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主打礼盒装,兔年饰品受热捧,三圣乡花市迎来久违人潮,年夜饭预定提前进入高峰期
开栏语
2022年,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这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在曲折与波动中破浪前行。
2023年开局,各地积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将促消费列为2023年重点工作。可以说,拼经济、促消费是2023年的主旋律。
为此,金融投资报推出“2023消费新力量·记者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见证消费领域各赛道的复苏潜力,探索行业公司的发展趋势,感知新一年涌动着的中国消费新图景。
■本报记者梅婧实习生郑坤婷郑雯迪
消费者挤在腊味一条街上挑选香肠腊肉,花市老板一边卸货一边喊“搞不赢”,荷花池的春节饰品批发商接待着频繁进店的顾客,外地游客惊呼“成都人民工作日都不上班么”……
新年伊始,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进腊味一条街、荷花池批发市场、三圣乡花市以及成都各大商超,亲历春节前的经济“重头戏”,感受到年货市场的融融暖意。
“这个春天已经等了很久了。”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这样点评当下年货市场消费场景。
事实上,随着稳经济各项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各地正按下复苏“快进键”,消费市场逐步回暖,浓浓的年味“烟火气”持续升腾。
日销万斤的香肠腊肉
对四川人来说,香肠腊肉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刚需”。挂满香肠腊肉的家庭凸显对家庭团聚餐桌的重视。
随着兔年春节进入倒计时,号称成都“腊味一条街”的新开寺街早已热闹非凡,短短几百米的街道,充盈着油香四溢的腊货香味,店铺前的一排排红彤彤的香肠腊肉,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挑选。
第一次到新开寺街的陈辉在一家香肠腊肉店选购礼盒,“我这次来买腊味准备送给生意伙伴,没想到这条街生意太火爆了。”最终,陈辉订购了40盒腊味礼盒,一共花费7780元。
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新开寺街已迎来了一年中的销售高峰。
“今年生意要比去年好得多,目前日销售额在六、七万元左右,我们员工经常要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白老头香肠腊肉店老板向记者透露,“很多人都是买来送礼的,所以礼盒装很畅销。”
正麻利地将香肠腊肉装入礼盒的老板娘田婆婆说,“今年旺季比去年推迟了一个月,成本也高了些,不过价格还是40元一斤。原以为销量会比去年少,没想到每天要卖一两千斤,算下来和往年差不多。”
小马哥香肠腊肉店的老板娘一边核对订单一边告诉本报记者,“这个月大部分都是需要邮寄发货的订单,这两天到店的客人明显变多了,有不少还是外地客人,目前日销售量在几万斤左右。”
“每年年前我都会准备全家人吃的香肠腊味,这条街有很多资格老店,各种种类和口味都有。”市民刘大姐爽朗地表示,“四川人过年,就是要有盐有味!”
红红火火的批发市场
除了香肠腊肉,毛茸茸的兔子年画、对联、福字等兔元素新年装饰品及年宵花也占据了年货市场的C位。
荷花池小商品批发市场里,浓烈的新春气息扑面而来。商铺里都挂满了对联、红灯笼、中国结等红红火火的传统节日用品,前来进货的商贩与市民络绎不绝,和批发商们讨价还价。
另一家批发商老陈则盘算着收益,“从去年起基本没赚到钱,就指望年前这波高峰了,估计这个月能卖近40万元。”
五彩斑斓的三圣乡花市,也迎来了久违的人潮,小型货车不断穿梭其中,商家们忙着卸货送货,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要过年了,肯定要买些鲜花和绿植,给家里增添点节日氛围,也图个好彩头。”正在挑选发财树的吴先生表示。
本报记者发现,除了腊梅、蝴蝶兰、发财树、金桔等传统年花外,寓意“福气满满”,由红色银柳、红果、干花、仿真银杏叶等组成的福桶极为畅销,多数价格在30-300元之间。
一位老板向本报记者介绍,“年宵花福桶很受欢迎,比如‘五福临门’,这几天日销售都过千元,还有不少客户要求私人订制。”
在金秀看来,春节前的这波销售旺季至关重要。“这两年生意不好做,一直都在坚持。最近大家都在买年货,所以我们生意还不错,周末时客流量最多,不少市民还会带着小孩过来,给了我们不少盼头。”
熙熙攘攘的各大商超
喜气洋洋的背景音乐、张灯结彩的新年装饰、包装精美的年货礼包……本报记者走访各大商圈的大型超市发现,商家们已提前进入“春节模式”,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能出来买买买的感觉太好了,且超市里大红灯笼、中国结、对联都挂出来了,特别有氛围感。像水果、菜品等,我都要看到实物才买得放心。”市民顾悦正在水果区域选购车厘子礼盒,一旁的手推车里,装满了坚果礼盒、牛奶等货品。
本报记者注意到,不少商超都专门在显眼处开辟了“年货专区”或年货街,浓郁的春节氛围、花样主题活动、多重促销手段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打卡”。
“这两天人流量明显变多了,店员下午6点多都在补货。除了前来订货的团购客户,还有很多顾客带着小朋友一起来采购,年轻人也喜欢过来参加年货街的打卡活动,尤其是1月9日,是近期人流最大的一天。”成都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而分布在成都不同区域的龙湖天街,自元旦以来几乎每天都会涌入数万人。其中,服饰、黄金珠宝、电子产品消费火爆。
春熙路商圈也恢复了往日的熙熙攘攘,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绚丽的消费场景相互辉映。
“成都人民都不上班么?工作日春熙路都这么多人。”青岛来的游客曾先生十分惊讶,“我们第一次来成都,逛了太古里、去IFS顶楼和熊猫合影,还买了一些四川特色年货。这一片太漂亮了,装饰得很精美,让我有种提前过年的感觉。”
火爆非凡的年货春运
较之线下热闹的传统年货消费场景,由90后、95后等年轻人构成的消费主力军,更青睐方便快捷的线上年货市场“一站式”采购。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都推出了网上年货节,营造出线上线下联动的火热消费氛围。如已全面启幕的2023年京东年货节,推出了诸多优惠活动,主打过实惠中国年,拥有一站式购齐特色年货和心意年礼。
值得注意的是,返乡过年成为节前出行的主要客流方向。在早早买好返乡车票、机票的同时,不少人也提前置办好了年货,并先一步送往家人手中。
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较之去年春节,兔年“年货春运”的异地订单大幅增长。截至1月8日,从高线城市发往中低线市场的异地订单占比从去年的3%增长到了16%。
刚刚参加工作的王淼告诉本报记者,“我在网上提前给老家的爸妈买了保健品、白酒、按摩仪等新年礼物,结果我还没出发,他们就收到了。”
除了返乡过年,回家吃团圆饭也成为今年的主流。而方便易操作的预制菜备受追捧。
“今年春节,在外地工作的家人都会回成都过年,这是我们家族三年来的第一次团聚。我已在餐馆、电商定了不同种类的年夜饭,有海鲜大餐也有传统的八大碗,丰盛还很省事。”成都女孩小雪表示。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随着城市“烟火气”的重燃,作为打响春节消费第一枪的年货经济,正不断激发着消费潜力,助力节日经济的兴旺。
对此,市场观察人士王宏表示,“节前这波消费热是疫情防控优化后的第一个传统消费旺季。在某种程度上是观察消费市场复苏的重要窗口。”
“过去几年,老百姓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及消费方式都受到了较大的抑制。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势必会有一个爆发式的消费增长期。”汤继强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年前这波消费复苏回暖可以说是在预期之中。”
汤继强指出,各地应打造更为便利宽松的消费市场营商环境,建立鼓励消费、友好消费的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经济复苏带来的获得感,从而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年之际在于春,红红火火的年货经济,是2023年开年热闹的“烟火气”,更是对经济行稳致远的笃定和信心。