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现代农业产业园(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本报记者付生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百姓一日三餐,既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保障,更是建设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作为全国农业大市,正在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要求,全力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赋予新时代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内涵,更好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用安全可靠高品质的农产品开拓市场,潍坊市用全国1.7‰的土地,贡献了全国7.2‰的粮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19‰的农产品出口额。
深化绿色种植,做到“产得好”
只有好的土壤,才能产出好的农产品。
在我国很多地方,随着土壤重复利用、过度开发和化肥过量使用,土壤板结、微量元素缺乏、土壤菌群失调等现象开始愈发严重。
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产地环境治理,积极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让“疲劳”的土地得到新生,让良田产出良品。
被誉为“蔬菜之乡”的寿光,为持续不断产出高品质蔬菜,先后实施了“沃土”“良田-良品”等土壤改良工程,全力推动蔬菜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记者来到寿光纪台镇吕家一村,看到这里用“土方子”制作环保酵素,把大棚蔬菜垃圾等变废为宝,既能当有机肥用,还能改良土壤。
村干部吕爱莲介绍说,他们的环保酵素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主要有水、红糖或糖稀,再就是果皮、菜叶或秸秆等,按照一定比例放置塑料桶中密封,经过2-3个月的发酵,就能用了。
村民刘美凤告诉记者,自用了环保酵素后,大棚内空气清新、肥力旺盛,原来板结的土地得到改善,一脚踩下去能有很深的脚印,说明土质很松软了,蚯蚓、小蘑菇现在棚里有很多。
记者了解到,像吕家一村这样推广绿色种植、科学种植的现象在寿光已逐渐普及。自2014年正式实施设施蔬菜“沃土工程”以来,寿光累计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通过大力推广生物、高碳有机肥,使大棚土壤内的有益微生物增多、有机质含量提高、土传病害显著减少,已对20万亩大棚蔬菜土壤进行了改良。其后,又实施“良田-良品”工程,打造500亩核心区、3000亩示范区的设施土壤改良新模式,从而为寿光品质蔬菜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良田-良品”工程实施负责人王宽告诉记者,他们专门做了对比试验,并请第三方试验机构做试验数据采集。最终结果表明,改良后的大棚,化学肥料的用量减少12%,农药用量减少30%,而且农产品产量上能提升31.1%,同时在果穗的长度、单果果实的果形、排列密度上都有明显的改良,品质也是大幅提升。
寿光还全力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工程,在重点打造的18个园区中推广应用蜡质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粘虫板、防虫网等物理防治产品,静电喷雾器等高效植保药械,天敌昆虫和熊蜂授粉等生物产品,以及生物有机肥等土壤改良产品,保证园区蔬菜全部达到绿色标准。
寿光的实践,是我市加快土壤改良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创新提升“三个模式”过程中,我市坚持以质量先导、生态升级、以土为本、环境农业一体化发展等为方向,以土壤改良、绿色防控为重点,取得良好效果。
以土壤改良为重点,强化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升。启动了“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计划,按照“结构合理、总量控制、方式恰当、时期适宜”的施肥原则,全面推进以配方肥应用和施肥方式转变为重点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在高密、昌邑实施了省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在安丘、寒亭、昌乐实施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项目,在寿光、青州、昌乐等设立了土壤改良示范区,采取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已完成退化土壤改良2.2万亩。
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到1352万亩,共节肥2.61万吨,平均亩增产小麦25.5公斤、玉米32.8公斤,增加纯收入6.5亿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我市还以病虫害绿色防控为重点,重点推广了电子杀虫灯、性诱剂、色板等物理杀虫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农药应用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全市绿色防控面积520万亩次、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56万亩。
同时,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和秸秆利用为核心的高效生态农业,合理利用禽畜粪便和秸秆,完善农业生产末端环节,在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同时,生产高效环保的沼渣沼液有机肥,物质循环利用,实现循环农业,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在,全市累计建设户用沼气达21万户,年产沼气6000万立方,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的科学链接,形成了以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带动的养殖、种植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型产业发展结构。
昌乐怡尔丰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猪繁育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他们建设了1000立方厌氧发酵罐和380立方贮气罐及配套设施的大型沼气工程,每年处理粪污2.77万吨,年产沼液、沼渣2.91万吨,年产沼气36.5万立方米,可为村里300农户供气,沼渣、沼液用来做有机肥用于粮食和蔬菜生产,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和农村环境,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种得好”
日常生活离不开瓜果蔬菜禽肉蛋奶,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如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种”“养”被赋予了重大使命。
我市不断探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和浙江大学诸城高品质肉研究中心等作用,集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认证标准,引进国际标准、推行国家标准、研发“潍坊标准”,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质量标准体系。
安丘有着“蔬菜出口第一县”的美誉。在安丘盛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潍坊友基江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常玉梅告诉记者,他们从2月15日就开始恢复出口业务了。
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1至4月份,安丘农产品出口实现逆势增长,同比增长12%。仅盛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每天就有1500多吨农产品发往欧盟、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00多家一级批发市场。
着力提升农业标准支撑能力,是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重要推动力。
在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先进的技术设施让人眼前一亮:大型水肥一体机、多功能植保机、智慧气象……整个基地实现了生产管理的全流程云端托管和远程操控。
围绕推进生产主体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市加快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设,并着力示范提高标准使用率,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在寿光推动确定了首批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五大示范园区,从产地环境、种苗选择、栽培技术、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等方面予以规范,全面推行“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标准化管理。
这种模式,彻底颠覆以往农业种植靠经验的“老黄历”,实现了高品质农产品流水线似的生产,打响了品牌,开拓了市场,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标准化好不好,农户和市场最有发言权。“我们只要选择种什么品种,其他的,诸如大棚、机械、农资、技术、检测都有统一的标准,省心省力。”寿光田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菜农赵世英说,以前种菜靠经验,今年种得好,不代表明年就能种好,现在有了标准化的“护航”,蔬菜品质年年有保证。
规模化经营是推广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基础。我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切实解决好怎么种的问题。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28186家、家庭农场达到8313家。依托合作社,积极开展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全市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65%。
坊子坊安街道洼里村,组建成立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原先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的土地集中在一起,统一标准,统一经营,握指成拳,全力发展有机蔬菜和水果种植。
玉泉洼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监事长刘向东告诉记者,合作社专门配套建设了奶牛、生猪养殖场,建设了沼气站和有机肥生产车间,通过循环利用生产成沼液和有机肥,为有机蔬菜和水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肥料。“这些条件都是单家单户种植不能达到的。所以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实行标准化规模种植,实现品牌化打市场,是我们村发展起来的基础。”刘向东说。
让好产品有标可依,我市不仅仅是让当地蔬菜实现高品质,还在努力走向全国。据了解,由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联合国内67家科研院所、企业等组建的蔬菜质量标准化创新联盟,已在山东、江西、内蒙古、四川、海南、西藏等省区设立19个试验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引领、质量管控、数据赋能、品牌营销”的标准化模式,推动标准落地和示范推广。
严抓投入品使用监管,保障“用得好”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监管是关键。
严抓投入品使用监管,我市实施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ABC分级管理制度,落实好农药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双承诺”责任制等制度,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投入品、使用高毒剧毒农药、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
记者来到安丘兴安街道四海社区检测站时,检测员正忙着对农户送检的蒜薹进行取样、切片、登记。该检测站负责13个自然村农产品上市前的质量检测。检测合格的产品会被出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方能进入市场进行销售。
抓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要抓好源头,管住“药瓶子”。安丘通过抓源头监控,建立起市场准入、连锁经营的农药监管机制,根据“企业申报、告知备案、动态管理”的原则,购买农药落实实名制,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当地还依托全覆盖的农产品监管体系,在大数据支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二维码追溯+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监管新模式,合格证与二维码结合在一起,随农产品一并上市,发挥身份证和质量保证书的作用,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控与可追溯,让农产品买卖更放心。
安丘已投资3000多万元,在各镇街区设立了102个社区固定检测站、20个畜产品检测站,购置了17部农产品流动检测车,检测站全部配齐检测、二维码打印等设备。“我们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二维码+合格证’追溯制度,全区域、全品种、全产业链覆盖,对进入市场的每一单农产品免费进行质量检测,凭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进行销售。”安丘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科长韩国成说。
在全市范围管好“药瓶子”,我市建立市场准入和监管名录,实行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并严格落实农药经营告知制度,辖区内所有告知的农药产品及其生产经营单位全部与监管查询平台联网,做到所有农药告知信息网上公示、门店张贴,便于农民购买、社会监督和执法监管。
同时,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严格落实农药经营进销货台账制度,并通过“潍坊市农药监管追溯平台”为辖区内所有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建立起进销货电子台账。
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了《潍坊市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条例》,并印发了《潍坊市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监督管理办法》和《潍坊市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等配套文件,确立了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国家限制使用农药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储备、统一防治、统一监管,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的基本制度框架。
强化农药监管追溯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农药信息化监管水平,实现农药生产经营使用全程监管。2015年建立了潍坊市农资监管查询平台,2017年升级改造为“潍坊市农药监管追溯平台”,实现了对农药生产经营使用单位、限用剧毒高毒农药定点储备经营企业、农药产品数量流向等的动态管理。
如果说农产品是人类的食物。那么,农药化肥等就是农产品的“食物”。我市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保障投入品质量。
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实施检打联动,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完善以重点、大宗农药产品例行检查为主,季节性产品专项检查、风险产品随机抽查为补充的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根据农时季节和农业生产实际,制定监督检查计划,重点检查产品的真实性、质量状况及非法添加行为,对不合格产品,责令停止销售、查清产品去向、依法采取措施,严防假劣农药流入农业生产领域,并及时组织查处,并上溯源头、下查去向,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确保“管得好”
5月份,省市场监管局安排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对全省蔬菜主产区进行质量安全抽样检验。在对寿光蔬菜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抽样检验中,共抽检蔬菜129批次,检验结果全部合格,蔬菜质量安全状况良好。
品质是农产品的“金招牌”,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市建立了“纵向分层监管到底、横向分块监管到边、纵横监管无缝对接”的立体型网格化监管机制,除市县两级外,还建设了110处乡镇检测站,2400多处企业、市场、基地检测室,能检测4000多个项目,实现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覆盖。
“每一个大棚的样品,都有一个单独的塑料袋,都贴上封条,还要拍照,做好详细记录,确保中间不换样。”寿光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办公室的韩宇说,这些蔬菜检测样品全部送至寿光检测集团高通量质谱农药残留快筛平台实验室。
“一天可以检测1000多个样品。”寿光检测集团快检部主任李凤芹告诉记者,实验室仅需20秒即可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且一次性筛查农药种类多达290种以上。如果发现样品农残超标,再对该样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执法部门也将跟上执法行动。
确保蔬菜种植户抽检覆盖率达到100%,蔬菜市场经营业户抽检率达到100%,寿光创新推行全域网格化监管机制,把全域15个镇街区划分为28个网格,寿光市级配备56名监管员、28辆专用车,对所有农资市场、合作社和种植户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进行全年全天候监管。
“采取集中抽检方式,对寿光15个镇街区随机选择1至3个村进行一次全覆盖抽检,每周可抽检样品3000批次,全部进行高质量定性检测。”寿光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调服务中心主任尹国美介绍说。
除了寿光市级的蔬菜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员,寿光15个镇街区也都设有镇级网格安全监管员。同时,有10个镇街聘请寿光检测集团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目前已为1000多家村头地边蔬菜交易市场和农村集市提供快速检测服务,每年可快速检测蔬菜样品20万批次。”寿光检测集团董事长王德亭说。
“大棚标志牌为网格化监管、抽样检测等提供方便和可靠依据。合格证作为蔬菜的身份凭证,是生产、销售、买卖可追溯凭证。”寿光农业农村局陈永波说。
此外,安丘对城区农贸市场、重点商场超市、学校食堂配套建设检测室,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日均快检600多批次。对进入市场的食用农产品严格审验产地准出二维码或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入市,并倒查问题根源,以严格的市场准入倒逼生产者执行产地准出。
支撑这套制度有效运转的,是安丘自2012年起开发建设的大数据监管平台,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在线化和数据化。该平台上连省农业农村厅和市农产品监管平台,下连安丘镇街区14个农产品监管办公室、102个社区检测室和各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资店,实现了省、市、县、镇、社区五级互联互通,监管信息共享。
依托信息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目前,我市已构建起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做到了农产品产、购、储、运、售全链条信息集中,实现了全程监测可追溯。
积极推进品牌建设,达到“卖得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吃上高质量的放心食品。但由于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问题突出,导致农业生产者没有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
破解这个瓶颈,就需要发展品牌农业,用品牌把高端高质和高效连接起来,使好的产品卖出好价钱,用好的收入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和投资力度,同时借助专业团队力量助力品牌建设的实施,全力以赴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特别是围绕开展“潍坊市公共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市农业农村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对全市农业发展作出了战略布局,对外发布了以“潍坊农品”和“齐民要术地·中国食品谷”为核心的品牌形象。
区域公共品牌是一个地区产业兴旺的核心地标,我市已经先后涌现出潍县萝卜、寿光蔬菜、昌乐西瓜等一大批叫得响的农产品地域品牌。
峡山作为我市有机农业重要聚集地,提出了建设“三个一万亩,打造地域品牌”的命题,打破农民增收瓶颈,推动峡山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经过多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市已形成粮食、蔬菜、畜禽、花卉、苗木、瓜果六大主导产业和种子、农机两大先导产业,其中畜牧、农机已发展成为两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设施蔬菜是我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特点。我市已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是京津地区的“菜篮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
作为我市设施蔬菜的代表,寿光培育了重点品牌蔬菜,保障了品质,开拓了市场,提升了知名度。
洛城街道攻坚蔬菜特色品牌,新注册“洛城浮桥”萝卜、“贝多惠”小黄瓜、“泓嫁”长茄7个商标,全街道注册商标达71个。网上申报绿色食品认证面积8000亩,认证品种46个。
圣城街道树立蔬菜产业新优势,叫响了玉兔黄瓜、北夏西红柿、于家油桃、刘旺甜瓜等果蔬品牌,打通了中亚、华西13连村、沃尔玛超市等销售渠道。
田柳镇培育了樱桃、葡萄、无花果、黄金桃等多个高端水果,不仅形成了一年四季都有地产水果上市的格局,还通过品牌化营销和反季节种植,实现了价高质优,带领农户增收。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培育打造农业品牌的“芯片”。致力于打破“洋种子”垄断,重塑蔬菜等种业市场格局,我市加快推进种业产业化,品种国产化,育苗集约化,打造属于自己的“种子硅谷”。
目前,全市从事种子研发企业达19家,培育新品种188个,种业产值达到24亿元,2019年良种贡献效益519亿元。优质国产种苗,特别是蔬菜种苗成为潍坊菜农的首选。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已由2010年以前的54%提升到现在的80%以上。
就拿寿光古城街道来说,这里是全国最大西红柿生产经营集散地之一,上百家种子公司在这里示范育种,年育苗量超4.5亿株,番茄产量5.2亿斤,品种4000余个,成为名副其实的“番茄特色小镇”。
在全市,已打造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省级2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1206个。昌乐西瓜、寿光鸡等28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昌邑生姜、寿光蔬菜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昌乐西瓜、临朐山楂入选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昌邑大姜、昌乐西瓜、寿光桂河芹菜等3个品牌入选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青州银瓜、昌乐西瓜、昌邑大姜入选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品牌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品牌的带动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在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中凝聚品牌力量,全市12个县市区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品牌产业。
寿光是冬暖式蔬菜设施大棚的发源地,是全国重要的“菜篮子”。诸城是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知名的肉类加工基地。安丘是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高密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青州是我国江北最大的花卉种植交易中心。昌邑是全国重要的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区和苗木集散中心。临朐的奶牛和大棚樱桃、昌乐的西(甜)瓜、寒亭的潍县萝卜以及中心城区的都市休闲农业等,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一批影响力强的企业品牌也深入人心,诸城外贸、得利斯集团、亚太中慧、乐港集团、中基集团、鲁丰集团、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同行业已有较强影响力。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36家,有18家获评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8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