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32万亿元,创出同期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出口规模达到了18.62万亿元,同比增长6.2%,并创出历史同期新高,进口达到13.7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4.1%,规模也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相比,贸易顺差为4.91万亿,同样创出同期历史新高。数据发布后,海关总署负责人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从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顺差规模放大的结果既有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出口韧性较强的因素,也受到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拉低了进口值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国贸易进出口往往与汇率因素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动关系,即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相反升值则抑制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民币虽然在第一、第二季度与第四季度开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受到第二季度强劲升值1.68%的支撑,人民币兑美元截至目前保持总体平稳态势。相比之下,今年至今,欧元与日元兑美元的贬值幅度要大大超过人民币,同时韩元、印度卢比的贬幅都远在人民币贬值之上,也就说,在人民币贬值幅度大大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贬幅的基础上,中国仍能保持顺差优势,同时,欧元区、日本以及韩国、印度等却出现不小的贸易逆差,如此背反的结果绝对不是汇率的单一牵引因素所致,尤其是中国出口产品与日本、韩国和印度存在着较大的重叠,在后者集体大幅贬值而人民币贬值幅度非常之小的同时还赢得了不错的顺差,从产品的结构性归因看,肯定隐含着中国产品在功能到质量的提升以及用户体验度和满意度等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对外贸易由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三大主体阵容所构成,其中民营企业越来越成为了我国进出口的强大主力军。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7.78万亿元,增长9.4%,占外贸总值之比升之55%,同比上升2.1%;相比之下,同期国有企业出口4.9万亿元,仅增长0.1%。就民营企业而言,商品出口到境外目的地,更多地会被当地政府,尤其是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给予较为高度的市场化与竞争化成色的认知,相应地所受到的贸易干扰甚至制裁也要小得多,因此,在出口主体完善方面,如何形成国有企业做后方、民营企业打前站的全新出口架构就成为未来我国继续保持与巩固出口竞争力的关键。
必须指出,观察中国贸易顺差,既不能停留在表层的数据整理,也不可满足于大致的轮廓画像,更不能止步于浅层的静态描述,而是应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同时还需剥离现象触及本质以及淡化感性与尊崇理性。本着这样的认知逻辑,我们可进一步地从出口贸易持续顺差的结果中过滤与抽象出如下几个有意义的结论:
首先,中国对外贸易运行在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轨道之中。国际贸易往往贯彻着双赢或者多赢规则,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并不是自我顺差规模越大越好,否则就可能破坏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平衡关系并可能招致意想不到的贸易摩擦。按照国际经验,经常项目顺差控制在GDP的4%之内代表该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历史上,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年度最高值一度达到7%,随后便一直下降。根据海关总署的计算结果,我国前三季度贸易顺差绝对值(剔除同期服务贸易逆差)占名义GDP的比重大约在1.1%,说明我国贸易顺差处于合理区间,贸易收支平衡有望在此基础上得以延续。
其次,中国经常项目贸易正在进入越来越均匀的搭配状态。除了货物贸易外,经常项目还包括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保持顺差不同,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着逆差,而且逆差已经存续了29年之久。从理论上说,经常账户中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为顺逆差也算是一个较为不错的匹配状态,而且实践中出现“双顺差”的国家也不多见,只是动态来看未来受到多种因素的而影响,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会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服务贸易出口会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在去年大幅降至1.2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延续了不断收敛的趋势,且不排除未来可能扭转为顺差的可能,同时说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在经常项目中的占比关系更趋均衡,反映出的是中国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升级以及中国出口结构配置的深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