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饮和外卖产业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图12010-2019年中国餐饮业收入与增长率
图22015-2019年中国餐饮外卖产业规模与增长率
(二)2019年中国外卖消费者规模达到4.6亿人
艾瑞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外卖消费者规模约4.6亿人,相比2018年年底增长12.7%,在9亿网民中的占比约为50.7%(见图3)。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4843万人,按此计算,外卖消费者占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的53.9%。
图32015-2019年中国外卖消费者规模及增长率
(三)外卖商户规模稳步增长,数字化、在线化速度明显加快
众多的餐饮和零售商户织成了城市的毛细血管网,是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商户的有效运转和数字化、在线化程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外卖商户规模稳步增长,除餐饮外,近两年甜点饮品、生活超市、生鲜果蔬、鲜花绿植、医药健康等品类的商户数量快速增长,数字化、在线化速度明显加快。
(四)外卖成为就业蓄水池,有效发挥了稳就业的作用
二、中国外卖消费的主要发展特征
(一)消费场景多元化,外卖成为人们的常规就餐方式
图4消费者点外卖的主要场景
2020年2月外卖消费者问卷调查,有效问卷7220份
图5消费者点外卖的时段分布
3.消费选择多样化。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在周围1公里范围内就近用餐。外卖配送大大提升了消费者就餐的便利性和丰富性,将人们的餐馆选择范围扩大至周围3公里甚至5公里。消费者调查显示,82.1%的消费者表示外卖扩大了自己的餐馆选择范围,其中,17.5%的消费者表示外卖将餐馆选择扩大了10家以上,23.4%的消费者表示外卖将餐馆选择扩大了6-10家(见图6)。
图6外卖扩大了消费者餐馆选择范围
4.消费升级品牌化。出于品牌喜好、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消费者在叫外卖时对品牌商户较为青睐。消费者调查显示,65.7%的消费者对外卖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其中,9.3%的消费者明显偏好5家以上品牌商户,29.6%的消费者明显偏好3-5家品牌商户,26.9%的消费者明显偏好1-2家品牌商户(见图7)。
图7消费者点外卖的品牌偏好情况
5.下沉市场增速较快。美团外卖数据显示,2019年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是外卖消费的主力市场,占全国订单总量的64.7%,但低线城市的外卖订单量、订单金额增长速度显著高于高线城市。美团2019年财报显示,低线城市是平台外卖用户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大多数新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同时,低线城市交易金额增长迅速,2019年第四季度,美团餐饮外卖在低线城市的交易额增幅高达45%。
相比于外卖市场相对成熟的高线城市,低线城市的外卖市场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度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互联网餐饮服务平台和品牌商户对四五线城市餐饮市场的重视和布局,低线城市的外卖消费者数量在今后几年里仍将保持较快增速,从而奠定低线城市外卖产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低线城市消费者外卖行为习惯的不断养成,消费者的消费频率也将逐渐提升,成为低线城市外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图8消费者选择外卖商户的主要考量因素
(二)外卖消费向更多品类、更多消费场景拓展,开启万物到家时代
图9消费者使用外卖购买非餐饮品类情况
在回答“是否在出差或旅行期间叫过外卖(可多选)”时,36.7%的消费者选择“人生地不熟,酒店叫餐”;30.7%的消费者选择“景区人多餐贵,外卖解决”;16.4%的消费者曾经在出差旅行期间通过外卖下单“叫水果,补充营养需求”;7.7%的消费者表示出差旅行期间“突然生病,通过外卖买药”(见图10)。
图10消费者出差旅游期间使用外卖情况
(三)新一代消费者崛起,加速外卖产业发展
1.新一代消费者崛起。消费者调查显示,“90后”是外卖最大的消费群体,占比超过50%,外卖消费最为集中的两个年龄段为18-25岁、26-30岁,占比分别为36.1%、22.5%(见图11)。同时,“90后”的消费频次较高,18-25岁、26-30岁消费者对外卖的需求频次远高于其他消费群体。“70后”、“80后”的消费能力更强,单均30元以上的外卖消费比例远高于“90后”。
图11外卖消费者的年龄分布
2.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外卖服务变得不可或缺。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几年间,我国的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一人户家庭占总户数的比例从2002年的7.7%上升至2017年的15.6%,二人户家庭占总户数的比例从2002年的18.4%上升至2017年的27.2%。
图12消费者做饭技能掌握情况
3.城镇化促进外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0.6%,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人口流动,很多劳动者选择独自在异地工作,这也促进了外卖产业的发展。消费者调查显示,有工作的外卖消费者中,20.3%属于在异地、省外工作,16.4%属于在异地但是省内工作,32.4%属于在家乡工作,30.9%属于自由职业(见图13)。
图13外卖消费者的工作地分布
图14消费者婚姻状况分布
5.“她经济”释放活力。消费者调查显示,经常叫外卖的消费者中,女性消费者的占比为51.1%,高于男性消费者的占比(48.9%)。同时,经常叫外卖的消费者中,未婚恋爱和已婚群体中女性消费者的占比分别为58.1%、57.7%,远高于单身群体中女性消费者的占比(43.6%)(见图15)。
图15消费者婚姻状况分布
(一)外卖多方面助力商户,帮助商户拓营收渠道
图16外卖对餐饮&零售商户的帮助
2020年2月外卖商户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3015份
(二)八成商户表示开通外卖后营业收入实现了增长
商户调查显示,86.8%的外卖商户(包含餐饮和零售商户)表示开通外卖后营业收入实现了增长,其中10.3%的外卖商户认为营业收入的增幅在50%以上,21.2%的外卖商户认为营业收入增长了21%-50%,55.3%的外卖商户认为营业收入的增幅在20%以下,只有13.2%的外卖商户表示开通外卖后营业收入没有增加(见图17)。
图17开通外卖后商户营业收入变化情况
(三)外卖增量效应明显,充当“把蛋糕做大”的角色
商户调查显示,在外卖和堂食关系方面,74.8%的餐饮商户认为外卖给商户带来增量,其中21.9%的餐饮商户认为外卖纯属增量;45.2%的餐饮商户认为外卖带来一部分增量,对堂食影响不大;7.7%的餐饮商户认为外卖带来小部分增量,对堂食有一定影响;19.6%的餐饮商户认为外卖和堂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见图18)。
图18餐饮商户眼中外卖和堂食的关系
(四)更多品牌商户接入外卖,通过产品创新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新时代消费群体的个性化消费特征对品牌认知度、品牌文化的归属感都要远超父辈。在流量红利逐渐见顶的大背景下,餐饮商户更偏向于做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美团外卖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来自品牌商户的外卖订单量占比约为1/4,同时,更多的品牌商户加速接入外卖平台,包括西贝、外婆家、大鸭梨等正餐品牌。大鸭梨2019年进行的改革中,外卖菜品的结构优化、菜品品质提升、餐盒和外卖包装升级均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关于餐饮应该多维度、多渠道、多场景发展还是应该专注于某一维度、某一渠道、某一场景做深做透,一直是餐饮业争论的焦点,没有定论。外卖的消费场景与堂食有所不同,餐饮经营者努力通过产品创新创造新的消费场景,“餐+饮”的模式便是一种有效的尝试。2019年,凑凑的“火锅+茶饮”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茶饮部分已占到凑凑营业额的20%,而茶饮收入的40%是由外卖贡献的,茶饮外卖成为湊凑的营收新增长点。
(五)外卖有效拉动餐饮就业
商户调查显示,47.5%的餐饮商户表示针对外卖业务设置专岗,其中23.0%的餐饮商户配置1人,16.7%的餐饮商户配置2人,5.8%的餐饮商户配置3-5人,2.0%的餐饮商户配置5人以上,外卖拉动就业效应明显(见图19)。
图19餐饮外卖专人设置情况
四、外卖骑手工作的主要发展特征
2019年底,美团研究院和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对骑手进行了问卷调查(下文简称“骑手调查”),共回收18.9万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万。骑手调查显示,外卖骑手工作的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一)外卖骑手主要工作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排名
(二)配送效率提升,日均配送里程和订单数有所增长
骑手调查显示,2019年骑手日均配送里程有所增长,相比2018年增长约5.5%。日均配送里程大于50公里的骑手比例从2018年的13.8%增至2019年的18.2%。
图20骑手对骑手工作最看重的点
2019年10-12月外卖骑手调查,有效问卷17.6万份
五、2020年上半年中国外卖产业的发展新特征
(一)疫情对餐饮行业供给和消费两端均产生严重冲击,恢复消费信心、提振餐饮消费是重中之重
图21全国餐饮商户复工和消费复苏情况
图22餐饮商户面临的主要困难
(二)外卖在餐饮业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行业线上化进程
图23我国餐饮消费复苏率走势
疫情同时也推动了餐饮行业线上化,更多的品牌餐厅开始通过美团平台开展外卖服务,仅2020年一季度就有超过五成必吃榜餐厅上线外卖,餐饮行业线上化趋势明显加速。2020年4月底美团研究院针对商户的进一步调查显示,对于未来经营模式,55.0%的餐饮商户表示今后会线上线下并重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16.0%的餐饮商户表示在线下经营为主的同时加大线上投入;7.4%的餐饮商户表示线上经营为主,线下经营为辅(见图24)。
图24餐饮老板未来经营计划
(三)疫情期间外卖订单结构从餐饮向零售拓展,外卖零售成为到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情期间,安全成为消费的前提,以生活超市、生鲜果蔬、医药健康等为代表的外卖零售发展迅速。美团外卖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外卖订单结构从餐饮向零售拓展,生活超市、生鲜果蔬销售额增长迅速,生活超市在外卖零售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18.6%上升至2020年2月份的39.2%,4月份和5月份稳定在20%-25%左右;生鲜果蔬的占比从2019年的15.0%上升至2020年2月份的23.1%,4月份和5月份稳定在15%左右;医药健康占比从2019年的3.5%上升至2020年1月份的6.3%,4月份和5月份稳定在4%-5%左右(见图25)。
分场景来看,住宅区订单占比从2019年的47.2%上升至2020年2月份的59.0%,4月份和5月份稳定在52%左右;企业写字楼订单占比从2019年的10.6%下降至2020年2月份的9.0%,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这一比重上升至4月份和5月份的13%左右(见图26)。
图25外卖零售品类订单占比
图26外卖场景订单占比
图27疫情期间线上生鲜品类用户分布(可多选)
(四)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成为稳定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六、中国外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外卖产业规模持续提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消费者习惯的养成和餐饮商户加速线上化,预计2020年线上餐饮外卖在中国餐饮大盘中的占比达到20%左右,总量增长配合结构优化,我国外卖产业有望在未来1-3年内发展成万亿级别规模市场。
近几年,我国外卖产业的增速远高于餐饮产业的增速,从早、午、晚等正餐到下午茶、夜宵等加餐,外卖正从餐饮的线上渠道升级成为商户提升经营能力的必要手段。在餐饮外卖促使消费者习惯养成的同时,又催生出鲜花、生鲜、日常生活用品等非餐品的配送场景和需求。随着配送能力的不断增强,也可为更多品类和全时段配送提供有效供给。
外卖正发展成为全时段、跨品类的新零售时代不可或缺的消费场景。它以消费者的即时洞察为核心,以大数据为驱动,围绕着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打通线上和线下消费场景,线上实现交易闭环,线下通过即时配送完成交易履约,为消费者提供从需求发起到商品验收的一站式服务。
(二)外卖生态边界扩大,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出现
外卖为餐饮和零售产业带来了新的时代红利,线上线下结合成为我国餐饮产业发展新常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众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者、新企业、新合作伙伴,外卖生态边界扩大,成为餐饮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图28外卖商户服务生态
图29美团配送科技开放平台
疫情推动外卖行业不断创新,加速了餐饮零售化、“手机菜篮子”生鲜零售的发展,无接触服务、健康码成为外卖和堂食就餐标配,并一定程度上推动智能取餐柜、无人配送车等应用加速落地。以餐饮零售为例,随着餐饮产品的不断标准化、锁鲜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食品的口味一致性得到保证,餐饮产业将逐步把零售环节打通,尝试提供半成品零售,同时很多餐饮商户线上线下双渠道联动,为居民提供送菜服务,餐饮产业由服务产业开始向服务+零售产业转型,二者的融合可能会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
(三)外卖消费将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健康和营养
1.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消费者调查显示,71.6%的消费者表示比较注重或非常注重健康,25.8%的消费者表示一般,只有2.6%的消费者表示比较不注重或特别不注重健康(见图30)。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态的人的健康意识有所差异,总体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见图31),已婚群体的健康意识大于未婚群体(见图32)。
图30消费者的健康意识
图31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健康意识
图32不同婚姻状态消费者的健康意识
2.外卖健康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调查显示,32.4%的消费者认为外卖比较健康或非常健康,59.6%的消费者认为外卖健康程度还不错(见图33)。外卖健康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但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33消费者对外卖是否健康的态度
3.评分、品牌等是用户进行外卖消费时的重要参考。在回答“叫外卖时如何选择一家放心店(可多选)”时,61.6%的消费者表示会参考餐厅评分、销量、正规程度,48.5%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有实体线下商铺的餐厅,44.3%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堂食吃过的餐厅,39.1%的消费者会选择品牌餐厅,21.7%的消费者会注重同事朋友间相互交流推荐的餐厅,另有消费者会通过价格筛选、看包装盒、支持自取、骑手推荐等方法进行鉴别(见图34)。
图34消费者如何选择一家外卖放心店
图35消费者叫外卖时营养搭配方面的妙招
(四)在限塑禁塑大背景下,外卖产业加速向生态环保方向发展
外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一次性餐具环保问题。在“限塑禁塑”的大背景下,2019年2月,上海市公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规定:餐饮服务及配送服务,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包括一次性筷子、调羹、叉子、刀等四类餐具,违规者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