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件事情改变了陈晓佳的人生:一个是英语,一个是短视频。
从2017年至今,陈晓佳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累计完成了1000多场英语直播,平均每天1-2场,全年无休,风雨无阻。
英语和短视频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从英语老师到创业者又会经历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秒学英语陈老师的故事吧。
永不停歇的1000场直播
“What'sup,beautifulpeople,我是你们的陈老师。”这是陈晓佳惯用的短视频开头。
这些视频的背景有时在室外的湖边,有时在家中;有时他和外国友人一起,有时独自一人跑步。
虽然每一支视频的拍摄场景不同,但他脸上充满活力的笑容和满满正能量的句子却是相同的。
随着线上教育的迅猛发展,国内学习英语的机构数不胜数,在网上教英语的老师更加不计其数。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陈晓佳的用户定位一直很清晰:英语零基础的成年人、三四线城市或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
那时的视频还比较粗糙,没有太多的后期制作和工具辅助,只是一个人对着手机镜头讲话,流量自然也不高。
他发现网上有不少英语老师在“表演教英语”。
渐渐的,他发现自己的在火山小视频上的视频播放量开始变高了。
“大家的审美变化很快。很多时候我不把自己看做英语老师,而是内容生产者,需要不停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沟通方式,才跟得上变化。”
“有激情、耐心、生活化”是他给自己设立的三个标签,也是他认为自己区别于其他英语老师的特点。
线上学英语这件事情,也给屏幕前和屏幕后的人,带去了更多“学习”之外的改变。
一技之长让普通人更自尊
出生于广东清远一个小镇的陈老师,有一对传统的中国式父母。
“大部分中国家庭都不希望小孩有强烈的观点和自己的主见,大人们都喜欢顺从听话的孩子,家长越强势孩子就会越压抑。”
成为老师后,陈晓佳发现很多读中学的孩子,在性格和情商上接受的教育比较缺失。由于小时候没有被正确地引导,很多孩子长大后性格比较悲观消极。
“为什么有些孩子从小就自信乐观,有些却胆小悲观?”成为老师后的陈晓佳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回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变得乐观自信,是从结束应试教育,离家读大学开始的。
“有的孩子悲观自卑,可能和他们小时侯没有学习任何技能有关。”陈晓佳说,如果孩子从小就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技能,他们会更相信自己,觉得自己也很优秀。
“只有先自尊,才能养成更好的性格。”意识到这一点的陈晓佳,更加坚定了要把英语当作一项技能去传播的决心。
他想告诉那些因为应试教育而不再喜欢英语的孩子们:不要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去学,也不要为了一些功利的目的去学,而要把它当成自己的闪光点和爱好去学。
“我是从小县城出来的,没有别人那么丰富的资源,也没有很好的起跑线。但是我有英语这一技之能,它让我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说。
做一个永不退休的人
在此之前,他在学生时代憧憬的世界500强外企工作过,也在广交会服务过数不清的外国采购商,最后一份工作,他在同龄人开的创业公司里当英语老师。
“既然同龄人可以把公司开好,我也可以。”抱着这种想法,他注册了“秒学科技教育公司”。
一期训练营里,除了陈老师外,还有助教和客服、纠音老师、班主任。训练营除了给学生上课,还要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修改,课程结束后还要求学生参加考试,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
“现在大家都在讲知识付费,但我更想做知识交付。”陈老师认为在网上买一套音频,和过去在书店买一本书没什么差别,购买结束后这个交易就已经结束了。
“但我还要做后续的服务跟进,这是一个知识交付的过程。”陈老师说。
现在,他的英语课程已经规模化地系统运营,团队里的五个人各司其职,管理着数不清的英语学习社群,学员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人,增长到了5000多人。
这些学员里,年龄最大的是一位80岁的老奶奶,她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老年生活,防止老年痴呆。
对陈老师的某些学生来说,学习英语不再是为了功利地应付“出国考试”,而是“追求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正是他希望传播的理念。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学员里有一位阿姨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忘掉病痛的折磨。
“那位阿姨有癌症,经常要经历痛苦的化疗。她在医院等检查的时候,会看我的视频转移注意力,不去想那些痛苦的事情。”
那位阿姨每天都给陈老师发私信:
“今天我又去化疗了”,“开口学英语让我忘记了自己在医院”,“今天感觉心情好了一点,没那么抑郁了”……
收到这样的私信,常常让陈晓佳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我很感恩现在的各种短视频平台,给普通人机会去展示自己的长项。”
“教育行业还是需要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正能量才可以。所以我需要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有能力去影响更多人。”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成了目前让陈晓佳最焦虑的事情,以至于他想做一个“永远不退休的人”。
听上去与许多人“提前退休、环游世界”的梦想背道而驰。
但陈老师这里所说的“不退休”指的是一种“能永远创造价值,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状态。
工作在他的字典里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班打卡”,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直保持输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