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市场“无规则”游戏在加速泛滥:美联储通过无限量宽(QE)、通过零利率收购本国银行抵押商票、把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变为0%。本国经济各项指标上来后,美联储就开始缩表加息,再次割全球韭菜,让弱小国家货币再次贬值,失去参与国际贸易、投资能力;通过政治手段,破坏大宗商品供应链,让你有钱也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通过金融制裁,让多年建立的输油管道,固定采购的大宗商品无法支付……正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尼古拉斯·穆德在其《经济战的代价:对俄制裁将颠覆世界秩序》一文中所说“对俄罗斯的制裁将比以往历史上任何制裁更强烈地影响全球经济,也将产生溢出效益”。
有鉴于美国及其货币一贯的霸权行径,新的支付货币和结算方式一直在尝试改变中,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新旧规则交替使用的生态环境下,对中国境外国民财富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范突发和传统金融风险成为“走出去”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走出去”企业的汇率风险及应对
根据中国商务部《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2.8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5万家,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地区),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7.9万亿美元,约占中国企业总资产规模的10%。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在地区分布上仍然以亚洲为主导,但拉美和非洲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大幅超过欧洲和北美地区,具体如下图: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境外企业资产总额的绝对值和相对占比已不可小觑,拉美和非洲等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投资增速明显加快,“走出去”中资企业如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容忽视,加上当前美联储开启紧缩货币政策、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汇率波动势必加剧,金融风险凸显,“走出去”企业在投资目的国面临的汇率风险正在逐步加大,特别是那些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稳定性差、金融市场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和国家。
“走出去”企业因为业务模式不同会面临不同类型的汇率风险,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别,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贸易型企业
其汇率风险主要因为贸易结算货币多为美元、欧元等外币,而出口型企业在国内的生产成本和进口型企业在国内的销售收入均为人民币计价,因此汇率波动会导致企业出现亏损风险。
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包括:
(1)贸易型企业目前主要通过与商业银行叙做外汇远期(FXForward)、外汇期权(FXOption)等汇率保值业务,提前锁定结算汇率。
以进口型企业采用外汇远期锁定购汇成本为例,效果如下:
进口型企业采用外汇远期锁定购汇成本示意图
2.海外工程类企业
其投资款项主要通过银团贷款或双边贷款获得,一般以美元为主,与海外业主签订投资协议时会面临以下几种情况:
4.银行等金融企业
一般国外监管对银行等金融企业有最低资本金规模限制,且资本金汇入后需兑换为本币并在当地经营,因此主要面临资本金和本币收入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由于金融机构在海外的设立一般着眼于两国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均为长期经营,资本金保值一般通过业务经营实现保值,在高风险、欠发达国家,本币贷款不良率高,银行通常将资本金投资于该国国债进行保值增值,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对龙头企业的贷款和国债投资两种方式并行实现资本金保值增值。本币收入可根据需要按年将一定比例购汇后汇给中国母公司以规避汇率风险,如果所在国投资收益大于汇率波动风险,一般也会留存继续投资。
二、非洲项目规避外汇风险案例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增长迅速,然而非洲大部分地区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普遍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如政治风险(地缘政治、战争、社会动荡等)、经济风险(汇率贬值、外汇管制、交易对手信用、融资难等)、法律风险(合规、反洗钱风险、诉讼、纠纷和争议等)、文化风险(民族、宗教、文化冲突等)。
这里仅以中国企业涉及较多的建筑工程行业为例,对因非洲地区本地货币贬值和外汇管制造成的外汇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规避该风险给出建议。
汇率是双向波动的,既有风险也有机会。经营性企业一般不将投机作为盈利的手段,有长期国际业务经验的跨国企业通常使用金融工具对冲远期外汇收入的汇率风险,如远期外汇交易,借入远期外汇收入同等金额与期限的外币融资等,这些操作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财务数据的大幅波动,无论这种波动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然而由于部分非洲本地货币外汇市场容量有限,波动幅度较大,又面临管制,对冲汇率风险的手段极为有限。
非洲地区本地货币普遍存在着长期贬值的趋势,如阿尔及利亚第纳尔一年来(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对美元贬值近7%,五年来累计贬值达23%。而中国企业在非洲项目的利润水平一般在10%~15%左右,建筑工程项目的周期又比较长,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汇率风险,将会使企业利润大幅减少甚至出现亏损。
1.投标洽谈阶段
该阶段,企业需对项目进行投标,与业主就项目细节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确定。由于外汇储备有限,不使用他国或国际组织援助的项目业主(通常为当地政府机构、国企等)普遍要求合同款项中仅一部分使用外汇(如美元或欧元)支付,其他使用本国货币支付。如果当地货币贬值趋势明显,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应尽量争取提高外汇支付的比例,也应争取部分使用人民币支付。目前,非洲项目人民币的使用比例也在逐渐提高,可有效避免汇率敞口风险。
此外,部分非洲业主只接受当地银行开立或转开的保函,中资企业可借助自身在中资银行的授信额度,委托当地银行转开投标、预付款和履约保函。
2.项目启动阶段
该阶段,企业需对项目启动作好准备,如筹备启动资金、采购原材料、雇佣人员等,部分项目业主会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企业可以将其作为启动资金,而有的项目企业需自行垫付启动资金。由于汇率贬值趋势和外汇管制,企业应注意尽量减少自有资金进入当地,减少所持外币兑换成当地货币使用。
大部分中国企业会将项目结算账户和资金平台设立在资金流通较为便利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欧洲地区的伦敦、巴黎,亚太地区的香港、新加坡等,而中国企业合作较多的中资银行在这些地区也普遍设有分支机构,合作较为便利。
中国企业可在当地银行申请本地货币融资作为项目资金,未来以业主付款作为融资还款,以避免自有资金投入较多。如当地银行授信较难获得,可在国内或金融中心的中资银行申请开立融资性保函到当地银行作为担保手段申请当地融资。需要注意的是,当地业主拖延付款的现象较多,企业应合理预估和制定融资还款计划。
3.工程开展阶段
企业按计划开展工程建设,业主根据工程进度按照合同分阶段验收支付工程款。企业仍需注意避免自有资金入场或垫付工程资金,可采取前一阶段提到的融资方式进行当地融资,阶段性完工后尽快催促业主付款,当地采购尽量使用所持当地货币,合理预估现金流,结余当地货币资金尽快兑换成外汇。
此外,为了保障派遣至当地的中国员工的利益,中资企业可将其工资分为两部分:少部分以当地货币在当地发放,满足其日常生活需要;大部分工资以外币或人民币在项目所在国境外支付,避免员工工资遭受外汇管制无法汇出的风险,应注意该种操作是否符合当地法律、税务等有关规定。
4.收尾阶段
同时要防止由于当地采购和支付比例有限,企业面临工程完工后,仍然持有较多当地货币无法处理的情况。在采取一些变通做法时,要注意符合当地法律要求。
综上,为了避免非洲项目的外汇风险,中国企业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1)减少汇率敞口,尽量提高业主支付外汇的比例;
(2)充分利用银行授信资源,尽量减少自有外汇资金进入当地;
(3)合理预估现金流,当地采购和支付工资等,尽量、尽早使用当地货币,减少持有的本地货币资金。
中国企业在开展非洲项目前,应与我国驻当地外交商贸机构和有当地业务经验的中资银行、较早融入当地的其他企业进行充分沟通,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和潜在风险,做好应对措施。
三、国际环境引发的无规则金融风险考量
俄乌冲突发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更是有恃无恐,乱用长臂管辖,将经济、贸易、金融政治化。国际规则不再是在商言商,而是政治压倒一切。比如,美国认为俄是敌对国家,欧盟就不能购买其能源,采购其粮食、化肥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只能改变其采购渠道,改从美国或其他盟友进口。引发全球通货膨胀,特别是欧洲3月份:土耳其通货膨胀率超过61%,创下20年来通胀新高;英国升至7%,创30年来新高;德国升至7.3%,为“两德”统一以来的最高值;西班牙达到9.8%,创37年来新高。全球出现生活物资短缺,大中商品价格暴涨,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企业面对的风险除了金融本身汇率、利率、货币,支付条件选择风险外,还可能因政治风险,战争风险,文化风险引发对经济、贸易、金融的制裁、长臂管辖风险。美国将契约精神彻底抛弃,冻结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中央银行70亿美元外汇储备,不经法律程序就没收了;冻结俄罗斯3千亿美元黄金和外汇储备,让世界深感恐惧,各国纷纷加速抛售美债。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海外资产,“走出去”企业不得不提高警惕,做足防范预案。
做好海外资产金融风控的功课不仅要从历史的维度说清楚,从现在的维度讲明白,还要动态分析,从冷战时期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各个阶段融入国际大循环,到新冠疫情爆发,再到俄乌冲突开战并不断升级,情况越来越复杂。从正常的管理方式到加入复杂因素的管理方式调整,不仅要了解原有的规则和惯例,还要对每天的制裁和反制裁措施的效果等新的情况加以分折,提出应对措施和调整应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