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双赢(win-win)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是或明或暗的多重博弈中,实现所有方利益的共同最大化。
于一个国家而言,亦是如此。
从国家层面来看,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收集了1978年以来的我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如果为负数表示贸易逆差,反之表示贸易顺差),以及同期出口占全国当年GDP的比重,观察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变化情况。
说明:考虑到美元购买力的稳定性更好,图表中数据采用现价美元计价。
我国贸易顺差在2008年达到3千亿美元,2015年突破5千亿美元,2022年和2023年更是高达8千亿美元。
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2022年和2023年,净出口了5万亿,平均到每个劳动力头上,金额为3500元左右。
虽然很多经济学家相信,一定程度的贸易顺差是好事,但相当于人均一个月收入的贸易顺差额,这表明我们当年免费给外国人打了一个月工。
为什么这样说呢?贸易顺差说明:劳动付出在国内,但消费不在国内。消费,才是我们劳动所得的最终目标。
2024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已经接近5万亿的水平,全年突破6万亿,也是极可能发生的事。
为什么贸易顺差变得这么大?
一方面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工业化程度高、人口红利依然存在,这几重因素的叠加,让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另一方面,2020年到2022年间所发生的事,和全民医疗、养老的双轨制叠加,加剧了老百姓对消费的后顾之忧。有钱没钱,不要花钱,在很多人看来,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尤其是人口红利,不仅是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结果,还是事实上的六天八小时工作制。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商品生产流通的简单体力脑力劳动中,还体现在包括科学技术研发在内的脑力劳动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