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宁波在2023年度营商环境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列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前10,连续5年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方阵,实现从“营商”到“赢商”的跨越。
这张营商环境满意答卷的交出,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护航。自2023年年初省委提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后,宁波就大胆实践,提出新目标:奋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考题已出,如何立足监督解出最优解?宁波市纪委监委瞄准企业之需、企业之困、企业之难,打好压责任、纠偏差、促发展的“组合拳”。
几经迭代外贸大市的“变”与“不变”
宁波向海而生,因港而兴。2023年以来,宁波出台持续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方案6.0版,重磅推出29条便利化举措,2024年,宁波提出“合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系统深化综合集成改革”目标,再次吹响打造全国口岸营商环境示范高地的“冲锋号”。
从1.0版走向6.0版的背后,变的是宁波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举措的不断进阶,不变的是提升企业和群众满意度的终极导向,是纪检监察机关以监督破解影响营商环境堵点难点的坚定决心。
宁波市纪委监委始终聚焦提高通关便利度、降低通关费用等企业需求焦点开展监督,“清单式”明确29项监督举措,“点题式”跟踪问效、对账销号,让跨境贸易更便利、顺畅、高效。
宁波市纪委监委将该平台建设作为政治监督重点,“室组地”全方位协作,“现场+后台”全过程跟进,推动责任部门以最快速度建最好平台。“企业报关一件事”是平台的核心应用场景,它以AI自动识别技术将报关资料录入申报系统,智能识别率达99%,最快10分钟就能完成一票申报业务。
近年来,对外贸易新业态碎片化、小额化、高频化趋势明显,为有效降低运费,跨境电商货物“一箱多票”出口情况日益增多。在传统监管模式下,企业忧虑“一箱多票”货物存在查验概率较大、货物出运易受影响、查验后重新装箱难等突出问题。
针对企业诉求,宁波市纪委监委靠前监督,推动海关进出口求新求变,创新实施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监管模式,以“先查验后装运”的方式大大缩短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物流周期。宁波亚集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峰算了一笔账,“我们企业大致测算,通过这个前置仓监管模式,货物运转效率大概可以提升35%,另外对于客人来讲,在租用成本节约方面,大约可以节约15%到25%,这也为中国制造以及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宁波市宁海县纪委监委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治监督开展专项监督,该县深甽镇纪委在辖区重点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听取其意见建议。童少儒摄
精准补贴,一分一厘不能“流失”
围绕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往往会出台多种多样的奖补政策,并设立专项财政资金。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了解政策渠道有限,中介机构往往依靠信息差获利,高额中介费导致财政补贴“瘦身”。在收费上,政务中介领域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业内一般会按照提成收费。
在宁波市工商联组织的“问千家、进百企”走访调研活动中,有企业反映,政府补贴资金“打折”现象比较突出,特别在申报一些国家扶持项目时,中介收费较往年有所反弹,有些收取项目补助金额的10%,普遍要求20%,少数甚至高达30%。
企业关心什么,期盼什么,监督检查就要抓什么,就要推进什么。宁波市纪委监委坚持问题导向,把整治政务中介服务乱象作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政治监督的切入点抓实抓好。
组织召开座谈会22场,走访221家企业,现场访谈196名企业家,对2083名企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依托大量的摸底工作,宁波市纪委监委联合职能部门梳理出政务中介领域4方面突出问题,研究制定5大类19项重点整改任务。
通过对政务中介领域问题线索的全面起底,以及大数据平台跟踪倒查,近年来,宁波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先后查处多起涉及政务中介领域的违规违纪问题,集中通报曝光3起典型案件。
整治政务中介服务乱象,既要就事论事,更要举一反三。对监督中发现的收费过高、程序繁杂、垄断性强等体制机制性问题,宁波市纪委监委通过制发《监督提醒通知书》,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优化调整,推动迭代升级网上中介超市,制定《宁波市中介超市管理办法》,健全“白名单”“红黑榜”名单目录,不断深化政务中介规范化建设。
目前,宁波中介市场规范性显著提升,营商便利度大幅提高,90项中介服务事项纳入网上交易,4339家中介机构入驻中介超市,5442家项目业主累计成交项目95471宗,成交金额共计31.46亿元。
宁波市镇海区纪委监委专项监督检查组在浙江野马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了解情况。章甬涛摄
水清鱼跃,以“营商”促“赢商”
宁波全市登记注册企业120.76万家,其中民营企业有116.54万家,占比96.51%。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政商关系,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性工程。
面对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该如何强化监督?宁波市纪委监委突出抓住牵头部门“牛鼻子”,全面下沉、分类督导,着力破解政商交往顾虑,激励党员干部“干事且干净、干净加干事、干事能成事”。
围绕政府与企业亲近度、服务力、规范性三个维度,宁波市工商联发挥牵头职能,构建“1+3+1”亲清政商关系的宁波模式。“1”即制定一份党政干部和企业家之间交往正面、负面、倡导清单。“3”即建立政商联系沟通、容错免责及评价监督等三项长效机制。“1”即建设清廉民企、亲清家园等一批平台化、一站式惠企服务载体。
一次升级蕴含着千次努力。宁波市纪委监委常态化开展走企联心和“问千家、进百企”活动,会同职能部门向企业家发放1653份调查问卷,采集数据近1200组,找准“亲”“清”政商关系最佳平衡点。
在升级后的“亲清健康指数”评价体系中,宁波市工商联新增“亲清健康”总指标,用于评估民营经济数量、规模、质量以及民营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社会贡献、社会形象情况,并围绕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小微企业融资等热点难点针对性设置评估指标。该评价体系向上拓展至市本级(含前湾新区和国家高新区),向下延伸至15个重点乡镇,并专门设置重点乡镇指标体系,实现市县乡、点线面全覆盖。
“亲而不清”必须严惩,片面避嫌导致“清而不亲”,也要坚决纠正和治理。针对在政务服务、行政审批、监管执法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冷硬横推等不作为慢作为,“微笑不办事,热情不服务”等懒政怠政问题,宁波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主动监督,推动党员干部及时回应企业合理诉求,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慈溪市纪委监委班子成员连续两年带队成立督导组,入企开展“清慈大走访”,变“等问题上门”为“上门查找问题”,通过推动容缺办理、优化新建项目供地审批流程等方式为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1个。
在亲清政商关系的加持下,宁波经济“稳”的基础在加固、“进”的力量在集聚、“优”的因素在增多。宁波GDP连年攀升,居全国各大城市第12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18家宁波企业入围“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