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牛熊,国内消费医疗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什么看好消费医疗?
消费医疗综合了消费和医疗的优点,当前阶段政策影响相对较小,比普通消费更加刚需,易穿越牛熊。2008-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时,消费医疗收入增长稳定性超过了标普日常消费和标普可选消费。中国的消费医疗产业处于早期,产品创新带来需求释放,增速快,市场想象空间大,竞争格局相对较好。受到上海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医药板块人气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医药板块Q1收入增长超过20%,全市场前三,预测医药Q2仍将是增长最确定板块之一,6月份医药板块超额收益或将明显。
2022年下半年医药策略,重点推荐消费医疗主线。消费医疗是曾火红的业务板块,2015年以来涨幅超过5-10倍的个股分别为欧普康视(10多倍)、片仔癀(12倍)、爱尔眼科(8.5倍)、通策医疗(10多倍)、我武生物(7倍)、兴齐眼药(15倍)、智飞生物(10倍)等。消费医疗包括了中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部分公司,虽然属于不同板块,但具有一些相似的属性,可作为独立板块研究。本文主要解答的问题有:
1)消费医疗的商业模式,如何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如何选择消费医疗公司?
看五年后的收入和利润
1)供需关系
需求决定市场空间、供给端竞争格局决定公司份额、以上决定了公司的远期收入规模;需求——市场空间:目标人群*渗透率*消费频次*消费单价,决定了行业的收入上限;供给——竞争格局决定了公司的市场份额。从需求刚性角度:传统医药>消费医疗>普通消费品;从供给角度,消费医疗公司通常都有准入壁垒(牌照),但研发费用率相较于创新药和创新器械低。
2)运营费用决定了公司远期的利润规模
销售费用的决定因素包括:产品属性,产品销售渠道(公司的销售策略),产品的所属阶段。比如:欧普康视和爱博医疗,是角膜塑形镜行业中两个不同发展模式的典型。
3)市场空间计算方法:人群数*渗透率*单价*(复购率)
消费医疗的竞争格局
1)消费医疗竞争格局相对较好,先发优势明显
2)细分板块
(1)创新药领域
自2015我国药政改革开始,国内创新药的竞争环境更加开放、竞争方式也由以往后端的商业化推广往前端的靶点选择、临床开发等环节转移,创新药的竞争更加激烈和全方位。从2015年至今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创新药研发上市、进口药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政策,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新药开发模式的大变革。从靶点选择、到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再到研发管线的构建,都影响着未来企业的现金流和价值,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成药性评估和临床转化,尤其在临床转化环节效率与策略的正确与否最终决定着一个药品的上市进度与最终商业价值的大小。针对不同分类的新药,其开发策略也有差异。First-in-class新药更加注重靶点机制的验证,尤其是临床前研究的夯实。而Best-in-class、Me-better和Me-too产品更多寻求的是分子结构的差异,也更加适合当下绝大部分药企的研发策略。因此Fast-follow-on是当下企业寻求价值最大化的突破口之一,应充分利用好国内创新药系列药政,尤其是肿瘤药和罕见病用药的附条件上市等加速上市策略。在个股选择方面,重视研发费用率、未来潜力品种的市场空间外,同时更要重视医学团队体系的实力及是否具备全球多中心开展和注册能力。
(2)医疗器械领域
(3)疫苗领域
逻辑1:众多重磅产品进入收获期,业绩确定性较高。
1)消费端:刚需品,短期受新冠疫情影响,中长期受益消费升级,二类苗接种率逐步提升;
2)产品端:两大趋势:a、产品向多联多价升级,如三联苗、四联苗,以及四价流脑结合、四价流感疫苗,麻腮风水痘、五联苗等;b、国产新品种兑现:如13价肺炎疫苗、2价HPV疫苗,以及4/9价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人二倍体狂犬疫苗、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等。目前已进入国产重磅疫苗陆续上市的阶段,随着重磅疫苗品种放量,疫苗公司高业绩增速确定性较强。
逻辑2:疫苗管理法出台,行业集中度提升,利好龙头。全球最严《疫苗管理法》出台后,行业再次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的概率将大幅降低,在严管控的同时,疫苗管理法也明确鼓励疫苗生产节约化和规模化,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
逻辑3:新冠疫苗兑现在即,海内外目前已有多款新冠疫苗获批上市,迎来接种密集期。
(4)药店、医疗服务领域
药店: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下,药店板块业绩表现更加亮眼。展望未来,药店板块仍将在行业集中度提升、连锁化率提升的趋势下稳健增长。一方面,头部连锁药店公司在资本助推下,稳步推进在全国的复制扩张,同时精细化管理推动内生性增长加快。另一方面,处方外流持续推进,药店业务量仍将不断增长。医疗服务:在疫情考验下,医疗服务板块展现快速恢复能力与长期增长韧性,头部企业投资价值凸显。随着居民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赛道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尤其面对医保局控费等政策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作为避险赛道更值得投资。
(5)医美领域: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成长空间大国内医美行业方兴未艾,“后疫情时代”医美消费恢复快速增长
国内医美行业快速发展,轻医美成为潮流风向,且复购属性强,在后疫情时代拉动医美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相较于手术类医美项目,非手术类项目主要为注射、激光和超声疗法等,创伤小、见效快、风险低、单价低,尽管有效期短、需要重复消费以维持效果,因此具有更高的市场接受度和复购率。疫情导致医美行业受到冲击,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医美消费在集聚效应和新生需求推动下快速复苏。由于高频和相对低价的特点,轻医美成为最火热的细分领域,复苏势头迅猛。同时医美线上平台崛起,更加促进医美消费增长。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医美消费势头快速复苏。后疫情时代,尤其轻医美项目借助线上咨询、AI诊断等互联网方式,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医美决策和消费。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医美企业逐步加速增长。此外,国家政策也在推进医美行业良性发展,国家药监局明确“水光针“作为三类器械审批,“水光针新规”带来合规持证产品加速放量。
高端医美消费强劲,再生医学类材料上市销售业绩亮眼
注射类医美市场一直以玻尿酸和肉毒素为核心,直到2021年开始,陆续获批的三款胶原再生类产品为求美者带来新选择。2021年,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聚乳酸面部填充剂”、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Sinclair“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爱美客的“含左旋乳酸-乙二醇共聚物微球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这3款再生医学类产品获批上市,并于下半年陆续实现商业化上市销售。
根据华东医药公告,2021年公司国内伊妍士少女针上市4个月即实现收入1.85亿元,并且销售子公司在正式运营当年即实现盈利;2022Q1,伊妍士少女针销售受3月疫情影响,但一季度仍实现收入1.57亿元,并且展现较好盈利能力。根据爱美客公告,至2022年一季度,濡白天使童颜针医生认证已超过300人,临床使用效果反馈较好。3款再生医学注射填充产品上市初期即体现良好推广效果,我们估计2022Q1上市公司的2款产品伊妍士与濡白天使的销售额超2亿元。以再生医学类产品为代表的新产品上市销售业绩亮眼,展现强劲的医美高端消费能力,前景可期。
(6)CXO/IVD/原料药领域
1)爱尔眼科:眼科绝对龙头,规模效应与护城河不断扩大加深
2)爱美客:高成长赛道,产品定位稀缺、渠道和品牌驱动高成长
3)爱博医疗:国内眼科器械创新龙头,市场认可度高
4)欧普康视:角膜塑形镜领航者,打造全方位产品线
过去10年美股诞生了一批消费医疗牛股,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国内消费医疗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参考资料:1.《消费医疗的黄金时代》2.《医药生物行业跟踪周报:消费医疗或将再次进入配置最佳窗口期》3.《医药行业2022年度中期投资策略:静待消费医疗反弹,把握产业链升级机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