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关怀模式”,文字与按钮更大更清晰;视频通话支持模糊背景;升级个人隐私权限等。
甚至还加入了大家期待已久的语音消息暂停功能。
但讨论热度最高的还是“批量删除好友”的新功能。
相较于之前的单个删除好友,无疑更加高效便捷。
除了家人和真实朋友,列表里逐渐多了领导同事、代购微商、理发店托尼、宠物店老板,乃至楼下卖煎饼的商贩。
有些人,甚者连备注都不曾有过。
有时候,看着高达三位数甚至是四位数的头像,却道不出一句寒暄。
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即使曾经无话不谈的好友,联系的频率也逐渐由日变为月甚至是年。
成年人的友谊,就是这样一路走,一路丢。
在不断的疏远中理清了彼此的关系,互不打扰或者悄然离开成了最后的默契。
成年人的告别总是如此风平浪静,只不过彼此心知肚明。
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人不回复你的消息,是不是就不应该再给他发了?”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一针见血:
“不开着的门一直敲是不礼貌的,不回复本身就是一种回复。”
很多关系中,沉默往往就预示着结束。
朋友阿和与前男友在一起七年,从青春校园到初入社会。
毕业后阿和留在了一线城市打拼,前男友回到了老家考公务员。
虽然身处异地,但阿和认为多年来的感情可以支持彼此走下去。
三番五次追问之下,才得知男生早已接受了家里安排的相亲。
至此感情终结,两人坦然分手。
担心共同的社交圈会给彼此带来尴尬,阿和从来不去参加同学聚会,也不会在可能产生的交集的场合出现。
至于之后的他过得如何,是否结婚,阿和也无心过问。
既然选择了结束,互不打扰,各自安好是最好的方式。
真正的告别是无声的
人世无常,聚散无数。
你突然发现:有人朋友圈设置起了三天可见,有人单方面把你删除了。
熟悉的人渐行渐远,心里不禁多了几分感叹和遗憾。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生就像一个口袋,只能装一定数量的东西。
有时候两个人走来走去,随着命运际遇的各有不同,身边的人一定会更迭。
一个不问,一个不说,交集淡了,也就散了。
《前任3》中孟云和林佳相爱五年,一起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但在孟云生意有了起色以后,林佳却提了分手。
分手那天,林佳进进出出的拿行李,从客厅到卧室来回走了好几遍,但孟云却装作毫不关心的模样。
最后林佳没有吵闹,也没有宣泄,而是走到门口说了一句“走了”,便轻轻关上了门。
所有大张旗鼓的离开都是在虚张声势,真正想要离开的人总是不动声色的。
第二天却在所有人到来前不声不响的离职了,一声招呼没有。
看着整洁空荡的工位,才突然意识到,不是请假也不是迟到,是真的不会再见了。
诚如三毛所说:
“走的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这样也好,我们永远不告别。”
习惯失去,是成年人感情的常态。
很高兴你能来,不遗憾你离开
有人留下来,有人悄然删除离开,这是常态。
不再想与你产生交集的人选择主动推出,其实也是对你的尊重,没必要耿耿于怀。
不如好好利用“批量删除”,定期去删除那些不太熟悉或没有存在理由的人,让自己的朋友圈质量精简提升。
离去的人且就随他去,留住最亲密的关系才是正确的选择。
愿意和你继续成为朋友的人,是不会一直保持沉默的,比起费尽心思想要知道对方是否删了你,不如先理清身边的关系。
世间的每一段关系都和食物一样,有生产日期,有变质日期。
当你得到它时,你应该为它的新鲜而高兴,当你失去它时,你应该为它的尽力而坦然。
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至于那些还放不下的人,就留在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