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06.19
【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220~280年
三国时代名,指东汉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起自曹丕代汉的初黄元年(220年),止于西晋统一中国的太康元年(280年)。一般叙史往往起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迄于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中国。三国鼎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三国时期分为“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形成”“三国对峙走向统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0~207年,是东汉末期群雄割据阶段,前后18年,才从人才均势上形成了曹孙刘三个集团。这一阶段可分为中原军阀十年大混战与袁曹火并两个阶段。十年大混战,群雄纷争,逐鹿中原,袁绍与曹操联手,雄踞北方。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埋葬了天下归一的形势,曹孙刘三个集团崛起,人才三分,孕育了鼎立的基因。第二阶段,从208年赤壁之战到229年孙权称帝,是三国鼎立形成阶段,前后22年,曹孙刘三方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形成了三分地理均势,可以说是人谋的规划形成了三国鼎立。第三阶段,从230~280年,是三国对峙并走向统一的阶段。先是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稍后西晋灭蜀,南北对峙。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中国,三国结束。
三国历史的特点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而三国鼎立这一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人谋起了主导作用。因而三国的历史既威武雄壮而又慷慨悲凉,曹孙刘三家都成功了,而后三家又都失败了,统一三分的是三姓之外的司马氏,真是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可供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曹操
刘备
司马懿
孙权
诸葛亮
周瑜
魏帝系表(1)220~280年
蜀帝系表(2)221~263年
吴帝系表(3)222~280年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土地制度就是土地关系,是古代经济制度的核心。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农业大国,土地制度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大体经历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三个发展阶段。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因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落后,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所有。
奴隶社会随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后,土地所有制也有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也把它称为“井田制”。在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主的“家天下”的政治制度下,这时的一切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由国王支配,叫做“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此时的土地制度史学界也称之为“国有制”“王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与广泛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各国诸侯、卿、大夫的私田数量不断增多,井田制日趋瓦解。最终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后,各国也都先后实行了税制改革,使公田、私田的界限逐渐消失,特别是商鞅等在各国的变法,土地从国有向私有转变,这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兴起。私田的主人由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土地的耕种者也转变为佃农,从而出现了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分为三种,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但本质上仍然是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历代王朝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更名田等。
屯田制:汉代开创,曹魏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历代都有沿用。这是士兵、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制度,即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一般分军屯、民屯和商屯。汉武帝时在西域屯田,多为军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斛,后推广到各州郡,由典农官募民耕种,此为民屯,民屯每50人为1屯,屯设司马,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为主,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屯田制为曹魏势力的发展以及西晋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元明清各代一般仍称屯田。
均田制:对农民按人口、对官吏按级分配土地的制度。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瓦解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前后约三百年。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规定,凡15岁以上男子授露田(种植谷物的田)40亩,桑田(种植树木的田)20亩;女子授20亩。为了轮种可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不宜种桑的地区,男子授麻田,10亩,女5亩,受田者年过60或身死,露田和麻田归还政府,桑田可传给后代。露田不准买卖。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地方官也按级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新旧任相交换。北魏通过均田制和其他改革的措施,使它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加速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唐代均田制,在隋代基础上,取消了奴婢、妇人及耕牛受田,土地买卖限制放宽,内容更为详备。唐朝时均田制记载。“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丁男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可以依照品级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勋宫可以依照勋级请受勋田60亩至30顷。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再收还。口分田死后入官,另行授受。唐代均田制最突出的变化,是土地买卖限制进一步放松,虽然口分田和永业田原则上都不得买卖,但政府允许买卖的土地在条件与范围上都大为放宽,到后来不仅永业田可以买卖,口分田也可以买卖。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即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土地属于国家即无主的荒田。唐朝前期至中期实行的均田制,为唐朝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唐中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丁口滋长,官无闲田,不复给授”,加之土地兼并,均田制消失。
更名田:亦称更名地。清初,原明朝“藩封之产”,或因战乱荒芜,或因藩王勋戚逃亡后,田地为农民所占有,也有不少田土为当地豪强侵占。顺治元年(1644年)起曾几次下诏,将这些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为了加速垦荒,增加赋税收入,第二年下诏将土地无偿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这些“改入民名”的田土,因为承种者“止更姓名,无庸过割”,故“谓之更名地”。更名田,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朝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这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靠土地兼并和帝王赏赐土地而不断膨胀,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产生于战国时期,直到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才被消灭。
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它虽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它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这种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它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但具有很大的分散性。
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影响
土地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使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向完善和成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这一完善的土地制度,也使小农经济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因为它的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尤其是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曹操崛起于乱世】
曹操起兵
东征陶谦
东征陶谦是曹操向东发展势力的军事行动,也是曹操消灭割据势力的开始。因为在此之前,曹操主要精力是消灭黄巾军,以壮大自己。193年春,曹操在陈留等地打败袁术,乘胜追击,逼使袁术退出南阳,向东南跑到淮南。曹操大败袁术,解除了南面的威胁后,便向东南发展,攻击徐州牧陶谦。193年夏,曹操派人到琅玡迎接避难徐州的父亲曹嵩,陶谦派兵护送曹嵩,由于曹嵩家财丰盈,车载200余辆,在途中被见财起意的陶谦部将杀死,曹操迁怒于陶谦。这年秋,曹操兴师问罪,第一次东征陶谦,一鼓作气连克徐州10多座城池,逼抵彭城(今徐州)。陶谦领兵迎战,被曹操的复仇之师打得大败,有上万士兵战死。曹操疯狂杀戮,屠灭了几座县城,总计杀死数十万人。194年春,曹操第二次东征徐州,来势凶猛,陶谦和刘备在郯城阻击,被曹操打败,陶谦打算南逃丹阳。曹操所到之处大肆杀戮,不少平民百姓被无辜杀害。这时,兖州境内发动叛乱,曹操不得不退兵,功败垂成,东征陶谦半途而废。同年冬,陶谦病死,他的部下共推刘备为徐州牧。
争夺兖州
【刘备乱世中崛起】
刘备起兵
刘备起兵是他准备争霸诸侯,恢复汉室的开始。刘备,河北诼县人,是汉朝的远支宗室,三国时蜀国的建立者。东汉末年,184年黄巾起义,24岁的刘备在富商张世平、苏双资助下,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地主武装。曾镇压黄巾起义,被任命为安喜县县尉。这是刘备入仕的开始。后捆打郡督邮,弃官而去。不久,大将军何进募兵,刘备投奔何进。关东军讨伐董卓,刘备领兵参加。不久被青州黄巾军打败,投奔同窗师兄幽州军阀公孙瓒。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转战半生仍无立锥之地。207年,在荆州请出诸葛亮辅佐,寄以股肱重任。208年用诸葛亮之谋,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占有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4郡,才站稳了脚跟,刘备集团初步形成,开始了他争霸诸侯,即自我标榜的“匡复汉室”的斗争。
两度为徐州牧
初为徐州牧是刘备在与群雄争霸中立足徐州的开始。194年,曹操第二次东征徐州,陶谦向公孙瓒告急,刘备奉命救陶谦,正式脱离了公孙瓒集团。这一年冬,陶谦病死,陶谦的部下共推刘备为徐州牧,刘备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195年,吕布被曹操击败,东投刘备。196年,淮南袁术不满刘备领徐州牧,发兵来争,并暗中勾结吕布。刘备使张飞守下邳,亲自御敌于淮阴,吕布乘虚袭击徐州,俘获了刘备的妻子。刘备向吕布求和,吕布归还了刘备的妻子,反让刘备驻小沛,吕布自己驻下邳,自称徐州牧。后来吕布担心刘备坐大,亲自领兵来攻,刘备大败,连妻子也顾不上,仓皇投奔许昌曹操去了,从而失去了徐州。投奔曹操是刘备第三次依附别人。198年,刘备再次被吕布打败,曹操亲自东征,擒杀吕布。刘备随曹操回到许都,曹操表荐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曹操表面礼遇刘备,而内心怀着很深的戒备,内紧外松。刘备韬光养晦,闭门谢客,时刻寻找机会摆脱曹操,另图大业。199年,汉献帝丈人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献帝密诏,要刘备等联合杀曹操。刘备还没行动,恰好袁术北上与袁谭会合,曹操派人阻击袁术,刘备主动请缨,这样刘备日夜兼程向东奔驰,脱离了曹操,又开始另谋出路。
再得徐州是刘备脱离曹操后又一次占领徐州。199年,刘备脱离曹操后,到达下邳,袁术南逃,不久病死在寿春。刘备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杀死徐州刺史车胄,宣布衣带诏,公开反曹。刘备屯驻小沛,令关羽守下邳,行使太守之职。徐州郡县纷纷响应,刘备第二次夺取徐州,自称徐州牧,旬日之间聚众数万。但由于时机把握不准,形势估计不足而失败。200年正月,官渡之战前,曹操在许都杀董承、王子服等人,政治、军事双管齐下,镇压反对派。刘备没有做好应战准备,听说曹操亲征,军心浮动,一战即溃。刘备弃军投奔青州袁谭,妻子及关羽都被曹操俘虏,刘备第二次丢失徐州。
投奔袁绍刘表
投奔袁绍是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后第四次依附别人。刘备兵败徐州,只身逃往青州,青州刺史袁谭迎接刘备,袁绍亲自出城200里迎接刘备。这时,被曹操俘获的刘备大将关羽,在官渡之战的白马之战中杀袁绍大将颜良后离开曹操,带着刘备的妻子到袁军中寻找刘备,刘备同关羽、张飞重新相聚,这时赵云也来投奔,刘备在徐州之败后又壮大起来。刘备认为离开袁绍的时机已到,借口到汝南曹操背后开辟第二战场离开了袁绍,又一次重新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之路。
投奔刘表是刘备脱离袁绍后最后一次依附别人。官渡之战后,曹操亲自南征,刘备战败,不得已投奔刘表,屯驻新野,替刘表看守荆州北大门,防御曹操。在这里刘备依靠刘表发展自己的力量,结交名士,广收人才,为他的“恢复”大业积极做准备。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的事业,作了两步规划。第一步,要避实击虚,不失时机夺取荆、益为根据地,东联孙吴,北抗曹操,成天下三分之势的战略对策。第二步,依靠“人和”与“人谋”,实现统一。
【孙氏兴起江东】
孙坚起兵
孙坚起兵是孙吴创业的开始。孙坚,(155~191年)吴国初期的奠基人,吴大帝孙权之父。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184年,黄巾大起义,孙坚招募乡勇随中郎将朱儶至河南镇压黄巾军,孙坚常为先锋。汝、颍黄巾军退守宛城(今河南南阳),汉军合围,孙坚率众先登,城被攻破。187年,孙坚出任长沙太守。积军功封乌程侯。190年,关东起兵讨伐董卓,孙坚北上,一路杀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聚众数万,他到鲁阳会见袁术,拥戴袁术为主子,袁术依靠孙坚成为河南大军阀。孙坚在讨伐董卓时,善于用人,多次取胜。董卓欲与孙坚和亲,并许孙坚子弟为刺史、州牧等,孙坚拒绝,首先攻入洛阳,得汉朝遗传国玺。191年,袁术与刘表争荆州,孙坚为先锋,连败刘表大将黄祖。在进攻荆州时,孙坚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被刘表部将黄祖兵士射死,死时年仅37岁。次子孙权称帝后,追尊为武烈皇帝。
孙策创业
孙权立国
【袁绍兴起】
袁绍
界桥之战
界桥之战是袁绍打败公孙瓒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袁绍,东汉末汝南汝阳人。曾与何进谋招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后来成为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盟主。191年,袁绍与公孙瓒两军大战于冀州界桥(今河北广宗县境)。公孙瓒步兵3万,骑兵万余人分为左右两翼,步兵居中。袁绍有步兵数万,没有骑兵,兵力弱于公孙瓒。公孙瓒是一个善于打硬仗和阵地战的勇将,他没把袁绍的几万步兵放在眼里,产生了骄傲情绪。袁绍的先锋麴义作战骁勇,懂得怎样与少数民族骑兵格斗。少数民族骑兵,个人作战勇敢,但整体配合意识不足。战斗开始,袁绍命麴义率领800精骑突前攻击,随后配置1000多强弩弓箭手在麴义左右两边接应。袁绍以最大的冒险让步兵把盾牌竖起义,以防止公孙瓒骑兵冲踏,等到对方骑兵冲到眼前,突然攻击,又以800骑兵猛冲对方中军,两边1000余张强弓同时射出排箭,敌骑兵队形瓦解,随后大军反攻,以弱胜强打败公孙瓒。界桥之战是袁绍一生中最大的冒险,也赢得了最辉煌的胜利。第二年,袁绍又在龙凑大败公孙瓒,公孙瓒退回幽州,杀了幽州牧刘虞,占领幽州,继续与袁绍对抗。
消灭公孙瓒
消灭公孙瓒是袁绍与公孙瓒之间争霸北方的打败对手,最终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在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屯田固守,袁绍派兵连年进攻,未能攻下。这期间,双方没有大的较量。198年,袁绍亲率大军攻击公孙瓒,公孙瓒向黑山军(农民起义军)求救。199年,黑山军将领张燕率军10万,分三路救公孙瓒。公孙瓒与张燕相约,以举火为号夹攻袁绍军,不料信件被袁绍截获,袁绍将计就计,如期举火。公孙瓒领兵出战,被袁绍伏兵打败,公孙瓒退回城内,无援可待,见大势已去,杀死姊妹妻子,然后自焚,公孙瓒集团覆灭。至此,袁绍兼并了冀、青、幽、并4州,和乌桓,实现了他北阻燕代,南依黄河,居高临下以争天下的规划。袁绍虎视天下,成为东汉末期势力最大的割据集团。袁绍决计进兵河南,与曹操决一雌雄。他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陈兵黄河北岸,以黎阳为大本营,伺机南下,为他南下发动官渡之战与曹操争雄奠定了基础。
【曹操势力的发展】
迎献帝都许
迎汉献帝都许是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措施。195年,凉州军阀李傕、郭汜互相火并,在长安城内展开激战。李傕劫持了献帝,郭汜扣住公卿,把朝廷君臣作为双方人质。张济为两人调解,献帝和公卿大臣才获释。李傕部将杨奉与凉州军阀反目,他与国戚董承两人护驾东归洛阳。李傕、郭汜联兵来追,百官士兵死伤甚众,杨奉护驾取道河东,经河内,于196年7月回到洛阳。献帝路过河内,袁绍谋士沮授献计袁绍把献帝迎来,袁绍不听。9月,献帝被曹操迎往许昌。献帝迁都许昌后,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左右部属也得到封赏。荀彧升迁为侍中、代理尚书令。尚书令是政府首脑,从此,曹操外出征伐,朝中大事有荀彧处理。曹操掌握了汉献帝,河南洛阳以南大片土地归曹操所有,关中也名义上归附,袁绍后悔极了。从此,曹操协天子而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这为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发展十分有利。
曹操屯田
曹操屯田是为解决军粮问题而采取的经济措施。黄巾起义失败后,中原地区长期陷入军阀混战的状态。“名都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是这时的真实写照。不仅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而且各军阀也严重缺粮。如“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曹操的军队还有吃人肉干的。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于196年开始在许县屯田。后来又下令在各郡国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的屯田由国家拨给田地,按军事编制。地租率:用官牛的,官得产粮的6分,民得4分。不用官牛的,对分。屯田民有国家保护,又无徭役,可以安心生产。《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曰:“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竟劝乐业。”军屯是以士卒屯田。邓艾在淮水流域屯田,士卒“且田且守”,田良水足,连年丰收。曹魏的屯田政策,对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对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农村秩序的恢复,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南征张绣东灭吕布
南征张绣是曹操向南发展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曹操集团形成之后第一次大的军事行动。张绣是凉州军阀张济的侄儿。195年,张济因缺粮南下荆州,在攻打穰城时被乱箭射死,其侄张绣接受刘表招抚,驻军南阳看守荆州的北大门。曹操南下攻打刘表,由于张绣挡在前面,曹操实际上就是与张绣作战。197年正月,曹操亲率大军征伐投奔刘表的张绣,直趋南阳郡宛城,张绣接战不利,投降曹操。因曹操纳张绣婶母,张绣于是怨恨,突然袭击,曹操措手不及,靠贴身护卫典韦战死得以脱身,大败而逃。199年,曹操与袁绍官渡决战,曹操力弱,张绣又归降曹操,并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
东灭吕布是曹操打败东部割据势力吕布的军事行动,也是曹操集团形成之后消灭的第一个大的割据势力。198年9月,曹操东征吕布。10月攻下彭城,曹操下令屠城,无辜百姓惨遭杀戮,吕布退守下邳。广陵太守陈登配合曹操献城,吕布陷入重围。吕布向袁术求救,袁术勉强答应救吕布,但无兵可派,只作声援。曹操围攻下邳两月,引泗水灌城,城破,吕布被俘后被杀。曹操稳定了东部,曹操的势力更加强大,为他南下打败袁术以及北上与袁绍争雄创造了条件。
平定徐淮
平定徐淮是曹操向南发展稳定南方的军事斗争。吕布被灭,袁术在淮南独木难支。又因骄奢淫逸,府库空虚,士兵散走,众叛亲离。199年6月,袁术去帝号,把玉玺送给袁绍,要求北上青州,前依袁谭。曹操派刘备在徐州阻击,袁术走投无路,在寿春吐血而死,曹操在南方少了一个对手。刘备在徐州阻击袁术后,公布汉献帝衣带诏,占据徐州反抗曹操。199年冬,曹操亲征刘备,刘备败走,北投袁绍。这样曹操建都许昌后,经过5年征战,灭吕布、袁术,降张绣,赶走刘备,平定了徐淮,控制了黄河以南司、豫、兖、徐4州,成为隔河与袁绍抗衡的最大的军事集团,这为他与袁绍抗衡并消灭袁绍创造了条件。
【官渡之战和曹操平定北方】
官渡之战
消灭袁氏
消灭袁氏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向黄河以北发展,消灭袁绍残余势力的军事斗争。官渡之战后,袁绍收缩邺城。曹操谋士荀彧劝曹操乘胜消灭袁绍。202年5月,袁绍病死。袁绍有3子,依次为袁谭、袁熙、袁尚。袁绍让小儿子袁尚在身边,有意继承冀州牧。袁绍死后,袁谭与袁尚公开决裂。9月,曹操利用袁谭、袁尚的矛盾,进兵黎阳。二袁暂时联合,曹操打败二袁的联军,进围邺城。后来曹操假意退兵,二袁以为危机已过又大打出手,袁谭被袁尚击败,困于平原,派辛吡向曹操乞降求救。204年2月,曹操兵围邺城,袁尚率主力回救,被曹操打败,邺城破,袁尚率残部投奔幽州袁熙。接着,曹操进攻袁谭,把袁谭包围在南皮。205年正月,曹军一举破南皮城,袁谭被杀。曹操乘势进兵幽州,袁熙大将焦触、张南等人投降。袁熙、袁尚逃入乌桓,幽州落入曹操之手。207年5月,曹操起兵远征乌桓,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太守公孙康处,被公孙康所杀。这样,袁绍的残余势力全部被消灭。
【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东汉末年继官渡之战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因交战于赤壁,史称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立,屯襄阳,刘备屯樊城。同年9月,曹操公开向宛城、叶县一带运动,并亲率一支轻骑奇袭荆州,曹操至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因江陵储存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精骑5000,日夜兼程,一天奔驰300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刘备仓促应战,几乎全军覆灭,曹操占领江陵。刘备率残部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与关羽率领的水军会合,赶往夏口(今武汉汉口),与刘表长子刘琦会合,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
当曹操南下时,鲁肃劝孙权与荆州结为同盟,共同抗拒曹操。鲁肃在当阳长坂与刘备相遇,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过江,缔结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10月,曹操已占据江陵,率20多万军队,号称83万南下,想一举统一江南。孙权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顾虑孙刘联盟不能与曹军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利弊,孙权在诸葛亮、鲁肃劝说下取消了顾虑。孙权决心联合刘备抗曹,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鲁肃的意见,进一步增强了孙权联刘抗曹的信心。孙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3万,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率的军队会合,组成5万联军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相遇。曹操初战失利,便把军队撤向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与南岸的孙刘联军隔江相持。曹操军远来疲惫,疾病流行,又不习水战。曹操为了克服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弱点,用铁链把战船链起来,造成战船行动不便。周瑜部将黄盖发现“连环船”行动不便的弱点,向周瑜献计采用火攻。周瑜采纳黄盖计策,用火攻之计,派黄盖诈降。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诈降,黄盖带10艘船只,装满草油,经过伪装,顺风驶向曹船,火烧曹营。黄盖顺风纵火,火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曹营,曹军大乱,人马烧死溺水,伤亡惨重。孙刘联军乘机水陆并进,猛扑过来,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曹操率残兵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逃回江陵。加上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无力南下。刘备通过这次战争乘机占据荆州大部,稍后又夺取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赤壁之战基本上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使曹操企图统一全国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渭南大捷
渭南大捷是曹操在渭南地区大败韩遂、马超夺得关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211年春,曹操进兵关中,声言讨伐汉中王张鲁。讨伐汉中,要经过关中,如果韩、马就范,则是曹操效法晋献公伐虢灭虞之计,如果不借道就是公开反叛朝廷,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消灭韩遂、马超。韩遂、马超集结关中诸将,在潼关阻挡曹操入关。曹操派曹仁督军西征,兵临潼关,守军坚守不出战。7月,曹操亲临前线,抓住马超急于求战的心理,故意设置疑兵,摆出决战架势,暗中用舟船在渭河搭浮桥,出敌不意,夜间渡河,结阵于渭南。马超得知曹操渡河,亲自领兵偷营,曹操早有防备,设伏袭击,打败马超。9月,曹军全部渡过渭水,在渭南逼近韩马联军。由于韩遂、马超后方空虚,又有隔阂,互相防范,结果被打得大败,关中被曹操占领,这就是曹操打败韩马联军的渭南大捷。213年,马超集结羌、胡等部反攻关中,杀凉州刺史韦康。不久,曹操派夏侯渊、张郃领兵来援,冀县城中吏民杀马超妻子,闭门不纳,马超四面受敌,走投无路,率残部投汉中张鲁。接着,夏侯渊又打败韩遂,韩遂逃往西平(今青海西宁),为部下所杀。
【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曹操时,采取打击豪强大族的政策,推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提出了“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选官准则。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为了取得世家大贵族的支持,接受颍川士族陈群的建议,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办法是:司徒选择在中央任职的士族门阀,使他们担任本州郡的大中正,中正是品评官。由中正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的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的德才行为下的一个简单短评。品和状写好后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九品中正制”完全是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以后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曹魏后期,世家大族在经济上也逐渐有了免税免役特权。故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说。西晋以后发展成为系统的荫户制度。隋初实行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
士家制
士家是魏晋时期士兵及其家属的称呼。亦称兵户。东汉末期,战争频繁,各割据势力加强对士兵的控制,把他们的家属集中起来,和士兵一起另行编定户籍,称为士家。205年,曹操把大批士兵家属迁至邺城附近,到曹丕称帝迁都洛阳时,居邺的士家已超过10万户。曹丕又计划将他们迁到洛阳附近。控制士家,是为了保持兵源,防止将士叛乱,强化政府对于割据势力的控制。因此,曹魏时期士家不准改行转业;婚配只能限于同类,不准与平民通婚;士兵逃亡,家属要受严酷的惩罚。士家的子女称为“士息”、“士女”,兄终弟及,父死子承,世代为兵。士家未征召入伍的从事屯田,称为田兵。具有兵家、屯田客双重身份,受双重剥削和奴役,他们的社会地位略高于奴婢而低于平民。士家制度是一种人身依附性较强的世兵制度。士家制度的严酷及其对士兵的压迫的残暴扼杀了士家当兵作战的积极性。隋唐之际,士家制为兵民合籍的府兵制代替。
孙权亲贤贵士
亲贤贵士,善于识人和用人是一个纵横天下英雄的两个最基本条件。孙权在用人上兼曹操、刘备之长而避其短,显得更善于识人、用人和培养人才。没有曹操的性多疑忌和刘备后期的刚愎自用,用人唯亲。首先,孙权用人,求其所长,弃其所短,不求全责备。其二、孙权从多方面破格起用人才,并能用人以专,信而不疑。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识潘濬于系虏”,深为臣下折服。周瑜赤壁建功,引起曹操和刘备的忌惮,两人说周瑜坏话,孙权不为所动。其三、君臣和谐,结之以情。孙权与群僚相处,礼仪随便,常与群臣喝酒行令,调笑取乐,充满哥们义气,而又有节制分寸。他对文武重臣,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兄事周瑜。对于战功卓著的将领,孙权不只是封邑赏赐,而且更重视给予政治礼遇,使之光耀于人前。孙权亲贤贵士,远近奇士,争相效命,使得孙吴人才济济。
扶植豪强
扶植豪强,是孙权扩大立国基础的措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当此时,“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地方豪强组织的私人部曲,遍地林立。江东地区,平原山谷居住的汉族聚居区,林立豪强部曲;山岭地区遍布山越宗族。强大的宗族势力与豪强势力,既是孙氏集团立足江东的主要障碍,又是孙氏集团的立国基础。孙权要站稳脚跟,必须要取得地方豪强的支持。在战乱中,江东大族也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保护他们的利益,孙氏集团在江东的迅速发展成了他们的理想人物。江北外籍部曲也希望在江东建立根基,竭力拥护孙氏。这样,扶植豪强就成为必然的施政措施了。孙权为了取得3个系统的人物的支持,用领兵与镇抚山越的办法,大力扶植豪强,这就是孙吴部曲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他还用联姻的手段来巩固豪强的联盟。孙权要把孙氏皇族与江北世族、江东大族连在一起,荣辱与共。
【孙权立国江南】
授兵制奉邑制复客制
授兵、奉邑、复客是孙吴部曲领兵制的3个环节,这是新形势下的宗族领主制,是孙权政权接纳豪强在政治经济上的一种分利措施。授兵制,又称“给兵”。如周瑜拜将授兵。程普、陈武、蒋钦、周泰、太史慈、甘宁等传都记载了拜将授兵的事例。一般四五百,最多的2000人,宗族将领授兵多于异姓将领,多至3000人。东吴将领只要拜将或封侯,都可授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袭领兵。东吴的兵要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奉邑制,是伴随授兵所划定的军赋食邑。如孙皎拜护军校尉,领众2000,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制长吏。奉邑与封爵采邑不同。采邑是分封的私邑,奉邑属国有,只是租赋供军赋。领兵将领无奉邑者,往往兼太守、县令,以地方租赋供军食。功多者,既为太守、县令,又赐奉邑。复客制是政府赐给有功将领的私属。他们对国家不出租役,所以称为复客。如政府赐给潘章寡妻“复客500家”;赐吕蒙“浔阳屯田600户”,吕蒙死后又赐其子“守冢300家,复田50倾”。他们的佃户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东吴政权采取授兵制、奉邑制、复客制是用来保障世家豪强的利益。
镇抚山越
镇抚山越是孙权巩固自己政权稳定后方的措施。山越是遍布于扬州各郡山岭地区的越人,他们是秦汉时期大量内迁的半汉化越人的后裔,人口居扬州之半。因此镇抚山越是孙权立国的头等大事。主要措施如下。其一、分割郡县,分部诸将镇抚。用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担任郡守、县令,将山越分割征讨。其二、围困山越,驱赶下山。孙吴镇抚山越,采取高压政策。前期以贺齐为代表,主要用驱赶、杀戮的办法,“择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208年,贺齐讨伐丹阳山越,斩首7000。216年,贺齐与陆逊讨伐鄱阳尤突斩首数千。后期以诸葛恪为代表,吴兵抢劫将成熟的庄稼,使山越人无法生活,用围困、招诱,恩威并施的方法,驱赶山越人下山,围逼山越投降,收效较大。在东吴政权“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下,诸葛恪挑选4万丁壮编入军队,其余老弱为郡县户口,迁到平原与汉人杂居。
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孙曹两军在安徽合肥地区的争夺战。209年,赤壁之战后,孙权乘胜率10万大军围合肥,攻百余日不能下。214年5月,曹操用兵羌、胡,西征入关。孙权率军攻皖城(今安徽潜山)。皖城为合肥南的外围据点。合肥曹将张辽来救,行军半路,皖城已破,张辽退回。此役,孙权俘获庐江太守朱光。215年8月,孙权大军10万又攻合肥,合肥守军只有7000,形势紧迫。第二天一早,曹操名将张辽与李典突然出战,张辽一马当先连斩孙权两员战将,直扑孙权,孙权措手不及,大惊失色,仓皇撤退,此战大长合肥守军士气。孙权大部队撤到合肥东北逍遥津南岸,孙权和小部队还在北岸,没料到张辽追击,再一次受到突然打击,在部将拼死抵挡下,孙权才逃过河去,差点丢了性命,这是孙权历史上最严重的个人危机。从此,双方都难一时取胜,形成了对峙的局面。219年,孙权三围合肥,无功而还。
孙吴通夷洲
孙吴通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交往的开始。今天的台湾,汉魏时称夷洲。三国时期,台湾高山族还处在原始部落的阶段,“各自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当时,他们已有农业,能种五谷,会织“细布”和“斑纹布”,但所用生产工具和武器还是用骨、石制成。民间往来已开始,互通有无。高山族人民经常到吴国的会稽出售他们织的布,海滨的会稽人也多有到台湾去的。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官兵万人乘海船东渡台湾海峡,航海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的记录,说明台湾在三国时代就已与祖国大陆有了联系。吴国的丹阳太守写下了《临海水土志》,介绍台湾的地理、风俗、民情。
【刘备兴建蜀汉】
东借荆州
东借荆州是孙刘联盟之间的一场明争暗斗。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江南4郡:武陵、零陵、长沙、桂阳。江北3郡南阳、南郡、江夏有曹操和孙权占领。后来,周瑜倾全力攻取江陵(即南郡南部)。211年初,刘备深入虎穴,到京口向孙权借荆州(主要是江陵一带)。由于江陵在孙权手中,刘备向益州发展就无路可行,这是刘备借荆州的最大目的。而孙权决定把荆州借给刘备,是把祸水引向荆州。所以借荆州给刘备对孙权来说也是一着妙棋。刘备凭借荆州为基地,西进占据了益州,北上不断攻击襄阳。可是同时也威胁到孙权的上游安全,造成了吕蒙偷袭荆州的后果。所以,人口众多的南方4郡实际上不如半个南郡的意义重要(另外半个在曹军手里)。所以荆州(江陵)对于东吴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对于刘备来说也更为重要。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因此荆州成为孙刘两家又联合又争夺的契机,也是曹操企图分化孙刘联盟的砝码。
西取巴蜀
西取巴蜀是刘备进军蜀地以实现三足鼎立的战略行动。巴蜀即今天四川和云贵,有“天府之国”的称誉。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194年,刘焉病死,子刘璋继任益州牧。曹操从赤壁败退,刘璋正式断绝了与曹操的往来。由于刘备阻拦了孙权伐蜀,刘璋更加感激。211年,刘璋部下张松借曹操进兵关中的时机,劝刘璋派法正迎刘备入川,巩固益州防务。刘璋派法正迎请刘备入川,刘备亲率数万兵马,向益州进发。刘备入蜀,刘璋带兵迎接,两人相会于涪城(四川绵阳)。212年10月,曹操进兵江北,与孙权在濡须交战,刘备认为夺取益州时机来到,于是给刘璋写信,假意要求回荆州,刘备借此动员全军,宣布刘璋不义,薄待同盟,决定进兵成都。12月从葭萌关还军攻刘璋,刘璋组织力量在绵竹一带阻击刘备,两军相持一年多,蜀军吴懿、李严等相继率部投降刘备,刘备军力更盛。214年5月,刘备围攻雒城(四川广汉),军师庞统身死,刘备失去了一支翅膀。接着刘备兵围成都,这时,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率荆州援军赶到,两军会师成都,刘璋投降,刘备取得益州。刘备入蜀,自称益州牧,着手蜀汉政权的建设。
南争江南
南争江南是孙刘两家争夺荆州江南3郡。215年5月,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索求荆州江南3郡,刘备借口等平定凉州后把荆州还给东吴。孙权先礼后兵,决定用武力夺取。他先派江南3郡的地方长官,被关羽全部驱逐出境。孙权随后进兵,派吕蒙为都督,发兵两万夺取江南3郡。刘备亲率5万大军出蜀,坐镇公安,派关羽南下与吕蒙争夺江南3郡。孙权也进驻陆口指挥,派鲁肃领兵1万抵挡关羽,并急招吕蒙放弃零陵还军支援鲁肃。鹬蚌相争,渔人得利。7月,曹操进兵汉中,刘备害怕益州有失,与孙权求和。鲁肃力主和议。孙刘双方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长沙、桂阳、江夏3郡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3郡归刘备。孙权作出让步,将占领的零陵郡归还刘备。从全局看,刘备用武力争江南3郡是失策的,丧失了争夺汉中的最好时机,又破坏了孙刘联盟。
北定汉中建立蜀汉
北定汉中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作为伐曹前沿阵地的军事行动。汉中是益州的北大门,进可攻关中,退可守益州,是曹操和刘备必争的战略要地。汉中是双方前进的桥头堡,对于刘备来讲,更是生死攸关的战略要地。当时,割据汉中的张鲁于215年投降曹操。219年正月,刘备亲率大军,以法正为谋主,张飞为先锋进军汉中,刘、曹汉中之战开始。同年春,蜀军围困定军山,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东南,地势险要,是汉中西南的门户,如果丢失,汉中不保。蜀军步步为营,四面紧逼,声东击西。在一个夜晚,黄忠率精锐攻杀夏侯渊,蜀军夺得定军山。这时,曹军智勇双全的张郃来救,稳住了阵脚,退守阳平关,固守待援,阻挡了刘备的乘胜推进。曹操在阳平关与刘备相持一月多,下令撤军,放弃汉中,回到长安。刘备定汉中,取上庸,军事胜利达到顶峰。219年7月,刘备在汉中自称汉中王。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
【孙刘荆州之争】
荆州之争
关羽威震荆襄
孙权偷袭荆州
孙权偷袭荆州是荆州之争第三个回合的较量。刘备在汉中得势,孙权在合肥受挫,关羽又得志荆襄,孙权感到西强东弱,于是接受吕蒙献计,改变战略,矛头西指,密谋袭夺荆州。正当襄、樊战斗激烈之时,曹操派人劝说孙权,从背后打击关羽,答应事成之后,大江以南土地都封给他,这样樊城之围自然解除。孙权接受了曹操的建议,偷袭荆州。关羽得到消息,将信将疑,不肯立即撤退。不久传来消息,江陵失守。曹军徐晃反攻,关羽无心恋战,打了败仗,这才撤军回救江陵,为时已晚。这时,吕蒙率军为前锋,孙权自统大军继后,吕蒙为了瞒过荆州巡江的哨兵,他把兵船装扮成商船,兵士穿上白衣扮作商人,昼夜兼行西上。遇到关羽所置江边巡哨,全部俘获,一直兵临城下,荆州守军才发觉。蜀汉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守公安,两人与关羽不睦,于是不战而降吕蒙。关羽回军,还没到达江陵,部众已经散去大半。关羽势孤,向西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关羽突围,西至漳乡(今湖北当阳西),被吴军活捉。219年12月,孙权斩杀关羽父子,将首级献给曹操。孙权夺回荆州,将势力延伸到了三峡以东、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夷陵之战和平定南中】
夷陵之战
平定南中
【经营益州和蜀汉北伐】
经营益州
诸葛亮六出祁山
姜维北伐
姜维北伐是完成诸葛亮遗志力图以攻为守稳定蜀国的战略行动。三国天水冀县人,是蜀国后期的中流砥柱。姜维初为魏将,归蜀后为诸葛亮所重视,诸葛亮死,总揽军权。姜维感诸葛亮的知遇之恩,竭尽忠诚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主持北伐。从247年至263年,姜维九次北伐。第一次247年,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凉州胡王归降。第二次249年,进围洮城,魏将邓艾先自据守,不克而还。第三次250年,出西平,欲诱羌胡为羽翼,隔断陇西,不克而还。第四次253年,率军围南安,不克而还。第五次254年,出陇西,乘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第六次255年,复出陇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歼敌数万。第七次256年,被魏将邓艾大破于段谷。第八次257年,与魏将邓艾、司马望对峙,后引兵还。第九次263年,进取秦州,为邓艾所破。姜维九次北伐,两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小败,四次对峙不克。单从军事成败论,姜维北伐以弱抗强而胜败相当,胜还略占优势,尽了人为的最大努力。但姜维北伐是蜀国后期一种与诸葛亮北伐一样的以攻为守的战略,终因蜀国力量太小,与诸葛亮北伐一样,姜维北伐同样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军事行动。
【吴魏淮南大战】
石亭之战
石亭之战是吴魏争夺淮南的第一次重大战役。228年,孙权为配合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在淮南发动了石亭之战,为夺取合肥作准备。此战孙权作了周密部署。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献计,由他致信曹魏大司马曹休诈称投降,引诱曹休南下迎接,在运动中消灭曹魏的有生力量。魏文帝曹丕下令三路进攻孙吴。曹休南下合肥向皖城,满宠率豫州之众南下夏口,司马懿从宛南下江陵,牵制吴国上游之兵。随后魏文帝又命贾逵援助曹休,与曹休合兵后南下。但曹休建功心切,率10万大军深入。8月,孙权亲到皖城坐镇,令陆逊为大都督,统兵9万迎敌。陆逊自率中军,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路并进,迎战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桐城西南)。桐城东北夹石地势险要,为曹休退归的必由之路。曹休自持兵多将广,越过夹石,前进至石亭设伏与吴兵交战。陆逊三路包抄,驱赶曹休伏兵反被包围,曹休军大败。撤退到夹石时归路又被吴军切断。适值贾逵援兵赶到,救出曹休,曹军辎重尽失,死亡万余,曹休战败,气愤身亡。但是吴军无力扩大战果,只好班师凯旋。石亭之战是三国对峙时期孙吴与曹魏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吴、魏争夺淮南吴国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孙权三围合肥新城
三围合肥新城是孙权与曹操争夺安徽合肥的军事行动。合肥是吴魏争夺淮南的核心,孙权六次攻合肥,其中后三次主动北上,倾全国之力围合肥新城,可见合肥在吴魏争夺淮南中的重要性。石亭之战后,满宠任扬州牧。满宠巡视合肥旧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利于吴军进攻,不利曹魏解围。230年,魏将满宠在合肥旧城西30里的险要地势上建新城,故意示敌以弱,以骄敌心。同年,孙权来攻新城,不克而还,这是孙权一围合肥新城。233年,孙权派将军全琮征六安牵制魏军,并隔断豫州之敌东援,亲率大军再攻合肥新城。由于城池坚固,又离水较远,孙权逗留20多日不敢下船。满宠料定孙权要撤军,在撤退时“上岸耀兵,以示有余”,暗中埋伏6000多人袭击吴军。孙权果然上岸,遭满宠伏兵突袭,吴军伤亡数百退走。孙权二围合肥新城无功而退。234年,吴蜀联合大举攻魏,诸葛亮由斜谷北进关中,孙权在东边北上,东西策应。吴军三路北进。西路陆逊、诸葛瑾向襄阳;东路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阳,孙权亲率中路军主力,三围合肥新城。魏明帝曹叡亲征,未到寿春,孙权退走。孙权三围合肥新城都以劳师动众不克而归,这是孙吴势力不济的结果。
诸葛恪用兵淮南
【司马氏掌权】
司马懿发动政变
司马师执政
司马师执政是司马氏巩固权力的继续。司马师是司马懿长子。西晋奠基人之一。司马师沉着坚强,且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曾与其父司马懿谋划诛灭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旋加卫将军。251年,司马懿病死,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252年,司马师升任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内外诸军事务,录尚书事,总揽大权。司马师注意笼络曹魏旧臣,维持曹操、曹丕、曹叡三祖所定旧制,安定了朝野人心,巩固了司马氏集团的地位。制定选拔官吏的制度,命百官推荐贤才。司马师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大败吴将诸葛恪。254年,中书令李丰和皇后的父亲张辑密谋除掉司马师,以夏侯玄代替司马师执政。夏侯玄是曹爽的姑表兄弟,拥曹派中坚人士。由于走漏消息,司马师先发制人,诛杀李丰、夏侯玄等人。并趁机废掉曹芳,另立13岁的曹髦为帝。从此,司马师独揽大权,司马氏家族的地位更加巩固。255年,司马师率兵平定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之乱,途中病死在许昌。
司马昭执政
司马昭执政是司马氏专权的继续。司马昭是司马懿次子。西晋奠基人之一。司马昭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曹髦称帝后,参与制定政策,进封高都侯。255年2月,司马师死,司马昭接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总揽曹魏大权。司马昭大力铲除亲曹势力。257年,魏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昭,司马昭亲率26万大军征讨,平定了叛乱。260年,年已18岁的曹髦,不愿司马昭把持朝政,甘心做傀儡,招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掉,请你们一起和我去讨伐司马昭。”曹髦不听王经劝告,率领左右侍从200多人攻打司马昭府第。这时王沈、王业已报告司马昭,曹髦自取灭亡。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14岁的曹奂为帝。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陈留王曹奂,都在少年即位,史称三少帝。司马氏集团就是在三少帝时期发展膨胀起来的。263年,司马师发兵灭蜀,魏帝为表彰其功,封为晋公。264年,司马昭称晋王,立儿子司马炎为太子,司马昭成为实质上的天子。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称帝,西晋建立,都洛阳。司马氏从司马懿发动政变,经历3代4主,到司马炎建立了西晋。
【三国归晋】
钟会伐蜀
吴国三嗣主
吴国三嗣主是孙权死后吴国的三位君主。252年,孙权病死,幼子孙亮即位,年仅10岁。先后由诸葛恪、孙峻、孙綝专权。258年,孙亮16岁亲政,不满孙綝跋扈,暗中与将军刘承、全尚等谋杀孙綝。孙亮妃,孙綝从姊之女,泄露机密,孙綝废孙亮,迎立孙权六子孙休为吴王。孙綝自任丞相,继续专权。孙休与将军丁奉、张布等设谋杀了孙綝,权臣专权告一段落。264年,孙休病死,迎立孙权三子孙和之子孙皓为帝。史称孙亮、孙休、孙皓为吴国三嗣主。孙皓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暴君。大兴土木,整日纵情声色犬马,政治黑暗。孙皓极尽消耗,府库空虚。孙皓为了弥补财政,加紧压榨人民。上行下效,统治集团及世家大族都醉生梦死,生活糜烂。孙皓又狂妄想做中原天子,统一天下。272年,孙皓携母妻子及后宫数千人,西上洛阳作天子。天下大雪,道路陷坏,士兵饥寒饿死不少。士兵苦不堪言,哗变倒戈,孙皓才退回建业。这时,蜀国已亡,司马氏已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正准备南下灭吴。
西晋灭吴
【三国】
三国简介
三国指东汉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代时期。起自曹丕代汉的黄初元年(220年),止于西晋统一中国的太康元年(280年),共计61年。一般叙史往往从汉献帝永初元年(189年),董卓之乱开始。
魏国。奠基于曹操。220年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都城洛阳,年号黄初。统治区域相当于今两淮、中原、秦岭以北的关陇及河西地区,西达新疆,东至朝鲜半岛西北部。263年,魏灭蜀,统治区域扩大到今四川、云南、贵州等地。265年,曹奂为帝时被西晋取代,共历5帝,46年。
蜀国。221年刘备建立,国号汉,都城成都,史称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被魏所灭,共历2帝,43年。统治区域相当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及甘肃一部诸葛亮在世是其全盛时期
吴国。222年孙权建立。孙权始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末帝孙皓天纪四年(280年)被西晋所灭,共历4帝,59年。统治区域相当今长江中下游,南达福建、两广及越南中部。孙权在位时期是其全盛时期。
三国志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陈寿作《三国志》之前,魏、吴两国已有史书。《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国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写的。《三国志》全书65卷,《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凡是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者,都根据具体情况,或立专传,或用附见给予记载。
《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