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一看,好像是个假问题,这不废话吗?
哪有商家不想要私域的?
但老铁们仔细思考下,真的会是这样吗?
首先商家或企业在抖音花钱做推广、做投放,将用户和流量都沉淀到了抖音私域,而沉淀到抖音私域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要成交。
但问题是:凡是通过抖音(小店)成交的,平台都是要有抽成的。
是你的,都给你。
事实上,从抖音现在的流量分发机制和商业化逻辑来看,触达你的私域并不是免费的。
另外,有些大额重决策或偏线下重资产类交易,通过抖音貌似也没法直接成交。
比如房产、汽车、家居建材、搞品牌加盟之类的。
所以,商家真的会完完全全把抖音私域当成自己的私域来运营吗?
我觉得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转化这一步不解决、不能闭环,何谈私域呢?
上周末,在经过两次线下课的试听后,我决定给女儿报个线下网球课,而关于这次报名,与教练沟通了几句,正好我个人也总结了几点关于公域、私域的思考:
总结一下就是:
如果已成交,那么转介绍与否取决于商家的线下交付结果,而这还需要运营吗?
显然这类线下服务只需要服务好,交付好的结果就属于精细化私域运营了。
就是这么简单。
SO,事实上对于那些大额重决策或偏线下体验类交易类的商家来讲,公域触达才是重点。
商家更愿意通过抖音来给自己赋能,把抖音当成一个重要的公域引流渠道,而这就足够了。
抖音本身不生产“内容”,只是(优质)内容的搬运工。
抖音的高速用户增长和日均长达120分钟的用户使用时长的原始驱动力都是“优质的、爆款内容”。
而抖音的电商业务——即兴趣电商的成功也源自于“内容”,只不过,在兴趣电商里,“商品即内容”。
基于这个逻辑,淘宝的商品就是内容,只不过淘宝与抖音或今日头条分发的内容不一样而已。
但是在用户的心智当中,抖音是一个短视频内容或娱乐平台,它的基因就是娱乐和消遣。
刷抖音刷的是乐趣、刷的是玩、刷的是娱乐,而用户的认知又是非常难改变的。
比如淘宝有着明确的购物基因,我们逛淘宝的第一目的就是去购物、买东西、花钱。
我在《兴趣电商是什么》中论述过一个观点:
淘宝虽然也开始大力推短视频内容,但用户会没事打开淘宝刷短视频内容来消遣吗?
显然不会的。
我是来看你的作品的,结果你天天让我买东西。
但有老铁可能会反问,现在抖音私域不是提供了好多精细化运营工具吗?
好,我再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首先,抖音私域里4大场景分别是什么?
主页、私信、群聊和订阅号,分别来看下。
首先主页、私信是用户侧主动发起的行为,一般不会骚扰到用户。
为什么我买个沐浴露还要在抖音上加个群,在群里聊天,在群里交朋友?
我曾经加了几个抖音群,后来,就退出了,为什么?
消息push太疯狂了,一天会收到几十条,关键是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信息。
不客气的讲都是勒瑟信息呀。
这谁顶的住啊。
我在《兴趣电商是什么》中论述过,兴趣电商明显区别于传统货架电商平台的人找货,即用户带着明确的购物需求购买商品。
抖音的兴趣电商是货找人,通过千人千面的推荐算法,把商品与海量的兴趣用户连接起来,用内容激发用户的消费需求。
自始自终抖音的兴趣电商都强调的是“货找人”,由此可见,原则上用户可能并不存在“复购”这个心智。
而复购是用户主动发起的行为,比如通过搜索、订单列表入口等,与货架电商平台的属性更像,但这显然与货找人的兴趣电商场景是不match的;
如何用户都没有【复购】心智,谈私域是否就有点迁强?
另外,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决定了,平台会让用户根本停不下来,而停不下来的根本原因就是:
不断让用户发现新鲜“内容”——新鲜的人和事,无论短视频还是直播间,这样DAU才能稳定且持续的增长。
同时抖音平台也需要让新的流量和网红浮现出来,相当于是在告诉所有新进参与者:
在我这里,新人永远都有机会。
当然抖音也在不断迭代,比如首页内测增加商城入口,搜索结果页提升商品Tab顺序和商品信息权重等。
都是培养用户在抖音平台的复购心智和行为。
那难道说抖音做私域就真的是个伪命题吗?
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
毕竟抖音做私域本身是有天然优势的,我在上篇中提到过:
不过,老铁们,在这里我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
我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iPhone离开天猫、京东这些电商渠道,还能有很好的销量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毕竟即使不在这些渠道开卖,还有其它渠道亦或自有渠道,关键是用户认可的是iPhone品牌,而非渠道。
iPhone拥有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用户是跟着“品牌”走的。
不仅如此,有些电商渠道反而还要依靠像iPhone这类品牌来帮助自身拉流量、拉用户。
比如拼多多,每次都用iPhone等商品,通过百亿补贴、低价正品的营销策略,覆盖到了更多日常触及不到的一二线用户;
同时还起到冲GMV和提升拼多多品牌影响力的作用,一箭双雕啊。
不仅线上如此,线下也是一样。
正常来讲,如果你要想开个奶茶店,还要高价去求商圈一个好位置,但光有钱还不一定能行,毕竟坑位有限。
但对于喜茶这类网红店,不仅商圈会提前预留出好的位置,有可能还会免租金,毕竟这类网红品牌还能反向给商圈拉流量,拉人气。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
这是否意味着品牌就是商家最大的私域?
如果基于此逻辑来看的话,那么与淘宝的淘品牌类似,在抖音电商业务的发展当中,必然也会诞生一批抖音站内原生品牌,江湖都把它们称之为“抖品牌”。
得益于短视频种草与直播拔草的高效双频共振场景下,已经有一些商家或达人,已经或正在孵化自己的抖品牌。
比如罗拉密码、UPstar、蜀中桃子姐等;
事实上【品牌】不仅只限于商家或企业,个人、主播、达人也同样适用。
我再给老铁们举个例子。
【辛巴】,想必老铁们都不陌生,自称农民的儿子,并通过“售卖”假燕窝,以一已之力净化了整个直播带货乱象。
即使停播几个月(前几天又被封了),然而在8月份的带货排行榜当中依然高居总榜第三(快手电商生态第一)。
在这里,大伟暂且不论辛巴这个人怎么样亦或是否单场投入百万资金用于购买公域直播间流量,单从直播带货排行榜及GMV数据来看,【辛巴】这个个人品牌或IP,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事实上,我并没有在辛巴直播间买过东西,也不太清楚辛巴的家人们的用户画像是什么,而能撑起如此大的GMV,足以证明了,除了其极具性价比的供应链优势外,
【辛巴】在老铁心里的被信任程度之高。
用户就是认可【辛巴】这个真性情的人。
It’samagicworld。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人都要扎堆要做个人IP的原因。
所以,还是应了那句:品牌才是最大的私域。
私域的本质就是信任关系。
流量:最近对你感兴趣的人。
而我个人对于“流量”是这样来看的。
准确来讲,最近对你感兴趣的人应该来定义【公域流量】。
【私域流量】可以是【一直对你感兴趣的人】。
而一直对你感兴趣的人,难道不就是对你的信任吗?
所以,私域的本质就是信任关系。
难道不是这样吗?
品牌的另一个解释就是:可信赖的,不坑老铁。
你品,你细品。
私域不就是免费的吗?
而作为商家或企业,如果你给用户带来哪怕一点不好的用户体验,用户都可能会随时取关、随时退群。
这样的成本不可谓不高吧。
所以,这引出第三个逻辑:
群内主要是优惠触达,直播信息触达,短期内没问题。
但再败家的媳妇也不能天天都买东西吧。
而增长逻辑则是精细化运营,服务用户,但从不打扰用户,如果你把“私域”比喻成自己的鱼塘,但养鱼总要给鱼吃饲料吧?
所以,大伟在这里总结了关于私域运营的三段论:
轻触达,能服务,终成交。
我拿我自己的亲身体验的case来说明下:
轻触达:
轻触达主要体现在朋友圈的触达——优惠触达、信息触达、品宣触达。
朋友圈发文这种方式最nice的地方在于,对于用户来讲,压力不大。
用户想看了可以点开看详情,不想看了,轻轻滑动屏幕即可略过,没有社交和消费内容的压力,也不会打扰到用户。
可服务:
终成交:
有了信任,成交自然水到渠成。
上个月我的车提示问题,而且对方还告诉我现在店里有活动,可以优惠。
我并没有觉得他要赚我的钱,反而觉得很有温度,服务很到位。
结果还真是令人满意。
整个交易、服务过程润物细无声。
所以私域运营就是通过精细化运营不断升级双方的信任关系,最终实现:
轻触达,可服务,终成交。
以上私域运营三段论我总结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能代表所有用户。
但我的问题是:
一个正常的用户(非私域运营)什么场景下会有定时发送朋友圈内容的需求?
或许刚开始尝鲜会使用,但绝不是刚需。
比如一方面发朋友圈多了,内容会被折叠显示。
加好友时又必须选择权限、朋友圈是否可见。
而另一方面,之前把好友人数上限放宽到1万人,现在又内测设置朋友圈定时发送内容。
很显然是两类互斥的蜜汁操作。
我的问题还是:
一个正常的用户(非私域流量运营)哪会有这个需求场景?
一个正常的用户甚至压根就没有切换账号的需求。
我猜只有私域运营或微商,或许才会需要有多达4个账号进行来回切换的运营需求吧。
所以,我猜测:
所以,先留个口子吧。
公域做规模,私域做利润。
以上。
作者:孟大伟
本文由@孟大伟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你要一定要记住,长得好看是不能当饭吃的,非常好看可以。
小时候以为长大了就可以不用看成绩了没想到……长大了要看业绩……做运营太难了。
公司新来了一位同事姓康,平时不太爱说话。一美女同事就逗他:“康师傅,我能泡你吗?”然后康师傅说了一句话,嗨翻全公司,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吗?
顶!
降低期望,把手机关掉,焦虑就没有了。
实在!很多事情并没有捷径,有捷径也轮不到你。比如我每天坚持看运营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