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自动化系统中,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实现建筑物的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等属性。
二、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包括探索阶段(1990-1996年)、初步发展阶段(1997-2006年)、高速发展阶段(2007-2014年)和稳定发展阶段(2015-今天)。目前,智能化系统已在我国公共建筑、住宅及工业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持续、稳定的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智能化技术也日趋成熟,我国不少建筑智能化技术研发成果接近国际水平。
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历程
三、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政策环境
四、建筑智能化产业链
建筑智能化行业产业链
五、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现状
1、市场需求分析
(1)存量建筑智能化需求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城市中部分原有建筑功能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存在空置或低效利用状况。国家为提高城市效能、提升环境品质改善民生,陆续出台各项政策,促进存量高效利用,建筑的再开发和再利用。通过对于存量建筑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够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存量建筑智能化需求十分可观。
在存量建筑中,每年约3%(平均改造周期30年)的住宅以及6%(平均改造周期15年)的工业、公共建筑会进行智能化改造,按住宅每平米60元、公建150元的平均改造成本计算,2021年我国建筑智能化改造市场规模为3224.89亿元。
2012-2021年中国存量建筑的智能化需求规模
(2)新增建筑智能化需求
以住宅150元/平方米,厂房仓库250元/平方米,办公商业服务用房350元/平方米的建筑智能化成本计算,2021年我国建筑智能化新建市场规模为3320.98亿元。
2012-2021年中国新建建筑智能化需求规模
2、市场规模分析
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包括存量建筑市场和新增建筑市场的智能化需求,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3948.9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545.87亿元,年度复合增长率为5.18%。
五、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竞争格局分析
目前,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市场重点发展区域为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地带。上海自贸区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临边环境的改善等给建筑业带来新的机遇。而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和以上海、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两大引擎,未来将成为我国建筑智能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核心区,产业规模非常大。
我国建筑智能化企业分为智能设备产品制造、建筑智能工程服务以及综合类企业三类。产品制造类企业中,外资设备制造商如西门子、江森自控等进入我国市场较早,在设备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工程服务企业中,由于智能化的实施对象不同,涉及的集成技术及服务管理系统区别较大,各家企业根据自身在软件技术和工程施工上的优势,分别侧重于住宅、公共及工业建筑等不同物业类型。
建筑智能化行业主要企业及市场份额
七、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趋势
1、市场趋势
目前建筑智能化行业受到各类政策的支持,处于持续发展中,随着行业发展的不断深化,低端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具有竞争优势的深度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注重创新研发,能够开拓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筑智能化行业内企业将不断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以及专业化方向发展。
2、技术趋势
绿色节能是建筑智能化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目前,行业内已经采用了相当的建筑节能技术,如在照明方面采用的数字可调光技术,选择清洁能源作为建筑的主要供应能源,同时与城市电网相融合,形成智能供电系统,总体上现有的建筑节能技术成效并不理想,未来仍需要建立完善能源监测系统,通过分析历史耗能数据,制定更加高效的节能方案。
3、行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挑战
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区域不均衡,目前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及华南地区,且行业的集中度低,行业内中小企业缺乏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研发,难以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来节约运营成本,行业的区域性市场的发展导致资源无法进行优化配置,不利于行业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比国外成熟的建筑智能化市场,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普遍期望值较高,但实际施工和管理质量较低,主要体现在市场招投标管理不严格,缺乏专业的监理和系统的验收系统,缺少严格的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以及对目前市场上智能化产品技术的测试、评审和监督的系统指标,此外行业缺乏标准化的人才,未来行业发展需要注重监管体系的建设以及人才体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