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了解最新的连连国际品牌资讯动态。
标签:中间产品贸易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发展
中间产品贸易是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大量的国际贸易由中间产品、原材料构成,这些货物在到达最终消费之前需要当地的进一步加工,更进一步说,几乎没有什么国际货物是没有在当地经过任何加工的纯原料或初级要素。如果生产被视为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序活动,即从初级原料的生产到消费者要求的最终产品的活动,发生在这个过程的国际贸易就是中间产品贸易。根据联合国Broadeconomiccatalogue(BEC)分类法,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原则把商品分为三大类,即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从产品的性能讲能够发生中间产品贸易的产品需要具备以下主要条件:第一,产品本身具有可分性,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序在空间上具有可分性;第二,生产技术的发展,即生产过程分解的可能依赖于产业的生产技术;第三,生产过程由多阶段进行,按生产阶段过程对生产要素不同的偏好要求安排在相应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除此之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国际分工的细化: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二是自然条件。其中社会经济条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国际分工随几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而变得更加细化,由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分工迅速发展,科技进步使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级差化不断加强,不仅产品品种规模更加多样化,而且生产过程进一步复杂,表现为不同型号、规模的产品专业化,零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及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的细化使生产专业化迅速发展,亦即一个最终产品可以由一个企业变成许多个企业来进行,同一个企业中也可以分成许多部门,每个部门只生产产品的一个零件或部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每个部门只集中于一个小范围的大规模生产。它可以达到高精度的质量要求和规模生产的经济目标。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润不再只是从最终产品中获得。每个生产环节都独立出来并且都有获得利润的可能性,于是专业化分工不仅使最终产品专业化生产,而且还使中间产品成为了商品。
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市场的失灵和非效率问题表明公司存在的必要和内部运行机制的可行。“市场机制并不是资源配置过程中完美无缺的唯一可用的协调机制”,“市场交易往往有颇高的费用,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市价是难以决定的”。“因为交易费用大而难定市价,公司便会代替市场”。“公司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机制”。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来调节的,而公司内交易则用行政性的方法来调节资源的配置。跨国公司是一种现代企业,除了具有现代企业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般企业所没有的在企业组织内部进行资源配置和运作的企业特有机制,它主要不是靠市场价格机制起作用,而是依靠其某种垄断优势,借助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整合,亦即“看得见的手”操纵着资源的配置。为此跨国公司在其跨国经营活动中不断创新其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诸如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产品内贸易、外包生产、模块组装等,充分应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两种机制进行资源调配,生产和流通相互交织,中间产品贸易不断增多,其结果使得国际生产方式和国际贸易方式变得更加复杂。
一、中间产品贸易是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及生产国际化的产物:根据上述计算如果中间产品进口按当年进口额的50%计算,意味着这一部分的进口并没有直接进入到我国的消费领域而是生产领域,如果中间产品的出口按当年出口额的25%计算,意味着这一部分的出口直接进入到其它国家的生产领域。可见中间产品这种生产和贸易方式无论在现在或将来都将对我国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四、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口占进口额的一半以上:这种状况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具有一致性当然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中不排除在我国采购中间产品的可能,但如此大的中间产品的进口比重与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