,mayconsidertheyareimpolitebystaring.
III.Dressing
Inmodernsociety,dressingsymbolizessocialstatus,oroccupation.Thepeoplewhoaredressedformallyshowmoreprestige.
Inwestern,therequirementfordressingininvitationsisusuallyprintedinthelowerrightcorner.IfwritingWHITETIE,menshoulddressinformaldressorTuxedo,withstiffcollarshirtandwhitetie;Womenshouldbeinlongdresswithbareshouldersandback.IfwritingLoungesuit,maleguestsneedtowearasuitandtie,andthereisnostrictlyrequirementsforcolor.Femaleguestsmaywearadressorskirt.IfwritingDressinformal,peopleoftenaredressedmorecasually.WhileChinesehavenosuchdetailedrequirements.
Conclusion
Inconclusion,nonverbalcommunicationisoneofthecommunicationways,andplaysanimportantpartinassistinglanguagecommunication.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weshouldknowmoreaboutthedifferencesandtheconflictsofdifferentcultures,treatthemcorrectly,respectother’sculturesandcommunicateequally.Onlybythiswaycanwecommunicateeasilyandwellwithotherswhoarefromdifferentcultures.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8]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来传递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形式的不同含义,把它们放置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表现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培养这种能力。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
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含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美国著名学者萨默瓦(samovar)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接收者或输出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在本文中,非言语交际指的是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它主要伴随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
二、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时不时的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其实也是对交际的一种补充。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体态语。非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就是体态语的运用。体态语是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下面就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等等来分析一下这种差异性。
一、手势上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利用手势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一方面,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直,表示“OK”,即同意、赞成;英国人用此表示顺利、不错和许可;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用其表示深恶痛绝并同时使劲咬牙。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表达“过来”这一意思的时候中国人用手掌伸出,手心向下,指头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回伸缩。而在美国人大都是手握成拳伸出,手心向上,食指朝着自己的方向来回伸缩。这对有些中国人、日本人等一些亚洲国家来说,这一动作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行为。当然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二、面部表情上的差异性。面部表情是体态中最能表现出情绪的非言语行为。西方人的表情比东方人变化多,表情丰富,常常有些夸张的表情;而在东方文化中,抑制自己感情的流露被认为是有修养的表现。比如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内敛含蓄是一种谦让,喜怒哀乐常常不形于色。汉民族在贵宾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第安人却以开怀大哭迎接客人的到来。另外,某些场合的笑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通常情况下,微笑和大笑都表示友好、赞同、高兴之意,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不但不会让西方人感到高兴,反而会引起西方人的质疑。
三、目光接触。不同的文化中眼神的传递也是不同的。人们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达鼓励或拒绝,表示赞美与不满,表示爱慕与厌恶都会用不同的目光来表达。在法国,男子对自己欣赏的女性的凝视是一种公认的文化,看到一位美女一直凝视是一种欣赏的信号;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眼睛是个人存在的关键,他们交流时彼此目光热情地凝视着对方;在英国直接凝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在瑞典,用目光不停地上下打量对方是一种习惯;在日本,他们的眼睛看的是对方的脖子,不会眼对眼的只是对方;在中国,若有人紧盯着中国人一直看,他们会对这样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不安。
一、比如就空间距离来说。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的大小与文化和民族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有着不同的空间距离。西方人在交谈时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喜欢离得太近;而西班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时会凑得很近;拉美人在交谈时几乎是紧贴对方。东方人可以忍受着一群人挤在同一辆公交车上并坚持到终点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习惯了彼此间的身体接触;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不太习惯挤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属于自己的小汽车比较多,多数人是开私家车上下班,他们习惯了宽松舒适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