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数量就达到5175万只,同比增长1.1%;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犬导致的“狗伤人”悲剧,时有发生。每年被猫狗咬伤的人数约有4000万。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屡见不鲜。养犬要办证,遛狗要牵绳,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屡屡被忽视。
某社区召开会议,准备根据当地法规制定社区文明养狗公约,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材料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2023年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十年来,自贸试验区建设成绩斐然,21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1%的外商投资和17.9%的进出口贸易。十年来,各自贸试验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制度创新有新突破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加快贸易便利化改革,提升通关时效。探索金融领域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促进开放有新拓展
自贸试验区推出我国首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来,经过7次缩减,负面清单条目由最初的190项缩减到27项,制造业条目已经归零。
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新产业要素集聚,抢抓数字化新浪潮,推动新业态蓬勃发展。
材料二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治国安邦重在基层。进入新时代,某地积极探索完善社区治理新格局。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为主体的三级党建责任体系,选出有担当、有威望、有干劲的党员作社区自治“领头人”;搭建协商平台,发挥楼长、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业主代表的作用,通过社区听证会、协调会、议事会及时了解居民需求,解决居民关切问题;开展社区普法、讲法和送法活动,引导群众依法诉求、依法表达;创建“一单元一主题”红色楼道文化,突出“家”理念,打造诚信友善、邻里和睦、环境幽美的平安社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社区工作系统,打造互联网5G时代的社区精准服务新模式,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赞誉。
【推荐3】《浙江日报》报道,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工程,以“党建+自治”为基,育乡村振兴之花。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将党的领导与群众广泛参与紧密结合。通过法定程序选举村干部;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对重大事项决策的主体作用;建立规范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全力推行“片组户”民情联系卡和服务百姓档案工作,积极回应群众诉求。
【推荐1】筑牢安全屏障,建设平安中国。全国各地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筑牢安全屏障,推动平安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几年,电动自行车因其便捷、经济、环保等特点,成为居民的主要出行工具之一,然而,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不断增多,部分小区现有充电桩供不应求,经常发生充电争抢纠纷:由于缺乏管理,充电车位时常被燃油车占用,导致真正有需要的车充电困难。2023年7月,S市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向广大市民征集意见,某小区大部分业主向居委会提出在小区增设集中充电桩的建议。居委会通过召开居民会议,组织业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集体讨论充电桩的增设和管理等问题,最终居委会答复,要增设集中充电桩,需要考虑增设充电桩的数量、增设的位置,充电车位管理等问题。
【推荐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材料一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2014年4月,习近平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代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专章,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战略部署。
2015年7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地位。此后,网络安全法、反间谍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一系列配套法律相继颁布或修订实施,国家安全领域法治化进程加速推进。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切实筑牢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不足:随着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仍然跟不上;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协调有待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侵权易发多发和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有的企业利用制度漏洞,滥用知识产权保护……这都不利于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关键在法治,需要全社会、多部门乃至跨区域的全方位合作。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自强保驾护航。
【推荐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再次修改。同学们围绕“从《立法法》修改看科学立法”议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2023年11月17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7类突出问题:
一、“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
二、借社会热点事件恶意诋毁、造谣攻击;
三、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地域对立;
四、斗狠PK等低俗不良直播行为;
五、有组织地恶意辱骂举报他人;
六、编造网络黑话、恶意造梗;
七、煽动网上极端情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涉外法治工作,特别是加强涉外立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科学制定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积极推进涉外立法项目,并在涉外立法的立项、起草、审议、论证、评估和宣传等各方面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必须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从实际情况看,我国涉外法治建设还不能充分满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需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当前反间谍斗争形势极为严峻,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自2023年7月1日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正式施行。作为党的二十大后国家安全领域的首部专门立法,该法的修订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此次修订完善了间谍行为的定义;将“投靠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针对国家机关、涉密单位或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实施网络攻击等行为”明确为间谍行为。同时,要求国家安全机关要严格规范执法活动,坚持赋权与限权相结合,坚持尊重和保护人权,明确一系列救济保护条款,强化反间谍工作监督,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加强和规范反间谍工作。最后,国家安全机关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家安全敌情教育和法治宣传,增强全社会反间谍意识,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