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日用化工

青岛的火柴生产起步于1916年。此前,青岛市民所用火柴部分来自外省市,部分来自国外。1916年,日本大阪磷寸株式会社首先在青岛创办山东火柴公司。1917年,日商又建起明石磷寸工场。1918年,磷寸株式会社山东火柴公司开业投产。1924年,华祥磷寸株式会社也投入生产。1916~1924年,日商在青岛开办的这些火柴生产企业,虽然规模不大,工艺不太先进,产量有限,但还是垄断了青岛的火柴市场。

1925年,山东民族资本业济南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总办丛良弼投资30万元,在青岛曹县路29号开始筹建青岛振业火柴厂。1928年,正式投入生产,成为济南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分厂。其生产设备全部由济南公司调配,日产火柴480件(每件240封,每封10盒)。该厂生产的“蜘蛛”牌和“三光”牌火柴,从外包装到火柴质量均好于日商产品,很快打开市场销路,赢得了信誉。同年7月,江一山等人集资7.5万元,创建了华北火柴厂(即青岛火柴厂前身),10月开工投产,生产“中山”、“北斗”、“虎”、“良心”、“光明”5种商标牌号的火柴。当时有职工80余人,平房6间,排梗机6台,卸梗机4台,日产火柴140余件。工厂开工后,他们加强管理,重金从日本购进适用于30毫米火柴梗的排梗机,并在青岛第一家使用了油药连续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火柴的质量。开办仅3年,盈利达100万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开展“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日商在青岛开办的火柴制造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而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不仅原有的振业和华北两个火柴厂产量有较大增加,销售市场也兴旺起来,而且又有信昌、明华、振东、鲁东、华鲁、兴业、华荣等火柴厂相继投产。1932年,李代芳将华北火柴厂扩大改组为华北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对外仍称华北火柴厂,并不断扩建厂房,增置设备。到1934年,青岛已有大、中、小火柴生产厂13个,成为全国重要的火柴生产基地。1932~1936年,是华北火柴厂的鼎盛时期,是青岛火柴生产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华北火柴厂已有排梗机36台,卸梗机22台,职工增加到700余人,日产火柴600余件。产品销往陇海、津浦、胶济铁路沿线的广大城市和乡村。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军以“抗日工厂”为名查封了华北火柴厂,对其实行所谓的“军管”,迫使企业停产,并强迫该企业董事会与日商合伙经营该企业。同年6月,日军解除“军管”,准许恢复生产。同时,日商安藤荣次郎会同青岛磷寸株式会社、华北磷寸株式会社、东华火柴公司及山东火柴磷寸株式会社4个火柴厂商,以占领者的身份强行入股,股额达55%,垄断原料供给和销售市场,其他火柴厂则被迫停业。1939~1940年,青岛各火柴厂陆续复工,并渐有发展。1943年起,日军将火柴原料征做军用,迫使部分火柴厂再度停产,华北火柴厂亦处半停产状态。同时,火柴销售也受到日军和日商的严密控制。1944年,日军对青岛火柴的供给实行配给制,中国人每户每月仅2盒。

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华北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代芳从重庆回到青岛,以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身份重新接管了华北火柴厂。日商经营的青岛磷寸株式会社、华祥磷寸株式会社被接收后进行了标卖,标卖后,前者改称为青岛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改称新华火柴厂。1947年,华北火柴厂职工增加到600人,生产和销售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国华、永发、裕隆、恒升、胶济、远东、农民、中鲁等小型火柴厂相继建成并投产。到1948年,青岛市已有新老火柴厂37个。此时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南京国民政府把火柴列入重要军事物资,严禁运入解放区,阻塞了火柴的销路。另外,交通不畅,无论是原料还是产品运输被迫中断,使青岛火柴生产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华北火柴厂人员减至200人,处于半停产状态。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代表接管了华北火柴厂,22日复工生产,时仅有工人100余人。10月22日,青岛市火柴业成立了同业公会。1952年1月3日,青岛市人民法院判决,将华北火柴厂财产计42亿元(旧人民币)予以没收,交青岛实业公司领导。4月,环海火柴厂、华荣制梗厂亦交实业公司管理。6月,青岛市人民政府确认新华火柴厂,属国民党官僚财产,没收后交实业公司。至9月,新华火柴厂、永安火柴厂、华荣制梗厂、环海火柴厂、电锯厂陆续合并为青岛实业火柴厂。同月,信昌火柴厂的公股转入华北火柴厂,华北火柴厂的私股转入信昌火柴厂。之后,信昌火柴厂也并入青岛实业火柴厂,从而使青岛实业火柴厂的资金额达到8255万元,职工583人,有各种设备136台(套)。其中,排梗机62台、卸梗机37台、齐梗机15台、油药机4台、旋片机6台、同梗机6台、合料机6台。从青岛解放至1954年,国家对火柴生产实行限产,并对生产企业进行整顿。1954年开始,火柴生产和销售由国家统一组织管理,原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当地商业部门包销。青岛生产的火柴,统一用“拖拉机”牌商标注册,其他商标一律停用。

1955年4月,青岛振业火柴厂与青岛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青岛振华火柴厂。1956年1月,青岛市轻工业局对青岛的私营火柴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其中,青岛实业火柴厂为一独立生产单位,从业人员705人;振华火柴厂并进16个厂,从业人员928人,信昌火柴厂并进8个厂,从业人员328人;明华火柴厂并进2个厂,从业人员150人,至此,青岛火柴生产厂形成4个较大的企业。2月2日,青岛市火柴业成立火柴公司,统管全市的火柴生产。

青岛火柴业基本情况表

表19(1956年)

项别

类型

从业人数

地址

厂别

合计

劳方

资方

青岛火柴厂

国营

705

台东区利津路20号

青岛制杆厂

52

台东区长春路

振华火柴厂

老合营

285

282

3

台东区曹县路

信昌火柴厂

89

87

2

台东区顺兴路

明华火柴厂

新合营

106

l

沧口区隆昌路1号

供泰火柴厂

218

215

富华砂子厂

11

9

台东区大名路

云集盒料厂

14

13

1

同利盒料厂

台东区归化路

合成盒料厂

16

台东区利津路14号

久大盒料厂

15

台东区诸城路32号

福安盒料厂

18

台东区利津路53号

泰生盒料厂

台东区芙蓉路15号

正玉盒料厂

6

5

惠民盒料厂

4

台东区

修配盒料厂

7

永记盒料厂

国华火柴厂

62

59

台东区松山路4号

裕隆火柴厂

38

37

台东区桑梓路7号

胶济火柴厂

36

34

四方区小阳一路

远东火柴厂

28

27

台东区和兴路

建业火柴厂

23

21

台东区利津路

恒升火柴厂

12

台东区台东八路24号

中兴火柴厂

17

兴业火柴厂

54

50

台东区汉口路15号

农民火柴厂

20

沧口区沧台路

永裕火柴厂

19

沧口区桑园路

益隆火柴厂

83

81

台东区人和路

恒忠火柴厂

57

台东区沾化路

兴华火柴厂

80

78

台东区沈阳路

青岛火柴厂产值产量劳动生产率利润表

表20(1949~1985年)

工业总产值(万元)

产量(万件)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利润总额(万元)

年别

1949

49.10

5.70

1017

2.69

1950

161.10

18.71

2010

8.85

1951

189.30

21.90

2396

10.37

1952

220.20

24.90

3790

11.79

1953

244.70

16.60

2388

12.81

1954

303.OO

34.60

4462

51.70

1955

377.70

42.90

4465

92.10

1956

312.10

35.10

3724

62.02

1957

311.40

33.OO

3468

75.86

1958

419.70

28.70

4915

99.77

1959

103.OO

65.80

6731

227.79

1960

813.OO

44.10

5553

58.57

1961

443.OO

30.60

3102

O.90

1962

696.00

45.OO

4165

36.54

1963

713.10

54.50

4385

119.02

1964

796.20

50.30

5135

164.01

1965

882.30

46.30

5714

132.46

1966

817.80

47.20

-

130.11

1967

990.50

56.90

6733

179.43

1968

1131.70

66.70

6941

189.84

1969

904.50

53.OO

6888

137.31

1970

959.40

57.10

6320

135.80

197l

978.OO

64.OO

6400

170.56

1972

1036.50

164.20

6717

210.23

1973

894.40

55.60

5793

194.82

L974

562.OO

38.70

3655

56.50

1975

818.OO

54.OO

5351

132.97

1976

826.OO

55.08

5346

85.55

1977

983.OO

62.23

6408

64.30

1978

l119.04

69.73

7376

163.81

1979

890.OO

55.71

5404

75.42

1980

1072.OO

66.08

6133

87.21

1981

1126.66

70.07

632l

145.29

1982

1134.OO

74.13

6328

132.36

1983

1306.OO

82.03

7235

203.64

1984

1433.00

85.18

7767

140.21

1985

1266.OO

74.71

6647

113.03

1958年起,青岛生产的火柴,陆续销往日本、东南亚、南北美洲、非洲及港澳地区,为国家赚取外汇达100多万美元。1959年,经过进一步整顿,信昌、明华火柴厂合并到青岛实业火柴厂,合并后,称国营青岛火柴厂,成为青岛唯一生产火柴的企业,其他3家陆续转产,不再生产火柴。之后,青岛火柴厂又陆续增置了履带式大装盒机、大刷磷机,并改装成功链式装盒机。到1966年,基本实现了火柴生产机械化、自动化。1969年,又建成出口包装专用车间3000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火柴厂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严重干扰,生产徘徊不前,产量和销量下降,产值和利税也出现了大的滑坡。市场供应紧张,火柴实行按户定量供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火柴厂经过整顿,逐步走上了正常生产的轨道,企业也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走向生产经营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革新成功了刷包机,并从国外引进了糊盒机、理盒机,实现了火柴包装自动化、连续化,使火柴的生产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84年,青岛火柴厂生产火柴85.18万件,创历史最好水平。从此,青岛结束了按户供应火柴的历史。

青岛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分内销和外销两种产品,内销产品主要用“青岛”牌商标,全部包装由机械进行;外销产品使用“大新华”、“小新华”、“冀”、“蝴蝶”、“乏标”、“三穗”等商标,其包装由手工进行;另外,生产的高档火柴,则用“十大风景”、“飞仙”等作商标。生产火柴所用的原料,石蜡、硫磺由青岛化工系统供给;木材、赤磷、氯酸钾由国家按计划调拨;包装用纸、外销产品用纸由山东省外贸部门提供,内销产品由青岛人民造纸厂供给。

1985年,青岛火柴厂占地面积为28159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31860平方米,含生产用房21364平方米,非生产用房10496平方米。拥有职工1901人,各种设备224台。其中,火柴生产自动连续机11台、机械加工设备25台,其他设备188台,动力设备总能力达1838千瓦;年生产能力达99万件,实产74.7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1266万元,实现利润113.03万元。

第二节三胶

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肥田骨粉公司和青济国货胶厂均被查封。1946年启封复业,青岛肥田骨粉公司改称青岛肥田骨粉工厂,青济国货胶厂改称青岛化学厂。1947年4月21日,青岛化学厂又易名为青岛文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8月,两厂均停业。

1949年6月,青岛解放。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托胶东企业公司接管青岛肥田骨粉工厂和青岛文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对财产进行清查。清查后,工厂由胶东企业公司全部接收。11月6日,青岛文兴化学工业股份公司复工生产。不久工厂由私营改为公私合营,全部资金为6.97万元。其中,公股占63.56%,私股占36.44%。1950年,青岛肥田骨粉工厂与德太工厂合并,组成胶东企业公司化学工厂(下称化学工厂)。经过整顿,化学工厂于1951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主要生产骨粉和化学原料。同时,青岛化学工厂,应私人股东要求,私股股金全部发还,工厂全部为国有。4月18日,胶东企业公司化学工厂迁址到内蒙古路23号,建成化工、制胶两个车间。9月,青岛化学工厂改称胶东企业公司骨粉厂。

1952年5月25日,胶东企业公司由青岛实业公司接收,改称青岛实业化工厂,并将胶东企业公司化学工厂改为第一分厂,骨粉厂改为第二分厂,将青岛市民政局机关1951年创办的裕德化工厂合并到第一分厂化工车间。此时,青岛实业化工厂拥有职工558人,主要设备有蒸胶锅50口、骨粉机2台、蒸气锅4口、硫酸镁设备1套、石炭酸设备1套。资金总额原值242万元。其中,化学工厂98万元,骨粉厂34万元,裕德化工厂80万元,企业公司30万元。接收合并后清资,实有资金原值136万元。主要生产骨胶、骨粉。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实业化工厂与其他企业一样,受到严重冲击,广大职工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坚持生产。1967年7月1日,青岛实业化工厂改称青岛东风明胶厂,1968年12月29日,青岛木材综合联合加工厂归并到东风明胶厂。1971年,青岛东风明胶厂在“文化大革命”前研制成功第一台冷凝滴粒成型和滚筒烘干设备的基础上,又重新设计制成4台,并于当年安装成功,从而淘汰了30年代从德国进口的隧道式烘干房,改善了劳动环境,减轻了劳动强度,使生产周期由15~16天减至6~8小时;劳动力由61人减少到34人;骨胶产量由原来的4吨左右提高到9吨,质量指标粘度由28~30左右提高到34~38。1977年3月25日,青岛东风明胶厂改称青岛明胶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明胶厂各生产职能部门实行经济责任制,加强了质量管理,使“箭”牌骨胶和照相明胶连年持续创历史最好水平。“箭”牌骨胶1979年获全国同行业同类产品评比第一名和轻工业部及山东省经委优质产品奖。同年10月,被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山东省著名商标证书。年底,贷款275万元,在沧口区四流北路19号,开工建设占地1922亩的原料加工车间。1980年,青岛明胶厂工业总产值达1190余万元,实现利润201万元。1981年“箭”牌胃胶获国家银质奖。1982年青岛明胶厂投资91.7万美元,从美国引进设备生产标准无菌食用明胶,满足了市场需求,为产品更新换代奠定了基础。1984年,青岛明胶厂在市郊建成原料加工基地,在全国同行业中首家实现了原料加工和产品制造的分离,从而杜绝了兽骨直接入厂对环境的污染。1985年4月,青岛明胶厂与加拿大国际胶囊技术有限公司签定了引进4项全套空心硬胶囊生产设备及技术合同。

青岛三胶生产所需原料兽骨、盐酸、苯3大类原料,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统一由国家按计划调拨,之后,逐步变为由市场自购。其产品亦由原来的商业部门包销变为自销。

青岛市三胶产值、利润情况表

表21(1949~1985年)单位:万元

产值

利润

38.OO

839.97

218.15

102.04

887.30

205.40

214.03

1073.16

144.84

414.27

74.52

1086.74

172.79

409.98

43.32

1009.97

126.83

604.50

13.43

983.48

64.29

642.54

76。01

1974

527.05

67.75

466.76

40.99

796.33

42.68

328.90

13.09

180.72

744.10

240.16

1106.30

171.87

841.08

126.84

1265.67

267.63

1524.8

718.41

1189.23

167.67

837.66

196.52

1190.42

201.10

460.80

49.42

l014.88

105.58

580.39

120。53

1041.06

124.27

493.10

116。63

1294.15

85.11

597.56

131.48

1304.30

71.05

804.01

170.33

l384.00

15.OO

813.86

193.62

说明:1949~1970年,按1957年不变价格;1971~1980年,按1970年不变价格;1981~1985年,按1980年不变价格。

1985年,青岛明胶厂拥有职工1130人,总占地面积1104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494平方米,各种设备378台(套)。其中,主要设备188台(套),有固定资产值原值1280.55万元,流动资金36.4万元,年产主要产品骨胶2300吨(出口718.4吨,出口换汇58.68万美元),明胶464吨。另外,年产副产品“牛”牌骨粉6530吨;“晨光”牌磷酸氢钙1326吨(出口173吨,换汇11.91万美元),骨油1395吨(创产值209.25万元)。全年工业总产值达1384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上缴税金130.40万元。

青岛市三胶生产基建设投资情况表

表22(1950~1984年)

类别

投资(万元)

开工年份

完工年份

国家投资

自筹资金

贷款

锅炉房

44.00

浸灰大楼

9.5

变电室

2.95

干燥车间改造

8.30

1971

冷凝干燥楼

42.OO

新建浸灰大楼

浸酸厂房

7.40

明骨生产新厂房

34.OO

明胶干燥包装楼

污水处理设施

20.00

准备车间

275.OO

污水处理二期工程

楼山分厂建设

373.OO

198l

第三节洗涤用品

青岛生产洗涤用品历史比较早。青岛解放前,均为私营手工作坊式的生产,这些作坊分散在全市的各处,有几十家之多。人手少,规模小,设备简陋,产量低,质量差,基本是前店后场,自产自销。社会上大宗洗涤用品多来自外省市,部分来自国外。

青岛解放后,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洗涤用品生产逐步发展,人员有所增加,规模渐大。1956年,在公私合营高潮中,青岛市台西区新华化工厂、华东肥皂厂、青岛崂山肥皂厂、裕生造胰厂、久纶行、复兴工业社6家生产洗涤用品的作坊式的小厂,自愿结合实行公私合营。合营后,沿用华东肥皂厂的名称。时有职工120人,资金约2万元,其主要设备是煮皂锅和手工切条机,年销售各种肥皂、香皂612吨。其产品以“模范”牌注册。

1961年,华东肥皂厂与青岛利兴染厂、青岛纺绳厂合并,改称公私合营青岛台西化工厂,隶属青岛市化工局,时有职工280人。合并后,规模虽有所扩大,但生产工艺和设备仍无大的变化,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上。为了改变企业面貌,台西化工厂派人到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制皂技术,并自己动手,利用兄弟单位报废了的炼钢炉皮制成三口8立方米的皂化锅,使皂类产品年产量达到1200吨。被誉为“三口大锅闹革命”的艰苦奋斗精神,闻名全市。1963年1月15日,公私合营台西化工厂改称公私合营青岛肥皂厂,并同时由化工局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同年,青岛肥皂厂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制成一口24立方米的煮皂锅,生产规模有了较大的改观,使皂类产品年产量达到4500吨。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市场对皂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青岛肥皂厂发动全体职工,拆除旧厂房,建起新厂房,土法上马制成卷扬机和12口44立方米大皂化锅,使年产量逐步达到2万吨,此时,青岛肥皂厂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皂类产品专业生产厂。

公司合营前新华化工厂等基本情况表

表23(1956年)

厂址

固定资产(元)

主要设备

职工人数

新华化工厂

嘉祥路7l号

2874.09

制皂设备和简单机械加工设备

华东肥皂厂

河北路4号

2020.28

煮皂锅1口,手工切条机4部

33

青岛崂山肥皂厂

云南路303号

3292.70

煮皂锅1口,手工切条机6部

31

裕生造胰厂

东平路83号

3741.93

久纶行

观城路66号

3000.00

10

复兴工业社

汶上路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肥皂厂的生产虽然受到严重干扰,但广大职工坚守岗位,使生产不但保持了连续性,还逐步开始研制新产品。

1980年,青岛肥皂厂生产的“青松”牌肥皂,享誉全国,在山东省经委举办的轻工产品鉴定会上获优秀产品奖,并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1982年9月,青岛造纸二厂撤销,并入青岛肥皂厂,其厂房改建成生产肥皂和膏状、液状洗涤用品车间。到1984年,青岛肥皂厂陆续建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自制各种设备上百台(套),进行了百余项技术革新,使洗涤用品的产量,以每年18.9%的速度递增,为国家积累的资金,可建成相同规模的肥皂生产厂23个。同年,青岛肥皂厂进行了全面整顿和体制改革,经济核算由一级改为二级,企业自主权有所扩大,产值大幅度上升,花色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万里香”香皂、“佳音”护肤香皂、“青松”复合肥皂膏、“青松”丝毛净,“明”字牌餐具洗净剂和婴儿香浴液等,获山东省新产品奖和科技成果奖。“万里香”牌香皂还列入全国优质产品行列。“琥珀”牌香皂则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到加拿大、日本、意大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青岛生产洗涤用品所需原料,油脂类的50%由轻工业部、山东省粮食厅、青岛市食品公司按计划供应,烧碱、松香类的60%由国家统一调拨,其余部分由企业自行采购;市场放开之前,产品由青岛百货批发站购销,之后由企业自找市场。

青岛一轻系统洗涤用品产值、利润情况表

表24(1961~1985年)

219

2.OO

1177

20.OO

439

36.50

1678

80.10

638

83.80

1782

32.42

730

147.70

1732

10.OO

765

98.OO

1915

88.41

787

94.80

2266

135.00

882

102.80

2801

215.OO

1098

135.30

2991

313.OO

1245

152.80

2971

207.OO

1411

153.10

2882

230.OO

1487

154.20

3437

192.OO

1505

114.20

3439

147.00

1532

128.80

1985年,青岛肥皂厂拥有职工983人,各种设备204台(套)。其中,专用设备66台(套)。固定资产664.4万元,净值498万元,年产量达23244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439万元,实现利润147万元。

第四节化妆品

青岛日用化妆品的生产起步于1935年,当时惠成化工厂、惠降号、化美号都有少量化妆品的生产。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国外化妆品大批输入青岛,使青岛刚刚起步的化妆品生产受到摧残,厂家纷纷倒闭。

青岛解放后,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业户相继开业,1950年前后,青岛就有近30多个个体业户开始化妆用品的生产,但多是分散、小规模、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其化妆品产品是润面油、雪花膏、香脂、香粉等。其产量少、质量也不高。市场上大量的化妆品主要来自外省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青岛日用化工二厂逐步由生产型过渡到生产经营型,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不断研制开发出新产品。1981年12月,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局汽车修配厂并入青岛日用化工二厂,并随之带进职工21人。1982年,青岛日用化工厂将“马”牌润面油的生产移交给青岛日用化工二厂。1984年,青岛日用化工二厂生产的“吉祥”牌雪花膏、“马”牌润面油,获山东省一轻工业厅优良产品奖,“如意”润肤霜、磷质营养霜、“凤冠”牌护发素等10种产品获山东省和青岛市优秀产品称号。

1985年1月,青岛日用化工二厂适应市场形势,改称青岛日宝化妆品公司,并与山东省内其他地市9个厂家签定了联营合同。年末,该公司有职工400人,固定资产原值436万元。

青岛化妆用品生产所需的原料,分别来自山东省一轻工业厅的调拨及青岛肥皂厂、青岛化工站、河北东鹿石化厂、天津第三石化厂、无锡合成化工厂、大连油脂化学厂、上海鉴臣香精厂等单位。产品1980年开始由青岛中百站包销,后只能包销部分产品,大部分产品由公司自找市场销售。产品除在山东省各地销售外,还销往上海、江苏、河南、东北等省、市及地区。

青岛日宝化妆品公司产值利润情况表

表25(1980~1985年)单位:万元

346

355

550

532

560

36.72

39.56

25.64

48.87

31.52

48.55

第五节牙膏鞋油

青岛牙膏生产起步于1935年,当时的惠降号开始研制、生产牙膏、牙粉,并逐步得到发展。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大批外国牙膏、牙粉涌入青岛市场,使青岛刚刚兴起的此项事业被迫停产。

1985年,青岛日用化工厂拥有职工512人,各种生产设备196台。其中,通用设备95台,专用设备101台;年产各种牙膏2938.01万支,各种鞋油657.91万支;创工业总产值1347.91万元,利润131.23万元。

青岛日用化工厂产值、利润情况表

表26(1963~1985年)单位:万元

228.35

10.86

789.82

86.90

172.66

10.57

921.36

115.24

222.48

17.97

965.63

110.89

294.59

25。10

959.56

86.69

367.64

43.33

1017.40

81.79

486.79

53.74

1098.45

124.62

763.40

93.94

1190.56

162.01

626.89

105.96

1176.11

128.41

473.38

66.54

977.83

121.27

633.03

68.71

1044.97

125.OO

645.28

75.84

1347.91

131.23

372.07

17.51

第六节日用玻璃

青岛市日用玻璃生产企业属于一轻局管辖的有两家,一是青岛建华玻璃厂,一是青岛玻璃厂,另有为青岛啤酒厂生产配套的晶华玻璃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是平板玻璃和玻璃瓶罐。

平板玻璃1967年前,青岛虽有几家玻璃厂,但都不直接生产平板玻璃,而是从外地购买平板玻璃,加工生产玻璃制品。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青岛玻璃制品业的发展,而市场上出售的平板玻璃均来自其他省、市。市场上经常出现排队购买平板玻璃及其制品的现象,给青岛的经济建设和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大规模的房屋建筑业迅猛发展,青岛平板玻璃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经山东省经委、青岛市经委和青岛市轻工业局同意,投资270万元,将二机平板玻璃窑扩建为四机平板玻璃窑,并于1977年11月建成投产,年产能力达50万箱。1979~1980年,两年获利270万元,还清了全部贷款。1980~1981年,青岛工农玻璃厂又对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更新改造后,每年节约用水1400余吨、节约燃油1000余吨,总价值达20余万元。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情况下,年增产玻璃4.5万箱,价值达50余万元。1981年5月6日,青岛工农玻璃厂更名为青岛建华玻璃厂。198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29万元,实现利润480.7万元。1985年,青岛建华玻璃厂拥有职工1613人,年产平板玻璃60万标准箱,创工业总产值694.6万元,实现利税381.7万元。

青岛主要生产2、3、5、6毫米平板玻璃。其产品销售主要由山东省建材公司统一分配,青岛只留成25%,主要在山东省内销售。1980年后,才有少部分产品销往外省、市。生产所需原材料,重油、纯碱和木材,由国家按计划统一调拨,超额部分用料由青岛市计委和经委协调解决;芒硝由国家分配指标,青岛市化轻公司代签合同解决;其他原料由青岛市建材公司代订和企业自行解决。

玻璃瓶罐1950年之前青岛市场上销售的玻璃瓶罐全部来自外省市,青岛没有玻璃瓶罐的生产厂家。

1950年4月,上海晶华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迁来青岛,随迁职工145人,改称青岛晶华玻璃厂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占地60亩,当年投入生产,生产啤酒瓶1545吨。1951年,青岛晶华玻璃厂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公私合营青岛晶华玻璃厂有限公司,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当年生产玻璃瓶、杯5741吨。1954年,产量激增到9210吨。同年,青岛市濮县路2号两个小杂货栈(一为义聚和,一为同庆和)合并,从山东省博山请来10名玻璃匠,建成4个土熔化炉,6月21日正式开工生产30、60、100、200和600毫升的药水瓶,日产500公斤左右,由此拉开了生产其他玻璃瓶罐的序幕。除生产浆糊瓶用手操机械制作外,其他瓶罐全部用人工吹制,设备工艺落后。又加资金周转困难,产品量少、质次,三个月后即处于半停产状态。9月,私营批发商联行并入该生产厂,增加资金5万元,人数达到40人,并正式定名为私营青岛光华玻璃厂。

1955年,公私合营青岛晶华玻璃厂有限公司改称公私合营青岛晶华玻璃厂。1956年3月,私营青岛光华玻璃厂并进维化碱厂、大昌化学厂、德兴东制碱厂、华东肥皂厂、洪永记铁工厂和晶华玻璃厂的一个车间,实现了公私合营(厂址在太平镇),建成10个坩锅小圆炉。1957年,合营后的光华玻璃厂由濮县路迁到四方区大沙支路8号,人员增加到253人。主要设备有人工制瓶机8台、半煤气圆炉2座、半煤气池炉1座,生产规模有了较大发展,1958年工业产值205.90万元。同年,公私合营青岛晶华玻璃厂制瓶的全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其产品除啤酒瓶外,还生产罐头瓶,普通平板玻璃和其他酒类用瓶及药水瓶。1959年,青岛光华玻璃厂又增加5、6、7吨池炉各1座,500吨坩锅炉2座,使年生产能力达44.18万吨,当年实现利润159.2万元,彻底扭转了企业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同年,光华玻璃厂接受山东省轻工业厅下达的试制普通照明灯泡的任务,工人克服困难,利用国产钨丝、钼丝、镀镁丝、玻璃管石柱等为原料,于次年5月试制成功,达到山东省轻工业厅提出的质量标准,随即投入批量生产,日产灯泡3000只。由于设备差,工艺落后,与外地产灯泡相比,产品粗糙,质量差,销路不畅,造成积压,故于1963年被调整停产。

1967~1972年,由国家投资435万元,对青岛玻璃厂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1981年才改造结束。1983年,晶华玻璃厂投资2759万元,再次对设备更新,先后从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引进各种设备24台(套),并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1980年,青岛晶华玻璃厂生产的640毫升啤酒瓶,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包装产品奖。1985年,产量达59713吨。

1985年,青岛玻璃厂拥有职工1263人。固定资产2055万元,流动资金526万元。各种设备680台(套),其中,生产专用设备128台(套)。年工业总产值3221万元,实现利润650万元,上缴税金550万元。晶华玻璃厂年末职工1756人。各种设备330多台,其中,大型生产设备12台(套)。年工业总产值1981万元,净产值1284万元,创利税722万元。

青岛生产玻璃瓶罐所需原料,部分利用回收的破碎玻璃,其他硅砂、纯碱、石灰石和辅助原料主要在山东省内解决,少部分到外省市采购。

青岛建华玻璃厂产值、利润、税金情况表

表27(1959~1985年)单位:万元

税金

170.1

47.O

8.2

332.6

70.O

13.O

47.1

—13.8

68.1

2.3

104.5

12。8

104.3

21.6

136.2

23.2

133.5

一17.O

254.9

21.1

54.O

259.O

一53.8

52.O

325.2

53.0

62.O

338.2

48.8

61.O

273.3

—12.9

44.O

296.5

—37.4

56.O

187.O

一83.O

37.O

382.O

19.O

72.O

338.O

一61.O

53.O

325.4

O.8

60

282.O

26.6

39

767.O

30.6

158

896.O

139.9

186

807.O

292.7

1131.0

436.3

171

889.O

350.5

148

729.O

480.7

178

694.6

381.7

153

第七节感光材料

1977年,年产相纸7.92万盒,胶卷36万平方米,正品率达到72.77%。1978年,企业获利70.16万元,创建厂以来的最好水平。其产品1979~1980年连续两次在轻工业部同行业产品评比中获第二名,并被评为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优质产品。

1981年,青岛感光材料厂筹集资金684.52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1.79万元,山东省“五小”(小钢铁、小煤窑、小水泥、小化肥、小机械)工业办公室投资78.63万元,银行贷款468.10万元,山东省工业技术改造部门拨款55万元,市财政拨款20万元,青岛市一轻工业局拨款11万元,在宁夏路筹建新厂,占地面积39380平方米,于1984年建成并搬迁完毕,年涂布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平方米。同年,生产的相纸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85年,青岛感光材料厂拥有职工436人,固定资产原值417.68万元,净值362.45万元,流动资金449.23万元;有各种设备39台,其中专用设备8台。年产相纸85795盒,胶卷16.04万平方米;创产值630万元,盈利10.57万元。

青岛生产的感光材料主要有“青岛”牌GB21—120、135照相胶卷和“青岛”牌各号相纸。生产所需原料,片基从国外进口,其他来自上海和青岛有关厂家。产品由青岛百货批发站经销一部分,其余由厂家直销。实行市场经济后,产品全部由企业自销。主要销往上海、浙江、湖北、广东、云南、辽宁、黑龙江等16个省市,客户达72家。

THE END
1.中国日化网中国日化平台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携手科诺科技共同打造的日化行业产品批发、采购、贸易平台。平台为供应商会员提供产品展示、推广、洽谈、招聘、认证、上下游企业查询等服务功能,商家可以发布新闻、产品资讯。优化采购过程,查询产品信息,快捷简便的与商家沟通,提高采购http://www.zhongguorihua.com/
2.广州美洁日化用品有限公司官方首页地摊火烧模式 OUT了,我们主要经营洗发水 沐浴露 牙膏 香皂, 和 日用品开店货源 洗发水一手货源,如果有兴趣请联系我们公司 广州美洁日化用品有限公司,我们会以好的质量有竞争力的价格是您的优选!http://gzmjrhpf.cn.qiyeku.com/
3.义乌购2024十大经营户评选投票 5 【厂家直销】科美电器贸易有限公司(小家电) 投票 6 金澄箱包 投票 7 壹枝丝袜 投票 8 义乌汉邦日用百货商行 投票 9 张卫超库存袜子批发厂家 投票 10 义乌体育健身用品中心 投票 11 东阳千思工艺地垫 投票 12 双才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投票 13 浙江聚强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投票 14 MOTARRO文具(全球招商代理...https://www.yiwugo.com/rank/ten/shop/index.html
1.日化批发超市正品田七105G*72支批发田七牙膏正品厂家直销...日化批发 超市正品田七 105G*72支 批发 田七牙膏 正品厂家直销 '牙膏为易碎物品,签收前请验货签收,如发现有破损流出等情况请拒签。如不验货就签收的客户,不管物品损坏还是流出等等情况责任全由买家承担。此商品不支持退换货,拍下付款代表认同此条款。https://m.makepolo.com/product/100383557660.html
2.洗衣液厂家香皂粉厂家洗洁精厂家洗衣液批发山东法洁雅日化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日化用品集团公司。公司旗下有“法洁雅”、“洁芙妙”“慕小纯”“天姿白兰”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包括洗发、护发用品、化妆品、母婴洗护用品、个人清洁用品、卫生用品、日化洗涤用品等六大类50余种产http://www.fajieya.com/
3.洗衣液洗洁精洁厕剂清洁喷雾日化用品加工(1) 面议上新 厂家直销洗衣液OEM代加工 ODM定制洗衣液贴牌可换logo 产品推荐 ¥10.80 洗衣液洗手液洗发水高速扁瓶圆瓶双面单面圆周兼容一体贴标机 ¥10,000.00 洗衣液包装桶 化工高浓度液体储罐加厚防腐 诺顺水箱生产制造 ¥0.38 洗衣液不干胶标签设计定做 日用品商标贴纸设计定做 ...https://jiazhenhui.cn.china.cn/
4.裕鑫日化厂家批发定制创意礼品肥皂花清洁香皂花沐浴套装组合花片皂OEM 厂家加工洗澡沐浴花瓣皂 彩色纸香皂中性配方居家酒店立体肥皂花 厂家直供柯根纱盒沐浴多色皂花礼品清爽肥皂花一次性香皂片加工 裕鑫日化公司简介aboutus 河南周口裕鑫日化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彩色纸香皂、芳香沐浴片、花朵香皂、花瓣香皂的独资民营企业,本公司的产品...https://zhixiangz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