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四川省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建设指南》的通知
现将《四川省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建设指南》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2023年11月8日
四川省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建设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统一、融合、开放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优化标准规划布局,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强化标准应用实施,以标准化建设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协同推进。完善现代农业标准建设指南顶层设计,明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系统梳理现代农业标准化需求,注重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作协同,有序推进标准化各项工作。
需求导向。按照“控制总量、提升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紧贴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初加工、储藏与废弃物处理等方向标准研制,持续提升标准的先进应用水平。
强化应用。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协同发展,适时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创新标准实施方法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标准对现代农业产业的引领作用。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修订标准数占应修订标准总数的30%,到2030年,完成一轮标准修订。重点标准制订工作稳步推进,计划每年完成10项标准。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标准化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标准化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基本框架
四川省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分类主要分为A基础建设、B农业机械、C种业、D种植业、E养殖业、F初加工、储藏与废弃物处理、G美丽乡村建设等七个部分(如图1所示)。
其中,A基础设施标准主要用于指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畜禽养殖场建设、智慧农业建设等,为现代农业提供产地支撑。
B农业机械标准主要用于规范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的技术操作要求等,为现代农业提供装备支撑。
C种业标准主要涉及种质资源的鉴定描述/品种品系、繁育技术,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种业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D种植业标准主要涉及土壤肥料、生产技术和植物保护等方面,主要用于指导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花椒等作物高效高质生产,为我省现代农业种植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是现代农业发展与应用的“主战场”。
E养殖业标准主要涉及草业饲料、生产技术和动物保护等方面,主要用于指导家畜、家禽、水产、桑蚕与蜂业等优质高效安全生产,为我省现代农业养殖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是现代农业发展与应用的“主阵地”。
F初加工、储藏与废弃物处理标准主要涉及种植业初加工、养殖业加工、农产品储藏和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是现代农业产业链后端保障。
G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主要涉及宜居和美乡村和美丽休闲乡村等方面,主要用于指导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服务建设等,是现代农业的“目的地”。
依据现行地方标准(详见附件)作出以下建设建议。
(一)基础设施标准
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种养殖基地、智慧农业等标准。
1.农业基础设施标准
主要规范高标准农田、旱作农业、农业节水技术等方面。目前我省农业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耕地建设、农村能源等方面,数量虽多,但涉及面不全,要重点围绕四川农业生产实际开展基础设施标准研制。此外,对部分冗余标准进行整合和修订。
2.种养殖基地建设标准
主要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养殖基地建设等。目前我省种养殖基地地方标准主要集中在畜禽养殖场建设方面,种植基地建设标准较少,后期重点围绕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椒等基地建设研制标准;养殖基地建设标准以整合和修订为主。
3.智慧农业标准
专栏1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向
根据四川省现有现代农业装备标准情况,后期重点围绕符合四川农业生产情况的基础设施建设、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物联网设施设备配置与应用、农业智能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研制;此外,对冗余的现有标准进行整合和修订。
(二)农业机械
主要包括种植业机械标准、养殖业机械标准、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标准等。
1.种植业机械标准
主要规范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灌溉机械、收获机械、设施种植机械、田间监测及作业监控设备等标准。目前我省标准主要集中在特定农作物机械种植规范,种植业机械标准涉及面窄,后期结合四川特有地形地貌,制定缺失亟用或符合四川特色农产品种植要求的种植业机械使用标准。
2.养殖业机械标准
主要规范饲料(草)收获运输设备、畜禽养殖机械、畜禽产品采集储运设备、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病死畜禽处理设备、水产养殖机械、捕捞机械设备等标准。目前,我省养殖业机械标准主要集中在畜禽产品采集储运设备上,养殖业机械标准缺口较大,但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较全面,后期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四川特色的养殖业机械操作标准。
3.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标准
主要规范种子初加工机械、粮油糖初加工机械、棉麻蚕初加工机械、果菜茶初加工机械、畜禽、水产品初加工机械等方面。目前我省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标准主要集中在粮油、茶、麻、桑上面,种子、果、菜、畜禽、水产等产品初加工机械标准空缺。后期结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缺失亟用或符合四川特色的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操作标准。
专栏2农业机械建设方向
结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四川省农业机械使用现状,围绕种植业机械、养殖业机械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制定缺失亟用或符合四川特色的农业机械标准。
(三)种业标准
主要包括鉴定描述/品种品系、繁育技术、贮存储备等标准。
1.鉴定描述/品种品系标准
2.繁育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作物种子、动物种苗的繁育管理。包括种子生产技术、育苗嫁接、人工授精技术、水产人工繁殖技术等标准,覆盖面较全,后期标准以整合和修订为主。
专栏3种质资源保护建设方向
重点开展新品种繁育技术标准制定,现有冗余标准进行整合和修订。
(四)种植业
主要包括土壤肥料标准、生产技术标准、植物保护标准。
1.土壤肥料标准
目前,土壤肥料标准主要包括土壤监测与评价标准、土壤改良与修复标准和肥料及使用标准(如图2所示)。
图2土壤肥料标准
1.1土壤监测与评价标准
主要规范土壤等级、土壤墒情、耕地承载力的监测与评价。包括土壤采样技术、评价技术、监测技术等标准,覆盖面较全,后期以修订为主。
1.2土壤改良与修复
1.3肥料及使用技术
主要规范有机肥、化肥的使用管理。包括肥料的使用准则、施肥技术等标准。标准内容主要涉及常用生产肥料的使用准则,具有普适性,不建议针对单一产品制定施肥技术标准,后期标准以修订为主。
2.种植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包括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花椒及其他生产技术标准(如图3所示)。
图3生产技术标准
2.1粮油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谷类、豆类、油料等作物种植生产措施。包括栽培技术、规模化生产技术、套作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标准,覆盖面较全,后期标准以整合修订为主。
2.2蔬菜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绿叶菜类、白菜类、甘蓝类、根菜类、豆类、瓜菜类、葱蒜类、茄果类、水生、其他蔬菜等作物种植生产措施。包括栽培技术、生产规程等标准。目前蔬菜生产类标准数量丰富,但涉及面窄,葱蒜类、多年生、水生蔬菜等蔬菜标准缺乏,后期重点围绕缺失亟用或四川特色蔬菜研制标准。此外,部分蔬菜类标准存在年代久远,生产技术与实际生产情况脱节,要加强对已有标准进行整合和修订。
2.3水果生产技术标准
2.4茶叶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小叶种茶、中叶种茶生产技术规程和采摘技术等。目前我省茶叶生产标准覆盖面全,后期标准以修订为主。
2.5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川芎、川贝母、川明参等药材的种植生产措施。包括种植技术、生产技术等标准,涉及面不全,缺少部分四川特色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后期加强开展四川特色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的研制修订。
2.6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木耳、羊肚菌、姬菇等食用菌的种植生产措施。包括种植技术、生产技术、产品等级等标准,覆盖面全,后期以修订标准为主。
2.7花椒及其他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花椒及其他作物(如桑树)的生产技术规程。2023年已修订发布花椒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建议参考现有标准。
专栏4绿色种植技术建设方向
重点开展“川”字号特色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作物高质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标准研制;对冗余和内容与生产实际情况脱节的标准进行整合和修订。
3.植物保护标准
主要包括预报诊断、检测鉴定、防控技术、检验检疫等标准(如图4所示)。
图4植物保护标准
3.1预报诊断
3.2检测鉴定
3.3绿色防控技术
3.4检验检疫
主要规范植物体的病毒、真菌、细菌等检验措施。包括实验室管理、检验技术等标准,共有4项,后期标准以修订为主。
专栏5绿色防控技术建设方向
重点开展四川特色粮油、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等作物病虫草害监测信息化、外来物种防控与管理标准、绿色防控技术标准研制。对冗余和内容与生产实际情况脱节的标准进行整合和修订。
(五)养殖业标准
主要包括草业饲料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动物保护标准。
1.草业饲料标准
主要包括生产与初加工、质量与控制等标准(如图5所示)。
图5草业饲料标准
1.1生产与制作
主要规范牧草生产、饲料制作和初加工等技术要求。包括牧草生产技术、制作加工、间作技术、饲料制作技术、中药饲料添加剂制作等标准,草业饲料标准后期主要以整合修订为主。
1.2质量与控制
主要规范牧草病害防治、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包括病虫害绿色防控、防治技术规程等标准,后期标准以修订为主。
2.养殖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包括家畜、家禽、水产、蚕桑与蜂业等生产技术标准(如图6所示)。
图6生产技术标准
2.1家畜养殖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猪、牛、羊、兔的养殖生产措施。包括育肥、饲养管理、早期断奶、适时出栏、无抗养殖等标准,涉及范围广,但部分标准发布年限较为久远,标准内容与四川家畜养殖的实际生产情况脱节,后期主要加强对家畜生产标准的修订。
2.2家禽养殖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鸡、鸭、鹅、肉鸽、鹌鹑的养殖生产措施。包括生产技术、饲养管理、雏禽场质量等标准。标准覆盖面广,但部分标准存在冗余和与生产实际脱节等情况,后期主要加强对现有标准整合修订以及增加家禽绿色养殖等标准的制定。
2.3水产养殖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淡水鱼类、淡水虾类、淡水蟹类等水产养殖生产措施。包括养殖技术、水质调控、综合种养、增殖放流、鱼苗标记等标准,覆盖面广、涉及种类齐全,部分标准存在冗余,后期标准以整合和修订为主,可增加新型养殖技术等标准。
2.4蚕桑与蜂业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规范蚕、蜂的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等措施。包括浸酸、保护、冷藏、饲育技术、共育技术、上蔟技术、性能测定、人工育王、检测、鉴定等标准,覆盖面广,后期标准以修订为主。
专栏6绿色养殖技术建设方向
重点开展四川特色畜禽、水产、蚕桑、蜂业等高质高效绿色养殖技术等标准研制,对冗余和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的标准进行整合和修订。
3.动物保护标准
主要包括调查诊断、检测鉴定、防治技术等标准(如图7所示)。
图7动物保护标准
3.1调查诊断
主要规范家畜、家禽、淡水鱼、桑蚕、蜂等疫病调查与诊断。包括鉴别技术、采样技术、流行调查、风险评估、疾病诊断等标准,覆盖面全,后期以修订为主。
3.3防治技术
主要规范家畜、家禽、桑蚕、蜂等疾病防治措施。包括兽药安全使用、消毒技术、净化技术、疫情处置、防治技术等标准。标准覆盖面较广,但部分标准划分太细、存在冗余、标准年代久远的情况,此外缺少水产疫病防控技术标准,后期围绕重点水产进行标准研制,围绕畜禽、桑蚕进行标准整合和修订。
(六)初加工、储藏与废弃物处理
主要包括种植业初加工、养殖业初加工、农产品储藏和农业废弃物处理标准。
1.种植业初加工标准
主要规范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花椒及其他作物的初加工技术,目前我省初加工类的标准主要集中在茶叶加工,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将茶叶处理成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等,其余初加工标准空缺严重,后期围绕四川特色初加工技术研制标准。
2.养殖业初加工标准
主要规范家畜、家禽、水产、蚕桑与蜂业的初加工技术,包括畜禽肉制品初加工、水产肉制品初加工等,目前我省养殖业初加工标准空缺,后期围绕四川特色畜禽产品初制定养殖业初加工标准。
3.农产品储藏标准
农产品储藏是农业生产后端链条,主要规范初级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的储藏技术要求等,目前我省地方标准中关于农产品储藏的标准空缺,后期制定缺失亟用或符合四川特色农产品的储藏标准。
4.农业废弃物利用标准
主要规范种植业、养殖业废弃物的处理标准。目前我省地方标准主要集中在畜禽粪污处理和秸秆处理上,涉及面相对较窄。后期重点围绕种植业副产物(秸秆、谷壳等、中药提取废弃物等)、养殖业副产物(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种养殖废弃物(化肥农药包装袋、疫苗兽药饲料包装物等)收集与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循环利用等进行标准研制。
专栏7初加工、储藏与废弃物处理建设方向
重点开展作物、畜禽产品等初加工标准和储藏标准的研制,充实我省种养殖产业链后端标准;围绕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标准制修订,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形成全省农业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全链增值的长效机制。
(七)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主要包括宜居和美乡村、美丽休闲乡村。
1.宜居和美乡村
主要规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包括农村房屋设计、村庄改造、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等标准;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垃圾处置、村容村貌整治等人居环境标准。目前我省此类地方标准主要集中在路面、沼气池建设等这几个方面,后期围绕新兴服务业标准和人居环境标准研制符合四川省情的标准。
2.美丽休闲乡村
专栏8美丽乡村建设方向
以改善乡村人居居住环境、提升乡村人居生活质量为目的,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标准建设,加强农村厕所、粪污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专用标准制修订;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服务等标准制定。
四、重点任务
基于四川省现代农业标准建设指南框架,结合标准制修订工作有关要求,提出以下具体重点任务:
(一)持续强化标准制修订与废止
持续开展对省级地方标的制修订工作,对产业亟需和空缺的提出申请制定;对发布满5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提出申请修订;对应用价值低、涉及范围窄,涉嫌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等情况的将按程序废止。
(二)持续加强标准应用
围绕我省粮油、生猪、菜果茶药等主导产业,每年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示范基地。以产品为主线,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标准化应用模式,已龙头为引领,实施用标、对标、达标活动,持续强化标准应用,提升全省农业标准化发展水平。
(三)持续提升标准转化
(四)持续优化标准供给结构
五、组织实施
一是加快标准研制。按照标准指南明确的建设内容,加强产学研用等各方的工作协同,做好应用标准与基础通用标准、新制定标准与已发布标准的有效衔接。同时,注重引导地方、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等与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合作,推进标准研制。
二是实施动态更新。跟踪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趋势,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跨领域之间的协调联动,主动适应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标准建设指南的动态更新和完善,有效满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