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分析,仅供参考,如有亏损,概不负责
二师兄这一比较大的产业特点是企业经营的产业链越完整产品质量越有保证、经营风险越小、产品成本越低、稳定盈利能力越强、长期发展空间越大。其肉制品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种植业——>饲料行业——>生猪养殖行业;中游为:屠宰——>加工;下游为:冷链运储——>经销商——>终端消费;从而形成整个猪肉行业的产业链。在未来,猪肉及肉制品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产业链的竞争,产业内的企业分别向上游或下游进行延伸,这些资金的投入可以带动各地的生猪(就是商品猪)养殖发展,能够上连种植市场、下连终端消费市场,从而调整产业链的生产。通过投资建立集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将因此更加激烈。例如,双汇、大众等中大型规模企业均已开始涉及其上游生猪养殖业,而上游饲料生产企业如新希望等则已向其下游生猪养殖和肉制品加工业务拓展。而养殖业的一些企业如雏鹰、牧原、龙大等也在纷纷向饲料、屠宰加工进行延伸,这对整个猪肉产业将会具有重大影响。总之,产业链掌控的越完整优势也就越明显。
生猪养殖包括种猪(理解种猪,就和理解种马一个道理)繁育、仔猪育肥(仔猪育肥就是把小猪养成能吃的商品猪)两个过程。我国生猪养殖中散户和小型养殖户占比较高,但规模化养殖程度仍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对畜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户散养的模式基本上要被边缘化;规模化养殖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实施标准化养殖、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有利于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无疑是未来生猪养殖的发展趋势。在生猪规模养殖中,饲料成本大概能够占总成本60%~80%左右,生猪饲料其价格走势受整个农产品市场影响较大,饲料价格与猪肉价格在短期内经常出现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造成养殖户的利润波动。散户和小规模养殖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通过调节饲料库存量回避成本风险,时常出现懵逼情况;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猪粮比价是衡量生猪养殖行业利润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来看,生猪屠宰及猪肉加工行业发展速度目前明显快于生猪养殖行业。当下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诸如双汇、雨润、大众、得利斯等。但是,下游企业的迅速发展与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较低的矛盾日益加剧,下游龙头企业需要大量、稳定、质量安全、多样化的生猪供应,但目前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养殖企业数量少之又少,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下游的发展,这一矛盾的加剧推进了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纵向整合的速度。在商品肉猪市场,下游屠宰企业和猪肉食品制造企业首选质量有保证的规模养殖生猪,大型猪肉食品企业需求量远远超过规模养殖企业的产量;加之国内猪肉消费市场容量又大,这都导致大规模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激烈程度较小。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属于超长持久性行业。目前主要集中于拥有丰富资源优势和独特区域优势的山东、河南两省,两者合计占全国肉制品销售总额的比重高达50%以上。由于国人吃猪肉的饮食习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行业几乎没有被替代的可能性。目前肉类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集中度相当低,国内猪肉加工企业四强的加工能力占全国不足15%!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纵观成熟的欧美国家,美国猪肉四强加工能力占全国50%以上、荷兰猪肉三强加工能力占全国70%以上、丹麦最大肉制品企业占全国总量的80%。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具有三点特性:1.超长久性;2.低风险性;3.大规模的顾客群体。这三个特性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虽然产品价格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但需求量没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屠宰加工是一个产生竞争性壁垒的行业。一般来说,养殖场是围绕着屠宰场进行配套,并且每个城市的屠宰牌照是有限的,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壁垒(因为涉及到食品安全,政策会长期有效),如果能在某一区域占领了屠宰厂资源,就相当于控制了该地区的肉制品屠宰能力,类似于石料处理场等特许经营行业,很难被重置。全国各地的屠宰厂,将会是肉制品企业争夺的资源核心。但是,养殖业、屠宰业都是一个增长较为平稳缓慢的行业,无论是我国的养殖业还是屠宰业,行业集中度相比于成熟的欧美国家小得多,目前都还处于极度的散、乱、小状态,在我国也会出现类似于美国发展过程中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
在产品储运环节,冷链物流是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生产与销售的基础工程,它使得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的销售半径和保质期得以延长,使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高档产品的热销成为可能。在销售市场环节,超市可以提供较好的购物环境,实现冷链运输、存储、销售,为冷鲜猪肉、低温猪肉制品的消费提供有力保障,且便于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具有其他零售业态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超市的猪肉销售比例将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大中型城市里能够实现冷藏销售的大型连锁超市基本覆盖了整个城市;在村镇级别,一些区域性连锁超市也已经进入且实现冷藏销售,未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带动连锁超市拓展到村镇市场,从而加快整个肉类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品零售及餐饮行业的增长有望持续加速,有助于推动肉类消费的长期稳定增长。而国内消费对肉类食品需求也进一步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消费观念已经从最初的满足于温饱发展成为追求品质、方便快捷的消费;猪肉产品正由热鲜肉向冷鲜肉升级,消费将朝着更加安全、卫生、方便、快捷、营养的方向演变。另外,在熟食产品中低温肉制品的消费比例逐渐提高,尤其是低温肉制品、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以及以肉类为原料的方便、功能性、休闲食品的消费将明显上升,我国肉制品将向着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方向发展。肉类行业的技术不断进步,深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持续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改善,从而生产出能满足不同消费水平、多种类、高质量的肉制品,为优质的猪肉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次,企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大,目前行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国家加快淘汰小型屠宰企业,加大对私屠滥宰的打击力度,行业整合步伐加速。《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屠宰企业,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重组,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生猪屠宰产能淘汰50%,其中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力争淘汰80%左右。随着规模以上企业的发展,一些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被兼并或被迫转产。行业将进一步向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深度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产业政策也将鼓励一体化、规模化经营。企业间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依托的联合、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的重组预计将会越来越多,随着行业进入门槛的筑高、竞争环境的优化,将加速落后产能的退出,预计未来将会逐渐培育出一批市场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各企业可凭借其产品质量、网络、管理和技术等优势,趁势而上扩大市场份额、巩固行业地位、提升行业集中度。
冷鲜肉将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主要有热鲜肉、冷冻肉和冷鲜肉三种生肉制品。其中,热鲜肉以其膘白肉红、味道鲜美的优点在消费中仍占据主要地位,但是这种热鲜肉没有经过冷却排酸处理,容易受到污染、腐化变质、不太卫生,这使热鲜肉的销量呈下降趋势,市场份额逐渐缩小。而冷冻肉以其安全卫生、便于冷藏运输的优点受到消费者及肉类加工企业的青睐,但在食用前需解冻,营养物质会大量流失。冷鲜肉则同时吸收了热鲜肉和冷冻肉的优点,排除了两者缺点的基础上,保持了肉品新鲜、质嫩味美、营养价值高的优点,能有效避免消费者因食用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适温细菌污染的肉类引起食物中毒,而且按食用特点呈现分割肉状态,满足多种需求。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知识普及,冷鲜肉将成为未来生肉消费的主流。
低温肉制品成为熟肉制品的中坚力量
低温肉制品是指在常压下通过蒸、煮、熏、烤加工过程,使肉制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2℃~85℃,并通过杀菌处理加工,在包装、贮存、流通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的肉制品,此类产品具有鲜嫩、脆软、可口、风味佳的特点。低温肉制品因其加工技术先进,营养损失少,可基本保留肉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及肉类完整的纤维组织,最大限度保持原有营养和固有的风味,在品质上明显优于高温肉制品。我国在低温肉制品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其作为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营养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饮食观念的强化,低温肉类制品将在肉制品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肉类产品结构和人们的消费习惯。
传统风味肉制品逐步走向现代化
中国传统风味肉制品是我国几千年来制作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随着肉制品市场的发展,消费者难以满足于风味缺乏变化的西式肉制品。传统风味肉制品种类繁多,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传统风味肉制品包括腌腊肉、酱卤肉、熏烧烤肉、干肉、油炸肉、肠制品等。这类产品的加工设备一般比较简陋、卫生条件较差、包装落后以及产品货架期较短,导致生产企业只能小批量生产、小范围内销售,缺乏市场竞争力。近几年传统风味肉制品正由旧时的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转变,在标准化、保鲜、保质、包装、储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销售量也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国内的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可分为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分别为“区域性生产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和“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区别如下:
1)区域性生产经营模式:又称单一屠宰加工模式,行业内中小型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普遍采取这种模式。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及生产规模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生猪采购、屠宰加工与销售,只是局限于对一定区域内的生猪进行收购、加工并销售给临近区域,产品大都以热鲜肉为主。采用这种模式的企业一般都是生产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小,因而利润率也较低。
3)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该模式的屠宰加工企业参与猪肉产业链的全部或几个环节,如种猪繁育、仔猪繁育、生猪育肥、屠宰加工、流通销售等。企业内实行主体间专业分工与协作的一体化经营,是一种典型的纵向一体化组织方式。在这种模式下生猪供应与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能够防止其他经营模式造成的生猪供给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也能够对肉制品的品质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通过纵向一体化还可以减少市场价格风险,也有助于形成品牌效应。但由于生猪养殖的周期长、全过程管理水平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经济效益不稳定等缺点,这种模式在国内较少。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特点。屠宰加工手段从手工、半机械化、机械化发展到高度现代化,对技术、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规模化、现代化企业的数量也就越少,行业按生产加工方式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层次:
1)低层次:手工作坊,包括各种合法(农民自宰自食)和非法(私屠上市)的屠宰活动;
2)中层次:经批准的畜禽定点屠宰企业;
3)高层次: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指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
行业整体技术及生产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早先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中的大型企业主要从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引进屠宰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包括高温肉制品生产线和低温肉制品生产线,关键设备主要是斩拌机、自动灌肠机、连续包装机、盐水注射机、烟薰炉、封口打卡机等,迅速提高了屠宰工艺水平。但近年来,生产设备的国产化程度逐步提高,原来依赖进口的斩拌机、自动灌肠机、包装机、打卡机、烟薰炉等已经国产化,但大部分设备与进口设备在性能上仍有很大差距,所以目前大型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仍然采用进口生产设备,以保证产品的品质。行业内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与生产工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生产工艺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
资金需求量大
大规模的生猪采购需要充足的现金用于支付采购款,而资金需要经过生产、贮藏、运输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后才能予以收回。因此,规模越大的企业需要的流转资金量也越大。另外,行业内大型企业的冷鲜肉及低温肉制品生产线大都是从国外引进,设备的引进与维护需要很大的开支。在销售环节,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还需要持续稳定的低温环境,建设和维护可靠的冷链物流体系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情况使进入屠宰与肉制品加工行业的资金门槛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是底线
品牌是质量安全的保证与信心
在经历了2014年的低谷期之后,生猪养殖行业在2015年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4年的全行业亏损,对养猪行业起到了去产能效果。经历了三年左右的连续下降后,2015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798万头,同比下降11.4%,比2012年10月最高点下降了25.2%。2015年全国猪肉产量5487万吨,同比下降3.3%;年末生猪存栏45113万头,同比下降3.2%;全年生猪出栏7.08亿头,同比下降3.7%。2016年生猪价格延续2015年的涨势,生猪养殖行业继续保持高景气、长周期、高价位的特点,6月初突破21元/公斤,下半年价格有所回调,但仍位于高位区间运行。肉猪价格2016全年平均价大概在17~18元/公斤。2016年我国猪肉产量5299万吨,同比下降3.4%。部分中小养殖户加快退出,生猪存栏持续减少,市场供应偏紧局面延续。
80年代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美国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刺激了规模养殖的出现。体积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成为了行业的整合者,与小规模生产者(企业或个人)签订长期生产合同,向他们提供管理服务、猪仔、药等其他投入品,小规模生产者主要投入人力和饲养设备,最后将生猪以协议价格出售给整合者。这种方式促进了美国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美国开始出现横跨饲料、养殖、生产与销售的大型集团,通过对整个产业链的经营,分散了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长期稳定获取利润,得到持续的发展。通过美国模式来看,通过垂直整合分散经营风险将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状况主要表现为大型规模企业与中小养殖场和散养户的竞争。在我国生猪养殖以长期散养为主的背景下,很多中小型养殖企业以作坊式方式生产,管理水平也普遍较低,散养户和中小养殖场难以预测市场行情且防疫能力低下,导致市场供应波动幅度较大,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行业无序现状影响了猪肉消费的信心,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而国内大规模养殖企业市场占有率极低,行业迫切需要一批管理规范、产业链完整的大规模型生猪养殖企业,发挥龙头和示范效应,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规模企业相对来说将在这种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对此国内生猪养殖上下游企业都有所共识,纷纷涉足生猪养殖行业;如新希望、双汇等等。生猪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的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的实现必然会减少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更易实现产品链追溯,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行业整合加快,产业纵向延伸是发展必然趋势
生猪养殖行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多元代次畜牧业,是以“曾祖代种猪—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二元种猪(商品代肉猪)/三元猪”良种繁育体系为基础,包括养殖、屠宰、加工至肉制品消费的完整、系统的商业链条。不同品系祖代猪(一元猪)相互杂交扩繁,获得父母代猪(二元猪),根据父母系别的不同,又分为大长、长大两种类型,其中大长二元猪是以大约克为父本、长白猪为母本杂交获得,长大二元猪是以长白猪为父本、大约克为母本杂交获得。经过性能测定挑选性能优良的二元母猪,部分用于繁殖三元商品猪、部分作为种猪对外销售,未选留的育肥后作为商品猪对外销售,二元种母猪和杜洛克种公猪杂交获得三元猪杜大长或杜长大,三元猪育肥后作为商品猪对外销售。二师兄就是如此被人类所摆弄~不停的杂交杂交再杂交。
根据生猪现阶段行业盈利水平、生长周期、种猪存栏的变化,可以预期生猪价格走势。另外,生猪市场的规模化程度越低,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越大,主要是因为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市场判断力较差。因此,生猪行业毛利率水平不是持续上升和下降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周期低谷时将会面临资金压力。但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和宏观调控的实施,生猪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将逐渐减小,行业毛利率水平将逐渐稳定在合理水平。我国生猪养殖和价格呈周期性变化,一般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国家生猪养殖产业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需要保证养殖企业拥有稳定、合理的盈利水平;因此,在政策调控下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波动幅度将会减少,日趋稳定的市场环境将更有利于养殖规模战略的实施。除此之外,疫病作为一个偶发因素,通过影响商品猪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影响商品猪市场价格。疫病爆发时,一方面会造成生猪出栏量减少,另一方面会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减少。因此,疫病的爆发作为一个偶发因素会对商品猪市场价格的波动周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国内的生猪养殖行业可分为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分别为“大规模工业自动化模式”、“大规模与农户散养结合模式”和“大规模与分散养殖结合模式”。第三种模式将以上两种模式加以组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更符合我国国情。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养殖企业均采用这种模式,而养殖模式的不同是每家公司毛利不同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单个生产环节的盈利能力通常比较低,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将多个生产环节整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集群效益,也就是之前所说的,控制产业链越完整,越有好处。对于不同经营模式的主要区别如下:
1)大规模工业自动化模式:企业雇佣农民养殖的模式。这一模式通过雇用农工饲养员,自建现代自动化养殖场所,实行工业化、自动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进行规模养殖。这种模式易于控制生猪质量、人均产量高、易于实施统一饲养管理、易于统一防疫、易于统一处理污粪。企业雇佣农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这种模式需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成本及维护成本较高,难以管理产业工人的养殖责任心,疫病一旦爆发,风险难以控制。同时,由于规模化生产占用大量农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征用土地的难度。
2)大规模与农户散养结合模式:企业与农户松散合作养殖的模式。这一模式一般是公司集中加工、农户分散饲养。企业将饲料、仔猪、药品等出售给农户,由农户进行养殖,育肥后根据约定价格进行收购,实现规模养殖(之前说过,这也是美国80年代发展壮大的经营模式)。企业对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服务。这种模式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受土地限制程度小,资金可以渐进投入,易于将疫病风险转嫁给农户。但是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农户关系较松散,加之饲养非常分散,管理难度大,控制成本高。产权归农户所有,公司对农户的控制力较弱,难以统一防疫,难以控制生猪质量,易出现类食品安全问题,难以保持与农户长期的合作关系。
3)大规模与分散养殖结合模式: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的养殖模式。这一模式由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企业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仔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农户自行对养殖管理经验与企业饲养管理相结合,实现规模养殖,农户根据养殖成果获取收入。企业通过租赁零散土地建设养殖场,农户在企业养殖场内进行养殖,实现分散养殖,统一管理。这种模式易于控制生猪质量、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统一处理污粪。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受土地限制程度较小,资金可以渐进投入,与农户能够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同时疫病集中暴发风险得到有效分散,并且养殖场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但是这种模式的规模扩张受人员限制,养殖企业需要根据区域分散程度配备相应数量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人员。
规模化养殖在我国是必然趋势。未来大规模工业自动化模式与大规模与分散养殖结合模式将长期共存,成为发展主流。在我国农村土地日益紧缺和农村劳动力丰富的背景下,通过建立适度规模的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具有一定适用性,但单独的养殖场模式无法实现规模优势,因此大规模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发展主流方向之一。同时,拥有资本优势的上下游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往往采用大规模工业自动化模式,这一模式在目前仍具发展潜力,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生猪的合理运输半径主要受生猪的生物特性和运输价值两个因素影响。生猪的生物特性对于运输半径的限制在于生猪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养护不当等因素引起的生猪死亡造成损失的程度。一般来说,生猪可以空腹运输10个小时左右。根据销售惯例,生猪的销售以将生猪在养殖场装车为交付实现的标准,生猪上车前的风险由发行人承担,上车后的风险由客户承担。(有点类似电影《门徒》中刘天王所说的毒品交易细则,交货前被条子抓了会怎样,交货后被条子抓了会怎样,有兴趣可扒来一看)交付后,由客户负责将生猪运达目的地,并承担相应的运输费等费用。
对农户与个体经营户来说,传统、分散的散养或小规模生猪养殖对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要求不高,准入门槛低。但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则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其中有以下几个因素:
资金投入量大
疫病防治难度大
生猪规模养殖不同于制造业,养殖过程的全面标准化难以实现。生猪具有生物性特点,养殖标准化只能表现在饲料供应、疫情防治、养殖环境、安全养殖等方面,但难以在养殖细节中全面实现。生猪养殖的成本控制、猪粮比价等指标更多的依赖于养殖人员的经验及行业操守,因此当单一企业养殖规模超过1000头以上时,管理难度即会变大。
农业用地日益紧缺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用地日益紧缺。生猪养殖难以实现笼养,因此占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大;规模化养殖对饲养环境的要求较高,养殖场往往需要建在隔离条件好、污染源少、周边人员活动少的区域,且养殖用地必须交通便利,否则运输成本过高。在这些因素制约下,大面积养殖用农业土地具有稀缺性,规模养殖存在场地壁垒。
未完待续……
下一篇为《双汇发展之路——财报分析篇》,主要对双汇长期经营、财报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加入其它几家猪肉产业的上市公司进行相互对比验证,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