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我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额为15570840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2%,出口89251055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其中,我与南非贸易额3210705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对南非出口13228987万元人民币,增长18.4%。我与安哥拉贸易额1528455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对安出口2190102万元人民币,增长66.8%。
近几年中国空调出口到非洲的数据
非洲,全球空调市场最后一块处女地。2018年,全球卖出1.1亿台空调,非洲只占到其中300万台。中国只比非洲多了1亿人,同一年卖出的空调数量,几乎是非洲的30倍。基数越小,潜能越大。
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非洲的空调出口量达到400万台,同比增长约32%,美的、格力、TCL、海信和海尔是主要出口商。许多其他的OEM制造商,也向非洲出口产品。出口量高增长有助于减轻一些中国品牌的库存压力。
2021冷年,受到疫情影响,市场规模为344万台,同比下滑2.3%。非洲区域主要空调销售国家为尼日利亚、埃及,2021冷年销量分别为75万台、77万台。市场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下经济出现震荡,加之出口非洲运输力量不足。长期看,庞大的人口以及气候条件使得非洲市场未来依然可期待。
2019肯尼亚国际暖通制冷展现场
2022冷年我国对非洲出口量为376.5万台,同比上涨5.2%。其中,对前三大贸易伙伴尼日利亚、南非和科特迪瓦的出口量分别为86.7万台、40.3万台以及27.0万台,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6.2%、12.1%和64.1%,相较去年同期增幅扩大。
非洲埃及房顶上的空调
为了充分开拓非洲市场,把握需求爆发历史机遇,中国空调企业和韩国LG已在非洲耐心布局多年。不久前,日本著名空调企业大金,也高调宣布将开拓非洲市场。
一名非洲工人在安装大金空调
火热的非洲大陆,将成为中日韩空调企业的新战场。
中国空调非洲制造
为什么13亿非洲人一年只买了300万台空调?收入太低,只是部分原因,却不是最重要的。非洲人确实算不上富裕。
南非、摩洛哥和尼日利亚,目前是非洲最重要的三大空调市场。这三个国家,人均月收入分别为477美元、258美元和146美元。换言之,就连尼日利亚的人均月收入也超过了1000元人民币,绝对算不上穷,可注定会对价格非常敏感。
尼日利亚电商Konga主持人介绍志高空调
众多企业在非洲建设工厂
在尼日利亚的电商平台上,一台1.5P的LG空调,售价折合人民币3300元。同样规格的海信空调,只需要2200元,不仅便宜了三分之一,还提供免费安装和五年质保。
中国空调品牌能做到超低价,主要是因为早就实现了本地制造。早在2005年,新科就远赴尼日利亚设厂,建设了年产50万台空调的产能;2006年,海信也在埃及设厂生产空调,同时收购了南非的一家工厂;
从2017年到2021年,海信在中东和非洲的销售收入从6.63亿美元增长到12.8亿美元,实现年均17.88%的增长。
海信南非工厂
2010年,美的收购了埃及一家空调企业32.5%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6年,海尔全球8个海外空调生产基地中,有3个设在非洲,分别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
本土生产、价廉物美的中国品牌空调,占领了北非和东非的大部分市场,格力、美的、海尔、海信、志高等中国品牌都颇受欢迎。
如果将整个非洲视作一个经济体,非洲人均GDP已经接近2000美元。而在中国空调市场刚刚进入高速发展期的2000年,当时中国人均GDP甚至还不到1000美元。
供电基础设施抑制消费需求
毕博咨询公司数据显示,非洲有1.5亿人每天消费在4美元以上,这样的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为什么只卖了300万台空调?真正的答案,藏在这张卫星图里——非洲缺电,非常非常缺电。
在撒哈拉以南,有近6亿非洲人完全没有电力供应,所以从夜间拍摄的卫星图上看,整个地区都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
在非洲,很多人还依靠煤油灯来照明
为了保证电力供应,非洲的公司企业和富裕家庭都会常备发电机。可是发电机的供电成本是公共电网的3至6倍,而且只能带动电灯、电脑等低功率电器运行。
非洲用电要靠发电机
这款空调很快成了爆款,尼日利亚消费者还为它取了个名字,叫做“发电机之友”。格力则于去年在尼日利亚推出一款商用空调,甚至不用发电机就能用。格力这款空调的光伏直驱效率高达98.9%,几乎可以做到全年“零电费”,对电力短缺但太阳能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来说,就如同量身定做一般。
格力在东非国际制冷展展出光伏空调等
非洲人不是没有消费力,也不是没有消费冲动,而是被落后的基础设施抑制了消费。目前,非洲正在建设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美元的数百个电力项目,而中国承包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旦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像尼日利亚这样人口超过2亿的大国,空调市场必将释放出巨大的需求,而提前布局的中国品牌也终将迎来收获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